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耀華博士:《佛教入門:歷史與教義》參考題(一)

佛教入門:歷史與教義》參考題 

姓名:                    院系:                    聯繫方式: 

第一章    佛教的產生

一、佛教產生時的印度思想歷史背景

1、佛教產生於古印度,現今一般多認為佛教產生於公元前___世紀左右。在佛教產生之前,印度就已經有了其它宗教。在各種宗教中,影響最大的是_______教。

2、印度宗教的形成與印度最早的文明——_________文明(約公元前2500—公元前1700年)直接有關。該教真正開始成為一個有明確信仰或教義的派別,則是在_______時期(約公元前1500—公元前800年)。_____是現存古印度最早的宗教歷史文獻,對吠陀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它指一些西北印度文獻的總體,包括:吠陀本集(samhita)、________(brahmana)、森林書(aranyaka)和________(upanisad);從狹義上說,它僅指________本集,包括:《梨俱吠陀》(rgveda)、《耶柔吠陀》(yajur-veda)、《娑摩吠陀》(sama-veda)、《________吠陀》(atharva-veda)。

3、印度歷史上種姓的類別雜多,但出現較早和最主要的種姓有四個,即婆羅門(祭司,負責主持宗教祭祀之人)、_________(武士或王室貴族)、吠舍(農民商人或手工業者)、________(奴隸或社會地位最低下之人)。而所謂婆羅門教主要是四種姓中的________種姓代表創立的的宗教婆羅門教最初形成時期的主要教義或主張被後人們歸結為所謂「三大綱領」,即__________、祭祀萬能、___________。

4、古印度早期宗教哲學的大量內容見之於_________中。_________在廣義上說雖然也屬於吠陀文獻,但它和吠陀本集在內容上已有明顯差別。_________也是由一大批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產生的文獻構成,這些文獻中較早的大約形成於公元前800年,而略晚一些的則形成於佛教生前後。還有一些稱為_________的文獻產生的時間相當晚,有些是在公元後產生的。所謂________時期時間範圍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________中的宗教哲學的主要內容成了婆羅門教義的理論基礎,其中最突出的理論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輪回與解脫」的理論認為:人的行為會產生_____,這種______將對人死後(阿特曼)的趨向(即人的再投生的形態)有影響。輪回狀態實際是人無知的產物,只有依靠最高的智慧,跳出輪回,才能真正脫離痛苦,獲得解脫。獲得解脫的最高智慧就是認識「__________」。

5、所謂_____思潮是在佛教生前印度出現的反婆羅門教或非婆羅門教思潮的總稱。這一思潮聲勢浩大,種類極多。有些材料說有數十種,有些材料說有數百種。在沙門思潮中,較有代表的是所謂「_______」,即當時有影響的六個代表人物。其中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是印度古代哲學派別_________論(lokayata)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及其_________論對印度古代流行的各種宗教哲學觀點都持否定態度,認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四大」(地、水、火、風)構成的,沒有天堂,沒有地獄,沒有業報輪回,沒有獨立身體之外的靈魂(我)。尼乾陀·若提子是印度重要宗教________教(_______)的主要創始人。他在六師」中是肯定因果報現象的人物,認為如果做壞事(如殺人、說假話等)將有惡報

 

二、釋迦牟尼與佛教的最初信眾

1、釋迦牟尼在修習阿羅達·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所教的禪定感覺並不能真正獲得解脫,於是他又渡________河,進入伽耶城附近的林中修苦行他在成道前花費了六年時間苦行,作了艱苦卓絕的努力,但最終結果仍然讓他失望,於是,他放棄了苦行,設法恢復體力。他先是入________河洗去六年苦行身上所帶之污垢,然後正常進食,對身體進行調養。他獨自來到__________的畢波羅樹(菩提樹)下,鋪上吉祥草而結跏趺坐,發誓要體悟出最高真理,終於大徹大悟,這時他三十五歲

2、釋迦牟尼最初是在波羅奈城附近的__________說法(即所謂「初轉*輪」)。相傳釋迦牟尼最初的傳教對象是其父為他安排的五個陪同他修鍊的侍者,即所謂「五比丘」:________、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早期佛教信眾基礎印度四種姓中的非婆羅門種姓階層。釋迦牟尼本人屬於剎帝利種姓佛教信眾基礎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_這兩個種姓

3、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後,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謂「十大弟子」,即:舍利弗、目犍連、_________、阿那律、須菩提、__________、迦旃延、優波離、__________、__________。他傳播佛教主要採取______的方式,使用的語言主要也不是後來人們經常提到的佛典常用語——梵語等,而是使用傳教地區所流行的_______。

4、佛教文獻中記述釋迦牟尼及佛教早期信眾的資料極多,如《佛本行集經》、《修行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轉*輪經》、《太子瑞應本起經》、《釋迦譜》、《五分律》、《______》、《有部毗奈耶雜事》、《善見律毗婆沙》、四部《______經》、《大毗婆沙論》、《佛所行贊》、《大智度論》、《大般涅槃經》等佛典中的一些部分都有具體的描述。

 

三、佛教最初教義的形成

1、針對婆羅門教的「梵我同一」論,早期佛教出了「_______」的觀念,「_______」理論構成了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的最主要特色,是佛教區別於古印度其他各種宗教派別的最根本之處

2、佛教否定了最高「梵」或「我」的觀念,實際上也就否定了在一事物現象有一個根本因的理論,它又必須要提出能替代婆羅門教等的上述觀念的理論。佛教在這方面提出的解釋是「_______」論。

3、佛教認為要使人擺脫痛苦就必須消除______(______),使人覺悟覺悟方法有多種,而且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適用方法。因而佛教的理論中就有不同層次說法,後人稱之為不同的「_______」。

4、佛教認為解脫的根本方法認識到_________,認識到一切事物都是緣起狀態過程,其中沒有永恆不變東西,人們不可能永遠擁有或真正得到實在的外部事物。如果人們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對外物貪戀和相應的追求自然也就停止了,沒有了這種追求的行為也就不會有______,沒有了______也就不會再有輪回,擺脫了輪回也就是擺脫了痛苦。這也就是達到了______(______)。

 

第二章  佛教的傳播

三、佛教斯里蘭卡的傳播

1、在印度阿育王時期佛教由於受到統治者的支持,得到迅速的發展。在約公元前247年,以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長老(mahinda)為首的七人傳教團來到斯里蘭卡這是佛教傳入該國之始。為了發展佛教國王在都城建立了第一個佛教弘法場所——______(mahavihara)。

