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達居士:慧學的進修次第

慧學的進修次第

黃國達

佛法宗旨在於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破迷啟悟、轉染還凈,由此展開自在、開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學是核心的課題,然而,智慧因緣所生法,不是宿命、無因的,天生的慧根是由前世的熏修而來今世的進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與其慨嘆自己悟性太差,讀了很多禪語錄,也沒開悟,讀誦般若經典也不通達空義,便自認為根性太差,退而尋求禪定寧靜信仰的滿足、佛力的庇佑、他方凈土穩當,這正如入了寶山而只摘取一些花草石頭而不力求尋得寶藏智慧覺悟的開發固然有其困難之處,但是佛陀已經為眾生開闢了一條智慧覺悟的康莊大道,只要如法次第進修,就可以開啟內心智慧寶藏,千萬不可妄自菲薄,辜負佛陀慈悲心意

智慧的進修可以約略分為三個次第,即聞慧、思慧與修慧。

聞慧 聞慧是由親近知識聽聞正法,而得般若正見。所謂正法,凡順於佛法正理的都可說正法,原始佛教的阿含聖典,初期大乘佛教般若中觀是主要的研讀內容,至於中期大乘佛教唯識論典,後期大乘佛教的真常經論也可說是「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蘊含了般若正見,只是需要智慧之眼抉擇、貫通。

什麼是般若正見?所謂正見,依阿含經的說法,不只是三世、因果、凡聖的世間正見,更要如實知無常無我不生不滅的出世間正見,才算究竟,以般若經的說法,則要見到畢竟空、如幻有才是透徹的般若正見,再以中觀論典的解說,則以見到緣起假名、性空才是圓滿中道正見。在表述上雖然略有不同,皆是真、實、諦、如的一實相,無二無別。在第一義諦中,不生不滅、性空、無我世俗諦中,則是緣起無常假名、如幻的。二諦無礙,是為般若正見

若以唯識解說,世俗現象唯識所現、勝義境地離言絕待。至於真常思想的解說,佛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一念無明幻現三界六道,一念清凈生滅、去來,萬法皆是真如

究其內涵仍然是一實相的方便表述,只要不執取真常實體、識心種子,誤以為緣起性空、三法印不了義,回歸實相本然、法爾如是,皆是般若正見

如果不具足這樣的正見,即不能成就聞慧,若正見具足則能佛法生起絕對的信心金剛經雲:「信心清凈,則生實相。」這不是盲目的宗教信仰,而是生生世世以來,經歷多劫的暗夜迷失,忽遇明燈,回歸光明正道、看到生命真諦、找到解脫自在方法。是希有難得的,不可等閑視之,認為煩惱依舊、八苦未拔,以為聽聞正法無用,需知大樹廣蔭,須有牢固的樹根,高樓廣廈,也要堅固的地基。由聞慧而得生深信心,正是智慧根基

思慧 有了聞慧的基礎,進一步就要深入思維觀察、勝解空義。

如何思惟、觀察,勝解空義?這是不帶任何預設立場來觀察事物思惟抉擇、歸納分析,得到無自性的空勝解。

如何歸納分析?是以聞慧為基礎,觀察到底有沒有自性也就是有沒有固定性、孤立性、實體性就在禪修和日常生活中,色、受、想、行、識生起的當下,如實思惟、觀察,而歸納到沒有一法有固定性、孤立性、實體性,一切都在變化、和合、相依相待中才能成立。並沒有「自有、自成」的自性也就是一一法皆無自性

這樣的思惟、觀察,切記不可以離開生活生命當下具體可聞可見的事物之外,憑空去想像、抽象地臆測。

你可以觀察外在事物的進行,譬如說:你今天准備早上十點要去超市采購日用品,出門之前接到一通電話,如果是急事如家人生病,就必須立即處理,采購的計劃就會被耽擱,如果采購品中如燈管、食物急著要用,就要稍作忍耐。

在這當中,你可以見到「安排的事」、「約定的時間」、「采購的物品」都沒有固定性,一件事情發生如家人生病,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掌控的、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安排的事」、「約定的時間」、「采購的物品」並不是絕對的,它只存在於思想中,而不真實的存在。

對這些觀念若有自有、自成的認定,就會感受到沖突、不舒服。如果明白這些只是觀念而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實內心就靈活自在,不會有沖穾。

外在事件一直都是相依相緣,既是相互需要的互補關系,同時又隱藏著相互排斥的消長關系。而內心明白這些關系,不固著在上面、不預期什麼,內心才會自由這就是智慧

觀察任何人、事、物,乃至內心的感受、情緒思想願望都可以看見它的背景、變動、互補、消長,那麼就可以如實地看待這一切,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平靜和諧

能這樣思惟、觀察有沒有自性就可以生起空勝解,對於空義能在實際現象生住異滅的當下有具體的理解。這就是思慧。

思慧成就會伴隨著布施持戒、安忍的功德,因為內在的認知開始轉換,很自然地看見人我的依存、互補、消長。明白人我相依,而有互助、共好的理念布施持戒隨順緣起正理的行為。同時見到人、事、物,感受、情緒思想願望生滅消長、緣起緣滅的自然法則對於己經生起的苦,看到有惑業才有苦,「苦」是無自性的,唯有安忍,才不會火上加油,惑業滅則未來的苦不生,這才是澈底的解脫

修慧 修慧就是止觀,以無自性為所緣,觀察及安住。思慧中的思惟觀察由於缺乏定心,只能在散心中,以空勝解的力量離惡向善、忍苦離苦,卻沒有能力斷除煩惱。進入止觀禪修,則定慧力強,降伏煩惱力量隨之增強。

思慧的重點在於思惟、抉擇,散心觀察無妨,而定心觀察,是在勝解成就之後,直觀諸法真實,名為般若觀照。通常修定,必須進入無分別,不起思惟,一生分別思惟,就離開定心。而定慧等持是直觀,一般的定心只是不生分別思惟,看到什麼就是什麼,聽到什麼就是什麼,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直觀,不但不起思惟分別,連「自性分別」也不起,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不會認定「這是○○」,或「這不是○○」,停滯在自有、自成的自性實有的模式里,而能當下穿透,覺知流動變化、沒有局限的整體呈現,當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離合的緣起法。

當「自性分別」不起,雖然面對森羅萬象心中一片寂然,名為定心,這是有智慧光明的定心,不同於一般的定心缺少智慧。一般修定,雖然思想念頭暫停,自性實有的認知模式仍然根深柢固。

在這樣的止觀雙運、定慧等持中,偶有念頭生起就能照見念頭自性,幻生幻滅,內心立即回歸寂然不動;當發現對於觀察對象生起自性實有的認知模式時,立即穿透它,覺知流動變化、沒有局限的整體呈現,當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離合的緣起法,立即回歸緣起性空的實相智慧

如此,止觀雙運、定慧等持,自性實有的執見漸次消融,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旦全體通透、能所雙泯、境智一如,就是「無漏慧」的生起

止觀修慧似乎很難理解其中的奧秘,不容易掌握實際的修行方法。不過只要記住:對於觀察對象不落入任何局限性的認定,不預期、不追求任何境界,不設定任何有關「開悟」「究竟真理」「圓滿境界」種種標准模式,在真實自然心境中,當下即是無相、無住、空寂、如幻的諸法實相,離此並無其他玄奇的境界。若有什麼玄奇的境界的話,也只是意識、想蘊製造出來的心靈影像而已,仍然是在五蘊境相中打轉,不是般若智慧所見諸法實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