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達居士:覺察與觀照

覺察與觀照

黃國達

有人修學佛法多年,卻仍然為煩惱所苦,佛法所說光明喜悅寧靜和諧只是偶而現前,不能成為生命的基調,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有人念佛持咒企求另一個完美世界,有人研究經論,想要窺探佛法的奧秘,然而這些只是佛法的片斷或接引的方便,不是佛法的全貌和精髓。

佛法的中心是什麼?是四聖諦的根本教法,而四聖諦是由苦的感受為起點,觀察苦的生起因緣,見到苦因,就可以透過戒定慧的實踐,凈化身口意,由此離苦滅苦。

這當中,對苦受、煩惱的覺察和觀照是修行的下手處,很多人念佛持咒、修定、修「四念處」時不得善巧,偏於集中精神專注一心的「正念」,忽略了了分明覺察當下的「正知」。

一味地只要「正念」,不要「雜念」,無形中變成「正念」和「雜念」的對抗,認為雜念干擾、是不好的,其實,這樣的想法反而增加雜念,並不善巧。若能以平常心看待雜念,以「正知」了了分明正念」和「雜念」交替出現,把注意力回到正念雜念自然消失。

正知,就是覺察,是一種開放的心靈狀態,不是預設的結論。以四念處為例,「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不凈、苦、無常無我的結論來思惟法義,這是偏於「正念」的修行,而「正知」的覺照,並不預設它是不凈、苦、無常無我」的結論,只是純然地覺照當下的身、受、心、法,不添加解釋、評論、取捨、好惡,如實了知當下現象發生和消失!經過一段時間自然領悟它的不凈、苦、無常無我這是現觀而不是經由思維的洞察。

敏銳的覺察力的背景是純然和寂靜就像寂靜的深夜裡,走路的腳步聲、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遠方的狗叫聲都清晰可聞。所以,回到無所得、無所求、無分別,才能敏銳地覺察當下外境和內心的感受、思想意念

如何培養覺察力?

事情告一段落或一天之中特別安排禪修的時段里,你可以靜坐,覺察呼吸身體的緊綳或放鬆、泠熱、酸痛感覺,覺察心中浮現的不安、急躁、擔憂、害怕、傷心等情緒,覺察腦中的各種自言自語、過去的記憶、對未來想像,覺察各種追求或逃避的驅動力

有了這些基礎就可以在動中修覺察。手舉起來拿東西,覺察想要拿東西念頭和拿東西動作;走動時覺察想要到另一個地方念頭和行走的動作;如果心更細的話,可以覺察想看某樣束西的念頭和轉頭、注視的動作

這樣的覺察訓練能生起智慧、離苦滅苦嗎?可以的,純然而不帶任何預設知識見解的覺察就是智慧的觀照,將會帶來心靈的蛻變。

當持續地覺察時,會很自然地轉換意識狀態,從活在思想觀念、過去、未來狀態,轉換為活在現量的當下。這時,可以不必透過思惟,直接體驗無常性──流動與變化,任何的人事物、自然界、外境與內心的色、聲、香、味、觸、法、情緒思想意念無一不是如此,有了這樣的體驗,將會很容易地感受到每一剎那都在逝去、轉換和更新,有如朝露、泡影或夢境,不能久留,沒有什應是可以依靠、掌握的,也沒有永久的保障和絕對的幸福、安全。

無常思想認知,對一般人來說是深具威脅的,難免令人感到恐慌而設法逃避,但是,又能逃到哪裡去呢?有人用另一種觀念來安慰,譬如:永生的天國或香格里拉、桃花源式的樂園,最糟的是逃避到快樂丸一類的迷幻葯所製造幻覺里。

是在敏銳而持續的覺察中,沒有抗拒,也沒有評斷和好惡,唯有寧靜的心。這時,盡管一切都無常變化中,但覺照超越思想、超越時間,寂然不動光明朗照、無常只是如實的呈現,有壞滅也有新生,不必傷感也不必雀躍。在默然的智慧觀照中,沒有恐慌和逃避!

人會認為:既然一切都是無常、終歸於空無的,人生有什麼希望和意義呢?但是、希望和意義只是存在於思想感情中,在敏銳而持續的覺察當下,你將會發現一切都是鮮活而蘊含無限生機的,痛苦不幸可以轉化為成長的契機,屈辱和懷才不遇正可以沉潛和淬鍊;日常的瑣事若能以欣賞眼光來看待,可以看出許多的妙趣;周遭的人透過關懷和互動,可以廣結善緣。

初步的覺察可以見到所覺對象無常和能覺的心如不動,若智慧不足,就會落入能所對立、所覺是生滅、能覺是真常本體的誤認裡面。這些都是自性見」的認知模式,它是孤立化、絕對化、割裂式的思想框架。

要如何才能破除這些思想框架呢?這就需要進一步深澈而純然地覺照──智慧觀照,洞悉到心中確實預存「自性見」的認知模式或思想框架。

這些框架是在覺知之前就預存於思想架構中的。譬如:你可能一開始就認定:如果沒有一真實不變的「我」或「常住真心」,如何能覺察呢?其實這只自己的思想框架所設定出來的影像而已,事實上,在敏銳而持續的覺察中,只能見到身心情境相依相緣、生滅變化的呈現,遍尋不得真實不變的「我」或「常住真心」,那純粹是思想的產物。

思想成為被覺察的對象而被分離出來時就可以開始觀照思想的框架,仔細檢視自己對眼前的情境內心的境相,有沒有加以設定、判斷、評論、解說?如果有的話,是不是認定那就是絕對正確的,還是純粹只是當下的看法,當情況改變時,看法也將會有所改觀。

譬如:同事說你的缺失,沒有把工作作好,這時要觀照自己,有沒有辯解?為什麼會辯解?對這件事有沒有什麼看法你認為他說的是「不對的」嗎?你認為自己「沒有錯」,你有沒有把「對」、「錯」絕對化?還是承認他看到了部份的事實是從他的職務和立場所得到的觀點、善意卻過份直接的表達?而事實真相是無法用截然二分法的「對」「錯」觀念強加在上面的。當你不再用「全對」、「全錯」、「你錯」、「我對」的狹窄觀點來看待事物,而以整體宏觀的寬廣視野看待事物時,那就智慧

其他像優秀或平庸、美麗或醜陋、高貴或低賤、成功或失敗、獲得或損失、安全或傷害、富有或貧窮快樂痛苦幸福不幸美滿或殘破……,這些相對的觀念都是局限而表面的,不是真實而完整的原貌。當我們的心依附在這觀念上,就是心靈的負荷、掛礙或牢籠,能撤消觀念的框架,才能卸下負荷、輕鬆自在,才能打開心靈牢籠,如空中的鳥兒一般自由飛翔。

即使是佛法觀念也是相對建立的,例如:禪定散亂煩惱解脫諸佛眾生生死涅槃四聖諦、八正道緣起、空性、四大、五蘊都是如此。這些都要一一觀照而消除它「自性」的框架!而世間法中的自由尊嚴、民主、道德觀念,以及時間、空間、物質能量、過去、現在、未來,都只存在於觀念中的框架或「自性見」,沒有絲毫的實體可得。這些也都要一一觀照而消除它!

由覺察進而深入觀照,撤除思想中的框架──「自性見」,就會呈萬法、萬象的原本的真實狀態:能所雙泯、超越思惟、沒有界限、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實體、沒有自我、浩瀚深邃、畢竟空寂、如幻如化而相依相緣。這就是所謂的諸法實相、圓成實性、真如法性、本地風光、本來面目吧!

摘自《正覺之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