2、佛教斯里蘭卡的傳播從一開始就以印度佛教中的______部的學說為主。

3、印度阿育王統治時期佛教組織曾舉行了第三次結集。在這次結集中,據說審定了佛教三藏,但內容是有一定範圍,主要是當時流行的上座部的三藏,據說《______》即當時結集時的產物。

4、至5—6世紀,印度著名佛教思想家______(buddhaghosa)來到斯里蘭卡他來到該國後,對這些上座佛典文獻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寫了一些巴利文佛典的注釋,還把一些僧伽羅文佛典及其注釋譯成巴利文。他撰寫了一部重要的著作——《_________論》。

5、______文佛典是南傳大藏經核心。現在我們看到的巴利文三藏核心部分的主要內容是:經藏部分包括:《_______》(digha-nikaya)、《中部》(majjhimanikaya)、《相應部》(samyutta-nikaya)、《增支部》(anguttara-nikaya)、《______》(khuddaka-nikaya);律藏部分包括:《經分別》(sutta-vibhanga)、《犍度》(khandhana)、《附隨》(parivara);論藏部分包括:《法集》(dhammasangani)、《分別》(vibhanga)、《界論》(dhatukatha)、《人施設》(puggalapannatti)、《雙》(yamaka)、《發趣》(patthana)、《_____》(kathavatthu)。巴利文三藏里經藏中的《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分別與漢譯的《________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對應。巴利文三藏里論藏中的「七論」據一些學者(呂澂等)研究,除《論事》外,其餘六論與漢譯的《________毗曇》的一些內容相似。巴利文三藏中的律藏與漢譯的《_______律》的內容接近。

6、巴利文三藏里經藏中就有許多阿含類經中沒有或不同的內容,論藏與律藏中也有許多北傳佛教相應文獻中沒有或不同的內容。而且,《______》、《_______》以及其他的許多「藏外」文獻,更是巴利文三藏中所獨有的。

7、在斯里蘭卡中國佛教交流史上比較重要的一個人物是中國東晉高僧________。他在410年從印度渡海至斯里蘭卡,在該國居留了兩年。參觀了當時斯里蘭卡無畏山寺佛牙寺等佛教重要場所,獲得《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和《雜藏經》等的梵本。另外,他還寫了《_______》這樣一部西行求法的著名游記。在古代斯中佛教交流人員往來方面須提及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斯里蘭卡高僧_______。720年,他隨其師印度僧人金剛智來到唐代中國,傳播當時在印度斯里蘭卡已流行的密教教義。742年,他與一些弟子斯里蘭卡,收集了許多密教典籍等,在746年帶回長安,是中國佛典翻譯史上的四大譯經師之一。

四、佛教在朝鮮的傳播

朝鮮半島南方相對來說佛教發展較盛。佛教宗派中最有影響的是_______宗。但此宗在近現代也有不少變化或分化。如1970年正式由此宗分離出去一部分僧人成立了_______宗。在南方,佛教的其他教團或宗派也大量存在,除上述兩宗外,還有________、真覺宗、佛入宗、元曉宗、龍華宗、普門宗、彌勒宗、法華宗、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凈土宗、總和會、一乘宗等。

 

五、佛教日本的傳播

1、推古朝的_______太子(574-622)是對日本佛教最初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太子名廄戶,他以攝政身份頒布「十七條憲法」,其中第二條規定要「篤敬三寶」。他還人去中國當時的隋朝學習佛教,並大量建寺度僧。

2、在日本弘揚律宗影響較大的是唐代______和尚他在754年到達奈良,在東大寺設戒壇,被奉為日本律宗祖師

3、日本天台宗的代表人物是______(767-822)。804年他隨日本遣唐使到達中國唐代台州(現浙江臨海)。他先向天台宗的道邃和行滿學習了中國天台宗六祖湛然系統教法,後來又學習了禪宗密宗的一些思想

4、日本真言宗的代表人物是______(774-835)。804年他與最澄等隨日本遣唐使入華學習佛教。先到福建,後去長安,拜中國密宗的名僧惠果為師。他先後在高雄山寺、高野山金剛峰寺、東寺等處傳授密教。他所創立的日本真言密教被稱為「______」,與最澄的弟子圓仁等發展出來的天台密教「台密」相對。

5、日蓮宗的開宗者_______(1222-1282),早年曾遊歷日本多處佛寺,研究佛教諸宗,後來學習《_____經》,認定法華思想佛教的根本。日蓮宗主要強調的是要信奉本門本尊,即《法華經》中提到的常住不滅的佛,並要求唱誦「南無_____________經」這幾字。

6、近現代日本影響較大的佛教宗派凈土真宗禪宗、日蓮宗、真言宗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新興宗教大量湧現。佛教系統中的新興教團佔有相當的比重。佛教新興教團中主要有:__________、(1930年由牧口常三郎等創立,屬日蓮宗系統)、靈友會(1919年由久保角太郎等創立,屬日蓮宗系統),立正佼成會(1938年由長沼妙佼等創立,屬日蓮宗系統)、解脫會(1929年由岡野聖憲創立,屬真言密教系統)、真如苑(1936年由伊藤真乘創立,屬真言系統)、念法真教(1925年由小倉靈現創立,屬天台系統)等。佛教組織還興辦了許多大學,較著名的有:凈土真宗的大谷大學和龍谷大學、曹洞宗的駒澤大學臨濟的花大學、日蓮宗的______大學凈土宗佛教大學以及許多宗派合辦的______大學等。

 

六、佛教在東南亞國家的傳播

根據《善見律毗婆沙》以及斯里蘭卡的重要佛教史料《大史》和《島史》等的記載,_________時期(約公元前3世紀中葉)印度佛教僧團向外派遣的傳教者分為九路。其中的第___路由須那迦(sona)與郁多羅(utara)兩位長老前往金地(suvannabumi)傳教。

 

第三章  佛教文獻

一、主要種類

1、釋迦牟尼傳教主要靠______,他最初的弟子門學習其教誨也主要靠心記。書面佛典是在釋迦牟尼______後才出現的,是後來佛弟子們通過______等方式回憶釋迦牟尼在世時的言論,經過討論甄別後逐漸編撰起來的。

2、 佛典通常分為三部分:______(sutra)、 ______(vinaya)、 ______(abhidharma),即所謂「三藏」。經,一般被認為是佛說的,不過現在人們看到的經中,相當一部分是後人根據佛的基本思想而編寫的。佛教最初的經和律是在________結集時確定的。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時使用的傳教語言主要是所謂俗語,即古印度的一些方言印度佛教中書面文獻大量使用梵語時期主要是在______佛教出現後。因此多數梵語佛典從產生時間上說不是很早。現在人們看到的梵語佛典主要是在印度周邊國家或地區發現的。

