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四十一) (共一集) 2006/7/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21-329-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今天有二十二個提問,我們依照順序來解答。第一部分是中國同修的提問,總有六個提問。
問:第一個是,弟子敬依師父上人之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弟子規》已一年半,練講了十一遍。下面他有三個問題。第一個,練講《弟子規》是參考蔡老師的講演,融合師父的相關教誨,並結合自身修學經歷來練講,這是否算是「依個人意思,任意發揮」的錯誤講法?
答:《弟子規》是屬於戒律,基本的戒律。佛經有四大類,教理行果。像戒律是屬於行經,不是說你講得很透徹,講得很圓滿,背得很熟,不重視這個;是要叫你一句一句都做到,完全落實到生活、行為,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所以它不是講給人聽的,是要做出來。如果能把弟子規落實,真的做到,縱然沒有受三皈五戒,念佛都決定往生。為什麼?你已經具備了菩薩的基礎,弟子規是菩薩的基礎。
現在無論是在外國,或者在中國,學佛的人很多,在家同學不能夠落實十善業,出家同學不能落實沙彌律儀,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在自己德行沒有基礎。世尊在《佛藏經》裡面告訴我們,「學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就是說你躐等修學。就好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都沒有念過,去念大學,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佛法的修學,一定先從小乘再到大乘,它有一定的順序。小乘好比是小學,大乘好比是大學,不能夠躐等。
但是中國從唐朝中葉以後,中國的佛門弟子,無論在家、出家,都不學小乘教。所以,小乘雖然有兩個宗派,唐朝中葉以後就衰了,到宋朝以後就沒有了。成實宗、俱舍宗,留下兩個歷史上的名稱,宗派沒有了。為什麼中國人不學小乘就能學大乘?諸位要知道,中國是以儒、以道做基礎,所以不用小乘。儒跟道確實不亞於小乘。因此我們今天學佛不能成就,就是儒也沒有、道也沒有、小乘也沒有,直接就入大乘,所以非常困難。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很少,原因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如果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就從儒家的《弟子規》,這是儒家的根;道家的《感應篇》,《太上感應篇》是道教的根;佛門裡面的《十善業道經》,是佛教的根。這三個根要是扎穩了,就像一棵樹一樣,根深蒂固,哪有不成就的!你學經教,你會開悟;你念佛,你決定往生。如果沒有這三個根,就非常困難。尤其是儒家,儒家是根本的根本,比什麼都重要。希望大家不能夠輕視它,一定要落實,要懂得《弟子規》裡面所講的含義。它的意思深廣無盡,看你自己學習的功夫,你有一分功夫,你能解一分義,一分的義趣;你有十分功夫,你能解十分義趣。
蔡禮旭居士所講的,是他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他是很用心學了一年,用一年的時間把弟子規完全落實。所以他講的能感動人,講的每一場,很多人聽到流眼淚,這是他內心流露出來,這我們要知道。所以,自己學好了之後,再把《弟子規》介紹給別人。如果自己沒有做到,縱然講得很好,那叫記問之學,講得再好,不能感動人,它不是從你內心裡面發出來的。一定要自己真正做到,然後自然感動人,這不是勉強的,是自自然然的。這個一定要知道,一定要做出來,把自己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弟子規的落實,也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懺悔業障,發露懺悔。沒有做到的,都是過失。現在能改過自新,都能把它做到,好事情。
問:第二個問題,他說弟子未出家前,曾多年從事教育培訓工作,習慣了只寫提綱,不寫講稿,不知可否?
答:寫講稿也不是一定的事情。世出世間法真正修學有成就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苦學出身的,好學,苦學。至於這些方法,開頭一定要寫講稿,一定有老師指導,中國人講的師承,有老師指導。最初寫講稿,這是一種方法,訓練你精神集中、意志集中,使你的思想、言語有條理、有層次,是訓練這個。到純熟之後,講稿就不需要了,用提綱;再熟了,提綱都不要,那真的叫出口成章。它也是一個階層跟一個階層向上提升。但是最初,初學的時候,都是從一句一句訓練出來。
像現在,大型的國際會議,小規模的重要的這些講演,他都用講稿。為什麼?講完之後,這講稿馬上就印出來,報紙、刊物、廣播,這資料就拿去了。而且你也會很放心。如果沒有講稿的話,自己雖然講得再好,恐怕還有一句、二句有疏漏之處。人家把你錄音錄下去,把你送電台向國內、國外廣播,那就很難看。所以你看到世界上每個行業的領袖,他們講演的時候統統都有講稿。這不是對內,不是普通講話,普通講話沒有關系。這個錄下去之後,給你播出去,就很難為情。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也一定要學習。
問:第三個問題,他說弟子喜歡聽《華嚴經》不疲,是否妨礙《弟子規》的一門深入?
