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達居士:滅苦之道

滅苦之道

黃國達

佛陀菩提樹成道,開啟了生命的覺醒與解脫之門,而當時佛陀是在領悟了離苦行、樂行兩邊的中道法,以智慧觀察十二因緣,破無明、斷愛取,而息滅生死的大苦。

由十二因緣的觀察,可以明白:苦的生起固然有外在因素的促發,而內心的貪、嗔才是苦因,如果沒有追求的心就沒有「求不得苦」,沒有愛染心就不會有「受別離苦」,沒有怨恨也就會有「怨憎會苦」。但是貪嗔的斷除唯有以般若智慧解開內心深處的執迷、破除無明,才能斷貪嗔進而徹底滅苦。滅苦之道不只是靠意志力的壓制、理智上的了解或寧靜的心就能達到的。

有人以堅強的意志力抵抗誘惑、用理智告訴自己不要生氣,心裡反覆的在想:「貪愛是苦的」、「我要慈悲心來待人!」,這是不夠的。一時之間也許可以奏效,終究又會故態復萌,因為所貪愛的美麗、悅耳、香甜、舒適的境相,是無法用一般理智和意志力來改變這些感覺的,而所嗔恨的醜陋、吵雜、惡臭、痛楚的境相也一樣是無法用理智和意志力來改變這些感覺的。

那麼,以寧靜的心接納這些感覺,是否就能斷貪嗔、滅苦呢?當內心安住於寧靜,取代這些順心、不順心的感覺,當然可以暫時沒有貪嗔、沒有苦,可是當忙碌或用腦筋來思考時,內心有了波動,不再寧靜,那種順心、不順心、喜歡不喜歡感覺又會趁虛而入,引起內心的種種沖突和痛苦

怎樣才能真正離苦、滅苦?唯有看見事實真相:美觀的、悅耳的、香甜、舒適或醜陋的、吵雜的、惡臭痛楚的感覺只是心靈幻影,這些都是無常無我、緣生緣滅、畢竟空寂的,因此不執取這些感覺隨順因緣就不再沖突、痛苦了。

既然般若慧能徹底離苦、滅苦,那麼當般若智慧生起,照見緣起性空的真相之時,是不是所有煩惱都斷盡、徹底滅苦了嗎?不是的!

修行需要過程,從智慧解脫有一定的次第。以阿含經的說法:照見緣起無我法眼清凈是初果向;斷我見、戒禁取見、疑,稱為須陀洹(預流);貪嗔漸薄,稱為斯陀含(一往來);斷除嗔心與欲界貪,稱為阿那含(不還);斷除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我慢、無明,稱為阿羅漢。這些都需要以定慧力如實觀照諸法真相才能斷除的。

十二因緣中,在每一件事物中,觀察觸、受、愛、取,可以明白煩惱生起過程,觀察無明、行、識,可以明白煩惱生起原因。以我慢為例,明白無我之後,還要再微細的觀察內心有沒有隱藏這樣的記憶自我優先、好勝、自尊、輕慢,這些心態都是違背緣起無我事實的。由於這些心態會造成人我之間的緊張、沖穾,所以終究免不了苦。我慢去除之後,由我慢所生的苦才能滅除。這不是僅靠無我認知就夠的,必須將心中這種不如實的心態根除才行

緣起無我般若智慧就如同一把鋒利無比的劍,還要有力量將鎖煉斬斷,這力量就是禪定,這種禪定不是死守一念的定,而是無論在活動或靜坐時,都能內心了了分明、寂然不動,並且照見緣起無我真實。光有一把劍(智慧)或光有蠻力(禪定)是不能斬斷鎖煉的,定慧合一才能斬斷煩惱。所以,在般若智慧生起之後,還要繼續觀照起心動念、乃至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煩惱(貪、嗔、慢等),才能究竟清凈、達到心靈的完全自由

發現煩惱的時候,是否要另起一念來對治?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事實上,般若智慧時時現前、定慧合一之時煩惱一被發現就會自動消除。由於煩惱智慧的性質是互相違背的,就如同光照黑暗光明現起,黑暗就自動消失,若說有程度的不同,只在於燈光明亮則沒有陰影,燈光微弱則仍有陰暗留存而已。又如把冰塊丟進滾燙的沸水裡,冰塊很快就會完全被溶化。而溶化速度快慢只在於冰塊的大小以及沸水的水量而已!

