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凌波居士:彌陀凈土與彌勒凈土在中土的流傳

彌陀凈土彌勒凈土中土的流傳  

於凌波

九九九年十月,弘一大師紀念學會主講

「第三屆弘一大師德學論文發表會」論文

一、 凈土思想的源流與發展

凈土,指的是清凈莊嚴、沒有五濁染污國土,這又稱為凈界、凈城、清凈國土清凈佛剎等。與凈土相對的是穢土穢土又稱染土、雜穢土不清凈土,是充滿煩惱污穢,不凈苦惱的國土。(大智度論)三十九,立有清凈不凈清二世界清凈世界無三惡道。(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亦雲:「彼復有二種,一清凈,二者不凈清,於清凈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於中止住」。

在原始佛教時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多佛思想尚未興起,所以沒有他方的佛陀及其凈土。由原始佛教進入部派佛教時代,有些部派主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許多佛陀出現。大眾部一派且認為除了釋迦佛出世的娑婆世界土外,十方種種世界都有佛陀出現,這就成了以後大乘佛教十方三世的多佛思想,同時也有了各方凈土的出現。

如果探索凈土思想的淵源,可以說仍起始於原始佛教陀住世時代,源於當時念佛與生天的思想佛陀住世時代,於菩提樹下證悟真理,游化之初,對於皈依的信徙常說「三論」---戒論、施論、生天論。因為當時印度社會情形,由於傳統四種階級(種姓)制度,國人貧富極度不均:社會思想混亂,邪說充斥---如以唯物論為基礎的順世外道,主張人生應追求欲樂,導致社會風氣墮落,男女關系雜亂。所以說施論在於改善貧富差距,說戒論在於糾正社會風氣:說生天論,以佛教的立場,生天不是究竟解脫,但在婆羅門傳統的生天思想深入人心時代佛陀也不得不從俗的稱讚生天之樂。生天雖不究竟,猶勝於五濁惡世。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二稱:「聲聞中說念欲界天,摩訶中說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時,或心著人間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若能斷媱欲,則生上二天界中,若不能斷媱欲,則生六欲天。」這是佛陀為未得道者、或眷戀五欲的人,所施設的方便教法。後來佛陀皈依者說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就是三念---念佛、念法、念僧,後來又加上念戒、念施、念天,就成為六念處。六念處中有念佛思想也有生天思想。到了後世,由念佛、生天思想的結合,而演變為念佛往生凈土思想

佛經中,往生凈土的記載,肇始於兜率內院的彌勒凈土,這足以證明凈土之說,是由念佛、念天演變為生天,由生天演變為往生凈土。由此看來,凈土思想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佛教時代凈土思想淵源雖早,但在佛陀滅度後的數百年間---由原始佛教經部佛教的四、五百年間,在小乘佛教眾多部派的經典中,並沒有關於凈土思想的記載。直到公元世紀開始之後,大乘思想興起,大乘經典(大般若經)出世,才有了一些與般若思想相應的記錄。如(大般若經)第二會願行品雲:「有菩薩摩訶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作是願言:我當精勤無所顧戀,修行布施波羅蜜,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我當精勤無所顧戀,修行六種婆羅蜜多,成熟有情嚴凈佛土。」這是以修六度來嚴凈佛土的說明。繼而(華嚴經)出世,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於功德比丘處,說到念佛三昧及見佛。在(華嚴經?人法界品)稱:「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悉能賭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凈佛剎…………」到了(法華經)出世,才初見阿閦佛與阿彌陀佛的名號。(法華經化城喻品)曰:「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西方二佛,一名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法華經?葯王菩薩品)曰:「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龍樹菩薩住世時代,已經有凈土思想經典流傳。龍樹造(十住毗婆沙論),在(易行品)中有謂:「阿彌陀本願如是:『若人稱念我名自皈,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繼莊嚴法華經典之後,凈土經典出世。可能凈土經典出世的時間,尚在華嚴法華經典之前。但是凈土思想,卻是經由莊嚴法華等經而彰顯的。如四十卷(華嚴經)的(入不思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再如(法華經化成喻品)中說:在三千塵點劫之昔,有一位大通智勝佛,其王子十六人中之第九子成佛,號阿彌陀佛。同經(葯王菩薩本地品)中說:聞葯王菩薩本地之事修行者,命終即生安樂世界彌陀佛所。凈土經典中,說釋迦佛所教化的國土之外,十方三世諸佛,各在其國土教化眾生,各方均有凈土這類經典,如說東方凈土的(阿閦佛國經),說琉璃凈土的(葯師如來本願經),說西方彌陀凈土凈土三經---(佛說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彌勒大成佛經)。

