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居士:佛學常見辭彙 四畫~六畫

佛學常見辭匯

陳義孝居士
竺摩法師鑒定

四畫
五畫
六畫

  四畫

  【心】 指無形的精神作用也就佛教所說的八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心王】 萬法都是從心中生出來的,心就是萬法之王,故稱心王

  【心地】 1.心為萬法之本,能生一切諸法,故曰心地。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心香】 (喻)中心虔誠,猶如焚香供佛一樣。

  【心波】 (喻)連續不絕的意念

  【心珠】 (喻)眾生心性潔凈如珠。

  【心通】 即宗通,遠離一切言說文字妄想,悟證自己本性叫做心通。

  【心馬】 (喻)心意不定。又曰心猿意馬

  【心燈】 (喻)心中靈明不昧。

  【心月】 (喻)心性皎潔如月。

  【心冰】 (喻)心中有疑惑不解。

  【心光】 佛慈悲心所發出來的光。

  【心行】 指人的心理活動。

  【心印】 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義禪宗不立文字,不依言語,只以心傳心,以佛心印定眾生心,證不二相

  【心佛】 1.依心成佛的意思。2.是心是佛的意思。3.心中所現之佛,叫做心佛。

  【心戒】 制止心念邪惡戒律

  【心咒】 諸佛的神咒,有大咒,小咒,一字咒等分別,心咒就是一字咒。心是真實精要的意思。

  【心宗】 佛心宗的簡稱,亦即禪宗

  【心要】 最精要的法義。

  【心垢】 煩惱別名

  【心師】 我作我心之師的意思。涅槃經說:『願作心師,不師於心。』

  【心乘】 修心的教法,指佛教

  【心智】 心是體,智是用,體用雙全叫做心智

  【心量】 心生起妄想以度量種種的外境,這是凡夫的心量而言,若是如來真證的心量,則是離一切外在的影響而住於無心楞伽經說:『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稱。

  【心猿】 (喻)人心散動如猿猴

  【心源】 心為萬法之源。

  【心緣】 起心而攀緣外境。

  【心縛】 心為妄想所縛。

  【心證】 心與佛相印證。

  【心識】 心與識。心梵語是質多,集起為義,指阿賴耶識所含藏積集的善惡種子;識梵語是毗若南,主要的意義是了別為性,是指依意根生起的前六識,了別的作用

  【心觀】 指天台宗的一心三觀

  【心心】 1.前心與後心。2.心王與心所。

  【心心數】 心王與心所。心數即心所的別名

  【心相】 1.心的行相。2.心臟的相貌

  【心相應行】 與心王相應而起行之法,即心所有法,簡稱心所。

  【心所】 心所有法的簡稱,也就是為心所有的各種思想現象,共有五十一法,即遍行五,別境五,善心所十一,煩惱六,隨煩惱二十,不定四。茲列表說明如下:

  ┌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五┐
   │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五│
心 │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 │
所─┤    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五
法 │隨煩惱(貪、嗔、痴、慢、疑、惡見)────────六│十
   │   (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  │一
   │    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 │
   │    失念、不正知、散亂)───────────廿│
   └不定(睡眠惡作、尋、伺)────────────四┘ 

  【心所有法】 見心所條。

  【心性】 即吾人永恆不變的心體,亦即如來藏心、自性清凈心。

  【心性三千】 意謂一念之心性含有十界三千之法。

  【心法】 1.經典以外所傳授的佛法。2.一切諸法,分為色法和心法二種,色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心法是指一切無形的精神

  【心法身】 吾人的心性法身,為在纏如來,所以叫做心法身。

  【心解脫】 又名解脫,無學之一。

  【心即是佛】 意謂人人心中皆有佛性,只要向吾人的心靈去下功夫就可以成就佛道

  【心用四分】 心識的作用四種。見四分條。

  【心生滅門】 起信論所說的一心二門,即真如門與生滅門。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謂心、佛、眾生三者毫無差別,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其差別只在迷悟兩個字,迷失了自性就是眾生,體悟到自性就是佛。

  【手印】 手指所結成的印契。

  【文殊】 文殊師利的簡稱,菩薩名,以大智著稱,與普賢常侍於釋迦如來的左右。

  【文殊三昧】 能發無相微妙智慧三昧,因此智慧文殊菩薩所特有,故名文殊三昧

  【文殊師利】 菩薩名。見文殊條。

  【文字般若】 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教法,或是佛弟子所說的一切言教,不論是聲教或是文字所印刷的經典,都稱為文字般若

  【方丈】 寺廟住持和尚。相傳維摩居士所住石室,長寬只有一丈,方丈之名,即是由而來

  【方外】 僧道的別稱。

  【方廣】 方是方正之義,廣是廣大之義,方廣就是一切大乘經的通稱

  【方便】 隨方因便,以利導人。

  【方便心】 指方便實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的心。

  【方便土】 方便有餘土的簡稱,即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菩薩所住國土

  【方便智】 行方便的智慧

  【方便化身】 指彌陀報身中之化身

  【方便法身】 二種法身之一,即應身與化身的總名。見法身條。

  【方便菩提】 三菩提之一。

  【方便般若】 方便智與般若慧。證悟了真理叫做般若慧;通達利益他人之方法手段,叫做方便智。

  【方便有餘土】 見方便土條。

  【方等】 方是廣之義,等是均之義,佛於第三時,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均益利鈍之機,故名方等。

  【方等時】 釋尊五時說法之第三時,此時在佛說阿含經之後,因見一切聞法的人都已得到決定信心,於是大小乘並說,往往在說法中,貶抑小乘,褒讚大乘,以引起鈍根者恥小慕大,促其進趣菩薩位,在八年之間,曾講過勝鬘、維摩等經。

