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神童」,善財童子的小傳與啟示

  在大眾熟悉的菩薩中,大多數都是庄嚴華麗的形象,像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然而,有一菩薩卻有些與眾不同。雖然他的實際修行境界已經達到等覺菩薩的果位,但顯現在眾人眼前的卻始終是個可愛的童子形象他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著名的五十三參的主角——善財童子

uploads/content/2022/may/1fdd8bd7776a0de99a811015c15be898.jpg" />

善財童子小傳

  據《華嚴經》卷四十五入法界品載,善財童子為福城長者之子,於入胎及出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湧現,故稱為善財。其後受文殊師利菩薩的教誨,遍游南方諸國。先至勝樂國參訪德雲比丘,受念佛三昧門。繼之,歷訪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羅門長者醫師、船師、國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樹神等,聽受種種法門,終至普賢菩薩道場,證入無生法界。普賢菩薩為其稱贊如來勝妙功德令其十大願,以此功德,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善財童子的啟示

  善財童子始終是以童子形象出現,童子代表的,就是一種不忘初心、積極樂觀好學上進心態,具備了這種心態,哪怕客觀年齡有所增長,心態也能青春永駐。

  根據《華嚴經》的描述,善財童子文殊菩薩座下得到根本智,也就是參學的基礎。而後,文殊菩薩放他出去參學。

  在參訪的五十三位善知識當中,包括了男女老少、在家出家、各行各業的代表。他們善惡兼備,有很極端的惡人,有外道行人也有在常人看來很不正當的行業

  然而,善財童子在參學的過程中,看到的都是智慧慈悲,沒有看到一絲毫過失。參過每一位善知識之後,他都能有所收獲,境界會有所提升。

  五十三參放到今天,便是完整而豐富的社會。學習善財童子,就是學習他善於參學的態度。會參學,日常生活遇境逢緣,都能看到值得自己學習和提升的地方。但如果不善用心,便很容易看到種種過失,從而讓自己生起煩惱

  其實,這是一種很理智的生活方式,與其浪費時間和精力在他人的種種過失上,不如把生活中的所有遭遇變得更有價值。所以,每個人每件事,都可以成為生活的一堂課。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是所謂的參學。這樣參,不論在哪裡,都能夠逐漸增長福慧的資糧,減少無謂的煩惱

  這樣過生活,每個遭遇都是饋贈,每一天都在不斷進步。就像一個永遠勤奮好學的小朋友,不知不覺就走出了幸福菩提大道。善財童子正是學佛人的代表,所以,學佛人可以永遠年輕

uploads/content/2022/may/7fb30487585d71c54639afdbc1093ef5.jpg" />

四歲的老人

  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有一天出遊,高高地乘坐在白象上,一群隨從侍衛圍繞在旁。半途,一位老態龍鍾、白髮蒼蒼的老人從遠處走近,波斯匿王怕驚嚇到這位老邁的長者,於是叫身邊的隨從停下,讓這位老人慢慢地由前面走過來。

  這位長者遠遠看到國王時,也稍作停頓;等看到這龐大的隊伍也停下時,才放心地繼續向前走。走到這群人的面前時,波斯匿王以很慈祥、輕柔的聲音呼喚他說:“老人家看你白髮蒼蒼,好像年紀不小了吧!”

  老人仰頭看國王,露出天真如童子般的笑容,伸出四根手指他說:“我才四歲。”

  國王懷疑自己聽錯了,於是重復了一遍:”你四歲?”

  老人說:“對,我才四歲。因為我在四年前,所過的生活是很糊塗、很懵懂的,那不是人過的生活。後來我很幸運,得聞佛法、接受了佛陀的教育,現在我什麼事都放得下,一心只想要如何布施,要盡我有生之年去付出。我現在才體會到付出是這麼歡喜快樂的事,與人不計較是這麼自在的事!我體會到心無煩惱是如此的輕安──這四年來,我過得很逍遙自在,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我今年四歲了。”

  波斯匿王聽了之後很歡喜,認同地說:“嗯!放得下、捨得付出,與人無爭、與世無爭,這的確是最逍遙的人生!我很羨慕你,雖然你聞佛法四年,其實,你的人生已經很有價值了。”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弘願之音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