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
潘宗光教授
(2010年7月23日上午於文殊閣)
主持人明傑法師:各位營員下午好!今天我們非常高興潘宗光教授再次光臨柏林禪寺生活禪夏令營。潘教授是著名的化學家,獲倫敦大學科學博士學位。潘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曾經擔任過香港大學理學院的院長和長達十八年的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對於香港理工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他還是全國政協委員,曾經擔任過香港立法院議員,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的委員。更為重要的是,他還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潘教授學佛多年,並於2000年在柏林禪寺凈慧老和尚座下正式皈依三寶。他今天跟我們分享的題目是《十二因緣》。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潘宗光教授。
我感到非常榮幸,能夠回到柏林禪寺這個家,這是我的家。我是在2000年6月份在柏林禪寺,在凈慧老和尚座下皈依三寶的。國內外有很多高僧,在我個人來看,凈慧老和尚是當世學問和修養最高的幾個高僧之一,所以我皈依他。我是五十歲以後才有機會接觸佛法,你們現在剛剛二十齣頭吧,與佛有緣,特別是到了柏林禪寺更有緣。你們的福報肯定比我更大,一定要好好珍惜這個機會。2006年有緣回到柏林禪寺參加夏令營,當時與同學們分享我對佛教和佛法的認識。演講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講「緣起」,第二部分講「四聖諦」,第三部分講我對《心經》的體會,第四部分講「佛教與科學」。特別是第四部分,因為現在很多年輕人認為佛教是迷信的、消極的、不科學的。我的理解是佛教與科學是有很密切的關系。我經常寫文章,將佛教與科學聯繫在一起。當時我總結是這樣:佛教不是消極,不是迷信,而是十分積極,與科學非常吻合的。
佛教教導我們修養我們的心,安我們的心。通過修心,我們本自具足的佛性可以逐漸地顯現出來,智慧和慈悲心也逐漸增長。《心經》主要是講菩薩的境界:「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就是我們目前修行所追求的境界。那麼要怎麼樣做呢?我想最簡單的方法是,我每個晚上睡覺前都會問問自己,我今天做的事是不是問心無愧,如果問心有愧的話,這件事就不要再做了,問心無愧的話,肯定這件事是沒有太大問題。假如我們每個人都這樣做,整個社會都會和諧起來,人間凈土就在我們面前。其實人在社會上,我們追求事業的成就,社會地位,家庭幸福及美好的未來和享受,是應該的,也是無可厚非的。特別是年輕人,更應該為前途努力打好基礎,但是在追求名利的同時,佛教亦教導我們要修心,追求心靈的安樂自在,兩方面同步發展。
你看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實力必須建立在堅實的道德文化的基礎上。現在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今天中國經濟起飛,軍事力量亦逐漸強大。但是我覺得要建立富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軟實力也非常重要。「硬實力及軟實力」,是現在比較流行的名詞。「硬實力」在國家層面,就代表經濟實力、軍事力量、國際關系等等來保護自己及面對挑戰;在個人層面,就是我們的學識、技術、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等,也是我們的競爭力。至於「軟實力」在國家層面就是國民素質,文化傳統,國際影響力和形象等等。在個人層面就是道德、誠信、慈悲心,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念等等。在現實社會,很多人比較重視追求硬實力,加強自己的競爭能力而不重視軟實力。假如有一個人,他的硬實力——例如一個很有成就的大學教授,他的學問成就非常高,就要小心了,因為他很容易變成自大,目空一切,很執著,走極端。有些人有名有利,社會地位非常高,他面對的誘惑就更多,更容易迷失方向。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要知道自己追求什麼東西,什麼才是真正的價值。