那麼,定慧是如何發生作用的呢?定慧不是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動態的心境。無論當下的身心、外境顯現什麼狀態都能如實現觀緣起,了知沒有自性實體可得,整個身心世界猶如一片汪洋大海,每一個心念都是整個因緣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而心念生起和消失也是如幻不實的。因此心不住於任何境相,無所得,無掛礙,沒有僵化、沒有凝固。只有當下鮮活、豐富、不被局限、不被定型的展現。

煩惱生起時,明見身心如空寂煩惱如幻空寂、所煩惱的事如幻空寂煩惱生起也是如幻空寂,既然了悟所煩惱的事無須煩惱,不用貪求、不必厭離、不必害怕也不必擔憂、沒什麼好得意、驕傲的,也沒什麼好傷心、自卑的,雖然心念生起、消失,心中卻是清凈明朗、一塵不染。不過,由於定慧力不足,因為事務繁多而不能時時活在緣起法性中,偶而也會有過記憶中的情緒經驗認知模式浮現出來,因而生起煩惱。這時,發現內心有波動,只要回到定慧,如實觀照當下的真相就可以煩惱、離苦。

譬如上班之前,趕著送小孩上學,心中有點焦急,而小孩又不聽話,吵著要這樣、要那樣,時間匆促加上失去耐心,就氣得呵責幾聲。當發現心中有波動、失去正念,就要回到定慧,了知當下的一切都是眾多因緣和合所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就算遲到也只是遲到、小孩不聽話也只是不聽話而已,不必心急、也不可能事事順當,一切隨緣放下,就沒有煩惱了!所以,二六時中,定慧成片、活在真實的當下是很有用的功夫,切勿以為明白緣起空寂的法性就一切具足、無修無得了!

至於內心潛藏的煩惱,沒有現起,要如何斷除?第一種方式是「歷緣對境」,動中修、作中修:不要怕事、怕妄念定慧具足之後要勇於接觸不同的境界妄念生起正好可以看清內心深藏的煩惱種子讓它現出原形,正好可以看清它的真面目,心中具足定慧,照見真實煩惱種子就可以自動清除。

所以,山林清修不一定就能斷盡煩惱,因為沒有歷緣對境,不容易發現潛藏的煩惱紅塵中的修行,在家庭、辦公室以及與人接觸時,煩惱很容易生起,這時以正面積極的心態應對,進步會更快。同理,只要定慧具足,在人間修行其實比在凈土天堂修行,更快速成就,除了因為人間苦難多,可以激發慈悲心、積集福德因緣之外,更可以快速凈除煩惱

另外一種方式是在靜坐」中引發潛意識現形,再凈化它。您可以用聯想、回溯過去的情境如傷心的往事,或想像、模擬特定的情境如喜愛或厭惡的人和事,試試看讓潛藏的煩惱現起,並且在安全的環境下,起觀照來清除煩惱(所謂安全是指同修老師陪伴,即使沒辦法消除煩惱,頂多是大哭一場,發泄一下壓抑的情緒,不致情緒泛濫到無法收拾)。

還有,在修定的過程中,由於沒有理智(分別心)的壓抑,潛意識中的貪嗔種子自然流露,就如夢境一般,這時以定慧力觀照真相也可以進行凈化。不過這須要「定慧具足」才有能力以這種方式凈除煩惱定慧具足者,不要輕易嘗試,否則煩惱湧現、整個心陷入混亂,而又沒有辦法走出來,就有入魔之虞。

當然在凈化煩惱過程中,除了要有正見之外,善知識的指導是很有用的。如果有這種因緣福報,接受明眼人的指點,就應珍惜因緣,敞開心扉、真實地面對自己的盲點和痛處,那麼,清洗煩惱、療愈心靈工作將會進行得更為順利。只不過,要尋覓並且辨別真實的善知識,並非易事。自依止、法依止,依法不依人、以法為師,永遠是修行人要謹記的指導原則

摘自《正覺之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