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智居士: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凈土五經一論介紹

通向極樂之路

經籍大觀

凈土五經一論介紹

《無量壽經》及其註疏

《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凡2卷。全稱《佛說無量壽佛經》,又稱《雙卷經》、《兩卷無量壽經》、《大無量壽經》、《大阿彌陀經》、《大經》,為凈土宗三部根本要典之一,收於《大正藏》第12冊。本經敘說在「世自在王佛」時,有國王出家為僧,名法藏,誓願度化一切眾生極樂世界,如其四十八願中之第18願所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後成佛,號「無量壽」,國土在西方,名為「安樂」,或稱「極樂」;經中並敘及凈土莊嚴,又勸發諸天眾生精進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國土。此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心,執持名號即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故本經所宗內涵即是信願行,通常稱「凈土三資糧;本經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十方眾生信願持名,蒙彌陀願力攝受,帶業往生西方凡聖同居土,一經往生,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居士,亦是圓生上三土(方便有餘土、被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證位不退即是圓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

本經的漢譯本極多,古來有「五存七欠」等12種譯本之說,即:1.東漢安世高譯《無量壽經》2卷,今已不存;2.東漢支婁迦讖譯《無量清凈平等覺經》4卷;3.三國吳支謙譯《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2卷;4.曹魏康僧鎧譯的本經;5.曹魏白延譯《無量清凈平等覺經》2卷,今已不存;6.西晉竺法護譯《無量壽經》2卷,今已不存;7.東晉法力譯《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1卷,今已不存;8.東晉佛陀陀羅譯《新無量壽經》2卷,今已不存;9.劉宋寶雲譯《新無量壽經》2卷,今已不存;10.劉宋曇摩蜜多譯《新無量壽經》2卷,今已不存;11.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2卷;12.北宋法賢譯《大乘無量壽莊嚴經》3卷。上記十二譯本中第11收於《大正藏》第11冊中,其他今存的第2、第3、第4、第12收於《大正藏》第12冊內。

又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龍舒王日休所校輯之《大阿彌陀經》2卷,為各版《無量壽經》中流通極廣之版本,然該經僅系將現存的4種譯本,除去《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互相參照,重新編纂而成而非直接譯自梵文本,收於《大正藏》第12冊中。此後還有凈宗大德,有見於今存之5種譯本文義有差異,欲冀一盡善盡美的《無量壽經文本,故殫思竭慮予以會校,因此又有:清彭際清節略的《佛說無量壽經》;清魏承貫會集的《無量壽經》;民國時期夏蓮居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以上4種會校本均為在家凈宗大德所集,弘護凈宗,功不可沒。欲將《無量壽經》會集到盡善盡美的程度,殊為不易,諸大德多不贊成將原譯本作會校與會集。近人律航法師說:「若欲研究大經,請用曹魏天竺沙門三藏康僧鎧譯本與隋京師凈影寺沙門慧遠撰疏,至於讀誦方便,則四家會集本皆可參考,比較原譯5本通暢流利,便於讀誦。其內容如何,似不必過於計較,唯求義理清晰,文字曉暢,便於了知要旨斯可矣。」律航法師在《無量壽經凈土法門關系重要論》中說的這段話,較為公允。我們亦可以此為原則,擺正《無量壽經》原譯本與會集本之間的關系,即以5種原譯本為本位,以4種會集本為參考;原譯本以康僧鎧本為主,會集本以夏蓮居會本為主。

本經自古以來之註疏贊述不勝枚舉,較重要者有:

《無量壽經義疏》2卷隋慧遠大師

《無量壽經義疏》1卷隋吉藏大師

《無量壽經疏》3卷唐圓測大師

《無量壽經宗要》l卷新羅元曉

《無量壽經述義記》2卷新羅義寂

《無量壽經記》3卷唐玄一

《無量壽經述義》3卷唐寂證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3卷新羅璟興

《無量壽經起信論》3卷

清彭際清

《無量壽經講義》2卷近人性法師

對於會集本的註疏則有:《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眉注》台中李炳南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解》北京黃念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台灣凈土法門法師

此經的梵文本尚存,有英、日文等譯本

《無量壽經義疏》全2卷,隋凈影沙門慧遠撰,世稱凈影疏。是現存的《無量壽經》最早的註疏,該疏對本經的三分科,為後來的註疏家所沿用。

(2)全1卷,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稱嘉祥疏,此疏從三論宗的角度來詮釋凈土宗。以上2種註疏均收於《大正藏》第37冊中。

《無量壽經宗要》全1卷,新羅國黃龍寺沙門元曉撰,世稱海東疏。此疏將《無量壽經》的要點稱性發揮,主張以菩提心為正因,詮釋十念的顯了隱密之意。收於《大正藏》第37冊中。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全3卷,新羅沙門璟興撰,世稱璟興疏。此疏引用諸師的義解,闡釋經中文意。本疏與以上凈影、吉藏、元曉的撰述,並稱為《無量壽經》四大註疏。收於《大正藏》第37冊中。

《無量壽經箋注》民國丁福保所作,為依彭際清《無量壽經》節略本作的註解,以旁證博引方式箋注本經。

《無量壽經起信論》全3卷,清彭際清作,重在凈土的起信,是依其《無量壽經》節略本所作註解。論分明教體、明教相、明歸趣、別釋經文迴向極樂五部分。收於《卍續藏》第32冊中。

《觀無量壽佛經》及其註疏

《觀無量壽佛經》與《觀經》、《十六觀經》皆為《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略稱。全1卷,宋畺(音jiāng)良耶舍譯。為凈土三經之一,是凈土宗主要依據經典。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語是本經宗要,是凈土宗四種念佛所依之基本原理,也是釋尊一代時教之綱宗。本經之主要內容凈業三福與十六妙觀。凈業三福是凈業修持基礎,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修持凈業的正因。三福的內容是: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屬人天福,是為世善;2.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屬二乘福,是為戒善;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屬大乘福,是為行善。此三福有從淺到深,從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迴向後均可往生

經中所說十六觀門,亦有其次第:1.日觀,觀落日之狀似懸鼓,破妄心暗宅,知業障淺深;2.水觀,先後觀水,水成冰,進而成琉璃,顯自性之湛然;3.地觀,觀西方凈土地下、地面之種種莊嚴;4.樹觀,觀西方之七寶林樹之莊嚴;5.寶地觀,觀七寶池、八功德水;6.寶樓觀,觀地面及空中的寶樓宮閣之莊嚴;7.華座觀,觀阿彌陀蓮華寶座莊嚴;8.像觀,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之坐像莊嚴之相;9.真身觀;觀想彌陀佛之報身法相;10.觀音觀,觀察觀世音菩薩之色莊嚴;11.勢至觀,觀想大勢菩薩之色莊嚴;12.普觀,觀行者自己生於極樂世界蓮華之中;13.雜想觀,觀阿彌陀佛丈六或八尺的應化身;14.上輩觀,大乘凡夫上輩三品往生觀;15.中輩觀,小乘凡夫中輩三品往生觀;16.下輩觀,五逆十惡凡夫下輩三品往生觀。十六觀中,又可分為定善十三觀與散善三觀。定善十三觀從日觀直到雜想觀,是世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說;散善三觀即上中下三輩往生觀,是世尊為未來世一切濁惡凡夫所開之方便。從修持方法來看,前十二觀為上根人開示觀想念佛;第十三觀為中根人開示觀想念佛;後三觀為下根罪惡之人開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惡眾生臨終地獄境相現前之時,善友教他念佛名即得往生臨終十念得生極樂,體現阿彌陀佛救拔眾生的徹底悲心和究竟方便。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乃末法眾生唯一得救之路。故本經以散善九品往生為趣,其所展示之持名念佛,可謂至簡易、最穩妥至圓至頓之法。此為世尊囑付阿難,為未來世眾生而流通的大法

