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梵語: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直譯

uploads/content/2022/june/fb1f702e201c5673d8aef8f000c63b97.jpg" />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 譯

  蔡道弘居士白話直譯(有刪減)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白話直譯:

  這部金剛經佛陀親口說出來,是我(佛陀弟子之一 - 阿難)親自聽到的,很可惜佛陀已經入滅,所以後代的人再也無法聽到佛陀說法。為了能讓後代的人也能知曉佛法,因此我(阿難)再一次重新講出,讓人記錄下來流傳後代。記得佛陀在講這部經的時候,是在印度的西北方,國名叫舍衛國,舍衛國皇宮附近有一花園名叫“祇樹給孤獨園”,為什麼會取這個名稱呢?因為花園裡的樹是由祇陀太子捐獻的,因此就稱為“祇樹”,而土地是由一位波斯匿王的大臣所捐獻,他的名字叫須達多,須達多為人樂善好施,經常幫助孤獨的人,所以這個花園的地名就叫做“給孤獨園”,加上太子捐獻樹木,因此這座花園就取名“祇樹給孤獨園”。佛陀就在“祇樹給孤獨園”講這部經。當時與佛陀共同生活的人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他們都是修行很有成就出家人,有的甚至已證到羅漢果位及菩薩果位。

  記得講經那天的上午,釋迦牟尼佛眼看就到中午了,所以就批上袈裟拿著盛飯的缽,到舍衛大城去化緣

  在城裡不分富貴貧賤,一家一家的化緣化緣完了,就回到原來的地方吃飯。

  吃完了飯,就把袈裟和缽及一些日常應用的器具收拾好,順便也把腳洗干凈,再把座位鋪好坐下來。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大眾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白話直譯:

  那時候,有位德高年長的佛陀弟子,名叫“須菩提”,他突然從大眾站起來,批上袈裟把右肩露在外面(因為印度平常衣服是遍履全身,要禮佛時才袒露右肩,以示恭敬。)右膝跪地(印度的禮儀有兩種禮拜時是雙膝跪地,懺悔及請法是右膝跪地,表示順理誠心。)而且合掌恭恭敬敬地向佛陀行禮,然後贊嘆地說:“您是世界上最稀罕少有的世尊!(弟子佛陀的尊稱,因為佛陀世人共同尊敬的人。)您經常關心諸位菩薩如何修行,又時常叮嚀諸位菩薩如何負起度化眾生的任務。

  世尊!但是眾生的心是非常脆弱的,如何使發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發起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時,使它不退失?及如何降伏妄想心使它不起妄念呢?”

  佛陀回答說:“問得好!問得好!須菩提!如同你所說的,我經常關心諸位菩薩如何修行,又時常叮嚀諸位菩薩如何負起度化眾生的任務。所以我當然要為你們解說,你們仔細地聽著,我現在為你開示發心修行的善男信女在發起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時,就與佛菩薩的心量沒有兩樣,所以就應該使它不退失,如果有妄想心應該使它不起念。”

  須菩提聽完佛陀開示後說:“是的!世尊我很高興能聽到您的解說。”

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白話直譯:

  佛陀於是告訴須菩提說:“諸位大菩薩,在修行當中,應該依照下面的方法去降伏妄想心,降伏妄想心的方法就是首先不要執著眾生相,眾生相有九種,如一、孵卵所生的雞、鴨、麻雀鴿子;二、母胎所生的人、牛、羊、馬;三、水中或潮濕中所生的魚、蝦、蟹、鐅;四、蛻化所生的蟲、飛蛾、蚊子蒼蠅(他們都是由幼蟲蛻變而化成)、五、有色眾生、他們由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識障蔽的意思,五蘊等於由五種物質精神覆蓋本性。)組成的,有色眾生居住在欲界及色界;六、無色眾生,他們由四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組成的,無色眾生居住在無色界中;七、有思想眾生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除了無想天之外,都是有思想眾生;八、無思想眾生,他們是專修無想的外道修士,也就是外道的最高果位,居住在無色的無想天中;九、非有想非無想的眾生,他們居住在三界最高的無色界,無色界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這里的眾生沒有粗想但仍有細想,所以是非有想非無想。

  以上九種眾生,諸位大菩薩要有這種想法我要一一慈悲去救度他們,使他業障消除,脫離生死輪回,永遠達到清凈解脫境界,雖然眾生有無限量之大,無法數之多,無邊際之廣,我都以慈悲心去解救他們,雖然有那麼多眾生受到我的解救,但我決不執著度化眾生功德,所以在諸位大菩薩心中應該認為,實在沒有一眾生受到我的救度。

  為什麼要有這些想法呢?須菩提你要知道如果菩薩有我相(自私心執著自我)、人相(對待心,計較得失)、眾生相(分別心,雜念紛紜)、壽者相(慾望心,貪得壽命),他就不菩薩了。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白話直譯:

  我再告訴你吧!須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薩,他的心量必須很大,這樣才能不計較,在不計較之下才會去做利益眾生之事,但是在做出利益眾生之事後,也不會有絲毫的執著,例如,不要去貪看艷麗的物品,才能使眼根清凈;不要去貪聽靡靡的音樂,才能使耳根清凈;不要去貪嗅香濃的味道,才能使鼻根清凈;不要去貪吃美味的大餐,才能使舌根清凈;不要去貪穿華麗的服飾,才能使身根清凈;不要去貪想物質的享受,才能使意根清凈

  須菩提!要作為一位大菩薩應該要做到忘記布施給誰,忘記布施多少,以及不求名、不求利、不求褒獎;為什麼菩薩布施要達到這種境界呢?因為這樣的布施心量才能廣大,在廣大的布施之下,他的福德才能增長,達到無限量之大。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東方的虛空你想得到或測量出有多大嗎?”

  須菩提回答說:“我沒辦法世尊!”

  佛陀又說:“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虛空你能想像有多大嗎?”

  須菩提又回答說:“我沒辦法世尊!”

  佛陀接著又說:“須菩提菩薩若能不著布施所得福德就像虛空那樣的大,難以想像,難以測量。

  須菩提!所以諸位大菩薩只要依照我的教法,不要著相布施就是了!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白話直譯:

  須菩提!你的想法怎麼樣?可以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如來(佛)的佛身嗎?”

  須菩提回答說:“那是不可能的,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如來(佛)的佛身;為什麼呢?因為佛陀所說如來(佛)的外表佛身是一種假相,不是真實的佛身,而佛的真身是無形無相的,這是世人無法用肉眼看到的。

  佛陀聽了之後說:“你說對了,世間一切有形體東西也是一樣,都是不實在的,因為他都會毀壞,都會變化,所以世人眼光所見的一切相,都是虛幻假相,怎可執著虛幻假相,來蒙騙自己呢?所以世人如能不執著虛幻假相,及不受一切外相的迷惑,這才是一位清醒的人清醒人才能如如自在,這樣的人即使未見有形有色有相之佛身,但已了悟佛身的真實,因為心中有佛,佛心相印,佛就在他的心中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白話直譯:

  須菩提聽完之後又向佛陀說:“世尊!您方才所說的話真是太妙了,我聽了之後能感覺非常真實,但是眾生智慧有限,疑心病重,他們會相信您所說的話嗎?”

  佛陀聽完之後,又對須菩提說:“須菩提你不必懷疑,雖然我說佛法非常深妙,但是仍然會有人深信不疑的,就是等到我圓寂後,經過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千年,及最後的末法時期五百年,總共是兩千五百年,(很接近我們現在年代,因佛陀圓寂於西元前三八零年至五四四年這是各家推測的年代,今年西元為一九九一年,因此佛陀已圓寂二三七一年至二五三五年,所以我們何其幸運,能生長在這年代。註:末法時期共有一萬年。)仍然有持守戒律,廣修福田的善男信女對於在我所說的話,仍然非常相信,認為那是真實的,不過這些能相信的人機緣是非常特殊的,他們不僅在近世諸佛哪裡肯修學佛法而種善根,甚至已於過去世無量諸佛時已種諸善根,所以他們聽到一句話或看到一段文章,便能在轉念之間,心凈不亂信心不退

  須菩提我再告訴你吧!以後這些信心不退的人我當然能知道他們,更會看到他們,因為這些善男信女將會得到十方虛空無量無數福報功德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善男信女,不但不會執著我相(自私心執著自我)、人相(對待心,計較得失)、眾生相(分別心,雜念紛紜)、壽者相(慾望心,貪得壽命);更不會執著一切萬法的名相(因為一切萬法只是渡眾生到達彼岸的工具而已,而本性是佛,萬法非佛,即是成佛,萬法皆空。)以及執著空法的名相(有些人聽到金剛經講萬法皆空,所以就執著空,每天叫空、唱空,成了空病,這就執著空的原因。)所以不能執著萬法,也不執著空法。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善男信女,如果心裡一旦執著萬法的名相,即是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相同的道理,如果心執著空法的名相,也是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不要執著一切萬法,也不執著一切空法;就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為你們說法的時候,常用竹筏來作比喻世人編竹為筏,渡人過河,到了彼岸竹筏就不用了我所說的佛法就像渡人的竹筏一樣,過了河就要放棄,何況不是佛法的理論,更不應執著了!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白話直譯: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我得了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果嗎?我有說任何佛法嗎?”