整個社會、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的基本規律是講究平衡的。好像我們中國的《易經》就強調,陰陽協調的重要性,所以健康的生活必須是平衡的生活。硬實力和軟實力好像我們的兩條腿一樣,必須維持健康的平衡來支撐我們的身體,不可偏廢。道德教育是軟實力,是教育最重要的內涵,是建立硬實力的基礎。老子的《道德經》有八十一章,第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莊子也說:「外化而內不化。」老子的「為學日益」可以理解為我們生活在社會上,一方面配合社會發展,不斷地學習,努力工作,增加自己的競爭能力,加強自己硬的實力。我們的學問每天增益。這也是莊子的外化,在外我們要經常跟社會配合起來,要化,增強自己的競爭能力;但另一方面我們內心的修養,要堅持做人的品德、原則,正確的價值觀和慈悲心,要加強整體的軟實力,內心不受外境影響,這就是莊子的「內不化」。怎麼提升軟實力呢?老子教導我們「為道日損」。為道就是修心,我們有太多陋習、妄想、貪、嗔、痴等等,這些負面的執著將我們原本所擁有的智慧,善良的本性及慈悲心壓下去。修行就是將不好的習慣每天損之又損之。這樣本身存在的正能量就會顯現出來,這就是修道的方法。
什麼是快樂?快樂其實只是一個心境,心的境界的快樂。我們經常追求及擁有越來越多,但是我們有沒有考慮放下多少。快樂在於我們用怎樣的態度去看待人生。快樂不在於我們擁有,而在於我們能放下。這里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台灣有個腦性麻痹患者,這位女士全身不能正常的活動,從小到大不能講話,她能寫不能講。但是她非常努力,在美國拿到了博士學位,她經常與人分享個人經驗,鼓勵人怎麼做人。有一次,她應邀到一個場合演講(她的演講是用筆寫出來的)。講完以後,一個學生問她:「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有沒有埋怨過你的父母讓你生成這個樣子?」她回頭看看大家然後這樣寫:我看我好可愛!我的腿很長很美!爸爸媽媽對我很好,我會做很多事情,我還有一隻非常可愛的貓!還有很多。最後她寫了兩句話:「我只看到我所有的,看不到我沒有的。」這就是快樂。
最理想的情況是擁有莊子所說的「外化而內不化」的定力,外化的硬實力及內心的道德堅持。所以我們在追求名利時,應知分寸,應當採取正當手段,奉公守法,注重道德,有自知之明,不要隨波逐流。很多時候看到報紙上的報道說某富豪的賺錢手法不合法,結果他的名和利完全沒有了,還要負上嚴重的代價,這種案例非常多。我們看到很多表面風光的人,他私底下可能並不安樂,因為他爭取名利的道路可能不正確,雖然暫時沒有被發現出來,但肯定每天晚上他不會安心。他擔心什麼時候會被揭發出來,所以我們追求名利的手段肯定要奉公守法,注重道德。這樣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用擔心而心安樂自在。
我們中國文化的儒、佛、道三家都非常重視培養個人的「軟實力」。方法很多,佛家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同時更鼓勵打坐,安我們的心。只要我們的心能安住下來,心不跟著外境轉的話,經過長時間的訓練,無論在行、住、坐、卧當中,都能保持這個「靜」的境界。只要我們的心能清凈下來,沒有那麼多的妄想,我們的智慧自然就會提升。我們做事才能比較專一,全神貫注,能客觀地看事物,不會太主觀。這樣我們做事較容易成功,效果會更好。我們國家領導溫家寶總理,他在十一屆人大會議上,特別強調現在國家需要加強軟實力,他說:「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假如我們國家的每個人都有比黃金還要貴重的『誠信』,有比大海更寬廣的『包容』,有比高山還要崇高的『道德』,有比愛自己還要寬廣的『博愛』,這樣我們的國家就是一個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國家。」他說得非常好,他強調每個人要有誠信、包容、道德、博愛。很可惜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假的東西,我們真的需要加強誠信、包容、道德和博愛,一起建立一個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國家。
