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群疑(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是的,信仰佛教鬼神崇拜的民間信仰很不相同,信仰佛教必須三寶具足。所謂三寶的是佛、法、僧;所以稱為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遠常隨,水火不能毀,盜賊不能奪,受用無盡,非世間諸寶所能比。



佛寶是指修行而至福德智慧圓滿究竟的人。任何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過去、未來、現在的三世十方諸佛都是我們皈敬的物件。但在我這個世界的歷史人物之中,成佛的,尚只有釋迦牟尼一人



所謂法寶是指修行成佛方法道理,而我們所知法寶釋迦牟尼所說的,因此稱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現在所見法寶是指經、律、論的三藏教典以及祖師們的註解語錄是指導我們如何修行而且必須修行的依准。



所謂僧寶是指正在修學佛法,並且協助他人修學佛法,護持眾生修學佛法的人,是包括菩薩羅漢以及凡夫僧尼。可是聖僧菩薩羅漢凡夫見到也不認識凡夫所接觸的,多半是凡夫僧,因此,以人間比丘比丘尼為僧寶的中心。



僧寶是老師法寶是教材,佛寶是發明及發現教材的過來人。唯有三寶齊備,才是完整的佛教;否則僅信三寶之中的佛寶,那和盲目地迷信神鬼無異;僅信三寶中的法寶,則和一般的學者研究學問無異;僅信僧寶,則和普通人認乾爹、拜乾娘相似,那就不是佛教



所以皈依三寶,相當於學生學校註冊,是信佛學佛的開始。唯有註冊之後,有了學籍,自己才承認是學校學生學校也接受你的上課;學生上課是義務學校授課是責任。所以,皈依儀式非常重要;又像夫婦結婚,官員就職,黨員入黨,都要經過宣誓和監誓等的行為,這表示慎重和肯定。



如果不經過皈依三寶儀式,當然也可學佛佛教不會把未皈依三寶的人指為魔鬼;但是未經皈依三寶儀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託、躊躇、遲疑,遇到緊要關頭,他們會說:『我還不是佛教徒,我還不需要遵照佛教戒律來做。』比如:懈怠、放逸、邪淫妄語、順手牽羊等的惡業惡習,他們會原諒自己,更不會防範於未然。如果皈依三寶後,自己會做自我的約束、警惕和警策也會受到同修及師僧等善知識的鼓勵、督促、規勸,所以,在人格的升華,道心的增長,修持努力等各方面都會進入正軌和常軌。



請讀者不要以為皈依不重要,或者誤會尚未懂得佛法修持就不夠資格皈依三寶。其實正因為你尚未修行,不會修行不懂佛法,而已經知道佛法可信、可學,那就應該趕快先來皈依三寶。認為自己尚不足以做一個佛教的人,更需要現在皈依皈依之後,不論在心態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善友、諸佛菩薩護法龍天來協助你、加持你,所以意志力薄弱,信心不足的人皈依三寶就會增強你的意志,增加你的信心



一定要看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紅塵』二字並不是佛學的名詞,實出於中國文學的辭匯。它的意思是形容飛揚的塵埃,或是繁華的生活景象。



西漢班固的〈西度賦〉,有『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這是形容西度長安,人多、事多、錢多,豪華熱鬧。在盧照鄰的詩《長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紅塵暗天起。』宋朝程顥的〈秋月〉詩中有『隔斷紅塵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在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一回中也說『有城回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可見紅塵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場的、富貴人間的繁華景象。



『看破紅塵這句話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國古來的文學家,受到道家自然無為的影響,以及後來隱遁之士厭倦官場虛幻富貴生涯,嚮往山林的田園生活,而經常使用的辭匯。所以,看破紅塵是從煙雲似地繁華生活隱退到自由、簡樸、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環境中。



佛教中國常常受到誤會,一般人常把逃避現實,隱遁於山林的風氣和現象,歸之於佛教信仰以及學佛的結果。其實佛法中,不講紅塵也沒有講看破紅塵,只有講到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對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六塵是外境,六根是內境,必須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才能產生身心現象。心為外境所轉,也就是被六塵所動,就會以六根造作善惡、好壞等的行為,佛法稱此為造業。其可以造惡業也可以造善業:造惡業下墮地獄餓鬼畜牲的三惡道;造善業則還生為人,或生天界,享受人天福報。但是不論下墮或上升,都是在世間的輪回生死苦海之中。欲解脫,則必須認識六塵是虛幻的、不實的、多變的。《金剛經把它形容為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能夠徹悟塵世界的虛幻不實,當下就是解脫自在。若身心處於六塵世間,而不為六塵世間所困擾、誘惑,就不會起煩惱,稱為解脫之人



可見,佛法所謂的六塵,是指身心所處的環境。繁華的富貴生涯,固然是屬於六塵,隱退的自然生涯,也沒有離開六塵,因此,禪宗有言『大隱隱於市廛,小隱隱於山林』。這也就是說,心有所執,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麼環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風、暴雨、惡獸、猛禽、毒蟲,或所謂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都會引起你的煩惱;如果心無掛礙,處於皇宮、華廈和居於洞窟、茅舍是一樣的,何必要去分別。