  須菩提聽了之後說:“如果以我的體悟,去解釋佛陀所說含義,應該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名稱,可叫做——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果,因為佛法是說眾生聽的,菩提果也是說眾生聽而已,在佛的世界裡哪有什麼菩提果位。也沒有固定的佛法可讓佛陀來說的,因為佛陀所說的法都是因人的根基而說;如佛陀所說佛法,都像虛空一樣永不變異,但虛空是不可取得的,虛空的廣大及虛空的恆久性也是難以言說的,所以佛陀所說的法,有又好像沒有,沒有也好像是有就好虛空來說,虛空本來就有,但是迷昧的眾生往往忽略它的存在,佛法也是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佛法,可是世人往往忽略它,還以為佛法不夠普遍,這都眾生痴迷的看法,排斥的想法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呢?這都是因為一切凡夫賢人聖人,在無為法的證悟方面有所差別,如聖人見山是山,不執著山,已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賢人見山不是山,因為怕起慾念私心,所以排除一切外相外緣凡夫見山是山,執著山,因為凡夫貪心不足的,常常為了身外之物而起爭執。所以凡夫賢人聖人差別就在於此,也就是無為與有為的差別。”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白話直譯:

  佛陀聽完之後,又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如果有人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太陽系所照之處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三個千,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這已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國度,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諸佛也是一樣。)七寶(金、銀、琉璃琥珀、硨磲、瑪瑙、珊瑚。)用來布施你說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聽後回答說:“當然是很多!世尊!(弟子佛陀的尊稱,因為佛陀世人共同尊敬的人。)雖然是很多,但那隻是有限量的福德,並非是無限量的福德;無限量福德須要無相布施也就是不惦念布施多少,不惦念布施給誰,布施之後不求回報;而有限量布施即不同,他們經常惦念布施多少,布施給誰,更需求回報。所以佛陀您說福德很多,其實那也只是有限量之多而已。”

  佛陀聽完須菩提的回答後,很慎重的說:“假使有人每天讀誦這本金剛經,或是將本經中的四句偈語(經中的四句話,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還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記在心裡,照著去做,或講給別人聽,這個人所得福德勝過充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福德,因為講佛法給人聽是法施的一種,法施是三布施(三布施是一、法施、二、財施、三、無畏施。助印金剛經是三施並行,如一、能讓人看到本經是法施,出錢助印是財施,護持佛法無畏施。)中功德最大的,而金剛經功德更是無限量之大。

  為什麼金剛經功德是無限量之大呢?須菩提!我老實告訴你吧!就是過去一切成就佛果的諸大菩薩,在徵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最後階段時,都是領悟此經(金剛經)才證悟的,所以此經可說諸佛之父諸法之母,一點也不虛假

  須菩提!一切有為法皆是方便法門而已,只有現在我所說的法(金剛經才是真實之法,但我說真實之法讓你們聽,你們仍然不可執著,為什麼呢?因為讓人開悟佛法,一旦讓你開悟了,那就不佛法了,所以佛法只是對迷昧的眾生說的,在佛的世界裡就用不上了。

九品 一相無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羅漢道’,即著我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凈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白話直譯: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證得須陀洹(已證初果的聖者,須陀洹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譯,中文是入流,也就是預入聖人的意思。)果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須陀洹果位的想法嗎?”

  須菩提聽了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證得須陀洹果位的修行人,雖然已進入聖者之流,名為“入流”,但這只是假藉的名稱而已,反而在證得須陀洹果位時,心是無所入的,為什麼會無所入呢?因為證得須陀洹果位的聖者,已不執著艷麗的美色、悅耳的聲音、香濃的味道、可口的食物、細滑的摸觸,他不執著一切的形相,所以須陀洹只是假名而已。”

  佛陀聽了之後又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證得斯陀含(已證二果的聖者,斯陀含是印度文的直接翻譯,中文是一往來,也就是尚須來人間修持最後一生。)果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斯陀含果的想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證得斯陀含所謂的修行人,雖然尚須天上人間往來一次,所以名叫“一往來”,但是他們已沒有往來的想法,如果他們還有往來的想法即是一種執著,而證得斯陀含果的聖者是心無執著的,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佛陀又問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證得阿那含(已證三果的聖者,阿那含是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譯,中文是不來,也就是再來欲界人間接受生死的意思,但仍須在色界無色界天中繼續修行,才能進入四果阿羅漢果位。)果位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阿那含果的想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證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人,雖然不須再來人間接受生死,但他們已不執著去與來之相,更沒有去與來之分別心,所以這才叫做阿那含。”

  佛陀又問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證得羅漢(已證四果的聖者,阿羅漢印度古文的直接翻譯,中文有三種意思,一、應供——也就是應讓世人供養的意思。二、殺賊——殺掉一切煩惱賊。三、無生——永不在三界受生。)果位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阿羅漢果想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證得羅漢果修行人,已是一位無學(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皆為有學聖者,只有四果阿羅漢才是無學聖者,有學聖者是須要再上進修學的意思,無學聖者聲聞乘中最高果位的,在聲聞乘中他已全部修學完成,所以是無學聖者。但廣義來說,證得羅漢果位只是小乘果位而已,只修慧未修福,只度自己未度別人,不如大乘菩薩乘,福慧雙修,度己更度眾生,兩全其美)聖者,在聲聞乘的修學方面,早已無法可學,無法可修,所以才稱為阿羅漢世尊!假使證得羅漢果位的聖者,會有我已得到阿羅漢果想法,那麼他已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怎麼有資格叫做阿羅漢呢?