答:決定不妨礙。《弟子規》是戒律,不能說我學經,戒就不要。譬如說你聽《華嚴經》,《弟子規》頭一句就是講的孝順父母,「父母呼,應勿緩」。我學《華嚴經》,父母叫,我就不答應,是不是這樣的?那你就錯了。所以,戒定慧三學一定要清楚。如果說學《華嚴》的時候,對於根本戒律都產生妨礙,這《華嚴經》可以不要。我們要德行,不要學問,德行比什麼都重要;沒有德行,學問是假的,不是真的。沒有戒律的《華嚴經》,那是騙人的,那不是佛的《華嚴經》,那是妖魔鬼怪的《華嚴經》,這個要知道。我們前面所講的「凈行品」是《華嚴經》的戒律,《華嚴經》裡面「梵行品」是戒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戒律,怎麼能夠學了《華嚴》,就把戒律丟掉?那還得了嗎?這諸位同學一定要曉得,戒律一時一刻都不能丟。
我初學佛的時候,沒有出家,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舉比喻跟我說。我那時候住在台北,他比如說從台北到高雄,你要坐火車,戒律是什麼?戒律就好像你買的這張火車票,常常放在身上,一刻都不能丟,隨時人家要檢查。進去,憑這個進去;你出來的時候,這個票還要收回,哪裡說這個可以丟掉的、可以不要的?這是決定錯誤。所以一個戒、一個定,不能丟掉,戒定慧三學,一而三,三而一。不是說我修定,戒就不要;我智慧開了,定也不要,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這不能夠不曉得的。
所以《弟子規》,如來在果地上全部都做到。離開這個,就是你讀遍千經萬論也是枉然。不但你的境界不能提升,來生你人都得不到,六道輪回,你人道都得不到。人是持五戒才能得人身,十善五戒沒有,來生得不到人身,這不能不知道的。
問:下面第二個問題,上海某開發董事長自學佛後,捐助洪資提供多項慈善教育事業。可卻英年早逝,因病而走,其家人親友均無法接受此事實。請開示。
答:中國諺語有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確實有命運,但是命運也確實能轉移。你看了凡先生,這是我們稟承印光大師的遺教,印光大師一生,他是凈土宗的一代祖師,可是一生極力提倡的不是凈土宗,是《了凡四訓》、是《感應篇》,你就曉得他的用意何在。他已經看到現前社會的墮落,如果大家把因果疏忽,不相信因果,什麼壞事都敢做,他都做得出來。不但是你自己要墮三途,怕的是整個世界要走向末日,這個問題嚴重。所以一生全心全力提倡因果教育,來拯救社會,這是大慈大悲,真的是救苦救難。
在當時,最有效果的方法是印書。所以他將《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印的數量超過三百萬冊。在當時那個時代,我們看到之後非常驚訝。弘化社是他老人家創辦的,所有一切的供養,他沒有拿去改善他的生活,全部做為流通法寶,印經布施,經論、善書。可是佛經的部分,印的數量都不多,唯獨這三樣東西,數量是驚人,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在那個時候讀書的人多,文言文一般都能看得懂。現在不行,印光大師弘化社印的書,現在一般人看不懂,雖然是很淺顯的文言文,現在都很困難;尤其現在再改成簡體字,更沒人懂得。即使有書,現代人不願意看書,喜歡看電視。所以我們就想到印祖的善巧方便,在今天,如果印光大師生在這個時候,他一定不印書。為什麼?沒人看。怎樣做這個工作?一定做電視,做連續劇。所以我們把這三樣東西把它編成電視連續劇,從網路、從衛星電視來供養大眾,勸導大眾深信因果。
了凡先生,算命先生給他說,他的壽命五十三歲,他沒求長壽,沒有求壽命。依照雲谷禪師的教誨,他真的把命運改變,他活到七十四歲,多活了二十年。這位上海董事長學佛之後,大概沒有人勸他學《了凡四訓》,他如果學《了凡四訓》,也許他的壽命就會延長。緣也不容易遇到,遇到緣的時候他就曉得應該怎樣修法。拿錢去做慈善事業,是真的慈善,還是假的慈善?諺語有這么一句話說,「慈善家,慈善起家」,你們想一想這句話的味道。《了凡四訓》裡面講,善事有真有假、有大有小、有偏有圓,你看他講得非常詳細,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什麼是圓滿的善,什麼是半善?
