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弟子的標準是什麼?


弟子標準是什麼?

不僅善知識需要嚴格的標準,做弟子也有嚴格的標準。如果現在不具備,應該修煉改善,讓自己逐漸具備這樣的條件,不要認為只要有師父就行了。因為你能否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不僅是善知識的問題,直接與自己的修行有很大關係佛經上有比喻醫生病人非常好的葯方。這些葯一味比一味名貴,一味比一味有效。可是病人卻不肯吃葯,只把葯方藏在口袋裡。這樣的病人永遠不會好。同樣,我們遇到了如此殊勝、能讓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佛果的善知識聽聞了顯密合一的無上如來聖法,而且自己也得到了修煉圓滿教法條件,如果自己不珍惜佛法不去修煉,從何得到聖果呢?因此,要學佛法,得到證悟,不僅僅是知識的問題,更主要的還是自己。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救星,只有自己才能徹底地拯救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人能徹底地毀滅自己。』因此,我們不能自做自敵呀!前面講的善知識是傳授佛法的向導。可是有了向導還不夠,自己必須一步步地往前邁步,否則不可能到目的地。這正如想從武漢北京,既問了路,也看了地圖,指路的人也告訴了你如何走,講得一清二楚。但是你只問路,而不前進,那永遠也到不了北京。同樣,要想成就無上佛果,不僅要聽聞殊勝教法,還必須要如實的修行。因此龍樹菩薩說:『我給你出了解脫之道,是否能到涅槃彼岸,就要看你自己的了。』大家對修煉千萬不要簡單想法,就算一個小小的企業,搞了十幾年,能否成為一個好企業,還得打一個問號,更何況我們所做的這個工程是為了解脫生死,徹底斷除所知障和煩惱障,得到至高無上智慧慈悲、德能,到達涅槃聖果彼岸的工程。如果成佛這麼容易就能得到的話,為什麼這麼多人還沒有成佛呢?

此外,不要太盼望有什麼奇異的現象。做個好夢就高興得發瘋,看到什麼離奇的顯相,就以為自己得到了感應。看見佛菩薩又能怎麼樣?如我們不如法修煉,就是佛祖站在我們面前也愛莫能助。為什麼呢?因為佛不會以個人的感情關係把你拉到凈土佛國。如果只想抱著阿彌陀佛的大腿,不修福德智慧也不出離心菩提心,更不需要性空正見就像買彩票一樣,想一下子得到一大筆錢,即使得到也不穩定。像這樣墮落的人多著呢!

月稱菩薩在《入中觀論》中明確地講:不是為了貪心和嗔恨,完全是為了力爭正確真理,而對某些有錯誤和偏見的觀點批評指正,不但不為過失,反而有功德,而且功德無量。

那麼作為一名合格的佛弟子,應具備哪些相應的條件呢?在聖天菩薩著的《中觀四百論》中明確提出了作為弟子標準他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這裡提到了三個問題,正住、具慧和希求,作弟子必須具備這三個條件

第一、正住

什麼叫正住?就是站在比較公正的立場,不偏執任何一個教派宗派、傳承的觀點,只要是正確佛法內心就無比恭敬地修煉,這就叫正住。對學習佛法人來講,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過去曾有一婆羅門教大師,最初他信仰婆羅門教,後來他遇到了佛法,經過研究,發現佛法原來如此殊勝。從此他成為佛教徒,還寫了一個贊頌,贊嘆釋迦牟尼佛。贊頌中講:『我和婆羅門並無冤讎,與釋迦牟尼也不沾親。但誰要是講了正法我不得不服從他。因此,我就入了佛門學了佛法。』他還說:『在無邊無際的六道輪迴中,我就像孩子一樣迷惑、流浪。我究竟該皈依誰呢?誰能做我的引導呢?』他自己回答:『誰能消除內心的一切煩惱,具備一切智慧慈悲功德,若我有一點點正義感和正信的話,為什麼不皈依這樣的人呢?』

第二、具慧

如果不具備智慧就不知道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不知道站在哪個立場,也不知道怎麼去修煉。因此,學佛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智慧。這智慧主要是指鑒別能力,能分別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上面講的親近知識若有智慧的話,你就能用此標準來衡量一個師父

第三、希求

必須具備希求,如不希求佛法,你遇到再好的善知識也不會去求正法

這三個叫聞器,即具有聽聞佛法條件。《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又加上要對佛法法師尊重。因為不對佛法法師產生尊重的話,就無法修成任何一個法。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若如是者可攝為四,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於法、法師起大敬重。棄捨惡說,攝取善說。』第一是佛法有廣大的希求心。第二是聽佛法時,要善住其意也就是正住。第三是佛法法師起大敬重。第四棄捨惡說,攝取善說,也就是具慧。如果不能分別出惡說和善說,根本就不具備聽法的條件。這四個是佛弟子的合格標準也就弟子條件。如果不具備,就爭取具備。如果已經具備,應生歡喜