  世尊!您曾經說過我修持境界已達到遠離是非、分別、執著心性自在、自如、正定,在所有人中,贊許我是解空第一,有第一等的離欲工夫,也是第一等的阿羅漢

  世尊!雖然我得您的稱讚,但我仍然默默的修持,從來沒有我證得羅漢念頭

  世尊!如果我有心念,認為自己已得阿羅漢果位,而念念在心,您就不會說我是一位喜歡寂靜修行人;就因為我心所得,亦無所失,不執著一切相,行而無所行,做而無所做無欲無求,所以才叫做寂靜修行人,倘若我執著果位在心,就不寂靜修行人了。”

第十品 莊嚴凈土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白話直譯:

  佛陀又對須菩提說:“你的意思怎樣?我過去在燃燈佛(因為燃燈佛出生時身邊有燈光照耀,所以成佛之後佛號稱為燃燈佛,當時釋迦牟尼佛的過去世是一位修菩薩道的出家人,曾經親近燃燈佛,燃燈佛為他授記,說他將來成佛佛號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娑婆世界。)那裡得到什麼嗎?”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的,世尊!您在燃燈佛那裡實在沒有得到什麼,因為有得即有失,有得失之心怎能成佛,所以照道理來說您實在沒得到什麼。”

  佛陀又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菩薩有沒有在莊嚴清凈的佛土呢?”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的,世尊!為什麼呢?因為菩薩是心不執著才產生莊嚴的,而眾生心生貪執才產生污衊的,所以菩薩雖然莊嚴了佛國凈土,但是他們心不執著,更不作莊嚴想,而莊嚴是一種假藉之名而已。”

  佛陀於是又說:“是的!就因為這樣,所以須菩提你應當知道,所有的大菩薩都應該如方才所說的,心不能執著,這樣才能達到一心不亂,而且才能生起清凈之心,如不應執著艷麗的物品,不應執著靡靡的音樂、香濃的味道、美味的大餐、華麗的服飾、物質的享受,才能使心清凈也就是說,心不可執著一切,才能產生清凈之心!”

  佛陀停了一下又說:“須菩提!假使現在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就像須彌山王(須彌山高度有三百三十六萬里,周圍有六萬座大大小小之山環繞,是眾山之王,所以稱為須彌山王。)那麼大,你的意思怎樣,他的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聽了回答說:“是很大,世尊!為什麼呢?因為佛陀所說的那麼大的身體,並不是普通人身體,而是發大願、修大行所獲得微妙身體,但是大身體也是假藉的名稱而已。”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白話直譯:

  佛陀又說:“須菩提!假使用恆河印度境內的一條大河,河內的沙非常的細,也非常的多。)中所有的沙數來作比喻,以一粒沙去比喻一條恆河,即一粒沙一條恆河恆河數目,和沙的數目一樣,而那麼多恆河裡面還有那麼多的沙,你看這樣沙的總數多不多?”

  須菩提回答說:“當然很多!世尊!以恆河中的一粒沙去代表一條恆河,那麼恆河之多就難以去數了,更何況是所有河中的沙呢?”

  佛陀慎重的說:“須菩提我現在老實的告訴你,假使有善男信女,以最珍貴的七寶盛滿那如恆河沙一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去布施濟貧,那麼這個人所得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很快地回答說:“當然很多呀!世尊!”

  佛陀告訴須菩提說:“假如有善男信女,每天讀誦這本金剛經,或是將本經中的四句偈語(經中的四句話,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及“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還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記在心裡,照著去做,或講給別人聽,這個人所得福德,勝過前面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福德。”(如果自己認為口才不好,難以啟口講給別人聽,可改用助印《金剛經》送人,與人結緣,功德是非常之大,請十方善信趁此機緣助印《金剛經》。)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白話直譯:

  佛陀停了一會兒,再一次強調說:“須菩提!不管什麼人,不管在什麼地方,或什麼時間,如能對人演說金剛經或是經中的四句話,這個說經的地方就是無上聖地、就是無上道場,所有世間天神、人民、阿修羅魔,皆應像佛塔廟一樣的恭敬供養

  更何況假使有人能完全依照經意去修持每天讀誦這本金剛經那他功德更是無法計算。

  須菩提!你應當知道讀誦金剛經,照著經意去修持的人,將能成就最上等,也就是第一等級——至高無上稀有的究竟法,所以這本金剛經的所在地方,等於有佛在那裡,我們對修持讀誦金剛經的人要像尊重佛弟子一樣。”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白話直譯:

  當佛陀講到此時,諸弟子都贊嘆金剛經功德,真是不可思議,於是須菩提就向佛陀請教說:“世尊!剛才您所說的法,將來如果編成一本經,應當如何去取它的名字?我們又如何去恭敬護持呢?”

