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東居士:心性在何處?

心性在何處?

陳士東

    慧可當年欲求正覺,為表示自己的誠意和決心,遂將左臂砍下來作為供養,求達摩祖師開示問曰:「我心不安,乞師與安。」達摩曰:「安心好啊你把心交給我,我與你安。」慧可曰:「欲求自心,了不可得。」這是一樁久遠禪門公案。慧可斷臂以求道,為的是什麼?就是要知道心在何處。縱觀《金剛經》全文,其核心不過是兩個問題:一「雲何降伏其心」,二「雲何應住」。第一是怎麼妄念降伏,第二是心安住在何處。明心見性修持者在修持時首要知道的問題,但心在何處?性又在何處?卻是許多人所不知的。有人依慧可的這個公案說心本無,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遁詞,古雲「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其實,心性是恆常不滅的。前一念滅,並非心滅,後一念生,並非心生,此即《心經所說的「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之理。
      那麼,心性究竟在何處,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它呢?竺法護介紹的大乘方等諸經中,有關於「諸法本凈」與「客塵所蔽」的思想這一思想後來發展成「心性本凈,客塵所蔽」的理論。有人雲「心性本凈,客塵所染」,其實蔽與染不同的。從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偈子中可以看出,是「客塵」蔽住了明鏡而非被「客塵」所染。「客塵所蔽」是指「客塵」擋住了物體; 「客塵所染」是「客塵」滲入到了物體內部,而使物體發生了變化。《度世品經》卷五:「一切諸法,本凈自然,悉虛無實,為諸客塵之所沾污。」這里說的即是「客塵所染」。《大方等頂王經》指出:「自然之故,心本清凈;權未即解,便有三毒、五陰、六衰,客塵所蔽。雖有是非,不污本凈。」這里說的即是「客塵所蔽」。如若堅持認為「客塵所染」,那麼人就須累劫方能修成,流於小乘的漸悟。「客塵所蔽」是說,即使在「客塵」遮掩的情況下,這個心也不會失掉其本有的清凈性。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心性?就是因為有「客塵所蔽」的原因。那麼,我們就會得知修持為什麼要明心見性了。明心即是使心明,見性即是使性現,明心見性即是使心明亮而使真性出現。明心見性用圖來表示即為
    圖中的黑色物質即是我們通常所說業力(此業力包含極廣,有煩惱、仇恨、嫉妒、細菌等等),白色物質便是自性所生出的輝光(亦包含極廣,有光、氣、能量等等之稱)。平常人由於黑色物質過盛,平時又不斷造作黑色物質,障住了自性與白色物質,使之不得外露。而經過修持的人,由於增強了自性能量,將大量的氣儲進自性內,經氣化光而轉化為白色物質,所以其身周圍有一圓滿的光輪,有人稱其為「佛光」。自性是什麼?自性很難描述的。強描述為「如黃衣,如白羊毛,如赤甲蟲,如火焰,如白蓮花,如電光突閃」(《大林間奧義》)。古雲:「性靠悟,命靠傳。」這不是一句推詞,自性確是言語道斷的物體,但明心見性又是修持的大目標是必須知道的。《普成經》雲:「過去諸如來,皆為得見此自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現在及未來如來,亦為得見此自性而成佛,別無法可修,亦別無所得。」 可見,得見自性,是成就的唯一途徑。為什麼得見自性這麼重要呢?六祖悟道時曾指出它的五大功用,「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性在何處呢?邱長春《大丹直指》雲:「性者天也,常潛於頂;命者地也,常潛於臍。頂者性根也,臍者命蒂也。」關於命的問題,道家的認識是極完備的,但道家變性卻有不足,這也是千百年來道家人士命已就性未成的原因。頭頂泥丸宮之所以被道家誤認為性根,就是因為其中含藏第七末那識(潛意識或稱下意識與無意識)之故,末那識雖含藏極大的功能,但它不是自性(可參考拙文《潛意識不是修持目標》)。《性命圭旨》指出:「性者,神之始。神本於性,而性則未始神,神所由以靈。」元神,《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中又稱為元性。所以,末那識(潛意識)也不是元神(可參考拙文《論元神》)。《壇經》中指出:「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可知,自性是由自心中生出的。
    我們只要知道心在何處,就可以知道性在何處,因為心與性本是一體的。張楠先生言,心即是指「識神」,亦即思維情緒、感受器官所產生的感受。此言誤矣,識神不是心,它的主要部位也不大腦前額。所以,張先生又誤認先天功能叫做「性」。其實,張先生的這種說法來自於道家道家認為性在頭部。有的醫家認為心即是心臟,並引《素問·痿論》:「心主身之血脈。」但這種說法亦被佛家所否,《彌陀要解》雲:「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要解》說此心不是肉團心(心臟),一個人心臟壞了,可移植另一人心臟代替。現代科學可用塑料纖維同鋁合金製成的心臟,人依舊可活命,可見心臟不是自己的心。緣影心即第六意識攀緣的人此心只是緣色、聲、味、香、觸五塵所生影像故名緣影心。成玄英疏《莊子·人間世》雲:「心有知覺,猶起攀緣。」《金丹四百字序》也指出:「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由此可見,張先生秉承道家,但亦未得道家真諦也。《首楞嚴經》中佛問阿難:「以何為心?」阿難答,佛方才問此心在內,在外,還是在中間等等,我用心來推尋。阿難認為,能推想尋思的心即是真心。佛立即斥責阿難:「咄!阿難,此非汝心。」什麼才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呢?《大乘義章》卷一指出:「一切識總名為心。」而其中以第七末那識為妄心,第八阿賴耶識為真心,凈心或第一義心。心本眾多,而真心只一,於是立一心以為主,名心王。《大日經疏》雲:「此心如幢旗,是修行導首,猶如種子是萬德本。」那麼,此心住何處呢?《大乘要道密集》指出:「於母胎中父精母血及與心識三種相融為一體,然後漸漸心識住於心間,父精住於頂上,母血住於臍下。」心識住於「心間」的位置就是膻中穴,西藏密宗認為膻中是人體的信息庫,就是因為阿賴耶識(真心)住此故。佛教中亦有言第九識阿摩羅識之說,謂此識方為凈心,其實此識不過是八識之凈分(即凈化部分或八識種子全部凈化後之結果。)

    《西遊記》中的美猴王即表示真心真心不覺亦不成就,只有到了西天見到了佛(佛者覺也)後,才得了個金身正果,而心花怒放即覺也,即性現也。這里所雲之「心」,亦只是由物質上確定心之存在性,並未言及性空之心,容待後文再行討論也。最後,以佛教地二頌做為本文之尾聲。

一頌: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生,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二頌: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
        妙用恰恰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