具備了這些條件,拜了剛才所講具備條件師父,但還要注意一點,如果你拜了不如法法師受了灌頂,但發現他有缺點,那怎麼辦呢?不能馬上背叛師父,首先盡可能不去想他的缺點,盡可能想他的優點,他說了如法的事,放在一邊,不與師父爭論就是了。然後,善巧的吸收、接受正確的部分。《三摩地王經》中,佛打了比喻,說有一個人專門贊嘆旃檀香是如何的好。這時候有人問他:你有沒有少許的旃檀香呢?他說我是專門贊嘆旃檀來生存的,卻沒有這種旃檀香。原來他贊嘆了半天完全是為了活命的。佛又說在末法時,就會有很多諸如不修瑜伽,自己不去修煉,只是贊嘆守持戒律是多麼的好,自己完全違背戒、定、慧三學的人。同樣,尋找善知識,必須尋找一個戒律清凈,戒定慧修得非常好的人,具備圓滿條件,不能找用佛法來活命的人

在末法年代具足十個條件大師不能說沒有,但到底是難求了,以我們的這少許功德恐怕並不易遇上。所以,我們若能尋得次一等的好師長,亦堪作依止了。什麼是『次一等的好師長』呢?首先他必須具有歷代輾轉傳下的清凈不斷傳承;即使他並未能完全做到心中只有眾生而沒有自己,起碼要是關心眾生比關心自己為多;即使他未能完全超越世俗心態,但起碼要視修行世俗瑣事為重;即使他未能完全不顧現世福樂,但他起碼要是一個把未來生之福樂看得更重要的人。如果能有這樣的師長,暫時來說也已算足夠了。

我們雖應熱衷於學法,但觀察師長絕不能草率貪快。現今的人,常常讀到宣傳資料上的文字,便一窩蜂地跑去名師處依止,這是不安全的做法。我們應當在未成立師徒關係之前,花好一段時間,好好觀察這位師長德行等,在觀察幾年後認定其為合格師長,方決定依止。平時我們參加聽法等活動,只要心中沒有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係便未成立,可以繼續慢慢觀察,暫時只把說法者視為一位佛法上的長輩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動求了口傳或灌頂,或參加了灌頂傳法、口傳儀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師徒關係便告成立,觀察過程亦告結束,從此便必須視師為佛了。觀察審查師長資格必須在師徒關係成立以前進行,而非依止了以後才做的,但現在的人常常把這次序倒反了,是為佛教不幸。沒有人逼我們去依止一位老師,這完全出於自己的決定。如果自己疏於審查便草草依止了,錯的是自己,並不能怪別人。總之,一旦師徒關係成立了,便必須視師為佛,雖可另拜其他老師學法,但絕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視為佛,乃至批評、毀謗等。師徒關係之成立,不一定經過拜師的儀式才成立,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這位是我的師長!』的決定,即使對方並不知道,關係也便已確立,又或你向該師父求法或受其傳法,師徒關係亦成立了。一旦成立了師徒關係,如果後來發現師長所說所作佛法的確完全背道而馳,亦只許默然另拜其他師父,心裡仍必須視這位為其中一位老師。其他無關係的人或許尚可批評此人過失,但作為徒弟的你,絕對不宜參與批評

因此,我們學佛法,受灌頂一定要慎重。不過有人認為,既然這麼複雜,乾脆我不去拜師,在家裡看書就得了。不成!沒有師父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成就;沒有傳承,修佛法簡直是盲人摸象。如果以前親近過的完全是惡知識你應該完完全全地遠離他。如果既不是善知識也不是完全惡知識善惡各半,可以放棄他。如果具備50%以上這些條件,主要功德還是具備的,還可以繼續親近他,在未見到真正善知識之前,只好在他那裡學,力求自己有所長進,有所提高。當有一天你遇到了圓滿的善知識,也應敬重過去的善知識,凡是在他那裡傳的,還是在他那裡聽授,不具備的部分還是找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來繼續引導。

總之,你求師學法的目的是為了自己有所長進。達到了最高境界,不能繼續引導時,再尋找一個更得力的師父,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修煉。但以前修的法也不是完全扔在一邊,應該修。因為他是師父。你入佛門,也是他功德。說真的,他對你恩重如山呢。但在修他的法的基礎上找個突破口,從一個一個突破口往前一步步邁進。不要只念誦就行了,應從三皈依開始學,具體實修方法再一步步學。修完三皈依還幹什麼,發出離心作為第二個突破口,然後再菩提心,而且也別拋棄原來的善知識,只要是善知識就不要拋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