《觀無量壽佛經》有二會:1.王宮會,釋迦世尊王宮說十六觀;2.耆闍會,指阿難王宮聞佛於王宮說此經後,還至耆闍崛山重說之。故今之經文止於王宮會,但於經末記有其事。

觀無量壽佛經變為敦煌石窟經變畫的一種。唐、宋時期根據《觀無量壽佛經》的內容,並參考《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進行繪製。如在巨幅說法圖的兩邊繪「未生怨」、「十六觀圖」等,「未生怨」講頻婆娑羅王殺道人、殺白兔而求太子因果故事,「十六觀圖」講善男信女們通過觀想等了解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事。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處現存此經變近90幅。

本經主要註疏如下:

《觀無量壽佛經疏》隋智者大師

《觀無量壽經義疏》2卷隋慧遠大師

《觀無量壽經義疏》1卷隋吉藏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4卷唐善導大師

《釋觀無量壽佛經記》1卷唐法聰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6卷宋知禮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融心解》1卷宋知禮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3卷宋元照大師

《觀經扶新論》l卷宋戒度大師

《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3卷宋戒度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科》1卷宋知禮大師排定、明真覺大師重排;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會本》5卷明真覺大師分會、日本實觀大師改修;

《觀無量壽佛經圖頌》1卷明法燈大師

《觀無量壽佛經直指疏》2卷清續法大師

《觀無量壽經約論》l卷 清彭際清居士

《觀無量壽佛經箋注》1卷丁福保居士

《觀經疏鈔演義》1卷諦閑大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釋論》呂碧城居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白話解釋》黃智海居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道源法師講、廣化法師記錄。

其中唐代善導大師所作《觀無量壽佛經疏》凡4卷,因為4卷故又通稱《觀經四帖疏》、《四帖疏》,也稱《觀經疏》、《觀經御疏》、《觀經要義》等。自本書內容而說,又稱楷定疏、證誠疏、證定疏。收於《大正藏》第37冊。內容分為玄義分、序義分、定善義、散善義等4卷,解釋他力信仰之要義,可謂大師思想核心玄義分說明《觀經》之旨義;序分義解釋觀經序文;定善義解釋十六觀中前13種觀法;散善義則解釋最後之3觀。本書主張一切善惡凡夫皆可依阿彌陀佛之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稱名念佛為正業,以讀經、禮拜、讚歎、觀察為助業,並強調如能一心專念阿彌陀名號,於行住坐卧間不問時節久暫,皆念念不舍者,即可往生凈土。此說對後世影響甚大。本書凈土教相、教義之根本典籍,因大師明示佛之正意,顯阿彌陀佛超世本願之勝妙作用,故古今皆以本書為諸說之楷定,而稱為楷定疏。善導大師作《觀經四帖疏》釋《觀經》。大師之《觀經四帖疏》科一經為5段:1.從如是我聞下,至五苦所逼雲何極樂世界以來,為序分:善導大師科分《觀經》之序分與他師有異,通常以「如是我聞」為六成就中的信成就和聞成就大師則以此句為證信序;再「一時佛」至「為上首」數句為六成就之後四成就,而大師更以此為化前序,是為未入《觀經》教化之前的序釋,通述釋迦世尊一代時教之化相,因本經之正說為降臨王宮之後方始,非靈鷲山上之事,故此序與本經之正說無直接之關系。所以大師科其為化前序,使《觀經》以外之諸經攝在此序之中。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序分義》中,講到釋迦世尊演說觀無量壽佛經六種因緣為:①禁父緣,指阿闍世太子禁錮父王,此為《觀經興起之因緣;②禁母緣,為太子幽閉其母韋提希於七重深宮,乃佛陀為其說法因緣;③厭苦緣,謂韋提希遭幽閉,厭世間苦,佛遂有為說本經之因緣;④欣凈緣,謂韋提希遭苦惱,因而欣求安樂清凈之處,故得佛為說本經之因緣;⑤散善顯行緣,謂佛為說修十六觀之後三觀的三福、九品等散善(顯行),得以往生凈土之緣;⑥定善示觀緣,謂佛為說以十六觀之前十三觀的定善(觀門),得以往生極樂世界之緣;2.從日觀初句,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下,至下品下生以來,為正宗分;3.從說是語時下,至諸天發心以來,為得益分;4.從阿難白佛下,至韋提希等歡喜以來,為流通分。以上4分,均為佛在王宮一會正說。5.經之最後爾時世尊,足步虛空至末,為耆闍分。上述之第3部分即為是經之得益分,全部經文為:「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觀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此段經文之說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見西方極樂凈土彌陀三尊,韋提希得無生法忍,五百侍女奮發無上菩提心,並蒙佛授記皆當往生彼國之利益,故為利益分。大師釋《觀經》時,除序、正、流通三分說外,3、5兩者為另外特設科別。

隋代天台智者大師述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又稱《觀經疏》、《觀經天台疏》、《天台觀經疏》,收於《大正藏》第37冊。其內容天台釋經慣例,先立五重玄義,以闡釋經名。次判《觀無量壽佛經》以心觀為宗旨,以實相為體,以生善滅惡為用,為菩薩藏之頓教所攝。再次隨文作釋,且以十六觀悉為定善。諦閑法師之《觀經疏鈔演義》為本書之注釋書。本書列為《天台五小部》之一,為天台宗教學之要書。

隋代慧遠(523-592)大師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凡2卷,又稱《觀無量壽佛經義記》,或稱《凈影觀經疏》。收於《大正藏》第37冊。系由地論宗之立場解釋《觀經》,為現存最早之《觀經》註疏。因其時對凈土教義理解尚不深入,故所說有違凈土之義趣,善導大師作《觀經四帖疏》以破。本疏判定阿彌陀佛之身土為應身應土,往生凈土九品人,乃大小之聖人,以其修證與自力修行之通規無別,而不彌陀本願之勝力,故與凈土立教之旨相違。又隋代吉藏大師所撰疏,又稱《嘉祥觀經疏》。收於《大正藏》第37冊。系從三論宗之立場解釋《觀經》,其說亦以聖道門自力修行之意來判定往生凈土因果,故道綽斥為繆解,善導大師於《觀經四帖疏》中亦加以糾正。

宋代四明知禮大師述《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又稱《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觀經疏妙宗鈔》、《觀經妙宗鈔》、《妙宗鈔》。收於《大正藏》第37冊。本書為以天台宗山家觀點,隨文解釋天台智顗大師之《觀經疏》,針對山外派之異議,倡導即心念佛之議,並談及色、心雙具之說。