  【方等經】 大乘經的總稱。

  【木魚】 以木製成的魚,在讀誦經文時叩擊之。據說魚類晝夜常醒不眠,今以木刻成魚形而叩擊之,目的在警惕眾人不昏沉懶惰,應該晝夜精勤修行佛法,直到成功為止。

  【止】 定的意思,禪定別名

  【止犯】 止是停止,犯是不作善法,停止不作善法,叫做止犯。

  【止持】 止作二持之一。見二持條。

  【止持戒】 制止罪惡行為的戒法,如五戒八戒等是。

  【止觀】 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

  【止觀宗】 天台宗的別名,因天台宗是以止觀為主要的修法

  【止觀十觀】 陰界入、煩惱病患、業相、魔事、禪定、諸見、增上慢、二乘、菩薩

  【止觀法門】 止是定的意思,觀是慧的意思,所以止觀法門,就是修定慧法門

  【比量】 因明學的三支量之一,即比喻量,如隔牆見角,比知有牛,隔岸見煙,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

  【比丘】 出家具足戒者的通稱,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義,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眾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戒定慧三學,撲滅貪嗔痴等煩惱,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眾生皆為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於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比丘尼】 出家具足戒的女性通稱

  【公案】 禪家指點學人,在言語動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毛道】 又名毛頭,是凡夫別名,因凡夫心念不定,猶如輕毛隨風飄舞不定。

  【毛頭】 又名毛道。見毛道條。

  【水大】 四大之一。見四大條。

  【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無實,以喻諸法無有實體

  【水災】 大三災之一。在四劫中的壞劫時,火風水三災相繼而起,其中水災最為厲害,它盪盡整個世界

  【水輪】 成立世界的四輪之一,在空輪之上有風輪風輪之上,光音天的雨水造成深十一億二萬之水層,此水層即名水輪。

  【水懺】 唐悟達禪師,膝上生人面瘡,遇異僧掬水洗之,瘡愈,因著慈悲水懺法三卷。

  【水想觀】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功德水的相狀的觀法。

  【水風火災】 劫末所起的水災風災火災。

  【火大】 四大種之一,以溫熱為性,調熱為用,因周遍於一切物質,故曰大。

  【火宅】 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意謂三界好像是一所被火燒著的房子一樣,人們住在裡面,苦不堪言。

  【火災】 劫末所起的大三災之一。見大三災條。

  【火凈】 五種凈食之一,即將一切瓜果食物,先以火燒煮使熟之後才食。

  【火塗道】 地獄別名,與刀塗道血塗道等合稱為三塗。

  【火焚地獄】 焦熱地獄別名,因墮落在此地獄中的罪人,時常被猛火所焚燒,故名

  【不生】 1.阿羅漢的譯名,因阿羅漢已經了脫生死,不再生於三界六趣之中。2.如來別名,因如來常住不生不滅境界之中。

  【不生斷】 吾人的煩惱斷盡時,三途惡道的苦果也永遠不再生,不生就是斷滅,所以叫做不生斷。三斷之一。

  【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是常住別名,也是永生的意思。涅槃經說:『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

  【不死門】 不死就是涅槃,入於涅槃之道,叫做不死門。

  【不共法】 如來功德與眾不同故名不共法,有小乘十八不共法和大乘十八不共法兩種。見十八不共法條。

  【不共業】 二業之一。見二業條。

  【不共佛法】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雲不共。見十八不共法條。

  【不共般若】 佛說般若經,分為共與不共兩種,能共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之法的,叫做共般若,只談菩薩所行之法的,也就是不共通於聲聞緣覺的,叫做不共般若天台以共般若為通教,不共般若為別圓二教。

  【不共無明】 又名獨頭無明二種無明之一。

  【不見舉】 比丘犯了罪卻說不犯,叫做不見,舉治這種不見的過失,叫做不見舉。三舉之一。

  【不但中】 觀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叫做但中,是離去空假二邊,但取中道,於理未圓,這是別教所說中觀,若觀即空即假即中,收空假而為中,叫做不但中,這是圓教所說圓融中觀

  【不但空】 二乘人觀察一切事物,只見但空而不不空,所以叫做但空,亦名偏空;菩薩不但見但空,而且也見不空,所以叫做不但空,亦即中道之空,這是天台四教中通教的空觀。

  【不退】 不再退轉的意思。有三種不退,即一、位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信位,破了見惑,進入聖人境界,便永遠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二、行不退,證到圓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與塵沙惑,此時專門濟度一切眾生,永遠不會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三、念不退,證到圓教的初住位,不但證悟了自己的靈性,而且得到無生法忍,此時的心便安住在這真實智慧的念頭上,永遠不會再退失。

  【不退地】 不退失其地位的意思。

  【不動地】 十地之一。見十地條。

  【不動滅無為】 生於色界第四禪天,滅苦樂二受粗動,所得真如,名不動滅無為。

  【不凈行】 又名梵行,梵是清凈的意思,非梵行是指淫事,因愛染污心,故名不凈行。

  【不凈肉】 不清凈的肉。

  【不凈觀】 五停心觀之一,即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皆污穢不凈,可治貪欲

  【不凈說法】 又名邪命說法,不論說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凈說法,如別有企圖,說虛妄語,令他生信,或不說佛法,徒說世事,或飲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後,即著衣入佛堂說法,觸穢三寶,或誹謗有德人,而自稱讚,或不悟一乘真實法,致使所說停滯於權教有相之法,或貪利養故而說,或欲勝他人而故說,或所說與經義相違,凡此種種,皆名不凈說法

  【不與取】 他人不與而自取,即偷盜之義

  【不還向】 聲聞乘四向之一。見四向四果條。

  【不還果】 聲聞乘四果之一。見四果條。

  【不斷光】 十二光之一,即阿彌陀佛的光明彌陀光明,常存三世,恆照世間而不斷絕。

  【不斷常】 沒有暫時間斷的意思。

  【不懺舉】 三舉之一,即惡比丘破了戒不肯懺悔,眾僧勸說不聽,於是舉治之而擯於僧團之外。

  【不二之法】 指如如平等而無彼此分別的一實相法。

  【不清凈施】 在布施的時候,未能做到施者受者與施物無實有之三輪體空境界,叫做不清凈施。

  【不增不滅】 1.就實相之空理而言,如般若經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意思是說諸法就是真空真空即無增減。2.就法之無盡而言,眾生無盡,佛亦無盡,而說二界無增減