所以,如果想改造命運,學了凡先生,學俞凈意先生,這兩位都是改造命運非常成功的人。尤其是俞凈意,比了凡先生做得還要好、還要殊勝,效果也超過了凡先生。這個電視短劇的光碟,我們這邊都有流通,諸位都可以帶回去看看。你求財富、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真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果求的是不如理不如法,那就沒有感應。一定是如理如法,則有求必應。
問:第三個問題,人生一個「苦」字,一個「難」字。到底如何走上光明大道?
答:這兩個字人人都有,我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可以說親身遭遇,苦跟難都比一般人要深,要來得嚴重。可是我的緣分不錯,二十六歲,很辛苦的時候,遇到佛法,遇到善友把佛法介紹給我。我認識三位老師,這三位都是真正的好老師,教給我離苦得樂的方法、破除艱難的方法。特別破除這個難,要知道因果,困苦艱難是果報,果必有因,有時候這個因不是在這一生的,前世的,你自己根本不知道。所以,你要從因果這門學問裡面細心去檢討、去體會,改過自新。
佛家講的因果通三世,有句話說得很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們今天受了很多苦難,就曉得過去世有很多不善的因,我們今天才會受這些不善的果報。所以在受果報的時候,要歡喜接受,不怨天、不尤人。過去生中做得不好,現在好好的做,認真努力的做。如果你很明白,很用功、很努力,果報不到來世,這一生也開花結果,所以你要認真。我們看到了凡先生認真改過,俞凈意居士真誠的遷善,命運都改過來了。這是我們很好的榜樣,我們應當要學習。
苦,一定要覺悟,你明白,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搞清楚,因果搞清楚,再苦也甘心、也樂意。生活上的苦,釋迦牟尼佛苦,他那是示現,人家是王子,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去過苦行僧的生活。每天出去托缽,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去過這個生活。我們看起來太苦了,你去問釋迦牟尼佛,你問他苦不苦?他快樂,他比世間任何一個人都快樂。如果不是樂,他為什麼要干這個事情?那裡頭有真樂。所以樂是覺悟,迷是苦,覺就樂。佛教人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果,因是什麼?破迷開悟,迷破了,苦就沒有;覺悟了,樂就得到。我們中國古時候念書人常常講的「孔顏之樂」,我們知道孔子、顏回都不是富裕的人,生活都過得很勉強,可是真快樂。那個快樂是什麼?就是佛講的,迷破了,覺悟了。所以物質生活,別人看到以為很苦,他們過起來非常快樂,道理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更是很明顯的表演給我們看。
難,要突破難關,第一個要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你才能夠突破。第二個因素,好學。於聖賢之道鍥而不捨,這個難字就變成易,就不難。如果沒有耐心、沒有恆心、沒有毅力,又不好學,那就真的是難倒了,一生都被這個字困住。
問:第四個問題,他說弟子勉強學菩薩戒,可否為幽冥界有緣眾生解說三皈,並傳授三皈?
