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june/ad9f107a8936111aafdaad4d807cc780.jpg" />
《金剛經》佛家理論經典。語雲:“叄透金剛經了脫生死到彼岸。“可見其在佛家的地位。解釋其意透澈者。應以壇經為最。
《金剛經》大乘正宗里。講菩薩以如是降服其心。即度一切眾生於無餘涅槃,而又無一眾生得滅度者。就是說菩薩度卻眾生,而心中沒有一個眾生被其度了的相。其實就是心中無相。在妙行無住分里。說菩薩心應無住於相而行布施。也是說菩薩布施時,心中應無相。即無施者,被施者,布施的什麼,布施時的相。
其次菩薩於法亦應無住。即不住於法,非法,非非法。亦不住於法的相(法相)。法只是工具,如筏喻者到岸就不應惦記它了。應捨去。釋伽牟尼因無法可得。無一少法可得,而道證如來,可見其心中亦不住於法。《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可見離相的重要性。心中無有一相清透澄澈,不染一塵。本來清靜。以此為本慧能才入黃梅法眼,得以受以法缽而為禪宗六祖。
《金剛經》為般若經中大乘經典。其談空理論本晦澀難解。因法無有比。沒有對等比較而悟其意甚難。歷來高僧大德講《金剛經》都不易說透。然悟其意者。假以修行皆可見性成佛。《金剛經》雖談空。但不是頑空。即不是完全的空,空中含有,即所謂真空不空。就像廣闊宇宙雖空,能含日月星辰萬物色相。世人性空也復如是。即世人心中本性亦是一樣。
亦談無念。念即念頭。但凡有情眾生皆有念頭。其念頭像汩汩泉水奔涌而出。然世人心皆隨念而去,於是纏縛展轉而無休息。如何做到無念。即念頭來時心不應於它。於念上有所不動即修真的不動行。佛言智慧的人以比喻得解。釣魚可養性。那麼說釣魚人都能見自已本性?不是這樣的,只是跟禪師叄禪類似罷了。來看看釣魚者,先掛好魚餌將魚鉤拋如水中。然後眼平視水面靜等。突然浮標動了,浮標下沉了。有魚咬鉤。釣者起桿。魚起來了。就跟禪師坐禪類似。禪師靜坐心無一慮平靜清寧,突然有念頭將跳出來。就如魚咬鉤禪者心中注視看念頭變化。而心不隨念頭動搖。即善能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任其來去,不阻不留。此為無念。其定力深者,可不為內心外界干撓。廟上常寫有“有求必應”,其實菩薩定力深厚豈是隨求可應的。不帶十分至誠之心難以將其打動。慧可向達摩求法,跪在雪地里,其師不為所動。及至慧可斷臂。才感動達摩。若眾生念頭突然沒有,此生即了。
無住的類比。怎樣做到心無所住?其實行者在對行於無住時,可以想像時間。怎麼說?先看一下時間這條長河。所有一切美好,不好的現象時間都能包容。不因美好的就永遠留駐,亦不因不好的而拒絕到來。時間的腳步始終向前,不為任何東西而留住。若如是,行者於行無住心可釋然!
關於《金剛經》中的無相。經雲菩薩應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法相,非法相,非非法相。以及頑空相。(所謂絕對的空,即空不含有)。
其實有情眾生的性空本性,雖說本無一物。但它為含藏識能含萬物萬法。能使眾生心隨內心念頭或外界現象的感觸而變化。其本身不生不滅能隨眾生流轉生死。為如來所貴修行之寶,亦為六祖所說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青黃紫白,無長短大小,行者識否?