3、現存佛教大藏經中比較成系統和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三大類,即________系統大藏經、________系統大藏經、________系統大藏經

4、 5—6世紀,印度思想家______來到斯里蘭卡寫了一些巴利文佛典的注釋,還把一些僧伽羅文佛典及其注釋譯成巴利文。在此之後,巴利文佛典三藏逐漸完善成型,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南傳系統大藏經佛教傳入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等國後,出現了從巴利文藏經翻譯成這些國家文字佛典。南傳系統藏經主要屬於小乘佛教________系統。巴利文系統大藏經中較為引人注目的是一些藏外要典,包括《彌蘭王問經》、《______》、《大史》、《小史》、《________》、《阿育王刻文》等。

5、佛教在______左右傳入西藏。最初的佛典有從尼泊爾輸入的,也有從漢地輸入的。西藏7世紀末即譯出了《________經》。最早的寫本藏文藏經出現在___世紀,當時在赤松德贊時的______寺曾開設譯場,譯出佛典四千餘部,並編有目錄藏文藏經在13世紀之前都是寫本,直到14世紀,西藏才出現木刻藏經,即所謂「奈塘古版」,但現在已無印本留存。藏文藏經一般被分為三部分:甘珠爾、丹珠爾和松綳。甘珠爾也稱為正藏,包括經、律與______;丹珠爾也成為續藏,包括論著、經釋、咒釋及贊頌等;松綳亦稱______,包括藏蒙佛教僧侶的一些著述等。

6、東晉時道安的《___________》是較早出現的佛教經錄(有些比這一經錄還早的經錄沒有流傳下來)。唐代佛教著名的經錄是______的《大唐內典錄》和智升的《________》等,《開元釋教錄》對後代的刻本經藏目錄的編排有較大影響。大規模地使用木刻方法來印刷佛教大藏經則從_______開始。「______藏」是中國漢文藏經刻印的一個最初範本。

7、一些國家在參考中國曆代編集保存下來的藏經基礎上,進一步搜集整理漢文佛典,編撰了新的漢文藏經。它們中較著名的是「______藏」、「縮刷藏經」、「續藏經」和「______藏」。「大正藏」全稱《_____________經》,是日本1922年至1934年由_________等人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出版的漢文大藏經。「________」共一百冊,包括三千三百六十部,一萬三千五百二十佛典它是前世界上使用較普遍的漢文大藏經。「續藏經」全稱《大日本藏經》,是日本1905年至1912年由前田惠雲等編印,京都經書院出版的漢文大藏經。該藏的特色是收入了不少此前許多藏經中未收入的印度中國日本佛教著作。「續藏經」共一千七百五十六部,七千一百四十四卷。從1982年開始,中國大陸啟動了編集《______大藏經》的編撰工作。主持人為任繼愈。

 

四、著名佛典概要

1、《長阿含經》敘述了釋迦牟尼的生平及他與其直傳弟子們的傳教經過。另外,還論述了早期佛教提出的一些基本教義概念,如____諦、 ____蘊、 ______ 因緣、____禪等。據一些學者研究,該經可能是部派佛教中法藏部的傳本,與南傳佛教經藏中《______》的主要內容相應。

2、《異部宗輪論》是印度佛教中說一切有部論師______的論著。該論敘述了印度佛教的分裂原因過程,各部派的形成與基本主張,以及各部派爭論的主要問題等。是______佛教關於部派形成和演變過程說法代表性史料。該論與南傳佛教的重要史料(《_____ 史》、《_____史》)對部派情況的描述在許多內容上有重要差別

3、《金剛經》是印度佛教中______類大乘經之一。此經有梵文本。漢譯本最初由後秦________譯出,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該經是______類經中較早出現的一種。

4、《阿彌陀經》是印度佛教中______系統大乘經之一。漢譯本較通行的由鳩摩羅什譯出,一卷。該經敘述了佛向其弟子信眾講述____方極樂世界________佛如何通過修行成佛故事,強調執持念誦彌陀佛的名號並一心不亂即可往生該國樂土,並描述了西方凈土美好莊嚴,表明了到達極樂世界的可能性。

5、《中論》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觀代表人物_______的主要論著。該論又稱《中論頌》等。漢譯本最初由__________譯出,四卷,包括青目的釋。《中論》繼承和發展了______類經的基本思想,全面闡述了大乘_______派的主要學說,提出或強調的思想觀念有:______、緣起性空、中道、二諦、實相涅槃等。八不(不生不滅、不常、______、不一、______、不來、不出)強調的是不能執著於任何一個概念要用不斷否定的方式來顯示中道緣起性空觀念強調事物是無自性的,但又不是絕對的虛無,要看到_______ 和________(假名)這兩個方面,以實現中道;______涅槃觀念強調達到涅槃就是認識世間事物本來面目,既要追求成佛又不能離開世間,二者是統一的,這也體現了中道思想

6、《解深密經》是印度佛教的_____期大乘經之一。《解深密經》在理論上的最重要之處是對心意識的分析,認為作為事物根本的識可以保存人過去的記憶經驗,還可以保存人們過去行為產生的業,它因而被稱為________或藏識;識還具有生死輪回的種子,是人生存的根源,生命存續的主體,具有「執持」作用,它因而也被稱為阿托那識或________。本經認為諸法本身是不實在的,它們不過是人的假名設施,要依賴於其他的緣,因而沒有自性。這些思想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另一主要派別________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7、《________論》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主要論著。相傳為彌勒所著。該論對瑜伽行派的唯識理論作了全面的闡述,就瑜伽禪觀的境界出了十七地的階段劃分理論,強調人們認識的外境不過是識假現的,不能執著有與無等對立觀念,表明了唯識系統的中道觀念。

8、《________論》源於《大毗婆沙論》,是世親在對《大毗婆沙論》解釋時製作的。一些學者認為,本論的結構參照了《阿毗曇心論》。本論最有特色的則是後人總結出來的表述萬有基本存在形態的「五位七十五法」理論。「五位」指對法所作五種本分類,即色法、________、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

9、《成實論》是印度佛教中後期小乘論師________的論著。總體上為小乘佛教的論著,但又受到大乘般若_______思想的很大影響。《成實論》中有時也提到離「有無」的「中道」,但它真正離的是「有」,而不是「無」。該論不能即空觀有,即有觀空,不符合大乘佛教的「______」精神