答:菩薩戒是佛法修持裡面的最高峰,要真正發菩提心!明末清初,蕅益大師對戒律下過功夫;民國初年,弘一大師對戒學也用了不少的時間,他們明了,戒不容易得到。就像我們最近這幾年,在講席上常常提醒同學,我們連十善都做不到,十善不是戒。凈土宗的同學們,我們修學指導的原則所依據的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凈業三福,這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沒做到!自己以為做到,那不行,你那個標準是以情執、煩惱做標準,這不行,佛法不是這個標準,你得依佛菩薩的標準才行。第一條沒有做到,就沒有第二條,好像三層大樓一樣,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第二層才「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所以你就曉得,第一條沒有做到,我們受持的三皈五戒、比丘戒、菩薩戒全是假的。這個事情不是我說的,蕅益大師講的,你看明朝末年,近代是弘一大師講的,不是真的,假的。如果諸位要是具足第一條,就是這個四句做到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雖然沒有受三皈、五戒,念佛決定往生。真的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凈宗法門「萬修萬人去」。可是你必須具備這個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去不了。
現在傳戒不講求條件,來的時候求受三皈,馬上就傳授給你,五戒就傳授給你。在從前不行,從前你要具備條件。這是佛法的根,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今天為什麼這樣強調弟子規?我們如果有弟子規的基礎、有感應篇的基礎,十善業不難,這四句都可以做到,都能落實。然後再提升,三皈、五戒很容易做到。三皈是學佛最高的指導原則,《六祖壇經》上講得清楚,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凈而不染。我們想想自己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真的跟覺正凈相應?如果真的跟覺正凈相應,你真的是三皈了,真回頭,依覺正凈。如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迷、還是邪、還是染,你沒有回頭,你沒有皈依。所以佛面前念那個誓詞,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就有過失,什麼過失?騙佛菩薩,當面騙他。
因為皈依佛,就是從迷回過頭來皈依覺悟,佛是覺悟。這叫翻邪三皈,反迷為覺,反邪為正,我們的思想言行都正,沒有邪,都清凈,沒有染污。所以三皈,諸位要曉得,是從迷邪染回歸依覺正凈,這是真正三皈。佛經上講,真正三皈的人,自然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假的就不行,假的就是騙佛菩薩,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受三皈,等於在佛菩薩面前欺騙他,這個罪就很重。
五戒的基礎一定奠定在十善的基礎上,沒有十善,五戒做不到。出家還有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一個階層一個階層的往上提升。在從前受戒,三壇戒是三次受,不是一次。出家剃頭的時候,受沙彌戒。沙彌戒至少要學一年到三年,沙彌戒真的落實了,師父說行了,你可以去受比丘戒。比丘戒受完之後,要學、要落實,大概也要二、三年,都能做到,才能受菩薩戒。不是說沒有做到就受,沒有這個道理,一定要做到。所以現在都是有名無實,佛教才衰,衰到這個樣子,世界才會亂。就是全都是搞假的,現在真的好像沒有了,太難了,什麼都是假的,連葯都是假的,你說這是真要命!沒有一樣不是假的,所以佛也是假的,三皈五戒還是假的。這是末日的現象,外國很多宗教講世界末日。
如果說是有慈悲心,跟幽冥界眾生受三皈,可以。只要自己受了三皈,也可以給幽冥界眾生受三皈,不必要菩薩戒,也不必要比丘戒。你們諸位同修受過三皈五戒,要真正做,為什麼?你給鬼神做,鬼神尊敬你。你如果自己做不到,你去傳授鬼神,鬼神在旁邊笑你,甚至於還跟你開開玩笑。他跟你開玩笑,你就不好受,那就麻煩了,這個要知道。所以什麼都要做真的,你是誠心誠意去學習,認真想做個好人。確實就是弟子規做到之後,給鬼神傳三皈、傳五戒,我相信鬼神都會尊敬你。為什麼?你真的是善人,真正是個好人。
問:下面第五個問題,他說老法師曾開示,舉辦「三時繫念佛事」,如有出家眾,最好請出家眾主法。但我們的經驗是請來的出家眾根本不照法本,愛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念就怎麼念。請開示。
答:這不必開示,這還有什麼好開示的?如果不依照這個法本去做,就不會有感應;不但沒有感應,得罪天地鬼神,惹禍上身。沒有出家眾主法,在家眾也可以主法。有出家眾,這是什麼?我們弘法利生處處抬舉出家眾,讓社會大眾對三寶產生信心,是這么個道理。這是讓佛法的形象能夠在社會大眾信心上建立。如果出家眾所做的不如法,那就是破壞佛法的形象,這不可以做。在家居士如果做得很如法,一樣可以做。我過去跟李老居士十年,台中蓮社是在家居士道場,所有一切法事都是同修們自己做,很少請法師。
問:底下一個問題,請問助人誦經是否需要選日子?