  【不變真如】 謂真如體性,畢竟平等,無有變易。

  【不變隨緣】 謂雖隨緣而現萬有,但其本體不變。

  【不住生死】 不著生死的相。

  【不取正覺】 佛得無上正等正覺,然後成佛,簡稱為正覺,不取正覺就是不成佛之義

  【不過中食】 過中午十二時便不再食東西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後食,鬼夜食,佛弟子學佛行,斷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須不過中食。

  【不通懺悔】 不能夠懺悔

  【不相應行法】 謂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亦不如色法之有形,與這三法皆不相應,而是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故名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法。

  【不染污無知】 以劣慧為體,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義理,其無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染污,不知無數法門差別故名無知,台家謂之塵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薩必鬚鬚斷之。

  【不可思議】 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議之的意思。

  【不可說可說】 佛經中的極大數目字,比阿僧祇劫等數目,還要大得多

  【不思議變易生死】 菩薩修道時,因工夫進步的緣故,由前一期的心境,轉移到後一期的心境時,前後的感覺,截然不同,回顧前塵,有如死後再生,故亦名為生死,然而實際上只是心的生死,並非身的生死,只算心境的一度變易,而此變易,最為神奇而不可思議,故名不思議變易生死

  【中有】 又名中陰。見中陰身條。

  【中劫】 二十小劫為一中劫。見一中劫條。

  【中尊】 位在中央的尊體。

  【中觀】 觀想中諦之道理,為三觀之一。

  【中諦】 天台宗所立三諦之一。

  【中道】 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謂之中道法相唯識中道,三論以八不為中道天台以實相為中道華嚴法界中道

  【中道觀】 觀想中正不偏之理的觀法,為天台三觀之一。

  【中道義】 中道的勝義,即離互相對立的二邊,連中亦不要,絕諸對待的勝義。

  【中道實相】 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叫做中道實相。

  【中道第一義諦】 簡稱中諦,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圓融而無礙,不偏於一邊。

  【中陰】 又名中有。見中陰身條。

  【中陰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後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

  【中陰了生】 人死之後,尚未投生,於中陰中,就能了知它將來托生之處了。

  【中千世界】 見大千世界條。

  【中隨煩惱】 即無慚(不自慚恥對不住自己)無愧(不自羞愧對不住他人)二種煩惱,此二種煩惱是隨逐六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因其遍於所有惡性之心,凡作惡事皆有此二心,范圍比小隨煩惱大,所以叫做中隨。

  【中後不食】 中午之後不再吃東西

  【五力】 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之諸惑。

  【五行】 1.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2.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聖行是指菩薩修習戒定慧三業;梵行是指菩薩清凈心去運用慈悲,為眾生拔苦與樂;天行之天是天然之理的意思,菩薩順著天然之理,而成妙行,叫做天行;嬰兒行之嬰兒是譬喻人天小乘菩薩慈悲之心,示現人天小乘之行,叫做嬰兒行;病行是菩薩為度眾生,以大慈悲心與一切眾生同受煩惱病苦

  【五品】 指圓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隨喜品,聞實相之法,而信解隨喜的人;二、讀誦品,讀誦法華,及諸大乘經,而助觀解的人;三、講說品,將所見解佛法說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觀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的人。十住以上,稱為聖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為別於十信內凡,故稱外凡。

  【五性】 法相宗將一切眾生的根機,分為五類,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羅漢果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聲聞。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緣覺。三、有可修成佛果的無漏種子者,名定性菩薩。四、兼有以上二種三種的無漏種子,則將來所證之位,遇緣成熟,並不一定證何種果者,名不定性。五、並無以上三乘的無漏種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種子者,名為無性。

  【五辛】 五種帶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學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極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學佛人一有了慾念和嗔恚,便會蒙蔽智慧,增長愚痴,妄動無明,造諸惡業

  【五見】 又名五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是執著五蘊假和合之身為實有;邊見是偏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些人為人死之後一切都歸於無,所謂人死如燈滅,這叫做斷見,又有一些人以為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這叫做常見,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都偏於一邊,故名邊見;邪見是邪而不正的見解,如謗無因果,壞諸善事是;見取見之見即指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舍,對於上述三種正見,執以為是,名見取見;戒禁取見就是執行或受持邪戒,錯認以為是正戒,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以為是生天之因,又有一般人塗灰斷食,錯認以為是涅槃之道是。

  【五沒】 五種退沒的相,即天人將退沒於下界時,所現的五種衰相。見五衰條。

  【五宗】 1.指大乘之五宗,即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三論宗、律宗。2.指禪宗之五宗。見五家條。

  【五法】 楞伽經與唯識論等,把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為五法,即一、相,即森羅萬象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種種相,假設種種名,以作表詮;三、分別,即於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別之,於是有所謂大小、高低、美醜、是非等出現;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為其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體性。此中前二是所變境,第三是能變心自緣其所變境,三者皆屬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觀法性,屬於無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滅。

  【五受】 吾人的心識領納外境時所產生的五種感受,即憂受、喜受、苦受、樂受、舍受。

  【五食】 能夠長養出世善根五種法食,即念食、法喜食,禪悅食、願食、解脫食。念食就是修道的人常持正念,以長養一切善根;法喜食就是修道的人愛樂妙法心生喜悅,以長養其慧命;禪悅食就是修道的人因得禪定而心身喜悅,以長養其慧命;願食就是修道的人誓願持身,以長養一切善根解脫食就是修道的人解脫惑業的系縛,於法得自在,以長養一切之菩薩善根

  【五衰】 天人將死時有五種衰相現前,即一、頭上花萎,就是頭上所帶的花冠漸漸枯萎;二、衣裳垢膩,就是無縫的天衣生出污垢來;三、身體臭穢,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氣味來;四、腋下汗出,就是兩厙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樂本座,就是以上種種不好的衰相出現之後,天人便對自己的寶座生出不樂的感受,天女眷屬也厭離他們而走開。