宋代靈芝元照大師撰《觀無量壽佛經義疏》,凡3卷,又稱《觀無量壽經義疏》,略稱《新疏》,收於《大正藏》第37冊。上卷闡述玄義,中卷、下卷則依文釋義。因其解說觀經時,博取多家之說,故使本書更有特色。如其釋十六觀取智者大師之義九品往生則采善導大師之論,然其十六觀之釋不同於天台之觀心說。其於辨定宗旨一門有關事理及觀法之解釋,與料簡異同門所說,可謂本書特點。

《觀無量壽佛經約論》,全1卷,清代彭際清述。收於《卍續藏》第33冊。本書內分4科:1.題名;2.敘分;3.正宗分;4.流通分。書中作者雖常引天台教學這用語,然於天台智者大師九品之解釋,以及四明知禮以十三觀配於九品之說,則提出不同意見。本書可作《觀無量壽佛經概論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全l卷,現代道源法師講,廣化法師記。講者道源法師幼年出家,受具後遍參名山,精天台教義,曾久卓錫靈岩,喜弘凈土,建台灣海會寺,為當時台之專一凈土道場。《講記》分經前玄談、略釋經題、正釋經文等3個部分。在《經前玄談》中,說《觀經》較《彌陀經》與《無量壽經》尤為重要,說經中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句,是凈土宗最高深之理,也是凈土宗不會被任何力量所消滅的原因。並說十六觀經的觀想念佛可與彌陀經的持名念佛相得益彰,絕不相妨礙。指出真正發心了生死者,除凈土外別無法門可了;欲度眾生了生脫死,除凈土法門外,亦別無其他法門李炳南居士於序文中,說此講記:「深入淺出,微密顯章,如指掌紋。記錄文取語體,義皆暢達,可稱雙璧。」是一部適合現代人看的觀經疏。

《觀無量壽佛經圖頌》,全1卷,明代傳燈大師撰頌,四明李麟、天台受正作圖。又稱《觀經圖頌》、《觀無量壽佛經附圖頌》。收於《卍續藏》第33冊。全書分節列舉《觀無量壽佛經》之經文,而以圖繪示其文義,共35圖,圖旁更附七律頌,惟少有經文之注釋。惜續藏中去圖、只留文字,所好者尚有留世之仿間本存真。上世紀80年代有重印本傳世;近更有依舊本新繪之彩印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畫冊》,為嵩山少林寺倡印。《後記》中有:「本圖頌原由天台大德無盡燈法師大悲心流出,法師精通觀法,構圖精工,攝頌爾雅,實為依經修觀者之良導。惜年代久遠,圖形不清,難以流傳。今按原圖影本重新彩繪,仍將原頌附之,重梓流通。俾使學人依經次第,配合圖頌,深入觀行,日用自然清凈,寂光自得現前。則往生可期,品位必高;祈願見聞隨喜者同沾法益,皆發無上心,同生極樂國!」

本書之注釋書還有宋代戒度大師撰《觀經扶新論》1卷、《靈芝觀經義疏正觀記》3卷及宋代用欽大師《觀無量壽經白蓮記》4卷等。

佛說彌陀經》及其註疏

佛說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一卷,全經1857字。各種藏經均收有本經,《大正藏》收在第十二冊:p346-348中。此經流通最廣,版本亦甚多,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中說

佛在□園,與比丘菩薩諸天大眾俱,無問自說。告舍利弗,稱讚西方極樂世界彌陀不可思議依正功德,勸人發願往生,但以執持名號為行。復引六方各恆沙佛,出廣長舌,勸信流通。今時叢席,皆奉之為晚課。真救世神寶,圓頓上乘也。

這就是說,此經是世尊在□園精舍的一次法會中,對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文殊彌勒等大菩薩以及護法諸天等無問自說的大法釋迦如來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說,娑婆世界的西方,距此十萬億佛土遠的地方有一個叫極樂世界的佛土,該佛國的教主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接下去佛就說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之事,特勸眾生發願以求往生發願往生凈土行者,要以執持阿彌陀名號正行即是經中所說的:「舍利弗,若有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彌陀極樂國土。」為證明念佛往生真實不虛,接著佛又舉出六方世界的恆河沙諸佛,各各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讚阿彌陀不可思議功德,勸人信受奉行。如依教啟信、發願、持名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最後,佛說此念佛法門,是一切世間最難信之法,非多善根福德因緣者,則不能依教信受奉行。

蓮池大師在《佛說彌陀經疏鈔》中說:「如來唯為一大因緣出現於世,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此經者,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於鈔中又說:「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蓮池、蕅益二大師,分別於《疏鈔》與《要解》中,以本經所說系明信願持名,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能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證所信而滿所願。故知信願持名即凈土宗修行之要徑。本經的指持名念佛,即可「橫超三界,令得不退」。因凈業行者信願持名,帶業往生,即永脫三界六道之險路。到西方極樂即可任運進修,作不退菩薩,不歷異生,決定成佛。本經之歸趣力用,為諸經所罕,故稱徑中之徑,真是殊勝超絕。故印光大師在《文鈔》中說:「求其文簡義豐,詞約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篤修一行,圓成萬德,頓令因心,即契果覺者,其唯《佛說彌陀經》歟。」

本經在我國有三種譯本

l.《佛說彌陀經》,鳩摩羅什法師後秦姚興弘始四年(402)二月八日譯於逍遙園西明閣;

2.《佛說小無量壽經》,求那跋陀羅法師於劉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譯於建康(已佚);

3.《稱讚凈土攝受經》,玄奘法師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譯於長安大慈恩寺。

《阿彌陀經》梵本尚存,近有英、日文譯本,我國西藏亦有此經的譯本,名《聖大乘樂有莊嚴經》其內容與現存的二種譯本基本相同。

大覺法師出家前之作《凈土宗教程》中說:「《阿彌陀經》的經名全稱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鳩摩羅什以阿彌陀名號為本經之題,意在以阿彌陀的果德,含攝佛土不可思議功德(與原經題上半句相應),又阿彌陀佛為主,諸佛為伴,諸佛之所以護念者,為阿彌陀佛護念故(與原經題下半句相契)。所以,羅什所譯之經題,舉阿彌陀佛果號,賅羅原經題一切含意,一目瞭然,直指稱名之密旨,可謂精要善巧。玄奘重譯此經,將原經題簡化為《稱讚凈土攝受經》,文約而意備。稱讚凈土佛者,即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佛攝受者,即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佛字在上下句連用,在上句作賓語,在下句作主語,妙契原題,可謂匠心獨運。玄奘大師重譯《阿彌陀經》,用意深遠。對凈宗證信,厥功甚偉。《阿彌陀經》二種譯本,秦譯精要流暢,流通最廣;唐譯則準確詳備,力保原面。參讀二譯,相得益彰。

對於佛經的會集,雖會集者的初衷是看到一經有多種譯本,有心想會集一本盡善盡美的本子出來,但此甚為不易。故本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的意見,是不贊成會集經本的,同時他老人家也怕此門一開,後人擅改經文之弊就會產生。因本經有兩個譯本流傳,故也就有人想會集一本完美的《彌陀經》。近人夏蓮居大德曾將秦唐二譯融會貫通,成《佛說彌陀經秦唐兩譯會集本》,此書文字曉暢,義理清晰,對理解凈宗之理當有裨益。然作為課誦持念,還是應用秦譯之流通本為好。