答:佛門裡面,這佛經上說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選日子好像是道教的,神道教裡面選這個,看風水,選日子。佛門裡頭沒有,佛門裡面重視禮節,不重視這些。心好,沒有一樣不好。
下面是一位英國同修提問的。
問:弟子本身吃素,但所從事的卻是販售冷凍肉食的行業。雖覺不妥,但別無所長。請問應如何是好?
答:你自己素食很好,你販賣的是冷凍的肉食,你沒有殺生,實在講,它也不是為你殺的。你可以為這些眾生念經、念佛,迴向給它,超度它,跟它結這個緣,好事,我相信你買的這些肉、這些眾生都會感謝你。以你經營的利潤,撥出十分之一,替它們做功德、做好事情。現在有個很好的機會,最近國內有兩套光碟,一套「山西小院」,一套是「為什麼不能吃它們」,你就專做這兩種光碟。我聽說現在科學技術很進步,那一套光碟可以容納在一個光碟裡面,一片裡面,那就很方便,「山西小院」一片,「為什麼不能吃它們」也一片。到你這個地方來買東西,你都可以送一片給他們,讓他回去看看。這個小店就變成道場,利益一切眾生,這是好事情。如果這個事情做長了,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感應,感應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下面有五個問題,社會人士提問的。
問:第一個,他說我是航空服務員,多年從事這個行業,時常浪費了許多資源。如乘客不用的飲食、一次性的餐具等等,心中很不安,請問應怎麼辦?
答:這個事情是你們航空公司老闆的事情,你沒有辦法改變他,你就只好隨緣。知道這是一種浪費,只要你自己不浪費就好。
你說浪費這許多資源,可是你如果能夠利用這個時間,念佛可以不中斷,在心裡面默念,可以不中斷。手上可以帶個念珠,那個念珠會度很多人,人家一看到念珠,心裡就會想到佛,阿賴耶里頭佛的種子就種下去。這一串念珠,天天跟這些旅客種善根,這是好事情。我們協會裡面,結緣的小佛卡很多,小念珠,都可以在身上帶一點。遇到有緣人,有緣人是他歡喜、他願意接受,你就送給他,廣結法緣。介紹他聽經,有些與佛有緣的,就介紹他聽經,介紹他學佛,這都是好事情。所以任何一個行業都能把它變作道場,變作接引眾生的場所。飛機上天天那麼多旅客,你就在那上面做接引工作,在那裡就行菩薩道,這樣做就好。
問:第二個問題,安樂死是道德的嗎?這是否對疾病及老化問題有幫助?
答:安樂死也是自殺,美其名為安樂死。自殺沒有不墮落的,還得找替身,你說多麻煩!任何宗教,沒有勸人自殺的,沒有說自殺是如法的,而且都說自殺是罪過。這不是一個宗教說的,許多宗教都這么說,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對於疾病、老化的問題,如果大家看「山西小院」就明白了。「山西小院」跟「為什麼不能吃它們」,這兩樣東西都是屬於因果教育。在現前這個社會,它的效果比《了凡四訓》、比《感應篇》、比《安士全書》還有效。我們極力依照這個教訓去做,首先改變自己,自己如理如法的修學,真正得到殊勝效果,別人就相信。自己沒有效果,人家要問的時候,你送給別人,人家問,你做到了沒?我還沒有做到,別人的信心只有一半;我做到了!他真有信心。所以自己要真干。為什麼有這個效果?我們也做了一個小時的說明,好像現在都放進去了。
古時候常講,「相隨心轉」,「境隨心轉」,我們的身體是境界,心轉境界。現在有科學證明,難得!所以像這些疾病、老化的問題,如果真正懂得、真正明了,用意念來治療、來調整,比什麼都殊勝。藥物的功能是有限的,意念的功能無限。諸佛菩薩他們會調,我們為什麼不學?所以「山西小院」是教我們怎樣用意念來調整。醫生對這個病人已放棄治療,宣布他快要死亡,沒救了,意念能把他治好。一般看是奇蹟,我們看到是正常。
問:第三個問題,他說請問菩薩道與阿羅漢道有關系嗎?