10、《大日經》是印度密教的根本經典。漢譯本為唐善無畏與一行等合譯,全稱為《大毗盧遮那佛_______加持經》,七卷。該經提出了「______心為因,大悲為根,______為究竟」這一全經的根本宗旨。該經中初步提出了______界曼荼羅概念

11、《______律》是印度佛教中法藏部所傳之律。漢譯本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同譯出,六十卷。該律中列舉了比丘戒二百五十條和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此外還論述了二十犍度。該律傳入中國後影響極大,後來成為漢地佛教中最流行的律。

12、《________論》是中國佛教中一篇較著名的文獻。該論又稱《理論惑》,收在《弘明集》中,作者題為漢牟融撰,一卷。該論以問答形式論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觀念,並將佛教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相融合。它反映了佛教傳入中國中國人對佛教的一些最初的理解,是研究早期中國佛教的重要文獻

13、《肇論》是中國後秦時名僧______的一部重要佛教論著。由僧肇的幾篇文章合成,包括《宗本義》、《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______論》、《涅槃______論》等五部分。

14、《摩訶止觀》是中國佛教中_______宗的重要著作。該書全面論述了智顗等天台宗人的主要修持理論,即所謂______止觀。《摩訶止觀》在理論上繼承發展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主要思想,融合______中觀和______類經的主要觀點,表述了一心三觀、三諦圓融、______三千等理論。

15、《三論玄義》是中國佛教中三論宗代表人物______的著作,一卷。該書總結歸納了印度佛教中觀派的三部主要論著----《____論》、《十二門論》、《____論》的基本思想

16、《華嚴金師子章》是中國佛教華嚴代表人物______的著作,一卷。全文分為十門,十門中還講述了六相圓融和十玄等華嚴宗的主要思想

17、《________論》是對印度佛教瑜伽行派代表人物______的《唯識三十論頌》的注釋。玄奘以______的注釋為主,雜糅其餘九家的解說,編譯成了《成唯識論》,十卷。該論論證了唯識無境的觀念,但強調識自身也不能執為實有。在分析識的作用和性質時,具體論述了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________識)、三性三無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______性、相無性、生無性、________性)、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________分)等唯識思想的基本概念,是中國_____宗奉持的主要佛典

18、《壇經》是中國佛教禪宗代表人物_______的著作,該經全稱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由門人______記錄整理而成。《_____經》是中國人撰寫的佛教著作中唯一稱經的。要求「______為宗,無相為體,______為本」。關於禪定,該經認為「________為禪,________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在修行方法上,該經強調要向內認識自己的____性或_____性,並強調頓悟,認為「若起真正般若______,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第四章、佛教義理

一、空

1、大乘佛教的空觀與小乘有很大不同。他們強調_______的觀念,認為事物本性上就是空,空是事物的不可分離的屬性。沒有離開空性的事物也沒有與事物無關的獨立的空。要即空觀有,即有觀空。事物的空就是指____有,或說性空即指事物緣起,因為一切事物毫無例外都是緣起的。但空也不是絕對的虛無,它是事物不斷變化的狀態本性

 

二、識

2、六十卷本《______經》卷二十中說:「三界虛妄,但是心作。」龍樹的《________論》卷二十中說:「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佛教中把識完全實體化,並反覆講識為一切根本的是在續出的大乘經(如《解深密經》等)產生後。形成以唯識思想為根本的大乘佛教思想潮流是_______派出現之後。瑜伽行派認為______唯識,一切唯識,並對識的各種形態或作用作了極為細致的分析。根據《成唯識論》卷二的說法唯識理論主要是在去除外境實在的錯誤觀念時使用的,但_____本身並非真實有。

 

三、中道

3、佛教最初提出的中道是所謂「_______中道」,即要求信眾捨棄兩種極端(二邊):一種極端是對苦行執著,另一種極端是對欲樂的追求。佛教在最初的發展中還提出了一些與中道相關的思想。後人總結為無記中道、_______中道、______中道等。因為在大乘佛教看來,對事物的任何確定性描述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在對事物的___________中才能表明事物的本質或本來面目大乘佛教中極為強調中道的是中觀派。此派最典型的是對性空和假有的論述。龍樹在《中論》卷四中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________,亦是中道義。」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強調我與法的______,還強調識或心的非無。

 

四、二諦

4、二諦即____諦和_____諦。佛教中突出強調二諦理論的是_____乘。般若類經理解的真諦是指性空或____________等的真理性認識,俗諦則指佛以方便力藉助言語等對眾生說法。______派強調二諦都是佛的說法。俗諦是對有顛倒觀念世俗人說的,表現為在他們看來是_________;而真諦則是佛教聖賢所理解的,表現為諸法性空的理論。龍樹在《中論》卷四中說:「若不依____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中觀派的真諦主要指帶有______觀念的性空思想,而瑜伽行派的真諦主要指其______思想

 

五、佛性

5、大乘佛典中講佛性的極多。較典型的是《勝鬘經》,該經中重點論述的「______藏」就是指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但也不是所有的大乘佛典都認為眾生悉有佛性,如《入楞伽經》將人在這方面分成五種,其中的「_______乘」就是無涅槃性。

 

六、因果

6、早期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因,也可能成為果。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不存在婆羅門中說的那種僅作為因的最高實體。再有,佛教因果理論中也有報應思想的成分。它認為行善者成善,行惡者成惡。人的行為伴隨著______,作為因,它將產生與其有必然聯繫的果。

7、早期佛教小乘部派佛教中提出的十二因緣、六因(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______因)、四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______緣)、五果(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______果、離系果)等說法都屬於佛教因果理論範圍內的成分。在因果問題上,______派還否定了因中有果論和因中無果論,否定有真正的「生」。這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事物因果關系

 

七、法

8、法有兩種主要含義:一種含義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另一種含義是指規范或_______。在一些場合,如果細分的話,法還指學說原因、善德、性質等。早期佛教對法的類別的劃分體現在它提出的一些人生現象的基本概念中,較典型的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合稱為「______」。這是佛教關於法的橫向或靜態的分析。而________則是佛教對法的一種縱向或動態的分析。

9、小乘佛教中較有影響的是說一切有部關於法的分類。該部在《_______論》中提出了五位七十五法」的分類理論,把法分為五大類:色法、____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大乘佛教中對法的分類理論以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理論最為著名。瑜伽行派這種法的分類的核心成分是____法。

 

