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雲居士:論空海大師的《即身成佛義》

空海大師的《即身成佛義》

曾琦雲

空海(774~835),日本佛教真言祖師,密號遍照金剛,日本贊岐國(今香川縣)人。十五歲京都習儒,而後信佛。804年與最澄(日本天台宗創始人)等入唐求法,從長安青龍寺惠杲受密法。806年攜帶佛典經疏、法物等回國。初住京都高雄山寺,從事傳法灌頂。816年於紀伊(今和歌山縣)開創高野山密宗道場,號金剛峰寺。823年詔賜京都東寺為密教永久根本道場。「東密」名稱即由此而來。曾兼任東大寺別當,統轄一寺僧職,補大僧正位。825年示寂於金剛峰寺,世壽六十二。謚號弘法大師,世稱之為高野山大師,或野山大師著作有《十住心論》、《秘藏寶鑰》、《辨顯密二教論》、《即身成佛義》、《聲字實相義》、《畔字義》、《般若心經秘鍵》等。

密宗法統由教祖大日如來(即摩訶毗盧遮那)傳金剛薩土垂(二祖)、龍猛(三祖)、龍智(四祖)、金剛智(五祖)、不空(六祖)、惠果(七祖)、空海(八祖),稱為護法八祖。其教義大綱系講說六大(體)、四曼(相)、三密(用)等三大圓融,建立兩部曼荼羅,而以「即身成佛」為其主旨。自空海極力弘傳,依據顯密二教判與十住心而建立橫豎二判之純密教,以表示勝於其他諸宗。密宗雖衰於印度中國大部分地區,卻於西藏日本流傳不墜。

日本空海大師創立的真言宗,其教理,稱為教相(修行實踐的儀軌稱為事相),集中體現在其作品《即身成佛》一文裡面,收入《大正藏》之中。據說日本天皇於宮中會集諸宗大師,各唱所習。空海立即身成佛之義,諸家爭折之,空海辯論精審。皇上空海說:「義雖玄極,朕思見證。」空海即入五藏三摩地觀,忽於頭頂上涌五佛寶冠,放五色光明,威容赫如。皇上即離御榻作禮,群臣起拜。此時三論宗道昌大師唯識宗源仁大師華嚴宗道雄大師天台宗圓澄大師等都表示降伏。十三年大同太上皇入壇灌頂,皇帝密灌於此開始。從此,空海日本大興密宗

《即身成佛義》的主旨即是「二頌八句」:

六大無礙常瑜伽(體)

四種曼荼各不離(相)

三密加持速疾顯(用)

重重帝網名即身(無礙諸佛)

法然具足般若(法佛成佛)

心數心王過剎塵(無數)

各具五智無際智(輪圓)

圓鏡力故實覺智(所申此四句成佛一字)

這八句前面四句從「體」、「相」、「用」、「諸佛無礙」等幾個方面闡明了「即身成佛之義,後面四句從佛智境界闡述了「即身成佛之義。下面我們以此為核心來闡述空海大師思想

「六大無礙常瑜伽」。六大即是地、水、火、風、空、識,以六大作為宇宙本體,是世界萬有的本源,是空海大師的發明,與其他佛教派別的解釋大不相同。顯教一般說「四大皆空」,其意思是世界萬物與人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皆是虛妄不實的,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質亦為空假,終將歸於空寂而非「恆常不變」者,則亦可體悟萬物皆無實體真諦在這里,地、水、火、風都是虛假不實的,絕對不能成為宇宙本源,顯教把萬有的本體說成是真如、法性、一心、真諦等等。而空海則明顯以地、水、火、風、空、識為萬有的本體:佛是六大,鬼也是六大,天地也是六大,人們也是六大,雖然法界無限,但皆為六大所造。這就是「即事而真」。六大是無礙的,舉一全收,事即是理,事理圓融空海說:

六大者,五大及識。《大日經》所謂: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知空等虛空,是其義也。……「阿」字諸法不生義者即是地大。「縛」字離言說謂之水大。清凈無垢塵者是則「」字火大也。因業不可得者「訶」字門風大也。等虛空者「欠」字字相即空大也。我覺者「識」大。因位名識,果位謂智,智即覺故。……如此經文皆以六大為能生,以四法身世間所生

此所生法上達法身,下及六道,雖粗細有隔,大小有差,然猶不出六大。故佛說六大為法界體性。諸顯教中以四大等為非情,密教則說此為如來三摩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途淺略義不可作種種戲論。如是六大法界體性所成之身,無障無礙互相涉入相應,常住不變同住實際。故頌曰:六大無礙常瑜伽