經中的空與無相到什麼程度?達到了連《金剛經》亦在行者心中做到無有。經名亦是強為之名。就向六祖無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凡夫著有,二乘菩薩著空。其實對於行者來說。應離空有二邊際。於有離有,於空離空。於空有間無可離處,才是下手功夫。才可能一念心開。入佛知見。
經雲善男子,善女人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媷多羅三妙三菩提。所謂善法即非善法。是什麼意思?就是說行者心中離四相。即心中無相一片空明來修一切所謂的方法。在修方法時,心裡絕無該方法的存在。如是有行者問我在修方法時心中沒方法,那將怎麼修?其實是不要將方法重重的留在心底。就像雖行此法,而無此方法一樣。不住於該方法,即雖修法心中絕無法……如是就與《金剛經》精神相契合。修什麼方法都於經相合。達到無相狀態。因為一切有為法,都有掛一漏萬的感覺,有局限。只有趨於無相才可入於化境。且經雲菩薩心住於法行布施入暗即無所見,心不住於法就如曰光下見種種色。如同有些情況不適合該方法,你卻執著於該方法解決問題一樣,為法所縛。那是行不通的。若不住於法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金剛經》本是不可說。因其離言說,文字相。一切諸佛皆從中出,幾為如來第一義。如來大悲為讓眾生解其意而強說之。又怕眾生執著於該經。故又說《金剛經》非《金剛經》是名《金剛經》。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眾生非眾生非眾生,四見非四見是名四見,四相非四相是名四相,善法非善法是名善法。讓眾生不執著於法,文字相。讓行者離我的執著,法的執著。於無相中修一切善法,成就菩提正覺。
心與性的問題。常修《金剛經》能明心見性。禪宗曰:“直指本心”。所謂心即眾生本心,本來清靜無相。可心能成相。其性極粘易於念頭物象,感觸,聲音味覺糾纏在一起。若不能離,心就易於變化成為妄心而虛幻無實,讓人無法捉摸而生分別。過去,現在,未來心都屬於分別心。有佛家公案說一高僧修《金剛經》多年,聽說六祖在南方大闡褝宗直指本心。心裡暗忖我修經多年,尚不敢如是說。我要去南方搗毀賊子。於是成行。到了南方腹中飢餓向一賣餅大媽化緣。大媽問日師傅作何修行。曰修《金剛經》多年。大媽問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知大師修的是哪個心?大師語塞。自知未悟立即打道回府。可見大師未將本心弄清楚。來說一下性。性非性別。而是眾生本性,其性不生不滅。能隨眾生流浪生死。有道是須彌山倒性還存。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亡。自性本空,但能含萬物萬法。本來圓明本來具足。能成眾生,能生佛祖。
即心即佛問題。六祖說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是心的運用問題。過去的心念不生不用惦念為心,以後的念頭不要熄滅為佛。成一切相是心,離一切相為佛。就是即心即佛關鍵看怎麼用。其實就要讓本心與本性相合而不生不滅。心易動性卻靜。意即以後的心念不要熄滅並離一切相那麼心就是佛。君莫糊疑。
《金剛經》中的空。是佛家總綱。本是讓行者通過離相來達到明心見性。進而在此基礎上修所謂的一切法,在修佛法時心中做到絕無佛法。且始終遵循無住的原則下證悟菩提正覺。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並將一切有形有相的物體看空,如虛幻泡影。雖說看空,但也承認夢幻泡影的存在。並不是絕對意義的空。即空中也含其所認為的幻有。空與有互不妨礙。並且《心經》里將空與色(有)等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是其特點。與頑空不同。頑空認為空是什麼都沒有,是絕對的空。《金剛經》的空不是頑空。若是頑空將不會有形相的眾生,亦無會有誰來修行成佛。因為空的什麼都沒有,哪有誰來修行?在一合相分理如來認為世界非世界,世界非實有。世界是強名。是各種幻有的集合體。是虛幻的世界。凡夫在這不可說的虛幻世界裡認為真實並貪著其事。
