王孺童居士:明前日本佛教事舉略——讀《日本考》

明前日本佛教事舉略

——讀《日本考》

王孺童

日本考》五卷,《明史·藝文志》於作者僅列李言恭名,《四庫全書總目存目提要》則謂「李言恭、郝傑同撰」。考是書卷首,雲:「總督京營戎政少保兼太子太保臨淮侯李言恭、協理京營戎政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侍郎郝傑考梓。」當為二人無疑。所謂考梓者,乃共摭所聞而為此書,非親歷也。李、郝《明史》皆有傳。

是書,《提要》雲:「記其山川、地理及世次、土風,而於字書譯語,臚載尤詳。」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四四〈跋吾妻鏡〉雲:「臨淮侯李言恭撰《日本考》,紀其國書土俗頗詳,而國王世傳未明。」皆公允之評也。

今擇取有關釋教者,而成此文

日本上古原無文字,惟刻木結繩以為憑札。至魏、隋時,五經、佛法中國傳入,漢字始得流傳。後國民慣寫草書,公文私札亦無真字,謂其並非切要,故不習耳。久而久之,其國民間子弟識中國真字者鮮矣。

日本民眾酷信釋教,其國雖無學校開科之設,而官民子弟幼學皆從師於釋教。其國朝貢,必於寺中遴選僧人,封賞名號,領表來朝。是以釋教愈通中華事體,唱經、禮佛、音樂之類皆仿效中國規模。日中朝貢多以佛事,書中所記,略出如下:

文帝開皇二十年,日遣使詣闕求《法華經》。

隋煬帝大業三年,日遣朝貢。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唐高宗永徽四年,日孝德天皇即位,遣律師道照求佛法,獻琥珀瑪瑙;顯慶三年,日天豐財重日足姬天皇遣僧智通輩求大乘法相教。

太宗雍熙元年,日守平天皇遣僧奝然與其徒五人,獻銅器十餘事,並日本《職員》、《年代紀》一卷。上召見,存拊甚厚,賜紫衣,給鄭氏注《孝經》一卷、記室參軍任希古撰《越王孝經新義》一卷、印本《大藏經》一部。次年,附台州寧海縣商舶歸。後數年,遣弟子奉表謝,又別啟,貢佛經並方物。

真宗景德八年,日僧寂照等八人來朝,詔號圓通太師,賜紫方袍。

神宗熙寧五年,日僧成尋至天台,止國清寺,願留。州以聞,詔使赴闕。獻銀香爐、木槵子、白琉璃等物。神宗以其遠人而有戒心,處之開寶寺,並賜僧伴紫方袍。元豐元年,明州又言得其國太宰府牒,因使人孫忠等還,遣日僧仲回貢色段二百疋、水銀五千兩。

太祖洪武四年,日良懷親王遣僧祖朝貢。七年復來,以無表卻之。其臣亦遣日僧貢方物,不恪,卻其貢,僧人發陝西、四川各寺居住,著為訓示,後絕不與通。

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日西海道遣使長門僧人福師駕船三號來貢,一號遭風壞於半途,二號救載壞船人從返,止一舟行,沿松門衛送至定海,詔令四十人朝見,燕賞如舊。三十六年遣使僧人清守、清乘稱貢,因其所貢無恪,又以先年將二僧留在四川寺內從伴令歸,自此每每拒絕不通。

日本天皇,一姓傳襲,其名多有佛語。如:八幡菩薩皈依天皇、醍醐天皇等。其國君主,於上朝理政時,皆結跏趺坐。其國首畿位山城州,此處山高地厚,故為首畿。東有日野寺,極高,乃日所升之處,昔雲「日出處天子」是也。西有高野山寺。此二山如龍虎之狀,拱鎮此畿。又畿中有日春大寺,佛殿二十丈,內有高一十六丈鑄銅佛像一尊。其國日光山,有本能寺,乃八幡菩薩為供奉從中國請回諸經八部而建。其國阿蘇山,有如意寶珠,大如雞卵,其色青,夜則有光。

日本三教以釋為尊,其崇佛法過於國法。於庵、觀、寺、廟所屬田產,概不徵稅,任其自種自收。於犯死罪者,若有僧以袍袖庇之,則免刑戮;若逃入寺中,則官捕罷擒;若削髮為僧,則終身不究矣。然若僧侶宿娼,則勒令還俗;若奸婬良家婦女,擒獲即戮。

日本國民家中,若舉其喪,則闔家不飲酒食肉,將亡者置一龕內,合掌而坐,外縫以紙糊之,上書「大乘妙法蓮華經」七字。於出殯日,儀仗前排紙幡二三十竿,皆書「大乘妙法蓮華經」七字。其國窯匠,止造缸、壇、缽、瓮等器。

日本至於中國,皆憑船力。由五島至普陀山,隔海四千里,得東北順風,五日五夜可至。其船用水,皆得自備。然不論水之充乏,凡至普陀,必登其島,非是換水補給,亦非焚香禮佛,乃為覘兵防虛實耳。

其國謂和尚為袍士,謂尼姑為鼻谷尼。其國紀伊,有頭陀僧三千八百房,專習武藝,殺人而不中國

另錄日人詩文有關佛教者,以結本文。

保叔塔

保叔緣何不保夫,造成七級石浮屠

縱然一派西湖水,洗得清時也是污。

游育王

偶來覽勝鄮峰境,山路行行雪作堆。

風攪空林飢虎嘯,雲埋老樹斷猿哀。

抬頭東塔又西塔,移步前台更後台;

正是如來境界,臘天香散一枝梅。

東大寺大朝法齋大師奝然啟

傷鱗入夢,不忘漢主之恩;枯骨合歡,猶亢魏氏之敵。雖雲羊僧之拙,誰忍鴻霈之誠。奝然誠惶誠恐,稽首頓首,死罪。

奝然附商舟之離岸,期魏闕於生涯。望落日而西行,十萬里之波濤難盡;顧信風而東別,數千里之山嶽易過。妄以下根之卑,適詣中華之盛。

於是,宣旨頻降,恣許荒外之跋涉;宿心克協,粗觀宇內之瓌奇。況乎金闕曉後,望堯雲於九禁之中;岩扃晴前,拜聖燈於五台之上。就三藏而稟學,巡數寺而優游。遂使蓮花迴文,神華出於北闕之北;貝葉印字,佛照傳於東海之東。

重蒙宣恩,忽趁來跡。季夏解台州之纜,孟秋達本國之郊,緩逮來春,初到舊邑,緇素欣待,侯伯慕迎。伏惟皇極御上惠溢四溟,功高五嶽,世超黃軒之古,人直金輪之新。

奝然空辭鳳凰之窟,更還螻蟻之封,在彼在斯,只仰皇德之盛;越山越海,敢忘帝念之深。縱粉百年之身,何報一日之惠。染筆拭淚,伸紙搖魂,不勝慕恩之至。謹差上足弟子傳燈大法師位嘉因、並大朝剃頭受戒僧祚乾等拜表以聞。

永延二年歲次戊子二月八日,實端拱元年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