為此,日本真言宗對六大的含義做了詳細的說明,列表如下:

六大

空海說:「六大法界體性所成之身,無障無礙互相涉入相應,常住不變同住實際。」這里所說的「實際」,即是真如佛性空海接著說:「無礙者涉入自在義。常者不動不壞等義。瑜伽者翻雲相應。相應涉入即是即身成佛義。」這就是說,六大相互包攝,此物之六大與彼物之六大也完全互相包攝,因而凡夫乃至草木的六大和佛的六大交涉影響,圓融相即,把這些視為一個整體,即是六大法界,再把六大人格化,即成大日如來此種理論,顯然是吸收了天台宗的圓融相即說和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說。

四種曼荼各不離」。把此六大分開,則地、水、火、風、空屬於胎藏界,識大屬於金剛界。四種曼荼是胎、金兩部的六大本體上所顯現的相貌差別。其差別分為大曼荼羅三昧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四種曼荼羅梵語音譯,意譯為壇、道場、輪圓具足、聚集等,印度密教指畫有佛菩薩像的圓形修法地或壇場,中國日本又指畫在紙帛上的佛菩薩像。空海曼荼羅看作是真言教理外在象徵和表現,也就是六大本體的顯現。大曼荼羅是指在青、黃、赤、白、黑五種顏色表現的諸尊相好具足之身或彩繪的諸尊集會形象,是四曼的總體,另外三曼是在這尊形上的顯現。三昧耶,梵語是的、集會、宣言等義,在密教中有平等誓願警覺、除障四義,眾生皈依佛道,蒙佛之力,知咱身與佛無差別,是平等義;佛要使眾生同於己,普渡眾生,是誓願、本誓義;眾生皈依佛道,引起佛的注意,是警覺義;眾生蒙佛力而得利益,是除障義。三摩耶曼荼羅是指表現諸尊內德的刀劍、輪寶、蓮華、金剛杵、器杖乃至印契以及這些東西的彩繪;法曼荼羅又稱種子曼荼羅是由諸佛菩薩種子(標志佛菩薩所具之德的梵字)組成的曼荼羅,廣義上也包括佛菩薩真言,諸經論的文字言語義理等:羯磨曼荼羅之羯磨,原意是行為、工作等義,這里的羯磨,是指菩薩行住坐卧動作威儀以及金銅木造的形象。以上統稱為金、胎兩部曼荼羅;這四曼荼羅,是六大體中所本有的義相,是六大法界體性之相也就是大日如來圓滿形象。其相千差萬別,其數無量無邊。六大是互相涉入融通的,這四曼自然也是互相涉入融通的。即諸佛等的四曼人們都具備,而人們的四曼諸佛也不不具備。所謂曼荼羅具有「輪圓具足之義。這樣,表達這「大、三、法、羯」的義相的互相涉入的法旨,名之為曼荼羅空海說:

如是四種曼荼羅四種智印其數無量。一一量同虛空。彼不離此此不離彼。猶如空光無礙不逆。故雲四種曼荼羅不離不離即是即義。

這里也吸收了天台宗的互具思想華嚴宗的事事無礙思想華嚴宗提出了「三重觀門」,其中有周遍含容觀,即事事無礙觀。周遍是普及一切色及非色處,含容即包含無外,無一法能超出此虛空之界。此觀以事望事,使觀全事之理均能隨同事法而一一可見,全理之事亦能隨同理法而一一可容。就事事能遍能攝,交參自在,則一多無礙,大小相容。空海的「四種曼荼各不離」繼承和發展了這種思想

「三密加持速疾顯」。密教以佛之三業(身口意)屬體、相、用三大中之用大(真如作用),其作用甚深微細,非凡夫所能知道,等覺十地亦不見聞故稱三密,與眾生之三業相應,能成就不思議之業用。眾生之三業非但契合佛之三業,且含攝於其中,又眾生心中隱秘之本性同於佛之三密,即眾生三業之實相知道都是大法性之作用,與佛之三業相同,故亦稱三密。眾生之三密中,行者手作本尊之印契,乃至行、住、坐、卧等一切事業,皆稱身密。行者口誦真言,乃至一切言語等口業,皆稱語密。行者心觀本尊,乃至隨事起念一切事業,皆稱意密。