以上四種凈土,西方凈土是阿彌陀佛大願力所成的佛化凈土,依據阿彌陀佛的深宏誓願,任何人具足信、願、行三條件如法念佛臨終時一定會蒙阿彌陀佛接引。與西方凈土相對應的是東方凈土。東方凈土有二處,一者是阿閦佛的妙喜凈土,此又稱不動如來凈土。依佛典所載,若有人勤修六波羅蜜行,諷誦(阿閦佛德號法經),且發願往生其國者,臨壽終時,阿閦佛即念其人,令得所願。另一東方凈土葯師佛琉璃凈土,此又稱葯師凈土,又以此一凈土在恆河沙國土以外的東方,故又稱東方凈土。又以此一凈土在恆河沙國土以外的東方,故又稱東方凈土。依據(葯師如來本願經)所說:此一佛土,「一向清凈,無女人形,離諸欲惡,亦無一切惡道苦聲。琉璃為地,城闕垣牆,門窗堂閣,柱樑斗拱,周匝羅網,皆七寶成。如極樂國,凈琉璃莊嚴如是。」此外還有彌勒菩薩,於上生兜率天宮之後,以其歷劫修集之福因,感得兜率眾院莊嚴清凈彌勒凈土。在中國,於以上誰佛凈土之中,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凈土後世成為凈土思想的中心,兜率天內院的彌勒凈土亦曾盛行一段時間;而東方的妙喜凈土琉璃凈土,並沒有成為一種盛行的信仰。於此,再進一步探究彌勒凈土彌陀凈土

二、彌勒菩薩的兜率凈土

彌勒菩薩籌備名是彌勒?阿逸多。彌勒二字,是印度梵語maitreya的略譯,全譯為彌勒帝棣,或譯為梅咀麗耶、末怛唎耶者,這都是從maitreya一字音而來。意譯慈氏,或譯慈尊。慈氏或慈尊,只是彌勒姓氏,慈尊名阿逸多。阿逸多是梵語ajita的音譯,意譯為無能勝,合稱為慈無能勝。依(彌勒下生經)所載,彌勒生當佛世,是婆羅門種姓,為波羅捺斯國輔相之子。他生具三十二相,咨容挺特,深為父母喜愛,事為國王而聞,心懷嫉妒,深恐此子長成,「名相顯美,儻有高德,必奪其位。」故想趁其年幼時設法除去,國王此一意圖,為宮中左右所悉,告知修梵摩輔相,輔相深為憂懼。彌勒胡一舅父,名波婆梨,是南印度波梨弗多國的國師,其人聰慧高博,智達殊才,有五百弟子,常隨受學,輔相乃將彌勒送至其舅父教養。波婆梨見彌勒容貌殊勝智慧過人,心甚愛之,因授其經,數年之間,全部通達。時釋迦牟尼世尊在王舍城靈鷲山說法聲名四著,波婆梨命彌勒帶著十五名同門,往見釋尊。彌勒禮拜釋尊,見釋尊相好莊嚴,非同凡常,心中嘆服,聞佛說法,得法眼凈。彌勒與十五同門依釋尊出家,成為釋尊的常隨弟子

彌勒為釋尊弟子,大小乘經典中多有記載。但(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的記載則說:往昔劫中,彌勒學佛原在釋迦之先,但因釋迦精進,故先彌勒而佛。而彌勒在最後身菩薩道中,為釋迦弟子,繼釋迦之後而成佛。釋尊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彌勒上生經)時,在大眾之前,為彌勒授記,將來成佛,字猶彌勒。經文中說: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放千光明…………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說此院羅已,爾時中有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之佛前。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往昔於毗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礙,此人命終當生何處?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往生兜率天上。」