  佛陀告訴須菩提說:“這本經的名稱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是最銳利、最堅固之物般若是妙智慧的意思,波羅蜜是到達彼岸含義。)也就是至高無上智慧到達彼岸讓你們快速證得佛果,這個名字有無上的意義存在,所以你們當要恭敬護持!

  再說,這個名字有“無相、破相”的意義須菩提你要知道我所說的妙智慧無相的,金剛的銳利是破一切相的,修無相、破一切相的無上法門能讓人到解脫彼岸,可是我所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只是一個名字而已,是無上的名字但也是勉強取的名字,為了度化你們才取的假名而已。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你認為我有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世尊覺悟本性是不執著名字形相的,因此您可算是並無說法。”

  佛陀又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三千大千世界(一個太陽系所照之處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共有三個千,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是大千世界而已,但這已經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也是一佛所教化的國度,不只是釋迦牟尼佛如此,十方諸佛也是一樣。)所有的細小灰塵,你說多不多?”

  須菩提聽了立刻回答說:“當然是很多呀!世尊!”

  佛陀再解釋說:“須菩提!但是那麼多的細小灰塵,也是假籍的名稱而已,因為這些細小灰塵也是由大石頭分裂而得,現在是細小灰塵,但是一旦掉落地上,在水的結合下,又要變成土塊,因此名稱只是物體的暫用而已;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樣,是假籍的名稱而已,因為三千大千世界是由細小灰塵的大結合——成為土塊,土塊的大結合——成為小山,小山的大結合——成為星球,星球的變化排列——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也會隨著眾生的業報而產生變化,眾生清凈,三千大千世界清凈眾生心污穢,三千大千世界即污穢。眾生心生執著,即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生解脫,三千大千世界也只是假籍的名稱而已。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可不可以用我的三十二種相貌特徵,去以貌取人呢?”

  須菩提聽後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因為您的三十二種相貌特徵也是因緣假合而已,眾生不了解這一點,還一再認為您的肉身就是真佛,真是太可悲了,而不知真佛是在人人的清凈自性之中,所以您所說的三十二種相貌特徵,其實只是一種假相而已,一種暫用的假名稱而已。”

  佛陀聽了說:“須菩提你說很好,能一語點出眾生的迷執,讓他們皆能達到即刻開悟境界,所以將來若有善男信女,他們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即使一再轉世,一再布施,用盡了恆河細沙那麼多身體那麼多生命,還不如讀誦或修持這本金剛經,就是講經中的四句偈語給別人聽,他所得福報還要比生生世世布施功德大。”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白話直譯:

  那時候須菩提聽到這些話,更深一層地肯定自己所領悟的無上妙法,而且這些妙法將來可解救眾生,讓眾生開悟解脫,不再迷昧沉於生死苦海,所以雖然已證阿羅漢果位的他,仍然感動得大哭起來,並且向佛陀說:“太稀罕,太少有了,世尊!您現在所說的無上甚深妙法,我從過去到現在,洞徹一切妙理,但就是未聽過這樣的佛法

  世尊!現在我可以預先知道,將來如果有人,能夠看到或聽到這本經,去領悟它,一定能夠產生信心,進而去修持清凈法門,使自己本性清凈,達到“是心是佛”的實在本相,因為眾生皆有佛性,只是佛性受到蒙蔽而已,就好鏡子本來應該明凈,只因蒙上塵埃而已,只要拭去塵埃鏡子的實在本相就是明凈的;眾生本有佛性,只因受到貪、嗔、痴的影響產生種種煩惱,如果沒有貪、嗔、痴所帶來的煩惱,當下即是自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像這樣的人,當然是一位快速成就第一等稀罕少有的殊勝功德之人

  世尊眾生本有佛性也就是眾生的本來面貌是佛性,只是眾生已把佛性污染而已,只要了解這個原理,去修持證悟,即能成佛。可是您(佛陀所說的——實在本相的佛性,也是假籍的名稱而已,修持證悟之人仍然不可執著

  世尊!我今天聽到您現在所說的無上甚深妙法我是堅信不疑的,我也能夠理解的,我更會按照您現在所說妙法修持這對我來說並不是很困難

  但是等到佛陀圓寂後,經過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千年,及最後的末法時期五百年,總共是二千五百年(以民國八十年計算,佛陀圓寂的年代,據各家推測已經過二三七一年至二五三五年,所以須菩提所指的年代正是我們現在年代。)倘若有人看到或聽到這本金剛經,進而能理解它的奧妙,堅信不疑,依法修持我想有這樣的人,那真是太難得了,同時這人將能成就第一等稀罕的無上功德,早日成佛是不成問題的。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人已經沒有我相(自私心執著自我)、人相(對待心,計較得失)、眾生相(分別心,雜念紛紜)、壽者相(慾望心,貪得壽命)。