「四曼相大」之表現於人「身」,例如「手」按照法則去結印契,此為身密;「口」誦各種真言陀羅尼,此為口密;「意」認識心、佛、眾生平等觀念,此為意密,統稱為三密用大。與「六大體大」、「四曼相大」合稱「三大」。如果成就了這三密,此身立即成佛,所以龍樹說:「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覺位。」

關於三密與六大、四曼之關系,有橫、豎二義。就豎義而言,六大之中,地、水、火三大為身密,風、空二大為語密,識大為意密。在四曼之中,字、印、形次第為語、身、意三密。就橫義而言,一切顯色為身密,一切音聲為語密,一切理趣為意密。依此橫、豎二義,在三密之中攝體相,故四曼、六大微細法體,乃至少分如鄰虛,亦無非業用,三密之一法得攝盡眾德,故三密即大日如來

修行精進不懈,時常觀察身口意,即能的佛三密加持,即身成佛空海說:

若有人不法則晝夜精進,現身獲得五神通,漸次修練不舍此身進入佛位,具如經說。依此義故曰三密加持速疾顯。加持者表如來大悲眾生信心,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行者若能觀念此理趣,三密相應故現身速疾顯現證得本有三身。故名速疾顯。如常實時即日即身義亦如是。

整個密宗靠三密加持努力使自己身口意與本尊三密相印,達到三密相印的三摩地境界。以《大日經》和《金剛頂經》為依,立十種心,統攝諸教,建立曼荼羅,身口意三密相印,即凡成聖,其不可思議之力,唯佛能知,非因地菩薩所能測度。

在《即身成佛問答》裡面有這樣一則問答

問:若佛三密本自相應者何眾生速不成佛而受苦耶?

答:如貧女家本自有伏藏,而不鑿顯時恆受貧苦此亦如是。

這里問者說既然諸佛三密與眾生三密本來相應,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為何眾生仍舊不能成佛而受苦呢?空海打了一個比喻,好像一個貧窮女人,她不知道家裡本來有寶藏,所以她就仍舊受苦。如果她發現自己家有寶藏,勤奮開鑿,等到寶藏出來,她哪裡還會受苦呢?這個比喻與上面把佛比喻影子眾生比喻為水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水清凈的時候,就能顯現佛的影子。千江有水千江月。佛就好月亮月亮有一個,但只要江水清澈,不管哪條江都會月亮影子。所以,三密加持道理在這里。並非佛不想加持眾生,而是眾生心有污垢,不能與佛三密相應,所以就得不到佛的加持。一旦三密相應,即可即身成佛,不歷僧劫獲法身

根據上述原理,真言宗提出三種即身成佛,稱為「理具成佛」、「加持成佛」和「顯得成佛」。所謂「理具成佛」就是依據「體」的六大,「加持成佛」是依據「相大」的四曼,「顯得成佛」是依據「用大」的三密相應。而所求的不是「理具成佛」,也不是「加持成佛」,而在於「顯得成佛」。

「重重帝網名即身」。帝網又叫陀羅網,為帝釋天(上帝)之寶網,乃莊嚴帝釋天宮殿之網。網上每一打結的地方都附有寶珠,其數無量,一一寶珠都映現自他一切寶珠之影,又一一影中亦皆映現自他一切寶珠之影,如是寶珠無限交錯反映,重重影現,互顯互隱,重重無盡。《華嚴經》以因陀羅網譬喻諸法之一與多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之義;若依境而言,稱為因陀羅網境,依定而言,稱為因陀羅網定,依土而言,稱為因陀羅網土,都是為了顯示事事無礙圓融法門的深刻含義

空海在這里以重重帝網交替不亂比喻諸佛無礙的道理。大千世界已經有恆河沙諸佛他們的身體在哪裡?空海說:

身者,我身、佛身、眾生身是名身。又有四種身,言自性受用變化等流是名曰身。又有三種字印形是也。如是等身縱橫重重,如鏡中影像燈光涉入,彼身即是此身,此身即是彼身,佛身即是眾生身,眾生即是佛身。不同而同,不異而異。