釋尊為彌勒授記成佛佛經中記載的很多,而最早的記載,見之於(中阿含經)卷十三的(說本經):

「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爾時尊者彌勒即從座地,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八萬四千歲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世尊彌勒曰:善哉!善哉!彌勒!汝發心極妙,謂領大眾,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此外,如(賢愚經)卷十二載:「…………於時彌勒,聞佛此語,從座而起,長跪白佛言:願作彼彌勒世尊。佛告曰:如汝所言,汝當生彼,為彌勒如來,如上教化,悉是汝也…………於時在會一切大眾,見佛世尊,授彌勒記,當來成佛。」

釋尊為彌勒授記,當來成佛。所謂當來,是在這個世界海水減少到三千由旬時---即是閻浮提歲月的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彌勒自兜率天內院降生世間,出眾學道,在龍華樹下證道成佛,龍華三會,度化眾生(彌勒上生經)說:「五十七億六千萬歲,後乃下生於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

釋尊為彌勒授記,並說:「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天上。」兜率天,是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兜率天有內、外兩院,彌勒菩薩常住內院說法,外院為眾欲樂處,不易聞法。彌勒菩薩於上生兜率天宮之後,以其歷劫修集之福因,感得內院莊嚴凈土。(彌勒上生經)上說:兜率天上,有五百萬億天子,以天福之力,造作宮殿,有五百萬億之多。宮殿外有七重垣牆,都是七寶所成,從那七寶垣牆上放出五百億光明,每一光中現出五百億蓮花,每一花中又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每一光中出生五百諸天寶女,每一寶女住立樹下手執百億寶無數音樂,出妙樂音,演說不退轉地*輪之行

(彌勒上生經)上也說:時有天神名牢度跋提,願為菩薩建善法堂發願已,額上生出五百億寶珠琉璃玻璃等,這些摩尼寶珠,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宮殿,一一欄楯,萬億夢梵摩尼寶所共合成。諸欄楯間,自然化生九億天子,五百億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無量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上,有無量億光,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是天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眾樂器,競起歌音,演說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

內院七寶宮中,有獅子座,高四由旬,皆以珠寶嚴飾…………四維上下,各有萬千大梵天王,各持名貴珠寶,化作寶鈴,懸諸寶帳,無數天子天女,各執寶花,散獅子座,各樓閣中,有百千美妙女,手執樂器,演揚苦、空、無常無我波羅蜜。時十方諸天,報監往生兜率天宮親近彌勒菩薩,進修佛道

最後,釋尊在(上生經)中說:「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我若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十善果者,不能窮盡,今為汝等略而解說。」彌勒凈土莊嚴微妙,由此可見。

彌勒凈土宮室莊嚴音樂美妙,已如上述。但如何才能往生彌勒凈土呢?(彌勒上生經)上說:「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恩惟兜率陀天上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佛陀上段經文說(意譯):「我(佛陀)減度後,我的許多弟子中,精勤修行威儀不缺,掃除佛塔,香油塗地,用名香妙華供養三寶;修三昧下定,或讀誦經典。能這樣修行的人,應當至心希望往生彌勒凈土。他們應當一心繫念彌勒菩薩形像,種億彌勒菩薩名號受持八戒齋,修諸凈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屈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給路趺坐。」

往生兜率凈土,是否也像往生西方凈土一樣:「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呢?或者說,行人如果依法修持,如何知道決定再生呢?釋尊在(彌勒上生經)中說:「未來世界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之形像,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閑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

三、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

彌陀佛西方凈土的記載,在諸大乘經典中隨處可見,所以凈土三經---(阿彌陀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中,敘述的特別詳細。西方凈土,又稱西方極樂世界。根橡(無量壽經)、法藏因地第四)所載,往昔世自在如來住世時,有國王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可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下了四十八度生大願,普度有情。四十八大願具載(無量壽經),其中與娑婆世界凈土行者關系密切者,有下列諸願:

一、國中無三惡道願:設我得佛,國中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

覺。

四、國人形色皆同無有好醜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十五、國人壽命無量長短自在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十八、十方眾生十念必生其國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十九、十方眾生發願欲生其國者,臨終必來接引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二十、十方眾生迴向功德往生其國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二十七、國中萬物嚴凈光麗其數無量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凈光麗,形色殊特,窮極微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三十一、國土清凈照諸世界願:設我得佛,國土清凈,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二、雜寶宮殿普薰願: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花街,國土有一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所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三十八、國人衣服隨念不須裁染洗滌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眼,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以上所錄,是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中的十願。四十八願的每願之未,皆稱設不爾者,「不取正覺」,不取正覺,就是不成佛。但是(阿彌陀經)中說:「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可知他所發下的四十八願,每一願皆已實現。據(無量壽經)所載,法藏比丘為了成熟有情,嚴凈佛土,曾請世自在王佛,為其廣說二百一十念諸佛國士內種種情狀,且顯現給他看,作為藍本。經思維攝取五劫之久,其後乃成為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在此世界中,正依二報悉皆莊嚴清凈。自正報一面來說,西方極樂世界等人,身相端嚴,壽命無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不墜惡道,蓮花化生,樂如漏盡,無不善名,道心不退,得無生忍,智慧辯才威力自在……自依報一面來說,西方極樂世界國土平坦,七寶為地,氣候溫和,六時雨花,寶蓮充滿,化佛說法,萬佛嚴麗,無三惡道,宮殿莊嚴國土清凈,浴池香凈,池水隨意,法服隨念,化鳥演法。

彌陀佛的西方凈土法門,是「易行難信」的法門釋迦世尊在(阿彌陀經)中說:「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甚為難。」所以此一法門,完全是建立難信心上往生凈土的三資糧,曰信、願、行,而信居首位。亦即是由信生願,由願生行,信若不真,則願、行皆不成立。本來,佛教法義,並不是不能懷疑,尤其是在禪宗,有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之說。唯獨凈土法門不能懷疑,正如澫益大師所說:「得生與否,端賴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持名之深淺是正行正行在於得一心不亂正行之外還要有助行,因為(阿彌陀經)有雲:「不可以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就是在念佛正行之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積聚善根福德。果然信、願、行三者具備,念佛至「一心不亂」,則「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彌陀極樂國土。」

四、南北朝時代彌勒信仰的全盛時期

凈土信仰中土流傳,始自東晉後業孝武帝、安帝時代說到凈土法門的流傳,首先使我們想到慧遠大師,在廬山大德居士遺民等結社念佛,是凈土法門流傳之始。不過,廬山結社念佛,是西方凈土流傳的開始,這是晉安帝元興元年(四○二)的事。但是在此之前,彌勒菩薩的兜率凈土已經在中土流傳了,而最早信奉彌勒兜率凈土者,則是慧遠之師的道安大師

中國彌勒信仰,是隨著佛經釋譯而傳入的。西晉惠帝太安二年(三○三),月支人竺法護譯出(彌勒下生經)。東晉安帝元興元年,鳩摩羅什譯出(彌勒佛經)。稍後,劉宋時代沮渠京聲復譯出(彌勒上生經),隨著這些經典的流傳,彌勒信仰中土興起。一代佛學大師「彌天釋道安」(三一二至三八五),就是彌勒凈土最早的信奉者。道安大師佛教史上劃時代的人物,安師以前,中國佛教的弘傳是以西來沙門為中心;安師以後,中土佛教的弘傳始以中國僧侶為中心。

道安住世之時聲名遠播,鳩摩羅什未來中土之前,在西方域已聞道安之名,稱之為「東方聖人」。道安對於漢譯佛經其意有不明之處,欲請彌勒菩薩為之決疑,因此他發願往生兜率內院。(高僧傳)卷五,(晉長安五級寺釋道安)傳稱「安每與弟子法遇等,於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兜率。後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忽有異僧,形甚庸陋,來寺寄宿……安請問來所住處,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雲開,備睹兜率妙勝之報。爾夕大眾數十人悉皆同見……至其年二月八日,(道安)忽告眾曰:吾當去矣!是日齋華,無疾而終,葬城內五級寺中。」