答:當然有關系。好像我在前天畫了一個圖,就說明凡聖的差別、凡聖的關系。我不知道悟梵師有沒有帶來?帶來的時候,可以給大家看看。凡夫、阿羅漢、菩薩、佛,是一不是二,這個要搞清楚。什麼是佛?你就是佛。《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是佛,《華嚴》、《圓覺》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這個意思,「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現在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就變成凡夫。如果你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你就是佛。
佛是徹底放下,菩薩跟阿羅漢沒有徹底。菩薩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你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你就是菩薩。阿羅漢放下的更少一些,只放下執著,也就是妄想分別都有,沒有執著,所以稱阿羅漢。我們也不要小看阿羅漢,阿羅漢脫離六道輪回了。由此可知,有執著的人就出不了六道輪回。你真的能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常講,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執著統統放下,不再執著,你就超越六道;只要你有執著,你就超越不了六道;你有分別,就出不了十法界。分別妄想斷掉之後,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成佛,我們在《華嚴》裡面講得很清楚。所以,阿羅漢、菩薩、佛都是自己作的,不是別人。別人成就了,我們得不到利益,一定要自己成就,自己發心作佛、作菩薩、作阿羅漢。
問:第四個問題,佛教在政治上是否有扮演的角色?
答:有,你看在中國歷代高僧大德,都是皇上的老師,國師。同時也是地方官員的顧問,他並沒有接受名義。地方官員,因為從前是國家提倡,很多寺廟是國家建的,你看寺廟的匾額上面有「敕建」,就是國家建的。皇上拜出家人做老師,所以出家人地位就很高。地方官員遇到疑難雜症不能解決,他就到山上向和尚請教。和尚別的事情不管,你來請教,他一定會教你怎樣做法。和尚沒有去做官的,但是歷朝也有,有這些帝王看這些和尚德行、學問確實是高,請他出來做官,但是沒有人答應的。可以跟政治人物做朋友,可以幫助他解決疑難雜症,但是絕不幹政,這個必須知道。
問:第五個問題,女眾在佛教中所扮演的角色?
答:女眾,過去在中國舊社會裡面,有人說女眾沒有地位,好像是受壓迫的族群。說這些話的人,我覺得多少是有點偏見。人在世間,每個人相貌不一樣,遭遇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屬於果報。今天一切講平等,男女要平等,能平等得起來嗎?一個人五個指頭都不一樣長,怎麼把它平等?長的砍掉,短的接上去,行不行?現在不就是變成這種情形嗎?佛說得好,人到世間來幹什麼的?佛一句話回答了,「人生酬業」。你過去造的善業,你來享福,這果報;你過去造的不善業,那你要受罪,這個解答才真正解答清楚,因果!你造的業不同,你受的果報怎麼會一樣?大家造的業是平等的,那今天果報是平等。因不平等,在果上講平等,這講不通的。
所以,要想真正平等,佛法是講真平等,到了佛就平等。佛怎麼平等?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每個人都平等。我們今天不平等,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每個人淺深不一樣,沒有兩個相同的,這才把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我們這一生所受的,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別人,與別人不相干,怎麼能怪別人?正因為這個原因,教育就重要了。我們知道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宗教。但是現在的佛教確實變成宗教,非常不幸,淪落到宗教,它本來是教育。你要是細心去觀察,你還能看到跡象。譬如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他作本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師、弟子是學校的稱呼,宗教里沒有這個稱呼。宗教裡面稱上帝,不敢稱他是老師,我是弟子,不敢這個稱呼。他們有主僕的關系、父子的關系,佛門裡面是師生的關系,怎麼會一樣?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佛教裡面學位的名稱,像現在學校裡面學士、碩士、博士,是這個稱呼。