  何以見得呢?因為執著“我相”,其實是顛倒妄想而已,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是一樣都是私心、對待心、分別心、慾望心所產生出來的,所以這都是不實在,但眾生往往執著於不實在的生滅假相而不自知。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迷失了方向,用錯了心,反之,只要心中不要執著這一切,才能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這才是佛的境界。”

  佛陀聽了之後,又對須菩提說:“你說對了!你說對了!如果有人看了聽了這本經,只要不錯用心,依法修行,就是成佛捷徑之道這都是實在之言我現在更強調一點,如果將來有人看到或聽到這本經,不驚疑、不恐慌、不畏懼,這樣的人真是太難得了。

  為什麼呢須菩提你應該知道我現在所說的是第一波羅蜜(第一捷徑到達彼岸方法也就是以妙智慧去破除煩惱而得解脫方法。)雖然我說第一波羅蜜,但你們仍然不可執著第一波羅蜜,因為我說的第一波羅蜜只是一個名詞而已,只是方便引導眾生修持的名詞而已。

  須菩提!以忍辱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語,中文是到達彼岸的意思。)來說,也是不能執著的,當下要忍而無忍,辱而無辱,一點也不起嗔恨心,所以我所說的忍辱波羅蜜也是一種名稱而已。

  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我過去世被歌利王(是一位殘暴的國王,懷疑修行人與他的宮女有染,於是就殺了修行人,但修行人仍然不起嗔恨心,那位修行人就是現在的佛陀。)以劍斬掉我的四肢、耳、鼻時,我仍然不起嗔恨心,可見當時我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

  為什麼呢?如果過去世我的身體被歌利王一塊一塊的分割時,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當時我就會起嗔恨心的。”

  須菩提!又想起過去五百世中做忍辱仙人的時候,專門修忍辱之道,在那時候我就已經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

  所以說,須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薩必須不可有任何執著,就是見到一切外相都不能動搖本心,能夠做到這點,然後再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才能與佛心真實相應!

  在與佛心相應之後,更應時時保持,讓它不退失,如何才能達到此目標呢?就是不可執著艷麗的物品,也不執著靡靡的音樂、香濃的味道、美味大餐、華麗服飾,以上這些物質享受都不可以執著,然後才能升起清凈之心,因此清凈之心必須在一切都執著情況下,才可能產生的。

  如果心有所執著,你的念頭就會隨著外在的一切起煩惱,這樣清凈心就消失了,人反而不能安住了,所以我說菩薩心中不應有任何形形色色的執著,然後才能毫無掛礙,去做清凈布施

  須菩提要做一位大菩薩,為了利益廣大眾生緣故,就要像方才我所說的方法布施才對的。

  總而言之,就是不要執著,因為世間一切物體都是假的,它們只是暫時存在你的眼前而已,不久之後就會隨著歲月而毀壞消失;眾生也是一樣,只是一種假名稱而已,因為眾生皆由業障果報所形成,只要業障果報消失,哪有眾生呢?

  須菩提我一向是講真話的、講實話的,而且也是永恆不變真理,我從來不說欺騙的話,也不說怪異的話。

  須菩提我所證悟的法是無相的,無相是沒有實體的;但又是自性圓滿的,所以它又不虛假的。

  須菩提!倘若菩薩布施的時候,一直惦念著我布施給誰,布施多少財物什麼時候才能回報。像以上這樣的布施凡夫布施,非菩薩布施,因為菩薩布施是“施不望報”的,哪能布施之後還有惦念之心呢?所以菩薩布施之時,還一直惦念著回報,像這樣的作為,就好比一個人走入暗室一樣,他是毫無所見的,無法得到光明的。

  假使菩薩布施的時候,不去惦念著我布施給誰,布施多少財物,更沒有要對方回報的念頭。像這樣的布施就好比人的兩顆眼睛,非常的明亮,在日光照耀之下,什麼東西都能得很清楚。

  須菩提將來的末法時代,如果有善男信女,看到或聽到這本經,進而讀誦此經,依法修行就會得到佛光的普照,而且以我的智慧去判斷,可以肯定這些人很有善根,更會看到這些人都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

  “須菩提若有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白話直譯:

  須菩提!假使有善男信女,在每天上午,以恆河沙數這樣多的身體布施,中午又以恆河沙數那樣多的身體布施,下午又以恆河沙數那樣多的身體布施,像這樣的布施,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劫是印度時間的演算法,一劫的時間是四十三億二千萬年)的時間,每天都用這么多的身體布施

  假若另外有人,聽到或者看到這本經,更發心依法修行信心不退,那麼這人所得福德,勝過那位以恆河沙那麼多身體布施之人,又何況用手抄寫(以前沒有印刷機器,所以文字經書都是手抄寫的)、信受奉行,早晚讀誦、為人解說,那他福德,就難以計算了。

