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june/3ccae7bf28d4150a9b14be39c79a74a1.jpg" />
《心經》中蘊含著無上的智慧,能讓我們學會關照自我,免卻內心的苦痛。它能教給我們哪些做人做事的智慧?
《心經》的經體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部內容極其豐富深遠的經書,包含著佛學智慧思想的精華。佛教中的“般若”表示“智慧”,而“心”是內心,表示根本與精髓。人世間,我們要想把事情做到最好,靠的是智慧、信念、格局、胸懷和眼界。《心經》便是提供這些營養和智慧。
《心經》一直在講“無”,“無”就是“破”。當一個人任何東西都可以“破”,也就是說,把所有內心的掛礙都拿掉的時候,你就能盛起一切。我們的掛礙很多很多。當把你內心的執著、掛礙都拿掉的時候,反而能輕松地全身心投入,能做到最好的狀態。你要追求名,就要破除名;你要追求利,就要破除利。佛學說,不破則不立,破立是相互存在的。
《心經》還有另一個關鍵詞——“觀”。要“破”,首先要自知,這就是“觀”。觀照自己的內心在哪裡、擔心在哪裡、定位在哪裡。儒家言“行之不得,返求諸己”,當你走到人生坎坷處,一定要回來自我觀照,反省自己,這與佛法思想相通。2004年,我來到香海禪寺建設道場,當我面對這片空曠的荒地時,我無數次地問自己:和尚到底干什麼的?佛教的存在到底是什麼?佛教在所有宗教當中體現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宗教、哲學、思想、政治在未來人類當中又體現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我不斷問自己,當每一次思想提升時,我發現自己不會活在自我狹隘的思想觀念里。在不斷自我詢問、面對內心的過程中,自我感知便越來越清晰。實際上,這種力量就來自於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