因《佛說彌陀經》講的是信願持名,並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和六方諸佛讚歎護持,是凈土宗的根本經典,流傳極廣,故註疏亦多,其要者即有三十餘種:

《阿彌陀經義記》隋智者說灌頂記

《阿彌陀經義述》唐慧凈述

《阿彌陀經疏》唐窺基撰

《阿彌陀經通贊疏》唐窺基撰

佛說彌陀經疏》(海東疏)新羅元曉述

佛說彌陀經疏》宋智圓述

佛說彌陀經義疏》宋元照述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 宋元照義疏戒度記

《阿彌陀經句解》元性澄解

《阿彌陀經略解》 明大佑述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 明大佑略解傳燈鈔

《阿彌陀經疏鈔》明辟宏述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明辟宏疏鈔古德演義

《阿彌陀經疏鈔擷》清徐槐廷擷

《阿彌陀經已決》明大惠釋

《阿彌陀經要解》 清蕅益解

《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清達默鈔 達林參訂

《阿彌陀經要解益愚鈔》 清貫通鈔

《阿彌陀經要解親聞記》 近代寶靜講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近代圓瑛法師

《阿彌陀經略解》清道霈述

《阿彌陀經略注》清續法錄注

《阿彌陀經注》清鄭澄德 鄭澄源注

《阿彌陀經約論》清彭際清述

《阿彌陀經直解正行》清了根纂注

《阿彌陀經摘要易解》清真嵩述

 《阿彌陀經講記》慈舟講

《阿彌陀經講要》太虛

佛說彌陀經蒙解》興慈述

佛說彌陀經要釋》斌宗釋

《阿彌陀白話解釋》

黃智海演述

《阿彌陀經義蘊》李炳南

佛說彌陀經講記》道源講

佛說彌陀經注釋會要》徐珂輯 《佛說彌陀經講義》圓瑛講

佛說彌陀經秦唐兩譯會集本淺解》

趙普玉解

以上共錄本經之疏解三十六種,此外,未收錄者尚有許多。在諸多《佛說彌陀經》的注釋書中,印光大師認為有三部最為精到,大師於《文鈔》中說《阿彌陀經》「言約而義豐,行簡而效速,弘法大士註疏讚揚,自古及今,多不勝數。於中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於蓮池之《疏鈔》;極直捷要妙者,莫過於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師,握台宗諦觀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理高深而初機可入,文暢達而久修咸欽。」其中尤贊「蕅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普賢行願品》介紹

普賢行願品》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亦簡稱《華嚴普賢行願品》。原為唐三藏般若譯《四十華嚴》之標題,後專指其最後一卷。此經說菩薩所修十大行願,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歸宿,傳誦甚廣,列為《凈土五經》之一。又取該經之最後一品,續於《八十華嚴》第80卷之後,並廣流通。此經文理皆優,而知識開示中,更為詳明,切合實用。

普賢菩薩 梵文samant bhadra,音譯三曼多跋多羅,又稱遍吉,為遍一切處而妙善之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同為釋迦如來之輔弼。即文殊菩薩獅子侍奉佛之左側,普賢菩薩乘六牙象侍右側。大乘佛教經典所說菩薩有表法之意,文殊菩薩顯智、慧、證,普賢菩薩顯理、定、行,世以大行菩薩稱,兩大士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文殊普賢兩大菩薩,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因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純一妙善故稱普賢。《悲華經》載,阿彌陀佛往昔為轉輪王時,第八王子泯圖,於寶藏佛前,願於是不凈世界,修菩薩行。復當修治莊嚴十千不凈世界令其嚴凈,如青香光明無垢世界。亦當教化無量菩薩,令心清凈,皆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佛即改珉圖字,號為普賢。授記未來於北方知水善凈功德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又《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載:普賢菩薩,稱讚如來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若欲成就功德者,當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至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偈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此引經文可知,菩薩既為毗盧遮那佛佐輔,尚以十大願王,導華藏海眾諸大菩薩同歸於極樂世界因緣殊勝,故將《普賢行願品》列入凈土五經中。

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及其註疏

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本經為《大佛頂首楞嚴經》中的一章,說大勢菩薩念佛圓通之事,全文只二百四十四字民國間,印光大師將本經列為凈土五經之一,他在凈土五經重刊序》中說:「而《楞嚴經·大勢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故將此章,列於三經之後,而以《普賢行願品》殿之,以成凈土法門一大緣起。」《楞嚴經》廣收在各種版本之《大藏經》中,《大正藏》收本章於第十九冊p128中。此章義簡意賅,事理雙彰,凈業行人依此而修,一生可達不退地,不能證念佛三昧也可仗佛力而往生凈土。故古大德將此經列為事忙人之念誦日課中,印光大師又將此經作為《凈土五經》之一。

經文可知,大勢菩薩修學的念佛三昧,是超日月光佛所教,超日月光為阿彌陀佛十二光之一,十二光明皆歸阿彌陀佛光明,阿彌陀佛即超日月光佛,亦即大勢菩薩之師。《圓通章》開宗明義,即示大勢菩薩,向釋迦世尊並諸大菩薩述說自己因地修行之原由,直截灑脫,益顯念佛法門之殊勝

念佛三昧,為三昧之王。則其寂照同時,功高易進,為眾三昧妙中之妙也。是經說:應以子憶母之深情億佛,即成念佛三昧,憶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三昧能令眾生速得見佛,因此念佛為第一勝異方便故。經中還說大勢菩薩以自親證,令念佛人成菩提大願。指出「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是得三摩地最直捷之法。故大勢法王子能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因趨向菩提的路已在前面了,還用得到選擇嗎?「斯為第一」啊!

讀此經者也不必懷疑,念佛法門確能都攝六根的。印光大師說: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佛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聽得清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不可睜大,眼既已攝,鼻也不亂嗅,則鼻亦攝;身須恭敬,則身亦攝。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不妄動,唯佛而念,依此而修,何慮生死之不了乎?

疏解本經之作甚多,疏《楞嚴》諸作中,皆談到本章。然將本章以凈土法門而釋的,則不多,以下幾種,均適凈土行人閱讀:

《勢至圓通章科解》明正相解

楞嚴經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清續法集

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現代慈舟講·勝雨記

楞嚴大勢菩薩圓通章講義》現代靜權法師

《念佛法門與大勢圓通章》現代道源法師講·凈朗記

以下幾種釋《楞嚴》 全經為主,亦合凈業行人讀:

《首楞嚴懸鏡·勢至章》明憨山大師

《首楞嚴經文句·勢至章》明蕅益大師

《首楞嚴經講義·勢至章》現代圓瑛法師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及其註疏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全1卷。天親菩薩造,北魏菩提流支譯。又稱《凈土論》、《往生凈土論》、《無量壽經論》、《無量壽優婆提舍經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收於《大正藏》第16冊中。本論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讚歎極樂凈土莊嚴,闡說修習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謂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並次第得近門、大會眾門、宅門、屋門、園林游戲地門等5種功德;前4種功德為入功德,能入於蓮華世界,自受法樂;園林游戲地門則為功德,即回入生死煩惱游戲神通於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論以智慧慈悲方便,修五念門為宗;以成就自他往生凈土為趣。本論為唯一印度撰述的凈土論部著作,故凈土宗特重之,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等三部經合稱「三經一論」,為正所依之經論。其論述頗為深妙,大旨與無著造的《攝大乘論》十八圓凈之說一致。