道安的弟子曇戒,也信仰彌勒兜率凈土。(高僧傳)卷五(晉長沙寺釋曇戒)傳稱:(事安公為師,博通三藏,誦經五十餘萬言,常日禮五百拜佛,晉臨川王甚知重。後疾篤,常誦彌勒名不輟。弟子智生侍疾,問何不願安養?戒曰:吾與和尚(指道安)等八人,同願生兜率,和尚及道願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願耳!言畢,即有光照其身,容貌更悅,遂奄爾遷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道安大師往生兜率後十七年,慧遠在廬山東林寺結白蓮社,開中土念佛往生彌陀凈土法門。(高僧傳)卷六(晉盧山釋慧遠)傳稱「即而謹律息心之土,絕塵清信之賓,並不期而至,望風遙集,彭城劉遺民、豫章劉次宗、雁門周續之、新蔡畢穎之、南陽宗炳、張榮民、張季碩等,並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乃於精舍無量壽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劉遺民著其文曰:『惟歲在擠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奧,霜懷特發,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於廬山之陰,般若雲台精舍彌陀佛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這是晉安帝元興元年(四○二年)的事,是年遠公六十九歲。

東晉道安、慧達二師以後,彌勒的兜率凈土,與彌陀的西方凈土兩種信仰同時在中土流傳。彌勒凈土的信奉者,除了道安大師師徒外,以後則有法顯,及唐代玄奘、窺基等知名高僧;而彌陀凈土的信奉者,自慧遠大師廬山結社後,到東魏、隨、唐、則有曇鸞、道綽、善導、懷感、承遠、法照等凈宗大德。這些高僧大德都是信奉兼弘揚的人。不過根據史料探究,在南北朝時代,是彌勒兜率凈土的全盛時期,而彌陀的西方凈土尚沒有成為民間普遍的信仰。隨代統一以後,彌陀的西方凈土日漸盛行,而彌勒的兜率凈土就日趨衰微了,這可從雲崗及龍門石窟造像看得出二者間的消長。

早在雲崗造像之前,彌勒像即在中土出現。梁代寶亮(名僧傳鈔)載:「……元嘉六年(四三九),龍花寺道矯,罄率衣資,造夾苧彌勒佛倚像一軀,高一丈六尺。」而寶唱的(比丘尼傳)載:道瓊於元嘉八年(四三一)在瓦官寺造彌勒行像一軀,寶蓋瓔珞山西雲崗造像,始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四六○至四六五)。當時在雲崗鑿窟造像,以三世佛為主要題材。三世佛,過去佛是多寶佛,現在佛是釋迦佛,未來佛是彌勒佛。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四九四),在洛陽伊水的龍門山上,營造龍門石窟,仍繼承雲崗造像傳統,以三世佛為主,所造之像以釋迦彌勒居多。到隨唐時代(公元七世紀開始)彌陀信仰日漸盛行,此念阿彌陀往生西方凈土法門,就成為民間信仰的主流。而龍門石窟造像,也隨著民間信仰的轉移,阿彌陀佛的造像超過其他造像

當代學問僧幻生法師,在其(彌勒信仰及其應化事跡)一文中,列有龍門石窟造像的分期統計表,表中分為北魏時代(自孝文帝遷都洛陽始至北魏滅亡止的四十年間,即四九五年至五三五年),唐代----自唐高宗永徽元年,至武後久視元年計五十五年(六五○年至七○四)。在北魏時代的四十年間,龍門石窟造像釋迦佛四十三尊,彌勒佛三十五尊,無量壽佛八尊,阿彌陀佛無。在唐代的五十五年間,釋迦佛九尊,彌勒佛十一尊,無量壽佛無,阿彌陀佛一百十尊。造像數字的消長,可以看出民間信仰的趨向。不過此處有一點要加以說明的,唐代以前的彌勒造像,全是瘦身立像,印度中土皆然。在龍門石窟十多萬尊的刻像中,沒有後世布袋和尚那種形式的坐像。

