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和居士:心性理論是惠能悟道弘法的核心

心性理論是惠能悟道弘法的核心
 
劉先和

  具有中國釋迦之稱的禪宗六祖惠能,是中國佛學佛教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他將創立於古印度佛學,將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佛學思想,結合中國人的生性,濃縮咸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學思想禪宗,把文理艱深,教義萬千的佛法精煉成「直指人心見性咸佛」的禪宗教理禪宗的完善和發展,在全世界整個佛學佛教史上產生極大的影響,使中國客觀上成為世界上的一個大佛國。也正是由惠能在佛學佛教發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他一生弘法的語錄記載,被世界公認為《壇經》,這在二千五百多年的佛學佛教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真乃絕版。惠能大師無疑是一切末學的榜樣,是一切末學參道悟法的明師,特別是作為一個中國人,與惠能大師有同一土地、同一民族、同一生性的殊勝因緣,更應以大師為楷模,深參佛理,透悟佛道,不枉自錯過這一機緣
  綜觀惠能悟道弘法的一生,我以心性理論是其應緣顯示、教化眾生核心,是惠能全部佛學理論的精髓。可以這樣說,心性理論是他留給後來眾生的佛緣,是留給一切末學之人的一筆價值無量的寶貴財富筆者是由一個長久輕蔑佛學佛的人數年前緣讀《壇經》而步入研讀佛學征途。自感由讀《壇經》而初明世道,由讀《壇經》而初識新的世界,由讀《壇經》而初悟生死之根,由讀《壇經》而初建人生信力。由此自感與惠能大師的《壇經》有特殊的情緣,又正逢盛世昌明,佛緣火爆,大有應讓惠能心性理論光耀世間,普照眾生,以此發展正信的願力。於是以誠心寫成此文,供同修參究。
  一、惠能心性理論的形成
  惠能心性理論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惠能悟道過程心性理論的完整形成,正是惠能由一個不識一宇的貓獠至一個徹底悟道,弘法世間聖人過程。因此我們有必要細細參學惠能悟道之途,從中感覺到一點什麼。從《壇經》所示,惠能悟道可以分為三個環節,或者說三個階段
  一是初悟階段惠能是大根器之人。據有關資料介紹,惠能降生後的第二日,有二僧來訪,對其父親說:「府上昨生貴子,可喜可賀,此子將來不同一般,最好取名惠能。」其父問何其故,僧答:「惠者以佛法惠濟眾生,能者能興佛事也。」這段資料雖在《壇經》中沒有記載,但《壇經》也可作一些佐證。如一般人出家拜師,師總要賜法名,但惠能一名,《壇經》中沒有記有賜名一事,可見此資料也有真實的可能。惠能為大根器之人的根據,《壇經》中多有論述,如「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惠能聞什麼經,是佛學中傳為最廣的《金剛經》,一個一宇不識樵夫,一聞經語便開悟,而我們常人不知聞了此經多少遍,結果我是我,經是經,兩不相融,差別是什麼?根囂大小。又如,惠能進見五祖弘忍,五祖贊其「這獦獠根性大利」。學佛之人根器之理必定要有認同,這在一程度上也表明對佛法誠信程度根器大小是人生千百年來的佛緣智慧的積累,大根能受大智大法,小根卻只能受小智小法,法本無大小,根器差別惠能為一代大根器之人,一聞經語,佛光現世,便初悟了人之本性,造就一個偉大的人應緣顯世。
  二是悟空階段惠能初識人之本性以後,便發心札師作佛,因而出家進拜五祖弘忍為師,此時,他已知「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貓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但仍舊對佛法空相沒有大徹大悟,這時的米尚未熟。這從他流芳千古的偈語中可以看出,當他聽人誦了神秀的偈之後,曾作如是偈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這偈顯然與神秀的四句偈相對。神秀的偈落在「有」宇上,落在相之中,顯然未見本性惠能的偈落在一個「無」字,落在空的境界之中。有人將惠能這首偈稱為「得道偈」,我以為是欠確切的,我將此偈視為一首「空字偈」。正因為惠能對空境有如是體驗,他在後來弘法啟示弟子時,屢屢強調「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證空」,「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在佛學界長久有人將惠能的這首偈舉得很高,看得很貴重,乃至將他視為惠能佛法代表我以為這並非此偈的本意,或許可以說是對這首偈的理解的偏差。