我講這么多,主要是希望大家明白,每個人應該擁有好的、硬的實力,增加自己將來在社會的競爭能力,同時還要有好的軟實力,來平衡內心的世界,有更好的道德規範,做事情要不偏不倚。現今社會,名利至上,激發人性的貪、瞋、痴。每個人都忙碌度日,雖有硬實力,但無能力提升自己的軟實力,經常受煩惱的困擾。怎麼來提升自己的軟實力呢?我相信佛教能幫助大家提升軟實力,讓我們走上人生的正途,幫助我們達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目的地。我想我們每個人的理想都是這樣:我們希望有名有利,但同時希望身心能安樂自在,身體健康長壽及家庭幸福。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代表慈悲,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地藏菩薩代表大願,普賢菩薩代表大行。我們每個人肯定有自己的理想目的地。怎麼達到我們的理想目的地呢?我們要學習四大菩薩,第一肯定要發大願,我們想達到什麼目的地,要學地藏菩薩發個大願。僅僅發了大願是不行的,要付諸行動,要學普賢菩薩的大行,在行動中,我們用什麼手段來支持我們的行動呢?就是學文殊菩薩的智慧及觀音菩薩的慈悲來支持我們的行動,達到我們的目的地。所以我們用四大菩薩的精神作為我們做人的指導。佛家的智慧,是超越世間的學問和聰明才智的。世間的學問與聰明可能帶來短暫可量度的好處,但也可能會帶來災難。我們看前年影響全世界的金融風暴是怎麼來的呢?主要是一些非常聰明、有學問的金融專家,他們是名校如哈佛、斯坦福的畢業生,他們都非常聰明。他們想出很多金融工具出來,目標是讓有錢人賺更多的錢,而不照顧對普通大眾的負面影響。結果怎麼樣,全世界都受到了它的負面影響。但是他們自己呢?繼續拿很豐厚的獎金。佛教教導我們單有聰明、學問,還不夠,更重要是有慈悲心,有高層次的智慧,才是做人的正當態度。怎麼來提升我們的智慧及慈悲心呢?佛教提供給我們最好的途徑,佛菩薩的智慧及慈悲是帶來長遠也符合自然規律的福報。這跟世間的學問、聰明完全不是一回事。這是更高檔次的福報。
緣起(因、緣、果)
五蘊(色、受、想、行、識)
六根、十二處、十八界
四聖諦(苦、集、滅、道)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緣起」當然要因配緣合,才能產生果的,單有因沒有緣不產生果。這個「緣」是很多環境條件的組合。根據因、緣、果,怎麼樣提升「軟實力」呢?肯定要從因和緣入手,因為果是由因和緣來的。佛陀成佛後,他第一次說法,是跟他的五個比丘弟子說「四聖諦」,跟著說「十二因緣」,利用這兩個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提供最實在的積極實踐方法來幫助我們提升軟實力。
幾年前,我在香港理工大學曾用粵語作「十二因緣」及「四聖諦」的演講。當時有一專人同步作普通話配音,他普通話講得非常好。稍後用dvd播放出來,假如還有時間,我們再互動好不好?但我要強調一點,我講的「十二因緣」及「四聖諦」與傳統的有點不太一樣,因為傳統講十二因緣是根據佛陀當時的情況,是講三世二重因果。這個當然是最正統的講法。但是我面對的是很多年輕人,面對現在的時間,離佛陀時代兩千五百多年了,現在的社會情況有點不一樣。所以我講的「十二因緣」是針對現在一般普通大眾的想法,尤其是精神及思想方面的困擾,心念一轉所帶來的諸多煩惱,我從這個角度解釋「十二因緣」是利用十二因緣幫助我們如何面對煩惱。當然,「十二因緣」也不能離開輪回這個概念的。所以我講「十二因緣」與傳統有點不一樣,但最終我也將傳統的理解簡單地講出來,作個比較。《金剛經》說:「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我相信任何方法只要能幫助我們在菩提道上前進,修身養性,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我們對經文的看法、了解,最重要是要靈活一點。根據當時的情況,教導當時的人。現在特別是年輕人、學生,如果講太多深奧的三世二重因果,講太多輪回,他們可能不接受。但用現代語言講出來呢,就較容易明白。所以希望法師們體諒,我講的不是根據傳統的來講,是講我的一些想法。現在請允許我將幾年前在香港理工大學講的「十二因緣」播放給大家看,好不好?
(播放《十二因緣》dvd)
明傑法師:好,我們還有十分鐘的時間給大家提問,我昨天說過這次由女營員來問,有人要問嗎?
營員:潘教授您好,聽了您的講座我深受啟發,但是我還有一些東西不能理解,就是對於執著,什麼是執著,什麼是不執著?什麼事應該執著,什麼事不應該執著?那我們對理想的堅持,是不是應該執著,對修行的堅持,是不是應該執著?謝謝!