通常都說看破紅塵就是落髮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業失敗、婚姻離散、家庭破碎,已經沒有東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氣,在窮途末路,心灰意冷之餘,就到佛門中找一條苟安偷生之路,所謂:伴著青磬紅□,了此殘生。這景象是非消極悲觀,甚至悲慘的!佛門中的確有這種人,但這絕對不是進入佛門學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進入佛門,成為佛教徒,也並不等於出家佛教徒分為在家與出家兩大類,出家只是少數,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數。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謂將此身心施予三寶和施予眾生:施予三寶為求法;施予眾生是為度眾。施予三寶乃為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施予眾生則可攝化、救濟苦海眾生。能夠難舍能舍,難忍能忍,才是出家正確目的。從難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物慾;就難忍能忍而言,是承擔如來家業眾生苦難,故所謂看破紅塵實與出家宗旨無關。



至於出家學佛,可以包括社會的一切階層,且絕不為逃避現實,乃在和睦人間、凈化人間也就是佛化人間。如果學佛之後要離開人間,離群索居,那就違背了佛化人間的旨趣。在家學佛,在五戒十善生活原則下,對於家庭社會國家都應盡責盡分。所以學佛之後的在家人他會更積極於人間生活以及分內的責任。這也就是大乘佛教菩薩形象分為出家、在家兩類的原因出家菩薩是無牽無掛的比丘相,在家菩薩福德莊嚴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紅塵的本意而言,是屬於消極的,而學佛卻是積極的。我們可以把人間生活形態和心態,分為三類:第一,絕對的多數是屬於戀世型的,對於任何事物放不下,爭名奪利、飲食男女、醉生夢死,苦惱終生而不知生為何來,死向何去?活著的時候放不下,要死的時候捨不得,所以佛稱他們為可憐愍者。第二類人是厭世者,他們或是憤世嫉俗,或懷才不遇;或是消極悲觀對於生命抱著無可奈何的態度。因此,前者會變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間社會的大舞台,而過隱遁的生活;後者若不自殺而死也會逃避現實抑鬱以終。第三類,是屬於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們見到人間的疾苦,世事的危脆,以悲天憫人的懷抱,拯救世間眾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於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這就是被後世

稱為賢者和聖人的型範。



佛教觀點看,第一類人是凡夫根性;第二類人,類似小乘根性;第三類人,類似大乘根性。不過,若以佛法化導,第一類人雖是凡夫也能夠漸漸獲得智慧,洞察世間現象為人們減少煩惱,為社會減少災難。第二類的小乘根性,則至少不會憤世嫉俗,或者尋短自殺,而會積極修行,早求出生死苦海。進而也能為人間留下自我奮發,自我救濟的模範和典型。第三類大乘根性者,則能由於佛法的化導,而賦予無限的生命、無窮的悲願,生生世世菩提心,行菩薩道,佛化人間成就佛國凈土;不僅度人,也要度盡一切眾生。他們不會因阻撓而失望,也不會因便利而狂熱;時時努力因緣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卻永遠精進不懈,像這樣的學佛態度,當然與看破紅塵觀念了不相關。



學佛也需要知識學問嗎?



這問題相當含糊,易於混淆。



首先,我們肯定孔子所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眾,懂得越少,就越能專心一意地照著老師所教的簡單方法一門深入,專精修行,並獲得益處。所以,知識程度的人,甚至沒有讀過書的文盲,並非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大受用,例如:六祖惠能,傳說中他是沒有讀過書的砍柴人,最後卻成了中國禪宗史上的第六代祖師



不過據《六祖壇經》的內容學者們的考察看來,惠能大師雖不是一位學者,若說他目不識丁,則不可能;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傳說中的文盲而能成為佛教祖師,並對佛教有廣大而深遠影響的人,尚無第二者。從印度佛教釋迦世尊開始,傳承以至中國歷代祖師都是博通五明、內外學問知識份子和大學問家。



上上等人,不須教育,不須文化,而是自然天成,一通百通;他們能夠掌握根本的理,以貫通全體的事,不是從瑣碎的萬事萬物各別認知中見其統一的理,正如《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說:『摘葉尋枝我不能』及『入海算沙徒自困』,那是一了百了,不須瑣碎的意思。學法是明理而窮本,學佛見性成佛,當然不需知識學問;可是見性和悟後,為了利益眾生的方便,必須通達經教,充實知識,做為利生的工具。



中上等人及中下等人,必須依據經教,參訪明師,才有修行的依准和學習的方向,否則,便會成為盲修瞎練。在未見明師之前,或者見到了明師之後,都需要經教的根據,才能夠抉擇明師之真假。如果順乎經教,深入法理,洞明法義,那是真的明師。如僅以自我的臆測和修持中的感應經驗自由地解釋經教而毀謗正統歷代諸大祖師三寶的人即為邪師而非明師。