往生論注》,凡2卷,北魏曇鸞大師撰,全稱《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略稱為《凈土往生註解》、《凈土論注》、《論注》等。收於《大正藏》第40冊中。《往生論》全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為婆藪盤頭菩薩造。註解又稱《凈土論注》、《無量壽經論注》等,上卷首揭龍樹菩薩之《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說明難、易二道。本論屬易行道,明示他力之法門,謂往生凈土之要因,全仗彌陀本願力。次為總說分,乃就願生偈一文逐次解釋,並設八項問答,說明願生凈土之機與一切惡凡夫相。下卷則以長行釋解義分,立有:1.願像大意,2.起觀生信,3.觀行體相,4.凈入願心,8.名義攝對,9.願事成就,10.利行滿足等10科,以注釋文義,並於利行滿足科之末,開顯自利利他之要義,引《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11、18、22等願,作他力增上緣之證

北魏曇鸞大師著的《往生論注》,是最權威之作,印光大師贊說:「曇鸞法師之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凈宗學人之大導師!」另有太虛法師往生凈土論講要》、性梵法師往生論注講義》等疏釋本論。又日本正倉院聖護藏中藏有本論之古寫本,與現行本略有出入。

凈土宗要籍概覽

有人統計,古今凈土宗著作多達800餘種,學佛者面對書海茫無所措。今選凈宗要籍近九十種,作簡單介紹,以便於凈業同修的閱讀和參考:

《一行居集》 清代彭紹升(1740-1790)著。是書集其所作願文、序跋、書簡、傳記、雜文等計193篇,書後附《儒門公案拈題》一卷,計詩65首。本書擇言爾雅,不涉語錄陋習,字字流於性海,發揮凈土之義頗詳,故有「清代佛門大著」之稱。

《一生解脫之路》 林克智著,全名為《香光居寄語——一生解脫之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出版。此書作者學佛50年之總結,概指修凈土法門的理法,有《學佛宜修菩薩道》、《菩提心學佛的根本》、《戒為學佛基礎》、《居士生活準則》、《十大礙行是真精進動力》、《念佛是即凡心佛心修持妙法》等篇闡述修凈之理;《靜坐佛法》、《專修佛七及其規制》、《一日一夜持名共修是專修念佛的好辦法》等篇,為敘述念佛方法之文;《凈土法門臨終關懷》及《臨終關懷與終後處理》,講臨終助念之法及說明助行人往生應注意之處。是書闡明凈土的修持是:生應為更多的人更好地活著而生,死則無牽無掛安詳往生,是一本適合現代凈土宗學人的書

《入香光室》 瞭然法師著。收於《凈土叢書》第13冊中。書分上下兩集,上集為《念佛三昧出世寶王論》;下集為《佛七開示錄》。著者瞭然法師,早年參禪深契佛旨祖意,繼轉念佛了徹自性唯心,此書凈土要義和盤托出,全書大旨皆以佛果為宗,普勸行人念念入佛果覺,心心住佛正定。切望凈業行人以專持一句彌陀佛萬德洪名,必期徹證唯心凈土。是書理事圓融德森師說:「只要大家能讀、能信、能行,便可直達蓮邦。」《念佛三昧出世寶王論》分:1.明達宗旨;2.開顯實相;3.辨別真妄;4.識破昏迷;5.轉迷就悟;6.因正果正;7.較量功德;8.按經會義;9.懇佛證明;10.發願流通等1o章。下集《佛七開示錄》則有:1.欲入三昧果海當先知恩報恩;2.凈土法門古今異同;3.凈土法門性修不二;4.凈土法門有事有理;5.開佛知見、入佛知見、住佛知見;6.自力他力同時並顧不可偏廢;7.常讀《阿彌陀經》感覺妙極等內容。1946年印光大師紀念會初版印5000冊,後各地多有重印流通。

三時繫念儀範》 元朝中峰國師明本撰。全稱《中峰三時繫念儀範》,收於《卍續藏》第128冊。為三時繫念佛事之儀範。內容初為舉咒、雲集贊、登座偈、提綱、緣起等,次列三時佛事:第1時佛事誦《大阿彌陀經》上卷,第2時誦《大阿彌陀經》下卷,第3時涌《觀無量壽佛經》,或三時皆誦《佛說彌陀經》各時皆依提綱、講演、舉念、懺悔發願、西方贊和念之順序。第1時佛事與第2時之間,行齋佛儀式,第2時與第3時之間,修《彌陀懺儀》。書末附有勸人念佛與《念佛正因說》等文。

《萬善同歸集》 北宋延壽述。收於《大正藏》第48冊,系廣舉經論、祖釋等禪家心要之書。各卷之初首敘其概旨,而後以問答體,解明其意旨。全書雖以宣揚禪旨為主,而華嚴天台凈土等諸宗思想之融合,隨處可見,所引用之書目亦甚多。《集》中有念佛訣》等,闡明延壽禪師的禪凈雙修思想

《五方便念佛門隋代智顗撰。又作五方便門,尾題作《五方便念佛觀門》,收於《大正藏》第47冊。內容系闡說念佛五門及其入方便次第等。初說行者念佛時從淺入深的次第,即凝心禪、制心禪、體真禪、方便隨緣禪、息二邊分別禪;次敘圓觀無淺深之淺深、念佛五門之大意及入方便之次第;更舉《大寶積經》卷116之一行三昧,及卷89之畫像觀禮文;終乃就化法四教而說行者念佛

中國凈土教理史》日本望月信亨著,漢文版為釋印海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倡印流通。本書作者以其多年教學之積累,廣觀凈土諸家之著作而寫成的,是書既有教義的說明,又注重法統傳承與流布。資料均取自中國凈土宗之史料與文獻,以時代歷史為背景,舉一位或數位凈宗大德為主題,說明其承傳與修學、弘揚之史實,比較諸大德凈土思想源流與發展,標綱舉要,脈胳分明本書共分39章,其章目為:1.總敘;2.彌陀經典之翻譯及初期之凈土信仰;3.廬山慧遠之結社念佛思想;4.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之譯出及疑偽經;5.南方凈土教之傳播;6.北方凈土教之傳播;7.曇鸞之他力本願說;8.凈影慧遠之凈土論及九品階位說;9.天台宗智顗之凈土論及常行三昧;10.吉藏之凈土論及生因說;11.周隋時代凈土教之弘通;12.道綽之聖、凈二門分別;13.道基、法常等之凈土論及凡夫往生別時意說;14.迦才之凈土論及生因說;15.善導之凡夫報土論及稱名正因說;16.玄奘、窺基及法相諸家之凈土論;17.義湘、元曉、義寂等之凈土論及十念說;18.懷感之彌陀凈土論及念佛三昧說:19.初唐時代凈土教之傳播與造像及西方變相;20.慧日、承遠、法照等之般若三昧修行及禪對凈土論;21.天台門葉之凈土讚揚與飛錫之三世佛通念說及凈土十疑論;22.大行之事跡與道鏡等念佛鏡及西方要決;23.華嚴諸家之凈土念佛論;24.中唐以後之教勢並造像及變相;25.永明延壽之禪凈雙修論;26.義通等之凈土研究及知禮之約心觀佛論;27.遵式、智圓等之凈土讚揚;28.元照之二土教觀並稱名多善根說;29宋代凈土教之弘通;30.禪僧之兼修凈土居士之歸向西方;31.子元之白蓮宗及其餘黨之邪說;32.南宋及金代凈土之弘通;33.元代之教勢;34.明代天台諸家之凈土宣揚;35.禪僧及居士之歸向凈土;36.雲棲辟宏之禪凈同歸論;37.智旭之念佛三昧論;38.清代初、中期凈土之弘通;39.清代後期道俗之歸凈。