潘宗光教授:我看這個問題最好請明海方丈來解答,他的修為比我高得很多。因為我是凡人,我也有很多執著的,明海方丈已經沒有執著了。
現在讓我也談談我的看法。我們談到佛教修行,除了很少數能頓悟的修行人外,一般人就如讀書一樣需要循序漸進,逐步提升自我的內心修養。在開始時,要執著佛教教導我們的道理,例如:勤於修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如儒家的「擇善固執」的道理一樣。隨著修行提升,就學習應做的就盡量去做,而不是因為需要做而做;當修行再提升至一個更高的境界後,就會接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應該做的自然就會做。
營員:潘教授您好,對您介紹的那個宣隆內觀禪有點疑問,想向老師請教。根據您介紹的內容,我的理解,禪定就是把注意力當時集中在那個疼的感受上,摒除其他的因緣,然後再通過當時這個痛的念想,然後達到那種入定的境界。我就在想可能有些人柔韌性比較好,或者他坐禪有一段時間了,他坐在那裡腿部可能不覺得疼,這種情況下他如何入定呢?
潘宗光教授:禪坐入定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我們柏林禪寺禪修的方法也不一樣,我剛才提到南傳的宣隆內觀法只是其中一個方法,它的特點就是這樣子。如果沒有經過實踐是很難說清楚的,真的。這是我體會到的經驗。首先是持續一輪四十五分鐘快速的強烈呼吸,這時候,你根本無任何其他雜念及妄想,當心真的靜下來,便停止這快速的強烈呼吸,你會發覺盤腳的部分,雖然可能是小小的不舒服,也會感覺很疼,你覺得真的很疼,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很多人不能接受這痛楚,就會放棄。最重要是要堅持下去,專注你最疼的地方,這時候你什麼其他的雜念、妄想都沒有,你跟它鬥爭一段時間,慢慢覺得,咦,越來越沒有那麼疼了,慢慢地……不疼了!整個人開始輕鬆起來,真的是這樣的,因為這個疼與不疼,是你個人主觀的概念,這是屬於身體的一種狀況。它本身就沒有疼與不疼,好與不好,這個本質是清凈無為的,只要我們能不偏不倚,不執著任何一方,不執著好與不好,疼與不疼,強烈的感覺就會逐漸淡化,慢慢地就感覺那個痛沒有那麼厲害了。慢慢地就覺得不太痛了。這個是心理影響的感受,所以這個感受不是真感受,這個感受是假的,你感受所產生的愛和恨是假的,本身是不存在。我的經驗就是當我很專注,心無任何雜念及妄想的時候,強烈的觸覺不再產生痛與不痛,以至愛與排斥的感受;自己覺得很輕松自在,身體有一種不存在的感覺。這正好印證我剛才講「十二因緣」的還滅;最好是能打斷「觸」所引申出的「受」與「愛」,從而斷除煩惱。這個禪坐方法,好與不好我不做這個評價,這只是一個方法。它可以適合一些人,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這個只是很多打坐的方法之一,現在我也沒有再用這個方法。
明傑法師:剛才還有一個問題沒有問完,是不是?盡量簡短,因為時間有限。
營員:還是結合那個禪的問題,腿的疼只是當時的一種感受,但其實我們世俗和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那種貪嗔痴,按佛的說法是包含著億萬個念頭或者念想在裡面。比方說那個疼只是一種念想而已,那我們如何摒除生活中的那種貪嗔痴呢?如果按照這種方法去禪定的話,可能你出來以後,還是不能摒除生活中的那種真正的貪嗔痴。
明傑法師:我來幫潘校長回答,你這個問題問得有一點問題,因為我們打坐不是為了去感受那個疼痛,我們是通過定的修行或者智慧,才能夠來解決你的貪嗔痴的問題。並不是說為了找一個痛,而來解決痛的問題。好嗎?
明傑法師:感謝潘校長上午給我們的演講,他通過powerpoint(幻燈片),前面有一段引言,然後播放他之前講過《十二因緣》這樣一個片子,來給我們介紹《十二因緣》。那麼我們知道,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他所悟得的緣起的法則,緣起具體地講就是用十二因緣來向我們展示人生的流轉和還滅。在佛教裡面講,「見緣起者,則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對緣起的法則有最深入的理解。那麼今天潘宗光教授以他作為科學家這樣的思維,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幫我們去理解「十二因緣」,我想肯定會帶給我們很多啟發。好,讓我們再次感謝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