所以,若有人還不知如何選擇明師的話,應先深入經教,確認佛法,再去訪求明師,做畫龍點睛式的幫助,假使千萬疑問能在一語之下徹底點破,那就是你的明師。如果一無所知,而去參訪明師,就你而言,他還是一位普通的凡人;若是已深通經教,縱然踏破鐵鞋,訪遍天下,未見明師,也不會誤入歧途;並且既已掌握方向,便只是需要層層剝落心中的塊壘,雖無法一時將無明的黑漆桶頓時兜底打通,比較起來,還是安全的。



修念佛法的人,如果沒有時間環境不許可,當然,只要抱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就夠了。但是歷代弘揚凈土祖師,像盧山的慧遠,以及唐代的道綽、曇鸞、善導、迦才,到明末的蓮池、蕅益,以及民初的印光等諸大師都是通達儒、釋、道三教的飽學之士,也都是佛教史上的大思想家,怎麼能說念佛不需要經教呢?不通法義而僅念佛,怎麼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凈土?所謂凈土又有幾種呢?雖然下下等人,不知發問,只知照著去做;但是能夠發問,而且經常需要幫助人家學佛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也是對於教法義一無所知,怎麼能夠產生勸化的力量?否則,就是以盲引盲,盲修瞎練,邪正不分心態不明,目的不純,怎麼能夠自利利他,達到往生凈土目的呢?



不錯,人在正當用功之時,不論參禪、念佛、修顯、修密,都要求心無二用,不得一邊修行,一邊思考經教,或以經教的內容、法義來時時對照自己修行情況那是種擾亂,是修行的大障。但在修行之前的認清指標及修行以後的印證情況和指導後學,經教的研讀卻是不可或缺的。



在家信佛禁忌嗎?



民間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禁忌,但那並不是正信的佛教,卻被誤認為是佛教禁忌。如香爐裡面殘餘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結果弄成臟亂和容易引起燃燒的危險。其實,我們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個香爐,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須清理收拾,經常保持像第一次燒過香的香爐一樣清潔。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敢進入寺院禮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誦經、打坐念佛,其實這是低級鬼神禁忌。因為鬼神怕見血污,所以,容易見血發嗔。鬼神嗜血食,見血起貪,可是生理的經血,不是鮮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應;所以,生理期的女性,進入神鬼的宗祠、廟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後果。至於佛教沙彌尼、比丘尼,以及近住優婆夷,都是生活寺院,每天與經像、法物為伴的女性行人,從未由於生理期間,發生所謂沖克的問題而帶來災難的。



在家供佛,設立佛壇,通常都先請人為佛菩薩聖像開光,同時要選擇日期,勘定方位,這也是屬於民間信仰或民間風俗的一種。以入鄉隨俗的觀點而言,這無可厚非;開光表示慎重,擇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但是從佛教觀點而言,諸佛菩薩無處不在,無處不應,一切方位有十方諸佛、十方三寶護法龍天,當然沒有民間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問題,只要自己認為是最尊貴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適當的時間來為佛像安位就好



有人認為某些經咒,在家人不可念,或者某一時辰不可以念某些經咒。其實,凡是經咒都要恭敬心,於清凈處來持誦,最好先洗手、漱口,並在佛前焚香、禮拜;但沒有一定說在家人不可以念什麼經或持什麼咒,除了密宗的特定法門之外。



家裡有人信佛但也有人信神,是否可將不同的神佛在同案供奉?這應該沒有問題,佛在中間,菩薩供在兩邊,諸神供於菩薩的外側,做為三寶的外護,也讓諸神親近三寶,修學佛法,種成佛因。如果取得家人的同意,在改信佛教之後,可對原有的神像焚香、供養、禱告,然後收藏起來,以免供的偶像太多,形成雜亂。



香灰及損壞的經像、法物,有許多人不知道如何處理,甚至於送到寺院。其實,只要選擇清凈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後,埋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屬製品,則收藏起來,過了若干時日,就可做為古董或破舊物處理。



佛前鮮花水果食物茶水供品,屬於消耗品,必須每日更換;如果尚是可用可食,應該移作他用,或是家人食用,不得拋棄;如果腐爛、敗壞,則做垃圾處理。至於供品單數或雙數,沒有限制,以對稱的美觀而言是雙數,如限於物力、財力、位置及場地的關係單數也沒什麼不可。至於品類,質料是以各人的財力可能負擔的范圍為原則,不敷衍也不鋪張。



在家修行時間,以早上、晚上為宜,身心清凈輕松,才能專注虔誠;如果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當然也可以選定不同的時間。最好卧室不設佛像,床上不要打坐拜佛、誦經;如果只有一房子,最好平常佛像用布遮蓋,禮拜之時要把床鋪整理整齊、清潔,再揭開佛像;如果除了床鋪沒有任何位置,坐在床上,也可以做為修行場所。總之,是以恭敬清凈心來做到肅穆、莊嚴程度原則



皈依三寶之後,對於其他宗教,以及民間信仰寺廟道場,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進入教堂、寺廟、神壇,當以鞠躬合掌問訊為禮。不得作為信仰的物件,但還是可以作為友誼的聯繫;在對於佛法未有確實的認識之前,不可以閱讀外道的書刊,否則會造成方向的誤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