在修行中做到一相無相。即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到阿羅漢不著阿羅漢念頭,及至到菩提正覺亦不著菩提正覺念頭。處煩惱不著煩惱。不著任何念頭,若著念頭即被其所縛。著空被空縛著凈被凈縛等等。佛法不離世法。行者在離四相的情況下,修一切法都是佛法。都能成就阿媷多羅三妙三菩提。其法沒有高下善惡差別,一切平等。
談談六祖與行者的機鋒對答。就象推手檢驗太極拳一樣。從中可以看到佛法運用。風動幡動問題。一僧說風動,一僧說幡動,六祖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其中可以看到佛法運用。風動幡動是外在物相。其實不幹行者什事,行者感知。心念應不動。如同叄禪。可行者卻在心裡糾結是風動幡動問題,其心念以隨外界物相所動了。神會與六祖對答。六祖說小師父遠來辛苦,帶本來沒有。神會當時並未見性,答曰以無住為本。六祖曰小沙彌怎取次語。並用杖打了他三下,問其痛不痛,神會卻問六祖叄禪時見不見。這段對話也可看到佛法運用。六祖意思你辛苦遠來。帶了自已本性來嗎?若識本性也就能了解佛性。試說看。神會卻說以無住為本性。肯定錯了。無住只是心念運用問題。若其見性該如是答,若說辛苦的話只是形體。本性並不辛苦,誰言本性辛苦。六祖會說,你辛苦不辛苦誰曉得?對曰悟性高的人見性的人知道。應這樣答才對。或者這樣說本性不來不去。不存在帶來與不帶來才對。顯然神會未見自己本性。其次在六祖用杖打他並問痛不痛時。若是見性也應該如是作答,痛與不痛是生滅。本性不生不滅。故本非痛。誰言痛與非痛才對。師必然會說誰知痛與非痛。可答言仁者自生分別。與懷讓的對答也很精彩。師曰什麼物哪裡來?日說是一物卻不中。還可修正嗎?修正卻不無。污染即不得。只此無污染諸佛所護念。其意為師說你是什麼物從哪裡來?讓曰說成一物不可以。本性中清靜無我無物。師說那還可以修正嗎?答曰修正是可以。但不能執著於佛法否則將得不到佛法。師說就此無執著。無量諸佛都如是。此番對答已知讓以見性。其次與永嘉禪師對話也非常精彩。也可看出永嘉也已見性。
禪宗直指本心,省卻許多煩惱。此宗接最上乘人。使人頓悟,可一語讓人見性。六祖度慧明就是如此。時六祖為慧明趕上。慧明為求法。六祖讓其靜坐良久不思一慮。說不思善不思惡,這就是你的本性且一切奧妙都在裡面。慧明頓悟本性。曰從此以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為避師諱改做道明。
佛說諸經唯有佛乘,無有餘乘。《金剛經》若通透。其他佛經亦可隨意趣入而無掛礙。因一切阿媷三妙三菩提法皆從中出。亦無越於此。對行者來說未見本性之前,所有修行幾近於盲修。為見本性作積累修行,相當於量變。所以印宗問六祖黃梅咐囑,有何指教?六祖雲指教卻無,唯論見性。可知見性是多重要!如同有的大學者或積學之人亦必須沖關一悟。才能有所突破達到更高的成就。見性之人就象經中所說後伍佰歲其有眾生一聞經語,以此為實者。且見性之人言下須見。是隱藏不了的。就象用推手檢驗太極拳一搭手就知道。亦如六祖見弟子方辯的塑像即知其未見佛性一樣。
於見性行者來說,因其已見自己本來面目。念念皆見從本心本性中自然流出。而不染萬境。所見世相均不看成世相,而是如來本相,清靜無物。所有物相萬法皆看作是如來清靜法身化現。假設本身佛性是一塊空的白色畫板。那麼所有物相皆是畫板所現之物,在行者看來都是虛幻不實的。唯有空的白色畫板是不變的,真實的。此時的行者已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的境界。如是行者念念皆見本性,時時都見真佛。自身中那尊不動真佛巍峨如山。
大眾將畫板所現物相看成真實的。卻忽略了那空的(能現物相的)白色畫板。為世相所迷忘卻本身佛性。這也是眾生與如來的最大區別。 見性行者已入如來殿堂,已得大自在,入內室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內所有法財行者一覽無餘亦不取不舍。此時行者已入佛地至如來境界也!
行者離色離相至於寂滅狀態,其本心與本性相合而趨於無餘涅槃無心念境地。即於一切現象與自身念頭,雖能感知,本心心念不起。最後捨身取向涅槃。此時行者走完所有修行過程,圓證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