《心聲錄》 凈土宗入門書籍,黃念祖居士著,其文大都據黃居士在各地講法的錄音整理而成。主要篇目有:《佛法的基本與要徑》、《凈宗心要》、《彌陀願王大願核心》、《依止善導大師,持念彌陀名號》、《無量壽經今得善本之大事因緣》、《蓮宗妙諦——凈語三則》、《首楞嚴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心經略說》、《金剛經一滴》、《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等。本書在國內外廣為流通,上海佛學書局版是國內流傳最廣的版本。

《勸發菩提心文》清省庵大師著文。此文雖非經、律、論,而三藏無不攝在其中,勸人發得佛果之因心,是為顯法身續慧命之關鍵此文真性為體,以慈悲為宗,以與樂拔苦為用。本論大分為三:1.緒論即是序分,總標發心立願為修行之先決條件,別辨心願為立行之標准;2.本論,先總標發心因緣,再別釋發心正義為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眾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靈、懺悔業障、求生凈土、令正法久住;3.結論,也即是流通分。

《勸修凈土切要》清真益願纂述。收於《卍續藏》第109冊,又名凈土切要》。其內容有《勸發念佛》、《勸實心念佛》、《勸求生凈土》、《勸正助雙修》、《勸修行人從根本處修》、《為奉道者勸》等篇,並有念佛儀式發願迴向文與十念法的介紹。

《龍舒凈土文》宋代凈土宗典籍。王日休編撰,以其郡號龍舒,遂以龍舒名其文。是書集錄有關往生西方凈土之經論、傳記等,原著僅10卷,即《凈土起信》、《凈土總要》、普勸修持》、《修持法門》、《感應事跡》、《特為勸喻》、《指迷歸要》、《現世感應》、《助修上品》、《凈濁一如》等10章(一章為一卷),後人增廣為12卷,稱《增廣龍舒凈土文》。其要義見於第1卷《凈土起信》9篇、第2卷《凈土總要》7篇、第3卷《普勸修持》9篇及第4卷《修持法門》15篇中。其主要思想是,應深信身外凈土之存在。佛無妄語,此語正佛所自說。雖為不可顯現而存在無疑。一般參禪者只認唯心自性於其內,除唯心凈土外,不再有凈土,除自性彌陀外,不必更見彌陀,其說法為似是而非。因西方凈土有理有跡。論其理,能凈其心,一切皆凈,為唯心凈土。論其跡,則實有極樂世界凈土萬人通修之教,不論官吏醫師、禪者、富者、仆妾、漁者、屠者、罪人也不僧俗,只要修持,都可往生凈土。書中廣為勸說,使生正信,自能發願力行。又重視見於日用間的凈土利益,詳舉現實感應事例,以證只要按凈土修持法門念佛,人人可往生西方凈土

印光大師全集》 精裝7冊,釋廣定編。第1冊收《增廣印光大師文鈔》;第2冊收《印光大師文鈔續編》;第3冊收釋廣定編《印光大師文鈔三編》;第4冊收《印光大師嘉言錄》、《印光大師嘉言錄續編》、《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及《印光大師法語》;第5冊收《凈土經論擷要》、《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言行錄》、《印光大師永思集》、《印光大師永思集續編》、《印光大師畫傳》及《印光大師遺墨》;第6冊收《印光大師遺教摘要》;第7冊收《印光大師紀念文集》(增訂本)。台灣佛教出版社出版,佛教書局總流通。1977年初版,後重印多次。

集中所收之文,大都有單行本流通,可請閱。今介紹如下:

①《印光法師文鈔》,今廣為流通者有《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及《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三大部。惟其三編之大陸版,首於1989年在靈岩山寺明學法師倡導下,由廣化寺圓拙法師主持編印,次年出版。其版系依上世紀中頁羅鴻濤居士編集、妙真和尚定稿之稿本發排;台灣則為在台由廣定法師重編,故所收內容有異。早於1912年大師52歲之時,高鶴年居士取師文數篇,刊於上海佛學叢報》,署名常慚,引發了讀者的善根。1917年,徐蔚如居士得到師致其友之三書印行,題為《印光法師信稿》。1918年更搜得師文20餘篇於北京,題名《印光法師文鈔》。次年,復得師文,再印續編,繼又合初續二編為一。1920、1921兩年,復有增益,先後鉛印於商務書館及木刻於揚州藏經院。1922至1926年間,多次增廣,復於中華書局印行,始題《增廣印光法師文鈔》,此為大師文鈔之正編本。1939年,大師應妙真法師之請,同意將掩關報國寺時該寺當家明道法師令人偷抄之文稿付梓,由德森法師主其事,此為文鈔之續編本。後有上虞羅鴻濤居士,於丁福保居士處見大師手稿20餘通,皆文鈔正續兩編之未所收錄,遂發編纂大師文鈔三編之心。前後四次於《弘化月刊》徵求大師遺稿,共得書牘近700通,雜文130篇,始成三編之巨著。成書後又經妙真和尚見覽定稿,惟當時出版之緣未具,乃由師藏於靈岩。文革後,靈岩山寺終於恢復開放,明學方丈不意於整理大藏之時,在藏經櫥中發現此稿,故彌足珍貴。此即福建莆田廣化寺本《文鈔三編》之由來。大師之文鈔3巨編,洋洋百餘萬言,大體已含大師留世之書牘、論、疏、序、跋、記及雜著的全部文稿。《文鈔》中的「《凈土決疑論》、《宗教不宜混濫論》及《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等,皆言言見諦,字字歸宗,上符佛旨,下契生心,發揮禪凈奧妙,抉擇其間難易,實有發前人未發處。」大師於《文鈔》中,「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之實事實理,諄諄啟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為人處世之根基。進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實奉行,以作超凡入聖捷徑。」大師雖通宗通教,亦不談玄說妙,所談者必使人皆知而能行,聞者悉能當下受澤。故報國寺住持弘法法師在《印光法師年譜》跋中喻《文鈔》「誠可作一部小藏經」,良有以也。另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張育英居士點校本,全書分上、中、下三冊,為簡化字加標點橫排本,易於閱讀。