  三是體悟自性佛法。當五祖弘忍見「米熟」的機緣巳到,只是「欠篩」,便以半夜會見惠能,五祖以袈裟相遮,不令人見,為惠能密說《金剛經》,當說至「應無所住面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值得強調的是,《壇經》在這用了一個「大」宇,邊在惠能悟道途中的描述是從未有的,此時他的大悟悟到了什麼呢?他感官:「一切萬法不高自性。」此時的他透悟佛法本性功德圓滿成就一位肉身菩薩,這有他當時面對祖師口出的聖言為證:「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如果說這五個「何期」之說能稱為一首偈的話,這才是惠能真正的悟道大偈。
  從惠能悟道的全部過程,我們不難看出,惠能開悟心上,悟在自性之中。全部悟道過程正是心性理論的形成過程。從這個過程我們也不難看出,在整個心性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惠能祖師弘忍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正是這種所緣緣的作用,加速了惠能悟道過程成就惠能作為一代宗師的功果。弘忍作為中國禪宗的第五代祖師,在中國學佛教史上就是一個通身貫有改革精神佛學大師,他既得到了印度禪法的真傳,又深知印度禪法與中國人的生性有不適應之處,於是首創頓漸兩個禪學法門,而重推頓教,以此方便不同根器之人。在《壇經>中記載,他考證弟子是要求,「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而且指出, 「見性之人,官下須見。」當他親見神秀書寫的偈語時,直接開示道:「當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官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自性也。」五祖在惠能深悟佛法自性時還曾指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心,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弘忍大師這一系列有關心性的教育,對形成和完善惠能心性理論是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的,對惠;能的一生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這在惠能的弘法過程中隨處可見。如,當印宗法師惠能,當初;祖師是如何教授佛法的,惠能答:「指授即無,唯論見性。」又如惠能在給韋刺史等人說法時說,「我於忍和尚處,一聞官下便悟,輕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輕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二、惠能心性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惠能心性理論的基礎,也是惠能首悟之理。當惠能還是一位樵夫時,聽人誦經,當即心悟,他悟到了什麼呢?他悟到的就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正是由他有此悟理,當弘忍祖師呵斥其是一位「嶺南人,又是貓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才能坦然相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貓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也正是由於他悟到了這佛理,當別駕官:「汝亦作偈,其事希有。」他才能嚴肅指出:「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也正是由於他首悟此理,他在後來弘法時開篇之語便是:「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心性理論的這一基石應了釋迦牟尼開悟之時感官:原來眾生平等無異,皆有佛性,能入佛不可思議解脫之境,如今卻被愚痴妄想所蓋,不見自性真心,恆作種種顛倒執著,以致輪轉生死海中,受大苦惱,久不能出,真是可憐可惜!