  【五忍】 一、伏忍,別教菩薩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間,未斷煩惱種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二、信忍,於初地至三地間,既見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三、順忍,於四地至六地間,順菩提道而趣向無生果之位;四、無生忍,於七地至九地間,悟入諸法生理之位;五、寂滅忍,於第十地及妙覺間,諸惑斷盡而涅槃寂滅之位。忍者忍可,或安忍之義,即心安住於其理而不動搖。

  【五悔】 五種懺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師為了修習法華三昧的人,依據彌勒問經、占察經與普賢觀經等之意,而訂出五種懺悔方法,即一、懺悔,發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誡將來;二、勸請,勸請十方諸佛以轉法錀;三、隨喜對於自他一切之善根隨喜贊嘆;四、迴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於眾生佛道;五、發願,發四弘誓願以導引前面之四行。

  【五通】 五種神通。見五神通條。

  【五欲】 1.色、聲、香、味、觸。色是指美麗的色相;聲是指宛轉的聲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氣;味是指可口的味覺;觸是指適意的觸樂。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貪欲之心故名五欲。2.財欲、色慾飲食慾、名欲、睡眠欲。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礙,就不能見;天眼天人的眼,遠近晝夜都能得見;慧眼是聲聞的眼,能看破假相,識得真空法眼菩薩的眼,能澈了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門;佛眼是如來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種眼,能無事不知,無事不見,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五眾】 1.舊譯五蘊為五眾,眾是和集的意思。2.指出家五眾,即比丘(受具足戒的男子)、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子)、式叉摩那(華譯為學法女,就是將受具足戒而先學六法的女子)、沙彌(出家十戒男子)、沙彌尼(出家十戒女子)。

  【五結】 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慳結。結是煩惱別名,因煩惱能結縛眾生,使流轉於三界

  【五惑】 與五鈍使同。

  【五衍】 五乘。梵語衍,華譯就是乘。

  【五過】 1.指破戒五過,即害自身、為智者所呵、惡名流布、臨終後悔、死墮惡道。2.指依語五過,即不正信、退勇猛、誑人、謗法、輕聖法。

  【五根】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鼻根能生鼻識,舌根能生舌識,身根能生身識。2.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篇】 波羅夷、僧殘、單墮、提舍尼、突吉羅。見八段五篇條。

  【五葬】 土葬、火葬、水葬、野葬、林葬。

  【五葷】 又名五辛。見五辛條。

  【五業】 1.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時分不定異熟定業、時分不定異熟不定業。2.取受業作用業、加行業、轉變業、證得業。3.救濟災橫之業、救濟惡道之業、救濟行非方便之業、救濟行身見之業、救濟乘之業。4.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

  【五障】 1.指女人身體所有的五種障礙法華提婆品說:『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2.法華中說:欺為信障,怠為進障,嗔為念障,恨為定障,怨為慧障。3.指修道之五障,即煩惱障、業障、生障、法障、所知障。

  【五塵】 色、聲、香、味、觸。因此五境能污染真理故名塵。

  【五明】 古印度五種學術,即語文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葯學的醫方明、論理學因明宗教學的內明。

  【五苦】 生老病死苦(人生必經的四大過程)、愛別離苦(與所愛者離別之苦)、怨憎會苦(常與憎惡者會合之苦)、求不得苦(不得所求之苦)、五陰盛苦(吾人五陰合成的身體熾盛痛苦)。

  【五慳】 住處慳、家慳、施慳、余贊慳、法慳。住處慳是只許我自己在此處住,別人不在此處住;家慳是只許我獨入此家,別人不得進入;施慳是只許我接受別人的布施,他人不得也接受;余贊慳是只許我獨自接受稱讚,他人不得共享;法慳是只許我自己知道此經的深義,他人不得共同知道。

  【五蓋】 五種煩惱。蓋就是煩惱別名,因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蓋。

  【五祖】 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湖北蘄州黃梅縣人,俗姓周,法名弘忍,十三歲拜謁四祖道信,隨從三十年而得法,主化於東山的東禪寺,傳法於六祖惠能,七十四歲圓寂,謚號大滿禪師

  【五樂】 出家樂、遠離樂、寂靜樂、菩提樂、涅槃樂,出家樂是世人有許多的惑業煩惱,如果出家修道證果,便能永斷這種痛苦;遠離樂是色界初禪天的樂,初禪能遠離欲界的愛染煩惱而生禪定喜樂寂靜樂是二禪天的樂,二禪離初禪尋伺之散動,澄心寂靜而發深妙的喜樂菩提樂就是成就無上妙道,於法界自在的法樂;涅槃樂即離生死痛苦,而入於無餘涅槃,獲得究竟寂滅之樂

  【五境】 色聲香味觸五法,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緣之境,所以叫做五境。

  【五翳】 煙、雲、塵、霧、阿修羅之手。因此五者能障蔽日月之光,故名五翳。

  【五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因是六識中之前五識,故名五識。在三界中,欲界的有情有六識,色界的初禪天無鼻舌二識,二禪天以上則五識全無,唯有一意識而已。

  【五覺】 本覺、始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本覺是本有常住之覺;始覺是依修行之功而顯出本覺;相似覺是菩薩於十信位時所得類似始覺的覺;隨分覺是菩薩於十往十行十迴向等位時所分分得真正的始覺;究竟覺是菩薩於妙覺位時,成就究竟至極的始覺,這時已經和本覺相一致了。

  【五觀】 一、真觀,即觀察真諦道理以斷見思之惑的空觀;二、清凈觀,即既已斷見思之惑,再斷塵沙之惑的假觀;三、廣大智慧觀,即斷了無明之惑之後,而得廣大智慧中觀;四、悲觀,以上面三種觀觀眾生,而願拔眾生之苦;五、慈觀,即以上面三種觀觀眾生,而願給眾生快樂