  須菩提!總而言之,這本經的功德真實大得難以想像,無法用尺量、無法用枰稱,大海尚有邊,唯有此經功德,沒有邊際,沒有止境。

  所以這本經,我是特別講給發大願、修大乘菩薩道及修最上乘佛道之人聽的。

  如果有人發心修持讀誦這本經,或是願意為廣大眾生解說經文含義佛陀都會知道這些人,並看見這些人,皆可成就功德,大到無法用尺量、無法用枰稱,大海尚有邊,但此人功德可達到沒有邊際,沒有止境的不可思議功德

  像這樣的人,我可預知將來必定能擔負起如來的弘法大願,讓眾生都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什麼我說這些人能擔負如來的弘法工作呢?須菩提!我告訴你吧!因為修大乘菩薩之人才有廣大的慈悲心,反之,修小乘佛法的人,度自己都來不及了,哪裡還想去度化別人,他們常執著於我相(自私心)、人相(對待心)、眾生相(分別心)、壽者相(慾望心);那麼這些人就是得到這本經,或是聽到這本經就產生排斥的心理,哪裡還會去讀誦,以及為人解說呢!這是不可能的。

  須菩提!此部經功德大了,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場所,只要有這本金剛經》在,一切世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六道之一,性好鬥)都應供養,因為那個地方,等於就是佛塔,所以都應當恭敬禮拜圍繞,並焚香參拜,獻花供奉。

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白話直譯:

  佛陀講到此時,進一步的說明:“須菩提!假若有善男信女,看到或聽到這本經,進而依法修行,讀誦此經,不但得不到別人的恭敬,還受到他人的輕賤,是因為他前世造了極重的惡業,本應墮到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受盡種種苦難,但因現在受到別人的輕賤,所以,以前的罪業就被抵消了,將來還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我回想過去無量阿僧祇劫(阿僧祇劫是無央數,亦是無法計算的意思,劫是印度時間的演算法,一劫是四十三億二千萬年)那麼長的時間,還是沒遇到燃燈佛之前,已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那由他是億的意思)那麼多的佛,我都曾經供養,沒有說哪一尊我不供養的。

  雖然我供養那麼多的佛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假若有人,在末法時代,看到或聽到這本經,進而依法修行,讀誦此經,他所得到的功德,和我所供養諸佛功德作一比較,我還達不到百分之一,更達不到千萬億分之一,甚至用所有的算數、數學去換算、去比喻,還是無法算出來的,可見金剛經功德有多大呀!

  須菩提假如有善男信女在末法時代,能依法修行及讀誦這本金剛經,那麼他所得到的功德真是太多了,我如果完全說出來,反而讓一般凡夫產生懷疑,進而毀謗佛法,這就不好,因為毀謗佛法的人將遭受精神錯亂,瘋狂亂性的果報這人將永遠無法接近佛法了,為什麼呢這都狐疑佛說,不信佛法的結果。

  須菩提!你應當知道,這本金剛經所講的義理都是無相的、不可思議的,因此果報也是不可思議。”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白話直譯:

  佛陀講到此時,須菩提忽然又想到一個問題,於是又向佛陀請示說:“世尊未來如有善男信女發了上求佛道菩提心時,應該怎樣去安住菩提心,及如何降伏妄念心呢?”

  佛陀聽了之後,告訴須菩提說:“未來如有善男信女發了上求佛道菩提心時,首先應當有這樣的想法‘我要做一位菩薩,我應當減除眾生煩惱,度化他們使他們得到解脫,當我減除眾生煩惱,度化他們解脫之後,仍然不可有眾生受到我度化的想法。’

  為什麼呢?我告訴你吧!須菩提!因為作為一位菩薩,如果還有我相(自私心雜念紛紜)、壽者相(慾望心,貪得壽命),他就不能算是菩薩了。

  這又為什麼呢須菩提原因就是實在沒有什麼法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的,為什麼呢?因為無上正等正覺是究竟清凈的意思。既然是究竟清凈了,那還有‘我要發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想法嗎?

  ‘沒有的,世尊!依照我的了解來解釋佛陀所說義理佛陀在燃燈佛那裡,所修的是無我無相的究竟清凈之行,並沒有什麼所謂的證悟,更沒有什麼菩提之法可得。’”

  佛陀聽了之後說:“是的!是的!須菩提!當時我已達到無我無相的究竟清凈了。那裡還需要什麼法,所以我在燃燈佛那裡,實在是沒有得到什麼法,更沒有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

  須菩提!假若有個實在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被我得到,念念在心,那麼究竟清凈就不在了,究竟清凈心既然不存在,燃燈佛就不給我授記,更不會說:‘你來世必當成佛佛號的名稱叫釋迦牟尼佛。’就因為當時我已達到究竟清凈心,因此心地上毫無雜念,更沒有我得無上正等正覺想法,所以,燃燈佛才給我授記,更說:‘你來世必當成佛佛號的名稱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如來這兩個字,其實是‘如其本來的究竟清凈’之含義,因此修行人如能達到‘如其本來的究竟清凈’才能成佛的。