②《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李凈通編,全一冊。此書為李凈通居士,雖忝立大師門牆而未獲親炙,乃取大師《文鈔》昕夕披覽,惟詞豐義博,未易猝解。乃掇其至精至粹之言,或意義同而下語殊勝微妙者,提要錄為一編。惟所取者只限於文鈔正續兩編。後編者之友唐慧峻見稿,猶嫌未足,乃商請妙真和尚,取《文鈔三編》之稿本,再采妙文,遂成全集文鈔之精華。是集綜《文鈔》正、續、三各編,共得精要333則,按正編《嘉言錄》編次,分立十科。並遂句詳加標點,名為《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是書出版之前又經靈岩山瞭然、德森法師遵照原著,詳為鑒定,是書可為凈業而不克通讀文鈔者之良導。1952年冬圓瑛老法師為作《序文》,其中有:「師之《文鈔》,雖處處指歸,而人事倥傯,欲求一目全豹,涵泳有得者,則以李凈通居士所編《文鈔菁華錄》尚矣。是書都三百三十三則,理顯真常,語無重見,至精至粹,世解其儔。而居士重道尊師之心,尤所難能。吾知一捲風行,萬流蒙益。正人心而輔郅治,其在斯乎!」可見圓老對此書評價之高。其編目可參見《印光法師嘉言錄》條。

③《印光法師嘉言錄》,李圓凈編。是書分:1.贊凈土超勝;2.勸信願真切;3.示修持方法;4.論生死事大;5.勉居心誠敬;6.告注重因果;7.分禪凈界限;8.釋普通疑惑9.諭在家善信;10.標應讀典籍。書中所引各條大師開示,皆從《增廣印光法師文鈔》中摘錄,截取其要義,匯歸一類後編成一冊。印光大師親為作序。初刊於上海居士林林刊,1927年重排報紙本及書冊本,其後多次重印,廣予流布。

④《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釋廣覺、徐志一合編,全一冊。該書取材於《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及《弘化月刊》所載,其匯編之旨與篇目分類,與李圓凈本基本相同,篇目如下:1.贊凈土超勝;2.勸信願真切;3.示修持方法;4.論生死事大;5.勉居心誠敬;6.勸注重因果;7.分禪凈界限;8.顯正辨誤;9.諭在家善信;10.標應讀典籍。此書成稿後適值大師西歸3周年之期,請靈岩山德森法師作序。前大陸未見此本流傳,後於台灣重印多次,近年始轉歸大陸。

⑤《印光大師畫傳》,妙真和尚德森、瞭然法師暨周孟由、竇存我、游有維諸居士等為紀念印光大師,特聘上海畫家唐雲、孔小瑜於上海覺園合作大師畫傳廿五幅,每幅之後系以如岑法師寫的傳文,分請名書法家葉恭綽、沈尹默、馬公愚、吳湖帆等書寫,並請虛雲和尚作序。最後由弘化社製版流通。畫傳除書首有大師道影一幅為照相外,餘25幅圖分別為:印公德相、莘野誕生、幼承庭訓、終南披剃、蓮華曬經、雙溪受戒、紅螺參學、龍泉行堂、普陀潛修、法雨啟化、道場肇建、因機施教、顯正辨訛、慈幼放生、化獄救災、報國閉關、弘化立社、重刊十要、增編五經、修訂山志、靈岩息影、關中示疾、坐化生西、舍利證信、寶塔流芳,敘大師一生之經過。虛雲老和尚在序中說:「吾國各宗歷代祖師都有畫像或塑像流傳,然未若今此畫傳以生華之筆,用色彩寫真,將大師一生事跡,躍然表現於紙上,是亦現代藝林之大觀,而我佛門盛事也。大師弟子遍寰宇,多服膺其教言而未親其道範,今有此畫傳之流通,使天下後世永得瞻仰,如同親炙,則大師遺教,亦永垂不朽矣!惟願諸仁者由影得心,由心得道,聞畫說法,共證真常,同生凈土焉。」時至於今,雖於上世紀80年代有小量復印流通,而傳世者絕少。江蘇南通香光蓮寺有鑒於此,乃於2000年乘紀念大師生西60周年之際,由上海諸善信印贈《大師畫傳》1171本廣結善緣。書本之末,附錄大師遺教7篇,使是書更有文為助之善。

⑥《印光法師文鈔綱宗》,瞭然法師於1948年選輯《印光法師文鈔》主要文句而成。全書分凈業要義及方法;論禪與凈土往生西方之基本;往生障礙;其他指示等五部分。共摘錄《文鈔》中重要法語77條,扉頁中有:「若能研讀躬行,決得往生,何必千經萬論說食數寶。文雖淺顯,暢如來本懷。唯有凈土,即生斷卻輪回」等語,說明印公大師的指修凈之本意。是書可說是為工作極忙之人而選,為出生死津梁

《印光法師年譜》 沈去疾著,1998年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沈居士學佛多年,深感印祖之盛德,悟弘揚凈土法門於當世之要務,乃經年累月,搜羅大師有關卷章,編著《印光法師年譜》,祈大眾以印祖生平行徑為依歸,弘揚凈土,一心念佛,同願往生,共證真常。全書20萬言,詳述大師應世行止,對大師之重要論義均作介紹,對未見於《文鈔》者,則全文附入。書內還刊有作者寫的《印光法師中國近代佛教貢獻》,使讀者對凈土法門印光大師言行,能得到更清晰的了解。是書可為《文鈔》3巨編之導讀,為專修凈業者之良導。

《樂邦文類》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集,收於《大正藏》第47冊,《卍續藏》第107冊。是書廣錄顯密經論及歷代名人著述中有凈土法門的論述、偈頌等而成。卷1為:經凡46處、咒凡11道、論凡6處;卷2為:序跋33家、文13家、贊17首;卷3為:記碑19首、傳14篇;卷4為:雜文33首;卷5為:賦、銘各1家、偈6家、頌20家、詩22家、詞7家,中峰禪師《懷凈土詩》108首。

《樂邦遺稿》 宋沙門宗曉編,收於《大正藏》第47冊,《卍續藏》第107冊。為大師繼《樂邦文類》後續編之作,分上、下2卷,上卷收文62則,下卷為66則。

《弘一大師法集》 全6冊,除弘一大師撰述之外並收有紀念大師之文台灣新豐出版社出版,為蔡念生所編輯之弘一大師文集。書為25開本,內含《葯師經析疑》、《四分比丘戒相表記》、《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律學講錄三十三篇》、《講演集》、《年譜》(林子青編)、《弘一大師永懷錄》等二十餘種。有關大師著作,另有《弘一大師演講全集》,陳慧劍編,此書為弘一大師在閩期間之演講集,為編者以《演講集》及《續集》所收講稿,重加編排,整為一冊,去其重複,勘其錯脫而成。全書集大師有關初機學佛的《佛法學習初步》、《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常隨佛學》、《律學要略》、《佛教之簡易修持法》、《凈土法門大意》、《改過實驗談》、《人生之最後》、《勸念佛菩薩求生西方》、《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放生殺生果報》等28篇講詞,為修凈業者必讀之弘公上人開示

《弘化》 刊物,1941年創刊,由1931年印光大師發起並創辦的弘化社主辦,為月刊。該刊以弘揚凈土法門為主旨,初為印光大師永久紀念會會刊,發行人德森法師,編輯鍾慧成。版式初為報紙32開本,至第13期改為16開本,每期16版。1949年5月,該刊改由弘化社出版,是年6月開始,由游有維任主編併兼發行人。1956年2月,改由上海佛教協會出版,為綜合性刊物,篇幅增至20版,由游有維任執行編輯,1958年7月停刊。1998年,蘇州佛教協會、蘇州靈岩山寺蘇州報國寺為繼承印光大師宗風,弘揚凈土法門,創辦季刊《弘化》。主辦單位蘇州佛教協會,承辦單位蘇州佛教博物館,主編為弘法法師。社址設蘇州穿心街3號報國寺內。