八、輪回

10、佛教輪回觀念不同於婆羅門教輪回觀念的主要之處在於佛教主張「______」,否定人生命現象有一主體,而婆羅門教則主張「有我」,認為輪回現象有一個承受生命體行為結果的主體。關於輪回的原因,早期佛教認為是由十二因緣中的第一支----_______引起的。

11、關於輪回的具體形態,一些涉及早期佛教佛典(如《增一阿含經》卷十七)中已提到「四生」的概念,即卵生、胎生、_____生、化生。其中的化生包括後來佛教中較多提到的五道(或五趣)的內容-----____、地獄、_______、人、_______。五道的理論後來在佛教中還增加了一道------__________(一種惡神),成為六道。部派佛教十二因緣理論的基礎上出了「三世兩重因果」的說法,認為無明和行是______世的因:識、名色、六處、觸、受是現在世的果;_____、_____、_____為現在世的因;生、老死為未來世的果。大乘佛教六道之外又加了聲聞道、_________道、菩薩道、_____道等,進一步豐富了佛教的輪回形態理論。關於輪回的主體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的「_________」被用來起「我」的作用,但該派在表面上還是否定「___________」為「我」。古代許多中國人對輪回轉世等觀念是接受的,但對印度佛教中的無我觀念卻難以理解。《________論》中就曾提出「魂神」作為輪回主體,慧遠也強調「神」的存在。在許多中國佛學家或思想家看來,沒有輪回主體很難將輪回之說解釋圓滿的。

 

九、涅槃

12、「涅槃」是佛教所要達到的最高目的涅槃也稱為________。涅槃一詞的本義是熄滅。在佛教中,它的主要含義是______的熄滅。佛教基本觀念四諦中的____諦,也就是涅槃

13、大乘的許多經典中都強調涅槃世間(或生死)的聯繫。如《維摩詰經》卷中說:「現於_______而不生死。」龍樹在《中論》卷四中說:「涅槃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涅槃亦無少分別。」中觀派認為,所謂涅槃,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涅槃有一些與先前佛教不同的說法,如《_______經》中就提出「大涅槃」的概念,認為大涅槃有所謂「四德」(即_____ 、____ 、_____、 ____)。

 

第五章、佛教修行

二、佛教戒律

1、釋迦牟尼確立戒律規定的基本準則是惡行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特別對僧眾危害他人的行為或會使僧眾品行墮落的行為加以約束,對有利於眾生或有利於僧眾品行提高的行為大力提倡。

2、佛教戒律是在僧團內的有關爭論中形成的。如佛教的第二次結集,釋迦牟尼佛入滅____年左右,即因在戒律問題上產生爭論而舉行。《善見律毗婆沙》卷一的描述,所謂「十事」是:「一者鹽凈,二者二指凈,三者聚落間凈,四者住處凈,五者隨意凈,六者久住凈,七者生和合凈,八者水凈,九者不益縷尼師壇凈,十者金銀凈」。這十事中最突出的重要內容是收取金銀(錢幣)。這次結集毗舍離的比丘們堅持在戒律問題上的看法,不接受這次結集作出的決定。由此引起了佛教的根本分裂,形成了_____部和_______部兩大部派。

3、優婆塞和優婆夷是在家二眾。佛教對他們一般要求三皈五戒。三皈指皈依____、_____、_______。五戒指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滿二十歲但年滿十四歲(特別場合為七歲)的出家者,男的稱為沙彌,女的稱為沙彌尼。要求受持十戒,具體指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非時食、___________________。

5、年滿二十歲的出家者要受持所謂「_______」。受持具足戒後正式取得了比丘比丘尼的資格。基本的規定一般為八大類(屬比丘的為八大類,屬比丘尼的為七大類),根據《四分律》等佛典,這八大類是:波羅夷、僧殘、不定、捨墮、單墮、悔過、眾學、滅諍。後來人們也常概括為所謂「五篇七聚」。

6、部派佛教所傳下來的律有好幾部。主要的有:《______律》、《十誦律》、《______律》、《摩訶僧祗律》、《解脫戒經》以及巴利律藏等。《四分律》一般被認為是部派佛教中________部所傳的律。在該律中,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該律中還有大量內容論述犍度,共有二十犍度。《四分律》還論述了結集等佛教歷史方面的內容

7、《______律》被認為是部派佛教中說一切有部所傳的律。該律中有比丘戒二百五十七條,比丘尼戒三百五十五條。《_______律》是現存各種律中較古老的佛教戒律

8、《摩訶僧祗律》是部派佛教中根本_______部所傳之戒律。該律有比丘戒二百一十八條,比丘尼戒二百七十九條。該律講述結集時,認為乞金銀等是合法的,提出五種凈法(五種開許方便)。

9、巴利律藏指公元前3世紀之後印度佛教傳入斯里蘭卡上座系統所傳的律藏,也稱為「_______律」或「銅牒律」。該律以巴利文記述,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經分別、犍度、附隨。比丘戒有二百二十七條,比丘尼戒有三百一十一條。

10、大乘律中最主要的是《_______經》、《菩薩戒本》、和《菩薩瓔珞本業經》等。此外,還有一些主要針對在家信眾佛典,如《________經》和《受十善戒經》。《梵網經》是影響最大的論述大乘戒律佛典大乘戒律主要也就是所謂______戒。該經列舉十重禁戒和四十八輕戒。傳統上認為它是由鳩摩羅什翻譯的。但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認為該經是中國人的撰述。《優婆塞戒經》主要是對在家菩薩說的入道之法。它論述了六重法。

11、《受十善戒經》與《優婆塞戒經》屬同類佛典。它論述了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_________、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_______)、八戒齋(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犯十善或將得到的報應內容

12、中國漢地翻譯佛教律藏方面的文獻一般認為是從三國時期開始的。曇柯迦羅在曹魏嘉平中(249-253年)最初在漢地翻譯出了《________》,成為中國佛教出現漢文律藏文獻的開端。

13、《四分律》的譯出時間是在後秦弘始十年(408年)。一般認為是佛陀耶舍與竺佛念共同翻譯的。該譯本現通行分為六十卷。《四分律》譯出時,在中國較流行的是《十誦律》。而在《四分律》譯出六十多年後,北魏法聰律師開始大力弘揚此律。後來北魏僧人道覆和慧光等也為《四分律》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在唐_____時,《十誦律》被明令禁用,《四分律》開始盛行,成為中國古代佛教界影響最大的戒律。影響較大的還有唐道宣的《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

14、《摩訶僧祗律》的譯出時間是在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年),由佛陀陀羅和_______共譯。《五分律》的漢譯本全稱為《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譯出時間是在劉宋景平元年(423年),由罽賓律師佛陀什等人譯出。該律原本______得自斯里蘭卡