  【五教】 見五教十宗條。

  【五教十宗】 華嚴宗將釋尊一生所說教法,判為五教十宗,五教是由法分出,十宗是由理分出。五教者:一、小乘教,是教鈍根小機之法,但說生空,而未說法空,故又稱為愚法聲聞教。二、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教法,雖說大乘,而未及究竟微妙理性故名始教,有相始教與空始教之分。三、大乘終教,是對大乘純熟的根機,所說盡理之教。四、大乘頓教,是說大乘頓悟的教門者。五、一乘圓教,是圓滿最上的教法,明性海圓融緣起無盡,極諸法體性者。十宗者:一、如小乘犢子、法上、腎胃、正量、密林山等部,說我法俱實有者,名我法俱有宗。二、如小乘雪山、多聞、化地等部,說一切無我,而法體恆有者,名法有我無宗。三、如小乘雞胤、法藏、飲光、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說現在法有,過未法無者,名法無去來宗。四、如小乘說假部,說現在法為假有,亦為實有者,名現通假實宗。五、如小乘說出世部,說世間虛妄,出世真實者,名俗妄真實宗。六、如小乘一說部,說諸法但有假名,無有實體者,名諸法但名宗。七、如大乘始教的般若中觀論等,說示諸法皆空者,名一切皆空宗。八、如大乘終教的楞伽經起信論等,說示真如體性教義者,名真實不空宗。九、如大乘頓教的禪宗,絕諸言慮,直證真理者,名相想俱絕宗。十、一乘圓教,說示圓滿具足萬德法界教義,名圓明具德宗。

  【五趣】 又名五惡道,或五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

  【五趣地】 見五趣雜居地條。

  【五趣雜居地】 九地之一,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雜居之地,因其皆有欲,故合為一地

  【五逆】 見五逆罪條。

  【五逆罪】 五種極逆於理的罪惡,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為,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

  【五大】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

  【五大使者】 又名五天使者,即生、老、病、死、王法牢獄

  【五大龍王】 又名五類龍王,即善住龍王、難陀婆難陀龍王、阿耨達龍王、婆樓那龍王、摩那蘇婆帝龍王

  【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不殺生命;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物;不邪淫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不妄語是不說欺誑騙人的話;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

  【五戒法】 佛昔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後,即授予五戒,使之成為優婆塞及優婆夷,如果在家弟子破了五戒就不清凈的士女。

  【五戒二十五神】 五戒——各有五神,保護受持五戒的人

  【五味】 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槃經中提到乳等五味時,曾以醍醐味來形容涅槃經,後來天台智者大師便因之判定佛的一代聖教為五時教。

  【五味禪】 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

  【五乘】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乘就是乘著五戒教法而生人間來;天乘就是乘著十善教法而生天上去;聲聞乘就是乘著四諦教法證得阿羅漢果;緣覺乘就是乘著十二因緣教法證得辟支佛果菩薩乘就是乘著六度教法證得至高無上佛果

  【五乘齊入】 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行人,皆可乘阿彌陀佛的願力而一齊進入佛真實的報土。

  【五陰】 五蘊的舊譯,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見五蘊條。

  【五陰魔】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因此五者與煩惱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五陰盛苦】 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為構成人身五種要素,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由五種要素組成的人身而來,所以說是五陰盛苦,為八苦之一。

  【五陰世間】 見三世間條。

  【五惡】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五惡趣】 又名五趣,或五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種境界

  【五輪】 1.五體的別名,人的兩肘兩膝和頭部等五處都作圓形,所以叫做輪,這五輪著地作禮,叫做五體投地,是表示最尊敬的意思。2.世界是建立在五輪之上,依俱舍論等的說法,世界之最下層為虛空輪,其上為風輪、水輪、金輪、地輪,再上便是九山八海。3.密教通稱水火風空五大為五輪。

  【五輪際】 指五輪最下層之虛空輪。

  【五濁】 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命濁是眾生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眾生濁是世人每多弊惡,心身不凈,不達義理煩惱濁是世人貪於愛欲,嗔怒諍斗,虛誑不已;見濁是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異說紛紜,莫衷一是;劫濁是生當末世,飢饉疾疫刀兵等相繼而起,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五濁增時】 五濁逐漸增長的時期。在住劫中人壽由二萬歲的時候開始,世界便漸漸渾濁而不凈起來,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越來越渾濁不凈,尤其是在末法時代今日,更是渾濁不堪,所以叫做五濁增時。

  【五位】 1.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2.唯識宗所立之修行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

  【五位百法】 唯識宗立五位百法,以總括宇宙萬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百法者:心法八,是識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是識的所屬,色法十一,是心法心所法之所變,不相應行法二十四,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與心色皆不相應的法,無為法六,即前四法的實性,合之為一百法。茲列表說明如下:

   ┌心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
    │   阿賴耶識)────────────────────八┐
    │   ┌遍行(觸、作意、受、想、思)──────────五│
    │   │別境(欲、勝解、念、定、慧)──────────五│
    │心所法┤善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    │
    │   │   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
宇  │   │煩惱(貪、嗔、痴、慢、疑、惡見)────────六│
宙  │   │隨煩惱(忿、恨、惱、覆、誑、諂、憍、害、     │
萬 ─┤   │    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     ├ 百
有  │   │    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廿│ 法
    │   └不定(睡眠惡作、尋、伺)───────────四│
    │色法(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      │
    │   法處所攝色)──────────────────十一│
    │不相應法行法(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 │
    │     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  │
    │     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   │
    │     和合性、不和合性)─────────────廿四│
    └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滅無為、   │
         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六┘

  【五法】 楞伽唯識論等,把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羅萬象事物,情與無情,千態萬狀,其形相各各不同,是為相。第二名,依彼種種相,假設種種名,以表詮之,是為名。第三分別,於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別之,於是有所謂的大小、高低、美醜、是非等出現,是為分別。第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為其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是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體性,是為如如。

  【五法藏】 見五法條。

  【五蘊】 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舍三受;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乃是構成人身五種要素。

  【五蘊非有】 謂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構成的人身虛妄不實的,因為當五蘊分散時,人身也就沒有了,所以說五蘊非有。