《西方公據》 有多種版本,流通甚廣。書名公據,依乾隆十三年原刻本寒山寺沙門上宏序為:「昔蘇內翰行路,常敬佩彌陀畫像一軸,人問其故,曰:西方公據耳。」蓋亦取其不離佛意也。(1).原書為1卷,系清乾隆戊辰沈清塵、周遠振二氏彙集古德論著及往生應驗而成內容蕪雜,寒山寺上宏為作序;(2).凡2卷,清代彭際清集,易名為《重訂西方公據》,收於《卍續藏》第109冊。上卷為《起教大綱》、《凈業正因》、《凈課儀式》、《西方境觀》、《往生功行》等篇,其中之第4《西方境觀》章,揭列接引、見佛二圖,以助觀力,並改原本念佛記數圖之佛像為純蓮華,以標示九品往生之機類。第5《往生功行》章,亦繪四蓮華,以記誦經、懺 悔、作福、普度等行業。下卷為《蓮宗開示》及《往生現果》。開示收善導之《專雜二修說》及《臨終正念訣》,永明之《禪凈四料簡》及《往生問答》,此外還收錄慈照、虎溪、蓮池、憨山、蕅益等大師法語。《往生現果》分為集驗與書證兩部分,記錄作者見聞。(3).全1卷。真達法師(逸人)重輯,亦名《重訂西方公據》,由印光法師作序。該版首列經咒、念佛儀,次列古今顯豁淺近各開示,而復注重於臨終助念一法,以期不至功將成而被無知眷屬破壞也。次列三皈、五戒十善四諦、四料簡各略釋及《阿彌陀佛百頌》以期初發心者略知意義。其九品圖記數之法,則另作一本隨附正書,以備行者記數及以後焚化。

《西方合論》 明袁宏道撰述,收於《大正藏》第47冊。智旭嘗評點此書,收於《凈土十要》中。本書華嚴教旨並承永明延壽禪師的主張,闡述凈土教義和禪凈雙修之旨,顯示念佛三昧之真義。論分剎土、緣起、部類、教相、理諦、稱性、往生、見網、修持、釋異等10門,茲分述於下:1.剎土門中說有毗盧遮那凈土、唯心凈土、恆真凈土、變異凈土、寄報凈土、分身凈土、依他凈土、諸方凈土、一心四種凈土攝受十方有情不思凈土十種差別彌陀凈土為第十不思凈土,明彌陀身中有無眾生眾生身中有無彌陀國土亦然。生、佛、身、土重重無盡,不可思議;2.緣起中說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清凈佛性故,佛為使眾生發揮其本性,出現於此土等;3.部類門中說明凈經典有經緯之別,《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等為經中之經,《鼓音聲王經》、《後出阿彌陀佛偈經》為經中之緯,《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寶積經》、《般舟三昧經》、《觀佛三昧經》、《十住斷結經》、《如來不思境界經》、《隨願往生經》、《稱揚諸佛功德經》、《大雲經》、《入楞伽經》、《大悲經》等為緯中之經,《華嚴經》的《毗盧遮那品》、《光明覺品》、《賢首品》、《十無盡藏品》、《十迴向品》、《十地品》、《入法界品》以及《法華經》、《凈名經》等多種經典為緯中之緯;4.教相門中,分別釋迦一代教相有假有教、趨寂教、有餘教、無餘教、頓悟教、圓極教之差別凈土教攝於頓悟及圓極教中;5.理諦門,說明真諦之法有即相即心、即心即相、非心非相、離即離非等四門;6.稱性門,說明稱性之行有信心行、止觀行、六度行、悲願行、稱法行等五種;7.往生門中,論諸菩薩往生處之不同;8.見網門中,指出儒士及學佛者墮於斷滅墮、性劣墮、隨語墮、狂恣墮、支離墮、痴空墮、隨緣墮、唯心墮、頓悟墮、圓實墮之邪網。其中,斷滅墮者,諸儒疑未來斷滅,不信後世之說。狂恣墮者是有魔民,專逞狂慧,不持戒修行,妄稱煩惱菩提,淫怒痴即梵行之說。頓悟墮為即今世禪人倡說一超直入,吾不求作佛,何況往生,責其謬見;9.修持門中,列舉願生者之修持方法,總立凈悟、凈信、凈觀、凈念、凈懺、凈願、凈戒、凈處、凈侶、不定凈等十門。說明了悟諸法實相,信金口之誠言,修十六觀想等,行一行念佛三昧懺悔業障,發凈佛國土之大願,受持凈戒,舍惡處,就凈處,避惡友,簡凈侶,又隨根之利鈍各受其法;10.釋異門中,釋剎土之遠近、身城大小、壽量多少、華輪大小、日月有無、二乘有無婦女有無發心大小、疑城胎生、五逆往生十種,以去眾疑。本書有明代明教法師標注,凡10卷,收於《凈土宗大典》第9冊中。

《西方要訣》 全名《西方要訣釋疑通規》,唐代窺基撰,收於《大正藏》第47冊。是書以唯識之理闡釋往生西方之十四疑難,勸眾念佛求生凈土。全書凡14段:1.釋有相無相觀念,明二門不能混淆;2.心內心外觀佛魔眷屬,文乖而理一;3.明凈穢二土修行之勝劣;4.明斷惑未斷念佛之別;5.明靜無生與觀修西方勝劣;6.明報盡之期,魔不能亂;7.明彌勒凈土與西方往生之難易;8.明生西方可得不退之理;9.明能念佛即具大善根;10.明女人根缺及二乘得生之理;11.會釋三階行者五種小疑;12.明念佛別時之意趣;13.明報終生凈土之不謬;14.略明念佛作業之次第。由其內容可知前6段通釋《金剛般若經》、《佛藏經》、《維摩詰經》、《彌勒問經》、《最勝妙定經》及《涅槃經》等所說往生凈土之旨趣,第7段舉10種相異處,以明西方與彌勒凈土之優劣,8、9、10等3段依次解答不退、少善根不退等問題,第11段會釋三階行者之5種小疑,第12段依《攝大乘論》而釋往生西方是否有別時意趣,第13段論散心念佛可生凈土,最後一段闡明作業之方軌,示長時修、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等四修之行法。

《西方直指》 明淥田一念居士編。是書於上卷中,述《凈土因地》、《凈土功果》、《凈土儀式》、《凈土願文》及《凈土辨疑》等5篇。中卷分《經論指歸》、《祖師指歸》兩篇,選錄經典及諸賢有關修凈要語多則。下卷有《往生證驗》,述誦經、持名之靈感往生之事;《往生持戒》篇,述說戒口業、戒淫、戒殺之重要。

《西方確指》 覺明妙行菩薩說,常攝集。清彭紹升「為訂其章句,次其先後」,並為作後序,序中有:「《西方確指》者,極樂界中覺明妙行菩薩所說法也。其為教,貶斥邪修,指歸凈土,闡一心之妙諦,窮向上之玄關,誠學佛者之指南也。」此書明末時,有吳城八友於乩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