15、律宗作為一個中國佛教宗派主要是在______形成的。由於北魏時的法聰較早弘傳了《四分律》,有人就認為是他開創了四分律宗,但實際上律宗的創宗人是唐代的_______。中國律宗的形成雖然受到了印度不同來源的律的影響,但作為基礎的律則是四分律》,因為律宗也稱為______宗。四分律宗後來主要發展出三個派別,即_____宗、相部宗和東塔宗。

16、道宣受到當時流傳的唯識思想影響,特別吸收了《楞伽經》、《攝大乘論》等佛典中的有關思想,把______作為戒體(認為心識種子為戒體),從而把佛教戒律學說大乘佛教的主流思想匯合起來。道宣主張用《四分律》的學說來融會佛教的「三學」,他把佛教分為「化教」和「制教」。化教指「三學」中的定學和慧學,制教指_____學。根據道宣等人的觀點佛教的戒可分為戒法、戒體、戒行和戒相。______指佛所制的種種戒律;_______指在授受戒法時所產生的防非止惡功能

17、佛教的律藏中除了對信眾個人行為的具體要求(如具足戒等)之外,還包括對佛教僧團整體的一些規定,如日常的生活佛事活動的規范性要求等。中國佛教僧團根據自身的情況也創立了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制度。這在中國佛教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_______。中國最早出現的清規是唐代洪州百丈山之______禪師(720-814年)制定的百丈清規後世廣為流傳的是元順帝(後)至元元年(1335年)百丈住持徳輝禪師奉順帝敕命改修的版本,稱為「敕修百丈清規」。近現代中國佛教叢林中的清規也相對固定,在吸收古代清規基礎上所確定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結夏與結冬、安單、大請職、貼單、普請、歲計、肅眾等。

 

第六章、佛教信眾與歷史及傳說中的主要人物

一、佛教主信眾的構成

1、佛教信眾由於年齡性別以及遵守佛教戒律具體內容的不同而被區分為幾種人,最基本的是所謂「四眾」(全稱為「佛弟子四眾」),即比丘比丘尼、_______、_________。

2、比丘梵語名詞「bhiksu」來自動詞「bhiks」(_______)。《雜阿含經》卷四中說:「所謂比丘者,非但以乞食,受持在家法。是何名比丘?於功德過惡俱離,修正行其心________,是則名比丘。」

3、優婆塞是_____的男佛教信眾。他們一般要實行所謂「三皈五戒」,即皈依佛、法、僧這三寶和戒除______、偷盜、邪淫妄語、_______這五種行為。優婆夷是______的女佛教信眾

4、佛教信眾_____歲以上才能正式加入佛教僧團,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比丘尼。不夠受具足戒規定年齡出家者被區分為三種,即_______、沙彌尼、式叉摩那。式叉摩那是沙彌尼年滿________歲不足______歲時的稱謂。《俱舍論記》卷十四中說:「式叉摩那,唐言正學,正謂正學六法。言六法者,謂不淫、不盜、______、不虛誑語、_______、不非時食。」比丘比丘尼、_____、沙彌尼、式叉摩那稱為「出家五眾」,加上_______、_______這「在家二眾」,合稱「七眾」。這是佛教信眾的基本構成。

 

二、佛

1、「佛」一詞在原始佛教中,它主要指創始人_________。部派佛教時期流傳下來的許多佛典就有了_______的概念。到了大乘佛教時期,或從時間上將佛分成過去佛、現在佛和________佛,或依方位等將其分為不同區域的佛。釋迦牟尼的最初弟子佛教的早期信眾見過釋迦牟尼本人。他們追隨釋迦牟尼主要是信奉他的學說,認為他出了人生的根本真理,他的學說是世界_________的表現。

2、如來十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_________、_________、世尊。《成實論》卷一中說:「如來者,乘________來,成正覺,故曰如來。」《大智度論》卷二十中說:「成就_________智慧故名正遍知。」《大智度論》卷二十中說:「_________智成就放,故名明行。」_________是指釋迦牟尼能為諸天人類之師。問曰:佛能度龍鬼神等墮余道中生者,何以獨言__________師?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_____中生者多。

3、 ______、四無畏、三念住、______在佛教中還被稱為「十八不共法」 ,即佛所具有,但不與聲聞、緣覺所共有的十八種功德特性

4、 三身的具體所指佛典中解釋不一,比較流行的說法是_____ 身、____身和_____身。_____身在不同佛典也有多種解釋,其基本的含義是指佛的自性真身,或指如來藏,或指正法之所依,或指諸法實相,等等。_____身指佛為了教化或救度眾生而根據需要顯現之身,也就是應具體的機緣而化現的佛身。可以示現在凈土中,也可以示現在穢土中;可以為諸聖見到,也可以為凡夫見到。

5、佛教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劫之說。過去劫名_______劫,現在劫名_____劫,未來劫名  _____劫。諸佛是出現在某一劫之內的。關於過去佛,佛教中一般有所謂_____佛之說和______佛之說。七佛中包括釋迦牟尼和在他之前的六位佛。他們是毗婆屍佛(vipasyi)、屍棄佛(sikhi)、毗舍婆佛(visvabhu)、拘留孫佛(krakucchanda)、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________佛(kaysapa)、釋迦牟尼佛(sakyamuni)。_________(拘樓孫)佛是現在賢劫千佛之第一佛。_______佛(dipamkara,然燈佛)也是佛教中極為著名的過去佛。最特別之處是他曾經為過去世的釋迦牟尼授記,預言釋迦牟尼將來成佛。在佛教文獻中燃燈佛亦有許多名稱,如錠光佛、_______如來、________如來、普光如來等。

5、未來佛也是佛教中經常提及的。較著名的未來佛是_______(__________),他被認為要在釋迦牟尼之後到人間為佛。印度大乘佛教中的瑜伽行派的最早創立者也稱為________。關於未來佛,佛教里還有許多說法,如認為在未來________劫中有千佛出現等。

6、佛教從方位或空間上來談佛。這裡面比較著名的有東方______佛(aksobhya,亦音譯為阿閦婆,意譯為無動,不動)、________佛(bhaisajyaguru)及西方_________佛(amitayus,或amitabha,或amrta,也意譯為無量光、無量壽、甘露)等。在《阿閦佛國經》中______如來賜名阿閦,成為阿閦如來。其佛國三千大千世界皆為______,……其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人民,七日不食飲,亦不妄食飲,亦不妄諛諂,身亦無疲極之想,如是也。俱想念安隱,好喜相愛敬,歡喜意以得時念。