  【五蘊皆空】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從四大假合而有,從想行識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蘊諸法,如幻如化,從因緣生,本無實性,當體即空,故謂五蘊皆空

  【五部】 1.指小乘五部,即曇無德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部、婆粗富羅部。見五部律條。2.指金剛界五部,即蓮華部、金剛部、佛部、寶部、羯磨部。見金剛界五部條。

  【五部律】 佛滅後百年間,付法藏第五祖優婆椏多之下有五弟子,於戒律上各抱異見,一大律藏便生五部之派別,即曇無德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部、婆粗富羅部。

  【五部大論】 無著菩薩彌勒菩薩之旨,著五部之大論,即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辨中邊論頌、金剛般若論。

  【五部秘經】 密宗所依之五部經典,即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瑜只經等加要略念誦經或菩提場經。

  【五部禪經】 禪法要解經、達磨多羅禪經、坐禪三昧法門經、五門禪經要用法、禪要經。

  【五部灌頂】 指金剛界的灌頂。

  【五部大乘經】 天台大師選定下列五部為大乘經,即華嚴經、大集經、大品般若經、法華經、涅槃經。

  【五百戒】 比丘尼具足戒。本來只有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數而稱為五百。

  【五正行】 凈土宗所立,謂凡兼修他法者,名為雜行,若專修下列五法者,名為正行,即一、專讀誦凈土三經,名讀誦正行;二,專觀想極樂莊嚴,名觀察正行;三、專禮拜彌陀佛,名禮拜正行;四、專稱念彌陀名號,名稱名正行;五、專贊嘆供養彌陀佛,名贊嘆供養正行

  【五念門】 凈土宗所立,即一,身業禮拜彌陀佛,屬禮拜門;二、口業執持彼佛名號,贊嘆彼佛相好功德,屬贊嘆門;三、一心發願,願生彼國,屬作願門;四、觀察彼佛菩薩,及依正莊嚴,屬觀察門;五、把功德迴向一切苦惱眾生,令得畢竟解脫,屬迴向門。

  【五凈肉】 五種的凈肉,即不見殺、不聞殺聲、不為我殺、自死、鳥殘。

  【五八識】 五識與八識。五識是眼、耳、鼻、舌、身;八識即第八阿賴耶識。

  【五比丘】 指佛最初所度的五比丘,即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訶俱男。

  【五堅固】 見五五百年條。

  【五利使】 五種急性的煩惱,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十使條。

  【五鈍使】 五種慢性的煩惱,即貪、嗔、痴、慢、疑。見十使條。

  【五無間】 五無間業的簡稱,又名五逆罪,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之僧,誰要是犯了其中的一項,死後即墮入無間地獄故名五無間業。

  【五具足】 五種供佛的器具,即花瓶一雙,蠟蠋台一對,香爐一個。

  【五神通】 又名五通,或五神變,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是指修得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的人,不論遠近內外晝夜都能得見;天耳通是指修得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聲音都可以聽得到;他心通是能夠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夠知道自己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並知道六道眾生六道之中的過去生死,有了宿命的人,過去生中的事,都能回憶,了如指掌;如意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的人,凡事都能隨心所欲,諸如鑽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風喚雨,騰雲駕霧,都不成問題。

  【五台山】 又名清涼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縣,相傳為文殊菩薩道場

  【五根本】 五根本煩惱,即貪、嗔、痴、慢、疑。

  【五類天】 一、上界天,即色界無色界之諸天;二、虛空天,即欲界六天中夜摩天以上之四天也就是居於虛空之天;三、地居天,即欲界六天中之四王天與忉利天,也就是依須彌之地而居之天;四、游虛空天,即日月星宿等;五、地下天,即龍阿修羅及閻魔王等所居之處。凡是能放光明自在之力的,都叫做天。

  【五十一位】 指菩薩五十二位中之等覺位。

  【五十二位】 菩薩凡夫成佛,一共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詳見大乘條。

  【五十八戒】 梵網經上所說的十重與四十八輕戒,合稱為五十八戒。

  【五五百年】 謂佛滅後之五個五百年,在每一個五百年中,各有一堅固,以示佛法的興廢。一、解脫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一個五百年間,因為正法興盛,得到解脫的人很多。二、禪定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二個五百年間,雖然無人獲得解脫,但是修學禪定的人很多。三、多聞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三個五百年間,真正修行佛法的人雖然稀少,但是喜歡聽聞佛法的人很多。四、塔寺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四個五百年間,世人很喜歡建立佛塔寺院。五、斗諍堅固,謂在佛滅後之第五個五百年間,戒定慧三學已被世人遺忘,唯以斗諍為能事,是增長邪見時期

  【五分法身】 以五種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四、解脫法身,謂如來身心解脫一切的系縛。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智慧

  【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謂自心中無過失,無罪惡,無嫉賢妒能的心理,無慳貪嗔忿的念頭,無劫掠殺害的意圖。二、定香,謂看到一切善惡境相之時自心不會散亂。三、慧香,謂自心無障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惡之事,雖是修行種種善事,但心中執著所作善行,尊敬上輩,體念下人,憐憫孤苦,救濟貧窮。四、解脫香,謂自心在外境上無所攀緣,不想善,不想惡,安然自在,沒有掛礙。五、解脫知見香,謂自心既於善惡無所攀緣但也不可以沉落斷空頑守枯寂,應當廣泛參學多多聞法,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道法,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時,真如自性毫不變易。香的意義,是以智慧火燒那抽象無價真香,這是真實莊嚴佛身,這是真實供養如來。這五分香,皆從自性上說,皆從功德上修,也就是從自證自性法身來成如如佛。

  【五那含天】 與五凈居天同,在色界之第四禪天,是阿那含(不還果)聖者的生處。

  【五所依土】 法性土、實報土、色相土、他受用土、變化土。法性土是如來清凈法身所依之土;實報土是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色相土是如來微塵相海身所依之土;他受用土是如來他受用身所依之土;變化土是如來化身所依之土。