  (二)本性是佛,佛性平等這是心性理論的重要內容惠能認為,差別的是形體,是迷悟,人之本性卻無差別本性是什麼,本性即佛。惠能開示弟子之時,鮮明地指出:「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他還一再強調,「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他在大梵寺對韋刺史等人說法時指出,「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他在刺史為其設的大會齋上又指出,「佛向性中作,勿向身外求。」惠能在弘法中為了使弟子樹立正信,頓悟佛理,十分強調本性是佛,佛性平等的教育,他單刀直入式地將佛學關於度眾生、斷煩惱、學習佛法,修成佛道都歸在自己的自性當中,他指出: 「自性自度」才是「是名真度。」擊破了一些學佛人長久依靠外力救度,依靠神靈保佑的執著和迷妄。他強調學佛人歸依三寶也就是歸依自性,「自性不歸,無所依處。」當韋公問其在家如何修行時,惠能直官作偈:「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當惠明追其問,五祖傳法時有何密意,惠能答道: 「汝若返照,密在汝邊。」當僧人法達向其問法時,惠能開示:「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三)萬法唯性,頓悟在心。這是心性理論的核心內容惠能大悟佛道之時感官:「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他當即對祖師弘忍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惠能體證宇宙生命實相的表證。也正是因為惠能透悟本性佛法他在後來弘法之中,始終以此大智大意大悟之理開示弟子,他指出:「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 「萬法在諸人性中。」他還強調,「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這就很明確地闡明,世間一切現象,包括善知識佛經都是自性而生,都只是暫時的現象,啟迪眾生要把虛妄現象當成本質、本性。他告誡眾生,「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一切煩惱五蘊惡魔、三身四智等等都是自性因緣而起,因而他教誨弟子要「無相、無念、無住」。只有如此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做到「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如此修行,識自本性,「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印一,一即一切。」
  (四)不二法門定慧一體。這也是心性理論關於對佛法表述的主要內容,是智慧之燈。學佛人最大的障礙執著,是落於邊見。惠能大師正是針對這世間的佛障,直接指示:「佛法不二法門。」徹底打破了世人偏執,從根本上啟發學佛人的心中智慧解脫世間眾生依靠世伺知見去分辨,解說諸種現象的習俗。他在講解禪定智慧禪定解脫時指出:「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他以此比喻說,「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體,光是燈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二。」他在後來弘法時也由此指出,「佛性非常非無常」,因;而他進一步指出,禪宗產不論禪定解脫」。他強調「定慧等持」。「凈心在妄中」。他對那種執著於某種境界修持的人,對那些將佛法看成是二見之偏執的人大聲呵斥:「起心著凈,卻生凈妄。」「若言著心,心原是妄。」對那種教人看心觀凈,不動不起的所謂坐禪法,對那種指誨大眾住心觀凈長坐不卧的教育法,都視為大錯。不是真正的佛法教育。
  (五)心口相應,表裡一致。這是心性理論實踐佛法的根本指導占心性理論不僅是佛學理論的精闢表述,還是一個實踐性極強的法門。如何依心性理論去修證佛法呢?心性理論認為不管採取什麼形式,都必須做到「心口相應,表裡一致。」這是體證佛法的根本指教。惠能指出:「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對那些心口不一的學佛人,惠能批評說,「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惠能還鮮明地指出,「迷人口說,智者心行。」「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行。」惠能告誡弟子,即便是誦經,也須得「口誦心行」。只有口誦心行,才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惠能還以過來人的口吻指示弟子,「世人愚迷,不見般若」的根本癥結在「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心性理論的這一修持大法,從根本上為眾生出了一條通達自性本體光明大道
  惠能心性理論要詳盡其內容我以為還可以列出許多,無論在教理上還是在修持內容都極為豐富。本文只是將心性理論提將出來,並將其主要內容筒述於上。為什麼我在文中惠能悟道弘法的教理歸結為「心性理論」一詞呢?這並非我的臆造。因為一部《壇經》從始至終都是圍繞一個「心」字,一個「性」字在作法,心是什麼呢?性又是什麼呢?佛法不二法門,其實心即性,性即心。能成心性二名,實為人心所為。正如惠能所言:「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世人常有將體用作二相分辨的迷妄,由此自然心性的分別。儘管心相有萬千,諸如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但終歸只是本性之變相。實為有染為心,無染為性。禪宗有一著名修持名言「明心見性」就是這等含義。正因為成相即心,惠能才留下千古留傳的「風動、幡動、心動」的公案,供後人蔘究。由此,我以為將惠能弘法的一生的學說理論歸結為「心性理論」是貼切的。由心性理論放開思索,我們人的一生一世,除了心性之外,無有其他。一切五蘊受用,都只不過是妄心所用罷了,一場虛幻中的自我相欺的游戲而已。我們當世人首當其衝的責任是儘快從這虛妄的受用中覺醒自己,以心性理論為指歸,了識本性,識自本心,悟入佛道,切不可「汲汲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