所以佛門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即當作佛。宗教里不能說,不能說所有的信徒都是上帝,那還得了?那不就造反了天,這不可以的,上帝只有一個,不能有兩個。佛門裡面,人人皆是佛,這講得通。就像國家一樣,國家只有一個總統、一個皇帝,不能有很多。但是如果說是博士、碩士,那大家都可以稱,拿到博士學位、碩士學位,都可以拿到。所以它是學位的名稱,他不是政治人物,這個我們都得要清楚、要明了。
我們稱菩薩的名稱,菩薩是從印度梵文翻過來的,玄奘大師翻的是「覺有情」,這翻得很正確。有情是什麼?他還有妄想,覺悟的有情;覺悟是什麼?他分別執著放下了,但是他還有妄想。佛連妄想都沒有,這叫轉煩惱為菩提,那是大智大覺。智慧迷了就叫煩惱,煩惱覺悟了就是智慧。所以佛經上有「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一個意思,迷悟不同。迷了就叫生死,就叫煩惱;悟了就叫菩提,就叫涅盤。實在講,菩提、涅盤本來沒有,生死、煩惱也本來沒有,確實只有迷悟。所以佛教是教育。
釋迦牟尼佛示現三十歲證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什麼意思?三十歲的時候,他把執著分別妄想全放下,這就叫證道。我們講修行的功夫,什麼是功夫?功夫絕不是說你每天念幾十萬聲佛號,讀多少部經,不是說這個;功夫是說你放下,你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執著有沒有放下?執著真放下,你就證阿羅漢果;分別再放下,你證菩薩果;妄想是起心動念,這是最難的,放下了,你就成佛,這叫功夫。我們念佛也好、參禪也好、誦經也好,那是方法,那是幫助我們放下的方法。放不下,念佛,這是很好的一個辦法。
我們情執很深,分別執著很嚴重,看到人行善,生歡喜,執著;看到人作惡,生氣,瞋恚心起來,這都是你分別執著起現行、起作用。只要這種念頭一起來,念佛人一句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念頭打下去,恢復到心地清凈平等,這叫做念佛,這叫做會念,念了真管用。而不是一天念多少聲佛號,煩惱照樣起,那有什麼用處?七情五欲還是發作。這個樣子,念佛、拜佛、誦經統統沒有用,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就沒有法子修行,那就變成宗教,變成迷信。你真正能夠對治煩惱,用這些方法來控制煩惱、來轉變煩惱,這是智慧,這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不能再錯下去。
所以女眾在中國古時候,她的地位最尊、最貴,超過男子。在倫理上,五倫從什麼地方開端?從夫婦。結婚之後,結成夫妻,這是整個社會的組織最基本的一個單位,這是家庭。夫妻和合,在倫理上講「夫婦有別」,「別」是什麼意思?別是不一樣。組成一個家庭,家庭裡面有兩樁大事,第一個是家庭生活,總得有一個人出去賺錢養家;另外一個問題是家庭教育,你家裡頭有沒有後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家庭是延續你的傳統、你的家道、你的家業,這是靠誰?這是太太的工作。絕對不是說,你家裡面你的子孫很多,這就是孝道,不是的。子孫多沒有用處,要把他教好,要把你的子孫教成聖人、教成賢人;換句話說,婦女是聖賢的保姆、聖賢的老師,你說這個地位高不高?
你們現在都常講「太太」,太太兩個字怎麼講法?太太兩個字從哪來的?你要曉得,才知道中國婦女的尊貴,在全世界沒有地方能夠相比。太太是聖人,我家的太太就是我家的聖人,這還得了!太太這個名詞就是周朝時候,周文王的祖母、母親跟他自己的夫人,名號上都有個太字;他的祖母太姜,他的媽媽太妊,他自己夫人叫太姒。所以周朝這三太,生的全是聖人。太妊生文王,太姒生武王、生周公,都不得了,孔子一生最佩服的文武周公,太太從這兒來的。稱太太就是周家開國的時候這三位夫人,沒有這三位夫人,就沒有周朝,周朝在中國歷史上最長,八百年。
所以夫婦有別,任務不相同。現在講男女平等,可以,家裡還是這兩樁事情。如果太太願意出去賺錢養家,先生在家教小孩,也一樣。怎麼教法?這不能不知道,周家真是做得圓滿,懷孕的時候開始教。我們在《史記》裡面看到的,記載的,太妊懷孕的時候(就是文王),她真正做到「目不視惡色」,不善的東西不看,這善惡;「耳不聽淫聲」,不正的音聲不聽;「口不出傲言」,我們佛家講的身口意三業。說話的時候溫柔,沒有急躁,為什麼?影響胎兒,真正是愛自己的子女,她做到了。
所以小孩第一個老師是誰?是父母。他出生二、三天,眼睛睜開了他就會看,耳朵他就會聽,他看上二、三年,印象深刻,根深蒂固。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根在家庭,這個教育的責任是太太。這就是周家的三太,她干這個工作。社會有聖人、社會有賢人,她們教出來的。這就是夫婦有別,不同的任務。你說這兩個任務,哪個重要?家裡出後代,社會上出賢人,這個重要;你賺錢賺的多少,不重要。非常可惜,現在社會上的婦女對這些事情完全不知道,要去跟一般男人去爭名奪利,把自己本分的事情丟掉,可惜!