  【五相成身】 五相具備而成就佛身的觀法。菩提心論說:『一是通達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剛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得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

  【五俱意識】 謂當前五識現起時,意識一定隨同俱起。

  【五重唯識】 法相宗所修的觀行,從淺至深,共有五重,名五重唯識觀。第一重是遣虛存實,即遣除遍計所執的虛妄計度,而存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的實體。第二重是舍濫留純,即舍除雜濫的外境,而存留純粹的內識。第三重是攝末歸本,即從見相二分的枝末作用上,攝歸自證分的本體。第四重是隱劣顯勝,即隱心所的劣,而顯心王的勝。第五重是遣相證性,即遣差別的事相,而證無差別理性也可以說,遣去一切法相,證入一切法性,名遣相證性。又此五重唯識觀,即為五種相對:第一重遣虛存實,為空有相對,要遣空而存有。第二重舍濫留純,為心境相對,要舍境而留心。第三重攝末歸本,為體用相對,要攝用而歸體。第四重隱劣顯勝,為王所相對,要隱所而顯王。第五重遣相證性,為事理相對,要遣事而證理。前四屬唯識相,後一屬唯識性。茲列表說明如下:

五 ┌1遣虛存寶(空有相對,遣空存有)┐
重 │2舍濫留純(心境相對,舍境留心)├唯識
唯─┤3攝末歸本(體用相對,攝用歸體)│
識 │4隱劣顯勝(王所相對,隱所顯王)┘
觀 └5遣相證性(事理相對,遣事證理)──唯識

  【五時說法】 佛成道後,於最初三七日,說華嚴經,度大菩薩,是為華嚴時。繼在鹿野苑等處,於十二年中,說小乘阿含經,度聲聞緣覺乘人,是為阿含時。繼阿含時後,於八年中,說維摩勝鬘金光明等諸大乘經,廣談四教,均被眾機,是為方等時。乃後,二十二年間,說諸部般若經,強調諸法皆空之義,是為般若時。再後八年,說妙法蓮華經,會三乘於一佛乘。法華之後,佛將入滅,乃在拘屍那拉城娑羅雙樹間,於一日一夜,說大般涅槃經,顯常樂我凈義,昭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乃至一闡提人,亦當成佛,是為法華涅槃時。

  【五時八教】 天台智者大師,判釋尊所說之法,為五時八教。五時是就時間的先後分出,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八教是就法的性質分出,八教中又分為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化法是教化眾生法門,即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化儀是教化眾生儀式,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

  【五類法身】 真言所說,謂此五類法身,皆含攝在大日如來一大法身內,所有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天龍鬼神有情無情皆是毗盧遮那法身所攝,包無不盡。一、自性法身諸佛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恆,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與智法身之別,皆名自性法身。二、受用法身諸佛的受用法身二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一種是他受用身,是為十地菩薩所現的身,與智相應,皆名受用身法。三、變化法身諸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說內證法,屬於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名變化法身。四、等流法身,此身系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為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變,名等流法身。五、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名法界身。

  【五凈居天】 色界之第四禪天,為證得阿那含(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其處共有五天,即無煩天(無一切的煩雜)、無熱天(無一切的熱惱)、善現天(能現一切的勝法)、善見天(能見一切的勝法)、色究竟天(色天最勝之處)。

  【五停心觀】 能使五種過失止於心的觀法,亦即聲聞乘人在最初入道時所修的五種觀法。一、不凈觀,是觀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屬不凈,以停止貪欲。二、慈悲觀,是觀察一切眾生痛苦可憐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緣觀,是觀察一切法皆從因緣生,前因後果,歷歷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觀,是觀察佛身相好功德莊嚴,以停止業障。五、數息觀,是觀察呼吸出入之相,每一出入,皆暗數自一至十,以停止散亂

  【五部灌頂】 此有三種,第一種:一、阿闍黎灌頂,即傳法灌頂。二、受明灌頂,又雲成就灌頂。三、息災灌頂,又雲滅罪灌頂。四、增一灌頂,又雲求果灌頂。五、降伏灌頂,又雲除難灌頂。第二種:一、光明灌頂,即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二、甘露灌頂,即以香水灌頂。三、種子灌頂,即觀種子而佈於身心。四、智印灌頂,即以印契加持於五處。五、句義灌頂,即觀真言之義,布於心胸,使之起悟解。第三種五種三昧耶,稱為五種灌頂。

  【五處供養】 人們應對父、母、親教師、軌範師、病人等常作供養

  【五種禪】 四念處、八背舍、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

  【五種供養】 塗香、華、燒香飲食、燈明。

  【五種不退】 就凈土門所立四不退中第四之處不退,而立五種不退,即大悲攝持不退佛光照觸不退、常聞法音不退、善友同居不退壽命無量不退

  【五種比量】 五種的推理法,即一、相比量,即依照所見的去推理其他;二、體比量,如由甲之體性而推乙,由一部之體而推理全部;三、業比量,即由所造之業而推理其造作者;四、法比量,即由一部份的事而推理其他的真理;五、因果比量,即見因而推理其果,見果而推度其因。

  【五種凈食】 一切食物要依照五種方法清凈之後,才適宜比丘進食,叫做凈食。凈是離過的意思。一、火凈,即是食物如宜用火燒煮的,就應如法火燒煮之後才食。二、刀凈,即果物如須用刀去其皮核的,就應如法用刀去其皮核之後才食。三、爪凈,謂果物如須用爪去其皮殼的,就應如法用爪去其皮殼之後才食。四、薦乾淨,謂果物已經薦干失掉生氣,不堪再拿來作種的,方可取食。五、鳥啄凈,謂取鳥啄食殘余的東西來食。

  【五種念誦】 1.一、蓮華念誦,即誦聲自聞於耳;二、金剛念誦,即聲在唇齒之間;三、三摩地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真言之文字;四、聲生念誦,即發聲念誦;五、光明念誦。2.一、聲念誦,即出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即聲在唇齒之間;三、三摩地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真言之文字;四、真實念誦又叫實相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文字的實相;五、忿怒念誦,即內住慈悲,外現忿怒的一種高聲念誦