空海的這段話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心道出了華嚴宗的最高境界——事事無礙法界華嚴宗觀察差別無限的宇宙,所立的四種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法界,即差別現象界。指萬有各別,諸法皆由因緣生,有分隔齊限的存在。理法界,即超差別實體界。指真如平等理性通貫萬有,其體性普遍恆常。理事無礙法界,謂現象界與實體界一體不二的關系。指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交絡,無礙自在。事事無礙法界,即於現象界上直認絕待不可思議。指森羅差別之事法事事融通,法法無礙,即入自在。即一切諸法皆有體有用,雖各隨因緣而起,各守其自性,事與事看似互為相對,然多緣互為相應以成就一緣,且一緣亦遍助多緣。以其力用互相交涉,自在無礙而無盡,故稱事事無礙重重無盡。又作無盡法界。在華嚴判教中,事事無礙法界屬於圓教之列。

總而言之,「二頌八句」中的前一頌四句,是闡發世界萬事萬物的本質與現象關系,六大是從原理上講事物本體,四曼是從現象上說六大所顯現的外在差別,三密是說事物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同時表明真言宗基本的修行實踐趨旨。這種以六大、四曼、三密為宇宙中一切事物之體、相、用的理論,從哲學上看,帶有泛神論的傾向。其中吸收了天台宗的某些教理,更多地吸收了華嚴宗的教理,所以空海判教,以華嚴為顯教最上位,天台次之,其他宗派更次之。

「法然具足般若」。法然,是法爾自然,指諸法自然如此,非人為之義;具足無所欠缺之義圓滿成就之義;薩般若,意謂一切智,在真言密教中,意味著一切智中之智,稱為「一切智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眾生本性自然具足佛性眾生與佛的區別,只在覺悟與不覺悟之間,此種主張,與禪宗有相似之處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入定開悟後第一句就是:「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所以佛法目的全在於開眾生智慧,這種智慧就是薩般若,是盡知一切的智慧,故為一切智智。密宗並以之為大口如來自然覺知的智慧。《大日經》卷一說:

世尊雲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布,隨種種趣種種性慾,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世尊,譬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如是一切智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世尊,譬如大地,一切眾生依,如是一切智智,天人修羅依。世尊,譬如火界,燒一切薪無厭足,如是一切智智,燒一切無智薪,無厭足。世尊,譬如風界,除一切塵,如是一切智智,除去一切諸煩惱塵。世尊,喻如水界,一切眾生依之歡樂,如是一切智智,為諸天世人利樂。

這一切智智就是無分別的無上正等正覺,即梵語所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切智眾生本來具足眾生與佛在本體都是毫無差別的。只因為眾生妄想執著而有分別心,所以眾生仍舊是眾生,佛卻已經是佛。《楞嚴經》說:「心被物轉,即是眾生;心能轉物,及是如來。」可見眾生如來就在翻掌之間,只可惜眾生被外界所迷惑而隨流轉受苦輪回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即與佛無別。而這一切的關鍵都全在於那顆心做主,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無時罪亦無。所以說,一旦頓悟,則此父母身即已經成佛,不必更歷三大阿僧祗劫。「法然具足般若也就是這個意思。

「心數心王過剎塵」。密宗依《釋摩訶衍論》講十識。其第九識名多一識,第十識名一一心識,又稱一切一心識。多一識,為生滅門之所依,相當於了知差別現象界之後得智。有情無情各具一心,所以說「多」;而一切有情無情具有同一真性,所以說「一」。心王法界體性或大日如來心王是心之主作用,心數是心之伴作用心王心數主伴無窮,其數無量廣多,如過眼剎塵。

「各具五智無際智」。五智,是密教所謂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之五智。過剎塵之心王心數各具之五智五智之中又各具五智,這樣展轉無窮、高廣無數,所以稱「無際智」。這里,空海華嚴經的重重無盡,一多相容的原理為基礎,綜合諸大乘經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

「圓鏡力故實覺智」。圓鏡是用來比喻自性清凈心境,映現諸法萬有之實相。空海說:

一切諸佛,因何得智名?謂如一切色像,悉現高台明鏡之中。如來心鏡,亦復如是。圓明心鏡高懸法界頂。寂照一切,不倒不謬。如是圓鏡,何佛不有?故曰圓鏡力故實覺智。

「法然具足般若,心數心王過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這四句從佛的真智慧境界來闡明即身成佛之義,其連貫起來是闡明了密宗十識和五智法門。顯宗一般都提到八識這就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張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五識屬於感覺,第六識既管思維,也管感覺。第七識以「恆審思量」即不停頓地起思慮作用為其特性,其作用勝過第六識,並聯系第八識與前六識,名為末那。第八阿賴耶識也叫藏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以含藏一切諸法種子,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無為法的根本。一些大乘派別多沿用八識說。從八識來分析凡夫輪迴流轉不得解脫原因凡夫被五欲(色、聲、香、味、觸)所障,五欲即由五根(眼、耳、鼻、舌、身)而生,五根產生慾望又來自第六意識的分別。此分別又來自第七意識(末那識)之「執我」,向內執著這個四大假合的肉體為「我」,向外執取萬法為實,故眼見色,耳聽聲,鼻聞香,舌嘗昧,身有觸。為滿足五欲,生貪痴三毒,造殺、盜、淫、妄等大罪業。所造善業和惡業種子,都存入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即藏識。凡夫以為作惡,別人不知,實則自己第八識已種下種子,正如攝相機一樣全部錄下了惡的信息,此生或來生機成熟,放出來的就是惡果。《大寶積經》:「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涅經》:「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法句經》:「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修道的目的就是解脫輪回。要解脫輪回,先當離開五欲。五欲不生,「我執」即斷,心則無念,此身何能再有輪回?《佛遺教經》:「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剷除五根之欲,當修知足之法。《佛遺教經》:「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並不稱意。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不知足者,常被五欲所牽,為知足者所憐憫。」淡泊知足不為世俗名利富貴所左右。如此即能入道。即得第六意識不分別,第七意識不執我,第八意識不落種子。如此即能把八識轉為四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眾生智慧),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為佛觀察諸法及一切眾生根器而應予葯與轉凡成聖的智慧),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無我平等,對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智慧)。轉第八識大圓鏡智(一切事理無不明白,有如圓鏡洞照萬物)。這樣,我法二執,俱已斷除,斷惑證真也。

空海大圓鏡智做總結,具有深刻的含義大圓鏡智,是第八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顯現法界萬象圓明無垢之智。配列於東方阿如來與金剛部。又作金剛智。密宗在四智的基礎上增加了法界體性智,即第九阿摩羅識從有漏轉為無漏時所得之智,即世間、出世間諸法體性之智。配列於中央大日如來與佛部。阿摩羅識意為白凈無垢清凈。舊譯家以此識為第九識,新譯家認為它是八識的凈分。我以為第二種譯法比較合理。因為第八阿賴耶識是藏識,含藏一切諸法種子,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和無為法的根本。所以這裡面既含藏了凡夫輪回的業因,也有佛性清凈心藏於其中。一旦除去凡夫的分別和執著,第八意識佛性種子自然顯露,於是大圓鏡智就得以開發。

對於此八句話空海總體解釋說:

此二頌八句以嘆即身成佛四字即是四字含無邊義。一切佛法不出一句,故略樹兩頌顯無邊德。頌文分二,初一頌嘆即身二字,次一頌嘆成佛兩字。初中又四,初一句體,二相,三用,四無礙。後頌中有四,初舉法佛成佛,次表無數,三顯輪圓,後出所由。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了真言宗的基本教義哲學思想

空海大師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作為根本經典,以《釋摩訶衍論》、《菩提心論》以及《大日經疏》作為扶助的論釋,又參酌其他各種經論及儀軌,精緻地判釋教相,創立真言宗。真言即是三秘密宗釋迦隨順眾生的說教,是淺顯易知的,因而可稱為顯教。大日如來的說教因為是「隨自意」之語,佛意是很難了解的,故也可稱為密教。佛的身、語、意,眾生難以解,所以完整地講稱為「三秘密宗。佛有法、報、應的三身,那麼教也應分為三類。應身說是小乘教,報身說是大乘教,法身說是秘密教。相對於法身說這個秘密教來說,報、應二身說的大乘小乘,可以合稱為顯教。顯教淺近,密教深奧。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顯、密二教深淺差別空海大師又創立「十住心」:第一、異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齋心;第三、嬰童無畏心;第四、唯蘊無我心;第五、拔業因種心;第六、他緣大乘心;第七、覺心不生心;第八、如實一道心;第九、極無自性心;第十、秘密莊嚴心。這是空海大師領會了《大日經》〈住心品〉的含義,把當時各外道、各佛教分到十段之中,用以說明他們的深淺高下差別,把顯教分在前九心裡,而把密教列為第十心。雖然真言秘密教位於各種顯教之上,而要登上這個頂點,不可不經過顯教九心的階梯。使密教有這樣崇高的資格,確實是空海大師的功績,金剛智、不空沒有這種論證,慈覺、智證的論證,也沒有達到這種境地。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