7、阿閦佛在許多佛典中也稱為「_____佛」,他的佛剎被稱為「______」或「歡喜」等。如《維摩詰所說經》卷下中說:「有國名________,佛號________。」此外,阿閦佛在密教中被作為金剛界五佛之一,即金剛界五智如來里的住於東方的如來。他所成就的是_________智。

8、阿彌陀佛在佛教中常被認為是_______極樂世界教主。關於阿彌陀佛的描述在佛教中主要是在所謂______類經典中。其中主要的有《佛說________經》、《佛說________經》等。在密教中,阿彌陀佛被認為是住於_______的如來,他所成就的是__________智。此外,佛教中還有________佛國或十萬佛剎的說法,與此相應也有不同的佛。

 

三、佛弟子

1、釋迦牟尼傳里佛教後,最初加入僧團的是所謂五比丘,即其父派來侍奉他出家修鍊的五人。一般較多提到的五比丘的名稱是:___________、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

2、釋迦牟尼所謂「十大弟子」,即__________、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優波離、_________、_______。迦葉十大弟子中為後人矚目之處要有兩點:一是長於「________行」;二是他曾在釋迦牟尼圓寂後召集和主持了佛教信眾的_________結集。舍利弗極為聰慧,號稱「_______第一」。目犍連的突出之處是長於神通,據說可「神足輕舉,飛到十方」,還會天眼通等,號稱「_______第一」。阿那律號稱「_______第一」。須菩提特別善於解說佛教的空義,號稱「_______第一」。富樓那以辯才出眾、善講佛法而著稱,號稱「______第一」。迦旃延以善於解說分析佛法而著稱,號稱「________第一」。優波離精於佛教戒律,並嚴格遵守,號稱「________第一」。羅睺羅注重修行,號稱「_____第一」。阿難是佛的所謂「常隨弟子」。由於接觸釋迦牟尼的時間較長,直接聽到了佛的許多教誨,號稱「______第一」。

 

四、菩薩

1、菩薩是漢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略稱,原文為「bodhi-sattva」意譯為______、道眾生、開士等。菩薩修行稱為________,其所造的佛典被稱為________。

2、文殊菩薩通常騎獅子侍於釋迦牟尼左側。他以________菩薩著稱,據說是具有佛教最高智慧菩薩。《維摩詰經》經卷中說:「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_____________,是真入不二法門。」如密教的胎藏界曼荼羅就設有文殊院,以文殊菩薩為中尊,密號____金剛等。傳說中國山西的_______山為文殊菩薩說法道場

3、普賢菩薩一般被認為是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之一,一般乘白象侍於釋迦牟尼佛右側。他在佛教中以________菩薩著稱,關於普賢菩薩說得較多的是他的________行願。《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中列舉和解釋了_______行願。密教的金剛界曼荼羅之中,普賢被作為賢劫中的十六尊之一,密號________金剛等。中國四川省______山的佛教信仰就是以普賢菩薩為主的,該山在中國被認為是普賢菩薩說法道場

4、觀世音菩薩以__________菩薩著稱,是佛教大慈大悲精神象徵。在密教中,觀世音菩薩也被作為彌陀的脅侍,將此菩薩安立於_________界曼荼羅中,設有觀音院。中國唐代及之前,觀音形象多為______菩薩。唐宋之後的觀音,無論是其本相,還是其現身應化的形象,主要是________。浙江________山被認為是觀音菩薩的傳法道場

5、地藏菩薩佛教中多被認為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至彌勒佛出世之前的無佛時代菩薩。他以_______菩薩而著稱。在密教中,作為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中的主尊,密號是______金剛。中國隋代出現的_________教就推崇地藏信仰中國安徽省________山一般被作為地藏菩薩的傳法道場

6、 __________菩薩與阿彌陀佛及其另一個脅侍觀世音菩薩被稱為西方三聖。大勢菩薩在密教中也有其位置,他的密號為__________金剛等。

 

五、著名論師與高僧

1、龍樹(約2-3世紀)被看做______的創立者。龍樹的著作為數眾多,較主要的有《_______》、《________論》、《_________論》、《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等。這些著作大乘佛教的空、中道、二諦、實相涅槃觀念作了系統論述。

2、提婆(約3世紀),______的弟子他在闡述大乘佛教思想時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善於破斥佛教內外的各種不同於中觀派的思想或派別。提婆的主要著作有《______》、《四百論》等。

3、無著(約4-5世紀)是印度大乘佛教________派的著名論師,創立者之一。傳說常在夜晚去兜率天聽彌勒講述《瑜伽師地論》,白天回來後向大眾傳授,成為______派理論的系統論述者。他的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論》、《顯揚聖教論》、《金剛般若論》、《_____________論》、《順中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六門教授習定論》。他發展了唯識思想,如八識、三性、唯識無境等觀念,特別是對________緣起的理論作了重點的闡述。

4、世親(約4-5世紀)是印度大乘佛教_________派的著名論師,創立者之一。一般認為他是_________的弟弟著作要有:《____________論》、《唯識三十論頌》、《大乘五蘊論》、《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大乘成業論》、《_______論》、《大乘百法_______論》等。一般認為,小乘說一切有部的《________論》也是他著作

5、世友(約1-2世紀)是印度佛教中說一切有部的主要論師。與法救、妙音、覺天並稱為說一切有部的四大論師。參加編集《_______________論》。他的著作《品類足論》和《___________論》。

6、 訶梨跋摩(約4世紀)最著名的著作《_______論》。它融合了印度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思想,宣揚小乘佛教的空觀。

7、覺音(約5世紀)是南傳_________系統佛教文獻的著名翻譯家和注釋家。他寫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論》,系統論述了佛教產生以來的戒、定、慧方面的重要理論。將斯里蘭卡的大量僧伽羅文佛典(包括佛教三藏和有關注釋)譯成巴利文,並且作了不少注釋工作,並寫了《上智論》和《法集論注》等著作後世所謂南傳大藏經或巴利文大藏經就是以覺音時期翻譯整理的佛典基礎編撰而成的。

8、鳩摩羅什(約344-413)是中國曆史上的著名佛典翻譯家,四大佛典譯師中的第一位。鳩摩羅什在________創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官辦性質的大規模佛典譯場。他的翻譯以________為主,側重領悟佛典原義,不是很注重譯文與原文結構類似,而且很注意修辭,譯文流暢,極有文采。現在流傳下來的主要譯著有《大智度論》、《____論》、《百論》、《十二門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______________經》、《妙法蓮華經》、《_____________經》、《阿彌陀經》、《___________經》、《十住毗婆沙論》、《________論》、《十誦律》等。本人的著作《實相論》、《注金剛經》等。主要的弟子有_______、道生、道融、僧叡、曇影、_______慧嚴、道恆、道標等人。