以上是北魏情形。在南朝,有名的傅翕傅大士故事(梁武帝時代的尊宿,寶志和尚共稱梁代二大士,號稱彌勒下生。)在佛教中家喻戶知,此處就不再贅述。在南北朝盛行一時彌勒信仰,到了隨代統一後,在民間忽然消沉下來,人們不再信奉了。盛行兩百年的彌勒凈土信仰,何以會突然衰微下去呢?探究其原因,當與南北朝後期,北魏武帝延昌年間,冀州沙門法慶,利用「彌勒下生」之說,組織從事判亂活動的彌勒教有關。法慶曲解(彌勒下生經),宣稱「新佛出世」,聚眾作亂。這以後,假藉彌勒下生之說從事判亂活動的事件史不絕書。此處以篇幅所限,這一段史實就不往下敘述了。

彌勒信仰在民間式微,是受野心家曲解經義的影響,但無礙於高僧大德信仰。像法顯、玄奘、窺基諸大師都是彌勒菩薩信仰奉者,祈求往生兜率內院等人。此外,唐末後時代布袋和尚的應化事跡,限於篇幅,也不往下說了(五代以後以至現在,寺院中的彌勒坐像,實在是布袋和尚的像)。

五、隨唐二代彌陀凈土發展為全民信仰

西元五八一年,北周滅亡,隨文帝統一天下,南北朝分裂的局面於此結束。四十年後,唐朝取代了隨朝,佛教自此進入昌隆的黃金時代。這時隨著彌勒信仰的式微,弘揚彌陀凈土高僧輩出,遂使此一念佛法門成民間普遍的信仰

自遠公大師廬山結社念佛之後,彌陀凈土法門就在民間流傳。南北朝時代的末期,東魏曇鸞(四七六年至五六二)大師出世,他是彌陀凈土承先啟後的人物。曇鸞是山西大同雁門人初學仙術,曾赴江南隱士陶宏景,陶授他以仙經十卷,他攜之北歸。後來在洛陽遇到譯經的三藏法師菩提流支,他詢問有沒有勝過仙經的長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授他以(觀無量壽經),囑之曰:「依此修行,便能解脫生死。」曇鸞乃燒去仙經,從此即精修凈業,自行化他,逐漸得到許多人皈依,隨他修念佛法門。東魏主孝靜帝尊稱他為「神鸞」,並敕住太原大寺。曇鸞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時往介山之陰聚眾講經,繼續弘闡念佛法門。曇鸞著述頗多,主要者有(凈土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凈土義)等。當時曇鸞是在東魏境內的西弘化,故此一念佛法門尚未成為全國性的信仰

曇鸞寂後,弘揚凈土法門的,先後有慧遠(此為隨代凈影寺慧遠)、智顗、吉藏等,各有關於凈土教藏等著述。如慧遠者有(無量均經疏)二卷,(觀經義記)一卷;智顗著有(觀經疏)二卷,(阿彌陀經義記)一卷。吉藏著有(無量壽經義疏)等。不過繼承曇鸞大師弘揚凈土念佛行持者,是唐初的道綽大師

道綽大師(五六二年至六四五),是唐初凈土宗的開拓者。他是山西太原人,俗家姓衛,北周武帝保定二年生,十四歲出家,廣習經論,精於(涅槃經),曾開講涅槃二十四遍。隨煬帝大業五年,他到汾州玄中寺,玄中寺是曇鸞所建,道綽見到記載曇鸞念佛往生種種瑞應的碑文,極為感動,遂中止「涅槃」,講說,轉而信仰凈土,修念佛法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觀想禮拜,精勤不懈。是年他已四十八歲,此後他日誦佛號七萬聲,前後講(觀無量壽經)二百遍以上,到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八十三歲的時候始安詳往生。道綽著有(安樂集)上下二卷,這是他講說(觀無量壽經)時的別記,此書義趣有三,一為摧破異見邪執,二為對破諸師謬解,三為開示未來要路。