  假如人說:‘佛陀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才成佛的’那就錯了須菩提!實在沒有什麼法,可讓佛陀得到的,一切佛法皆是方便說、因緣說而已,無上正等正覺也是假名字而已。

  須菩提!假使一定要說有什麼可得無上正等正覺,那我只能告訴你‘無實無虛’四個字而已,‘無實’就是凡所有一形相都是不實在的,修行人如能不受一切形相左右,自性自在解脫煩惱,脫離生死,這才是真實的,這就是達到‘無虛’的境界也就是一切都虛假的意思。所以,我說佛法是非微妙的,可用在任何方面,如行、住、坐、卧皆是佛法,一切萬事萬物都能用在佛法上,因此一切萬事萬物都可以稱為佛法

  須菩提我說萬事萬物皆可稱為佛法這只假名稱而已,說給未開悟的人聽而已,一旦開悟了,而且達到究竟清凈就不需要一切法了。

  須菩提!這好比以前我說過的,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須彌山那麼大的道理是一樣的。”

  須菩提即刻回答說:“喔!我知道了世尊你說的大身體,並不是普通人身體,而是發大願、修大行所獲得微妙無形大身體,但是無形大身體,以人身說是大,以佛的無量無形大身體說是小,因此您說的大身其實只是假名而已,沒有所謂的大小之分別。”

  佛陀又說:“須菩提要做為一位大菩薩也是一樣,不可執著一切假名稱、假形相,就是每天在做度化眾生工作,但心中不可有‘我功德很大、我能力很強、我可度化無量眾生’的想法,如果有以上這樣的想法心中就有執著了,有妄想執著就不可稱為菩薩了。

  怎麼說呢?須菩提!因為菩薩這個名字,只是為了度化眾生而假設的名稱而已,所以我說,如果有人不執著我相(自私心)、不執著人相(對待心)、不執著眾生相(分別心)、不執著壽者相(慾望心),他可稱為一位菩薩了。

  須菩提!倘若菩薩有這樣的想法,更對人說:‘我應當去莊嚴佛國凈土。’那麼他就不菩薩了,因為他已經執著假名稱、假形相了,而不知‘莊嚴’兩字,其實只是針對眾生而說的假藉名詞,佛國凈土本來清凈,哪裡還需要您來莊嚴呢!

  須菩提!倘若菩薩佛法能夠達到圓通了達的境界他不會受到我相(煩惱障礙),法相智慧障礙)的牽絆,那麼我才說他是真正的菩薩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肉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天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法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白話直譯: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你看我有肉眼(一般人的眼睛)嗎?”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有肉眼。”

  佛陀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你看我有天眼天眼可以看到肉眼所不能看到的東西,能看得很遠,又能透視。)嗎?”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有天眼。”

  佛陀又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你看我有慧眼嗎?(慧眼能洞徹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使自己所見一切皆不迷惑。)”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有慧眼。”

  佛陀又問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你看我有法眼嗎?(法眼能洞徹一切萬事萬物皆是眾緣合成才有的,如本來沒有這本書,現在有這本書是因為寫作、打字、印刷、裝訂之後才有的,這就是眾緣合成。能洞徹一切萬事萬物皆是眾緣合成的,就了解到一切皆沒有實在的個體,只是暫時的假相,所以對一切事物就不執著。)”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有法眼。”

  佛陀又問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你看我有佛眼嗎?(佛眼是具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功能,又能看到究竟、實在、真正永恆不變真理事物,唯有成佛者才能達到如此的境界。)”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您有佛眼。”

  佛陀再問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雖然我有佛眼,但是現在以肉眼來看恆河中所有的沙,我是不是也說那是沙呢?”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假如您要以肉眼去看它,當然那仍然是沙呀!”

  佛陀又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像一條恆河裡面所有的沙,有那麼多沙子一樣多的恆河,再取所有恆河的沙,那麼多數目比喻世界數目你認為這樣佛世界數目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喔!那太多了,世尊!”

  佛陀再告訴須菩提說:“在那麼多國土中,所有眾生的種種心思,我都知道的,為什麼我能夠知道呢?因為眾生的心思都是顛倒妄想的,想來想去都是虛妄不實在的,所以這根本不是真心,只是假名叫做‘心’而已。

  我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我告訴你吧!眾生的心思都想著過去、現在、未來,但過去已成過去,就像人的壽命一樣,過去就不再回來了,現在又是不停的,如坐在行駛的汽車上,你說現在看到是橋頭,但當你說完,已經在橋中或橋尾了,甚至於橋已經過去了,所以現在也是抓不住的心思。未來呢?也是一樣,因為人的心思是隨著環境而變化的,沒有一定的,因此又怎能預期未來想法呢?所以過去的心、現在的心、未來的心,都是不實在的,都是得不到的。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得福德多。”

  白話直譯:

  佛陀繼續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樣?假若有人積滿三千大千世界那樣多的七寶,拿來布施,你看他所得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回答說:“是的,世尊如有這樣布施的人,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