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三隆教授:佛教的修行觀

荊三隆教授佛學系列講座之五在雁塔論壇舉行
——講座題目是《佛教修行觀》

中國佛學西安訊 2010年11月21日下午,應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請,西安電子科技學人文學院教授傳統文化研究所所長、著名佛教學者荊三隆教授在「雁塔論壇」繼續他的系列佛學講座的第五講——《佛教修行觀》。香港中華密教學會陳珮筠秘書長、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西安電子科技學人文學院的部分碩博士研究生及西安市近百位佛教文化愛好者共同聆聽了教授的精彩演講。

教授在講座中說佛教修行觀在理論上屬於實踐論,是以深刻的佛理為指導的實踐方式佛教修行觀不僅指向人類,而且更是指世間的一切生靈。在人生修行中,若沒有佛教的指導,修行便可能失之簡單、空泛、狹隘。那何謂修行?荊教授依據認為,所謂修行,就是調整、調適,使人思想、行為得到調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做人與做事的統一,最終達到知行合一。那佛教修行,修的是什麼?荊教授解釋道,佛教修行在於調整人生,接觸苦難,獲得最高的解脫。佛教主張修般若智慧,但是般若智慧的對治對象首要的還是「人心」。佛陀修行放在「心」上,並且所有的佛教理論都涉及人心。只有人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只有人身心的美麗才是真正的美麗,只有人身心的輕安喜樂才是真正的輕安喜樂佛教修行怎麼修?荊教授說,修行好比量的積累,頓悟如同質的升華,要達到質的升華,就必須是量在長期的積累下堅持變。隨後,荊教授分別從佛陀修行理論與實踐、佛教修行內容方式大乘菩薩行等方面予以一一闡述。

關於佛陀修行理論與實踐,荊教授認為,佛陀佛教修行中的楷模,悲智雙運,行願並舉是佛陀修行真實寫照。在佛陀修行中,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理論根基:第一,佛陀修行基礎論——「五明」。「五明」首先回答的是生活世界所要具有的能力。人在生活中努力學習,直面人生,直面人生困難。所謂的「一明為傑,五明為聖」就是對修學的最大肯定。那麼「五明」各自包含的內容又是什麼呢?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前四明分別主張用聲音、巧手、醫術、邏輯來處理人生的各種境遇,而內明則是終極解脫學說大乘教主利益眾生並以五明為必學的內容,認為它是成佛果的「大智資糧」。第二,佛陀修行的認識論——「八正道學說。「八正道」即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我們學習佛教目的在於明白如何修行,如何達到了生脫死的的境界。八正道所針對的對象就是人的「心」。撐起八正道這一舟船的也便是人的「心」。所謂的「修心修不到,渡船都不到」也說的是這個道理。「八正道」包括(1)正見正確見解,亦即堅持佛教四諦真理;(2)正思維,即根據四諦真理進行思維;(3)正語,即不說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違背佛陀教導的話;(4)正業,即正確的行為,不作殺生、偷盜、邪淫惡行;(5)正命,過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6)正精進,即毫不懈怠修行佛法;(7)正念,念念不忘四諦真理;(8)正定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於內心靜四諦真理,以進入清凈無漏的境界。第三,佛陀修行方法論——「六度學說。(1)布施。既有以物質利益施與大眾的叫做『財施』,包括身外財物和自身的頭目手足和生命更有真理告知大眾的叫做『法施』。(2)持戒。通俗講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3)忍辱。正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願。(4)精進。即不懈息地努力,不斷的進步.(5)禪定。即心有定力.不會被外界而動搖(6)般若。即智慧
 
那麼佛教修行觀的內容方式到底是什麼?荊教授在講座的第二部分給聽眾做了詳細的解釋。他說,第一,佛教修行佛陀修行理論中方法論的延續和細化。在禪門中,禪者的修行分為「五層次」,分別是人、天、聲聞、緣覺和菩薩在這五種修行層次中,是循序漸行,漸行漸遠的。只有達到「菩薩」的次第,才能夠「自度以度人,自救以救人自覺以覺人」。第二,關於出家與在家修行的區別,荊教授很誠懇地談到,出家有十八難,所以我們必須要尊重出家人修行。同時,荊教授也強調,在家修行,同樣也是在踐行大乘菩薩行。第三,關於修行中的「漸頓之爭」。他認為,在佛教修行中,頓是在漸的基礎上實現的。人生的感悟也是在漸行漸深中逐步實現的。第四,「安居」及「止觀禪」。在中國佛教修行中,每年的農歷4月15日至7月15日,還有三個月的夏安居,僧人在這時間內,可以相互學習,深刻反思,並最終查找問題,改正提高。而止觀禪的目的便是使人在調息中培養功德觀,感恩觀,責任觀以及慈恩觀。

接著荊教授講解了踐行大乘菩薩行的方法。他以大慈恩寺為例:第一,修行之人要把機緣,契理契機,做到慈悲喜舍。例如,舉辦會議,親近知識。去年十一月舉行的「首屆長安佛教學術研討會」,是建國以來佛教界自身所舉辦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論文最豐富的一次佛教研討會。這是基於慈恩寺與增勤法師的「大乘菩薩行」思想所促成的一件大好事。再例如,磨礪心志,以心傳心,開設論壇。「雁塔論壇」自2008年11月開辦至今,整整過去了兩年,在這兩年的期間內,共舉辦佛學專題講座近百場,將佛教中優良傳統文化弘揚於社會使人心得安逸,使聞聽講座的聽眾受益匪淺,法喜充滿。第二,捐資助學,慈善捐款,回報社會在這方面,慈恩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教授在講座的最後感慨地說,修行是令人敬仰和欽佩的事情,在修行要注意兩方面的問題:第一,修行者不是一段枯木。在修行過程中每個人要把握好修行的適度。既要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安逸和放鬆,同時要注意注重人情以及與善知識交流溝通。第二,修行要參與到人生社會當中去。荊教授寒山子的修行詩來勉勵大家,希望能共同營造一個和諧修行環境。最後,荊教授勉勵大家,真正的修行既是為自己,更是為別人,修行所帶來的幸福是最大的幸福,願每一位修行者都能譜寫一首修行的詩歌。

與往常一樣,本次講座中,荊教授依然是慷慨激昂,聲情並茂,博得聽眾陣陣歡笑。這種輕松活潑、幽默流暢的講演風格也深深感染了在場的所有聽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