9、真諦(499-599)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佛典翻譯家,四大佛典譯師之一。出身於西印度優禪尼國的一個婆羅門種姓家庭真諦佛典翻譯主要有《金光明經》、《無上依經》、《仁王般若經》、《唯識論》、《_______論》、《攝大乘論釋》、《中邊分別論》、《十七地論》、《俱舍論釋》、《__________論》、《律二十二明了論》等。此外,他還譯了印度數論派的重要文獻《金七十論》。真諦的譯籍主要以《攝大乘論》等唯識方面的著作為主,他所弘揚的學說在南北朝末期和隋朝對中國佛教中攝論師和地論師有重要影響。真諦所弘揚的佛教主要屬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系統中陳那、安慧、難陀的學說。後來中國唐代玄奘所弘揚的佛教主要屬於瑜伽行派系統護法和戒賢的學說

10、玄奘(600-664)是中國唐代著名高僧,四大佛典譯師之一,慈恩宗創始人。他進入當時印度佛教的中心_______寺,師從瑜伽行派的高僧_______,學習了《____________論》、《顯揚聖教論》、《集量論》、《中論》、《百論》等佛教要典,後又在印度游學四方,提高自己的佛學造詣。回到那爛陀寺後,他曾講述《__________論》,《唯識抉擇論》等佛典,並參與當時印度思想界的理論交鋒,挫敗過一些外道論師,聲名遠播。他的譯典以瑜伽行派的著作為主,其他類的也不少,主要有《__________經》、《瑜伽師地論》、《________論》(編譯)、《俱舍論》、《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他寫了一部游記《___________》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玄奘弟子眾多,著名的有四位:神昉、嘉尚、普光、________。

11、不空(705-774)是中國唐代密宗的創立者之一,四大佛典譯師之一。是斯里蘭卡人,唐開元八年(720年),他與________一起來到中國洛陽帶來了不少當時在印度斯里蘭卡已廣為流行的密教經典,並協助__________進行翻譯。翻譯密教方面的主要佛典有《_______一切如來真實大乘現證大教王經》、《________瑜伽般若理趣經》、《________瑜伽秘密修行儀軌》等;非密教類的主要佛典有《文殊師利佛剎功德莊嚴經》、《大乘緣生論》、《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稈喻經》、《大聖文殊師利贊佛法身禮》、《百千頌大集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贊》、《大方廣如來藏經》等。他在中國佛教史上的主要貢獻是翻譯了大量密教經典

12、智顗(538-597)是中國南北朝末至隋代的著名高僧,______宗的實際創宗者。拜慧思為師。曾自己學習「法華三經」(《法華經》、《無量義經》和《觀普賢經》),很有體會。他去金陵講說《大智度論》等佛典寫了《小止觀》和《次第禪門》等。曾在金陵講授《法華文句》,在荊州的玉泉寺講授《法華玄義》和《_________》。他講授這三部書的內容由其弟子_______記錄、整理,稱為智顗的三部重要著作,被稱為「天台大部」。還有五部重要著作,即《觀音玄義》、《觀音義疏》、《金光明玄義》、《金光明經文句》、《觀無量壽佛經疏》,被後人稱為「天台五小部」。他把《法華經》的思想與龍樹等大乘中觀派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創立了綜合多種大乘宗教觀念的_______法門。後人稱其為天台大師智者大師

13、吉藏(549-623)是中國隋唐時期著名高僧,______宗的實際創立者。吉藏一名真諦所起。吉藏稱為「嘉祥大師」。吉藏傳播佛教主要以印度中觀派的三論思想為主。吉藏撰寫的主要有《___________》、《大乘玄論》、《中觀論疏》、《十二門論疏》、《百論疏》、《法華論疏》、《二諦章》、《華嚴經游意》、《維摩經游意》、《凈名玄論》、《金剛經義疏》、《法華經義疏》、《無量壽經義疏》等。吉藏的主要弟子有慧遠、智凱、碩法師、慧灌等人,再傳弟子中較有名的有元康等。

14、法藏(643-712)是中國唐代著名高僧,________宗的主要代表人物,人稱「賢首國師」。寫成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_》。法藏在弘揚《華嚴經》的思想時,主要強調__________的觀念,闡述四法界六相圓融、十玄無礙等法門,推動了華嚴思想中國的廣泛傳播。在判教方面,法藏提出了五教十宗的理論。

15、慧能(638-713)是中國唐代著名僧人禪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二歲時去了黃梅,投在禪宗五祖_______門下,從事劈柴踏碓等雜物慧能在曹溪寶林寺傳播禪法,達三十餘年,弘揚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______」法門,與北方的神秀倡導的「漸悟」對立慧能所傳禪法被人們認為是所謂「南宗」,他被尊為「六祖」。其基本思想或主要言論被弟子法海記錄下來,匯編成了《_______》。他的弟子神會後來成為南宗里「菏澤宗」的首領,懷讓則發展出南宗的「南嶽法系」,行思形成了南宗的「青原法系」。

16、道宣(596-667)是中國唐代著名僧人,____宗的實際創宗人。道宣撰寫的主要律學著作有《_________刪繁補闕行事鈔》、《___________比丘含注戒本疏》、《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四分律拾毗尼義鈔》、《比丘尼鈔》等。道宣還著有其他重要的佛教史傳目錄學方面的著作,如《_________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釋迦氏譜》、《集古今佛道論衡》、《集神州三寶感通錄》等,都是研究佛教的極珍貴的史料。著名的鑒真和尚是由道宣弟子恆景授戒的,因而是道宣的再傳弟子。道宣之後,中國傳播的律學主流是他弘揚的《______律》系統,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17、宗喀巴(tson-kha-pa,1357-1419)是藏傳佛教中具有極大影響的僧人西藏__________派的創立者。主要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宗喀巴主張顯密並重,在理論上受印度________派的著作影響較大。1409年,他在拉薩東北方建立了______寺,這可以看做格魯派正式形成的重要標誌。此派僧人一般都戴黃帽,格魯派也由此被稱為「_______」。宗喀巴去世後,此派進一步發展,又建立了哲蚌、色拉、扎什倫布等著名寺院,後人追認的達賴一世和班禪一世都是宗喀巴的弟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