繼承道綽弘化事業的是善導大師(六一三年至六八一)。善導是山東臨淄人,俗家姓朱,幼年從密州明勝出家,習誦(法華經)及(維摩經)。偶讀(觀無量壽經),覺得此觀念法門最易超脫,遂轉修凈土。他常依(觀經)修十六觀,並親赴廬山,訪東林遺跡。以後周遊各地,參訪高德。及聞道綽在山西弘揚凈業,即赴山西玄中寺相訪。道綽授他以(觀經)奧義,善導即在玄中寺依道綽修行。貞觀十九年道綽圓寂,善導乃赴長安盛弘念佛法門。他以贐資所得,僱人書寫(阿彌陀經)數萬卷分贈各方,又畫「凈土變相」三百餘壁。善導持戒嚴謹,尊佛制日事乞食,澡浴以外,不脫三衣。他每日合掌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善導於唐高宗開耀元年示寂,著有(觀無量壽經疏)四卷、(往生禮贊偈)一卷、(凈土法事贊)二卷、和(觀念法門)一卷。(觀無量壽經疏),亦稱(觀經四帖疏),主要敘述凈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稱教相分或解義義分。

善導的弟子懷感,生卒年代不詳,原為長安千福寺沙門,初學法相,博通經論。及謁善導,奉命入念佛道場,精誠念佛不懈,三年後得念佛三昧。他撰有(釋凈土群疑論),通釋關於往生凈土的諸種疑難,書未成而示寂,同門懷惲繼成之(注宋高僧傳卷六)。懷感之後有少康,也是唐代凈土高僧。少康是縉雲仙都人,七歲出家十五歲受戒,廣誦經論,後來在洛陽白馬寺讀到善導的(西方化導文),乃專修凈土。他將募化所得之錢,令孩童念阿彌陀一聲,即與一錢,一年後凡男女見康,皆合掌稱念阿彌陀佛,時人稱為「後善導」。他曾與文諗共撰(往生西方瑞應刪傳),集自東晉慧遠至唐邵願保四十八人之事跡……唐代凈土高僧還有承遠大師(七一二年至八○二),俗家姓謝,四川廣漢人。他初在衡山一處大岩石下修行,躬負薪樵,贏形垢面,所居的茅舍稱為「彌陀台」,他在茅舍中專修般舟三昧。久之遠近風聞,從之受教化數以萬計,代宗時代的法照國師是他們下弟子,代宗也嘗參禮遇他,賜其道場名為「般舟道場」,及賜以「彌陀寺」之額。他於貞元十八年入寂,世壽九十一。柳宗元為他撰寫碑文,之石於寺門。他們下弟子千餘人,以法照、日悟、知明、惠詮等最為著名。

法照又稱五會法師,其生卒年代及籍貫不詳,唐代宗永泰年間,入廬山念佛三昧,一日於禪定中蒙佛開示,乃往南嶽彌陀台師事承遠,每夏九旬勤修般舟三昧。他後來創「五會念佛」之法,往來於五台山長安之間,致力弘揚念佛法門,受到代宗皇帝的尊崇,故自宮廷以至民間,皆廣行念佛。他示寂後,敕謚大悟和尚。撰者有(凈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三卷、(凈土五會念佛法事儀贊)一卷。

東晉遠公大帥結社念佛之初,並未標明開宗立派之意,當時是但期同願,無取傳承。故千餘年間,此一法門雖傳布日廣,但並沒有師資授受的系統。到南宋時代的四明宗曉法師,以異代同修凈業功德高盛的幾位大師,立為蓮宗(凈土又有白蓮之名)七袓,而以慧遠大師為初袓。以上介紹的唐代幾位大師,善導為蓮宗二袓,承遠為蓮宗三袓,法照為蓮宗四袓,少康為蓮宗五袓。

有唐一代,由於以上高僧大德的弘揚,稱念阿彌陀名號凈土法門,乃傳佈於各地。盛唐時代東西兩京(長安洛陽)及各大城市,「家家觀世音,世世阿彌陀。」凈土法門遂遍及於天下,成為民間普遍的信仰