  【五種法身】 1.菩薩瓔珞所說五種法身是:一、如如智法身,即證如如之理的實智;二、功德法身,即十力四無畏等一切之功德;三、自法身,即地上菩薩所應現的應身,天台謂之為勝應身,法相謂為報身中之他受用身;四、變化法身,即天台所說的劣應身,法相所說的變化身;五、虛空法身,即如虛空離相之如如理。2.密教所說五種法身是:一、自性法身,即諸佛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恆,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與智法身之別;二、受用法身諸佛的受用身有二種,一種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一種是他受用身,是為十地菩薩所現的身,與智相應;三、變化法身諸佛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說內證法,屬於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四、等流法身,此身系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為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變;五、法界身,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3.華嚴所說五種法身是: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來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即如來萬德所成之身;三、變化法身,即諸佛應機而示現之身;四、實相法身,即諸佛無相為之身;五、虛空法身,即諸佛廣大彌滿虛空包括萬有之身。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見五分法身條。

  【五種法師】 受持法師、讀經法師、誦經法師、解說法師、書寫法師

  【五種衲衣】 五種的僧衣,即有施主衣、無施主衣、往還衣、死人衣、糞掃衣。

  【五種布施】 施遠來者、施遠去者、施病瘦者、施飢餓者、施智法人。

  【五種散亂】 眾生的心有五種散亂,即一、自然散亂,謂眾生的五識不守自性,隨逐外境,念念變遷;二、外散亂,是意根馳動,隨逐外塵,起種種的分別;三、內散亂,是心生高下,念念遷流而不定;四、粗重散亂,是計我我所粗重之法,而不解脫;五、思惟散亂,是棄舍大乘,憶念小乘而不寂靜

  【五種說人】 五種能宣說佛法的人,即佛自口說、佛弟子說、仙人說諸天說、化人說

  【五種邪命】 一、詐現異相,博取信仰,如辟穀、得道、神通等事。二、自說功德學問。三、占相吉相。四、高聲現威,大言壯語。五、說所得供養之多,以動人心。此五種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取利活命,故名為五邪命。

  【五種問難】 五種問難的原因,即不解故問、疑惑故問、試驗故問、輕觸故問、利樂有情故問。

  【五種甚深】 義甚深實體甚深、內證甚深、依止甚深、無上甚深

  【五種不應施】 五種不應布施給人家的東西,即非理之財物、酒及毒葯、置羅機網、刀杖弓箭音樂女色

  【五種上緣】 又名五增上緣,或五緣,是念佛人現在與未來二世所得到的五種上緣。一、滅罪增上緣又名生滅罪增上緣,即由佛為增上以消除一切的業障;二、念獲得長命上緣又名護念增上緣,或現生護念增上緣,即彌陀觀音勢至等隨時都護念著他;三、見佛增上緣又名見佛三昧上緣,即獲得彌陀之三念願力加被於外而見佛;四、攝生增上緣,就是靠彌陀之願力能攝眾生使得往生;五、證生增上緣,就是保證命終之後的凡夫,乘佛願力,都能往生凈土

  【元明】 真如的覺體,本來明照,故稱元明。

  【元妙】 涅槃的覺體,本來不可思議故稱元妙。

  【元品無明】 又名根本無明,或無始無明,此無明真如,皆屬無始,為一切眾生生死的根源,若斷之,即入佛位。

  【內凡】 指將要進入聖位的人小乘以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為內凡,大乘則以十住以上之三賢位為內凡。

  【內我】 執著身體之內有一個我。

  【內典】 佛教經典

  【內明】 五明之一,即明白佛所說的五乘因果妙理。佛法主張萬法唯心,心屬於內,故叫內明,亦名內學。

  【內界】 1.眾生身心,分內外二界,身體是外界,心意是內界。2.六界中,地水火風空五界叫做外界,第六之識界叫做內界。

  【內秘】 內秘菩薩行外現羅漢相,如羅侯羅是。

  【內眾】 僧眾

  【內煮】 在比丘房內所煮的食物,為不凈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內塵】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分為內外二種,眼耳鼻舌身等五識所緣之色聲香味觸為外塵,意識所緣之法為內塵。

  【內緣】 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緣色聲香味觸等外境為外緣意識於心內分別諸法為內緣。

  【內學】 又名內明,即佛學

  【內薰】 眾生心中,皆有本覺之真如,此本覺之真如薰習無明,使妄心厭惡生死痛苦,而祈求涅槃快樂,此情形謂之內薰。至於佛菩薩的一切教法,以及行者自身的修行,都叫做外薰。

  【內證】 內心所證悟的真理

  【內宿食】 與比丘在一處和經過一宿的食物,為不凈食之一,比丘不得取食。

  【內外道】 內道與外道。內道即佛學外道即外學。

  【內外兼明】 五明中之前四明為外明,第五明為內明,五明兼備,謂之兼明。

  【內外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

  【六入】 眼入色、耳入聲、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觸、意入法。六入是六根的別名,入是涉入之義,謂根境互相涉入。

  【六凡】 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六天】 欲界共有六天,即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六行】 1.指佛之六行,即十信行、十住行、十行行、十迴向行、十地行、等覺行。2.外道之六行是:自餓外道、投淵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

  【六因】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為法的生起,必依因與緣的和合,論因體,有六種,即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

  【六舟】 (喻)六波羅蜜,因波羅蜜是到彼岸之義

  【六妄】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因此六塵是凡夫們所迷妄的境界

  【六夷】 六波羅夷,都是重戒。

  【六身】 心地觀經說法報應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六處】 六根的別名,處是出生之義,謂出生六識之處,指六根緣六塵,生起六識故。

  【六位】 十信位、十住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位、佛地位。

  【六垢】 惱、害、恨、諂、誑、憍等六法,能污穢凈心,故名為垢。

  【六門】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門。

  【六相】 一、總相,謂一塵含藏萬法,如綜合瓦磚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別相,謂萬法有色心理事差別,如一屋中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