六、凈土法門為當代佛教的主流

自隨文帝統一南北,到唐武宗李瀍當國,佛教已昌隆了兩百五六十年西元八四五年,是唐武宗會昌五年,李瀍因受道士歸真、劉元靖等的影響,共謀摧毀佛教,敕令祠部取締全國寺院,勒令僧尼還俗,這是佛教中國的第三次法難。在這次法難中,破壞佛寺四萬四千六百餘所,僧尼還俗者二十六萬五百人。廢寺中等鐘磬銅像,交由鹽鐵使鑄錢,鐵像交本州改鑄農具。這時唐代開國已逾兩百年,如日中天等國勢已成過去,國運如日薄西山。內則宦官擅權,外則藩鎮割據,繼之以黃巢判亂,終至於朱溫篡唐,開啟五代十國的亂局。在此百餘年間,兵連禍結,烽火不息。後周時期,又發生了周世宗柴榮的法難,這對佛教猶如雪上加霜。這時寺院荒廢,經籍散夫,昌隆了兩百數十年的佛教,至此零落殆盡。在此期間,佛教各宗皆衰,唯有棲止山林禪宗,及遍及民間的稱念阿彌陀佛法門,猶能維持宗風於不墜。及至宋代統一,太祖太宗兩朝,有意振興佛教太祖詔示天下,(周世宗)顯德二年當廢未毀之寺院聽存,已毀寺院佛像許移置保留,又度僧八千人,遣使赴益州刻印藏經太宗當國,繼太祖立志,詔度天下童子十七萬人,遣內侍往五台山重修寺院,造金銀文殊菩薩像奉安於真容院。時天竺沙門曼殊室利、施護、法天等來華,詔於太平興國寺側建譯經院以居之。且於譯經院旁增建印經院,梵經譯出後即予刻印。無奈此時天竺已乏可供翻譯的經典,中士也少闡釋法藏等高僧,以致效果不彰。以後歷宋、元、明、清數朝,佛教仍處於保守狀態,無復隨唐時代盛況。所教外別傳禪宗念佛生西的凈土宗,歷千年而宗風不衰。尤以清末民初以來,禪宗凈土,有逐漸融合的趨勢。佛門四眾念佛者雖未必參禪,而參禪者率皆念佛;其他各宗,亦皆以念佛法門為行持,使阿彌陀佛的凈土法門,成為當代佛教的主流。

尤值可述者,彌勒兜率凈土信仰,亦有復興的趨勢。民國高僧太虛大師他就彌勒凈土的信奉者。大師撰有(兜率凈土與十方凈土之比觀)一文,其中有雲:兜率凈土殊勝有三,一方凈土,有願皆得往生,但何方凈土與此界眾生最為有緣?未易行知。彌勒菩薩以當來於此土作佛,教化此界眾生則為與此界眾生有緣可知。特現兜率凈土,故應發願往生親近之也。二者兜率凈土,同在娑婆,且在欲界;此變化凈土在同處同界故,與此界眾生有緣,而此則專化此土欲界眾生也。三者彌勒凈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習十善福德成辦,即是使人類德業增勝,社會進化成為清凈安樂;由此可早感彌勒下生成佛,亦為創造人間凈土也。

太虛大師生前住持奉化雪竇寺時,定雪竇寺為彌勒道場,與普陀、九華、峨嵋、五台並稱為天下大道場。現在奉化雪竇寺前,有碑大書「彌勒山」三字,並註明此為佛教第五名山。近代高僧中,慈航菩薩也是彌勒凈土的信奉者;現在台北華嚴蓮社董事長成一長老也在提倡彌勒凈土,著有(彌勒凈土法門集)一書,風行甚廣。行見未來往生彌勒菩薩兜率內院,也是娑婆眾生修持法門之一。

歷史上曾有彌陀凈土彌勒凈土劣勝的比較,事實上,佛說十方凈土平等平等,無有差別修持何種法門,無非是由各人的因緣而定罷了。

(摘自於凌波佛學論文選集)

中華寶筏 第二十三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