我是年輕時候讀《印光大師文鈔》,《文鈔》里頭對這個事情講得很清楚,印光大師批評也非常中肯。可是以後我看的《文鈔》,那一段沒有了,不知道被誰刪掉?老的《文鈔》里頭有,新的《文鈔》那一段沒有了。大概是有人看到,好像對婦女批評不利,把它刪掉了,這是錯誤,這要背因果責任。不知道哪個糊塗人幹這種事情?
所以女眾在佛法裡面要扮演護法,在現代社會,弘法也可以做。今天的弘法不必拋頭露面,像我們這種方式,在攝影棚講經,做成錄相帶,在網際網路、在衛星電視播放,教化無量眾生,應該是這樣做法。住持道場,好好領眾修行。像現在我知道的,東北長春百國興隆寺的常慧法師,女眾,她的道場專修凈土。我沒有去過,我聽到這個訊息非常歡喜,常慧法師給我打過幾次電話,希望有機會到那裡去看看。所以這是出家、在家都是做護持的工作,護法的功德比弘法殊勝。這就是社會,家庭比外面事業更殊勝,家庭是根,沒有這個根本就不會有好的事業。
下面一個問題是馬來西亞同修提問。
問:顏回聖者,為何還需遭貧窮、多病、短命報?
答:聖人分很多等級,有世間聖人,有出世間聖人。如果是出世間聖人,這個果報就沒有了。為什麼?他分別執著斷掉了,他超越六道輪回。世間聖人不行,他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他就沒有辦法超越因果的范圍。這一生貧窮、病苦,前生造的惡業多,這一生雖然覺悟,覺悟不能把那個業消掉,還是要受果報,這是一定的道理。但是雖受果報,他自己不會感覺到苦。你說顏回貧窮、多病、短命,孔夫子的贊嘆你聽說過沒有?顏回簞食瓢飲,若是普通人會感覺到很苦,可是顏回怎麼樣?一天到晚快樂無比,「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苦樂不在乎物質,他精神快樂,這一點你就沒有想到。你為什麼想不到?因為你不是顏回。你要是顏回,你就知道,你不是顏回,所以你不知道他的樂趣。顏回如果在佛家上說,確實他是聖人,他來做示現的,他來做表演給我們看,那就是善惡果報絲毫不爽。
香港同修有一個問題。
問:弟子二十五歲,學佛信心堅定,但時常被鬼壓、夢中被鬼追,每次遭遇都虔誠念佛。但於坐禪、修佛法時,卻不知什麼鬼入了身,使我搖來搖去,無法自製。請問怎麼辦?
答:你這個事情過去我遇到。早年我們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總幹事簡豐文居士,年輕的時候遇到這種情形。每當一坐禪的時候,他就會起來跳舞,姿態非常優美,絕對不是從哪裡學來。所以家裡人都害怕,他自己並不知道。以後遇到我,問我,我說這不是好事情。怎麼辦?從此以後別坐禪,你一坐他就來了。我就勸他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他不會來。所以打坐、觀想容易來,念佛不會,有佛力加持。他念了一年佛之後,這個事情沒有了。他在定中見到的境界非常多。這是信心雖然堅定,修學不如法。
下面網路同修提問,有六個問題。
問:第一個,請問「三時繫念」中的《心經》可否改誦為《彌陀經》?
答:我想這應該可以,沒有什麼問題。《心經》,大家念成習慣,《心經》跟《彌陀經》作用不一樣,這個要知道。《心經》主要是幫助我們觀空,破執著。而《彌陀經》還是執著,並沒有破執著,這就叫帶業往生。這個執著可以,其他的執著不行,執著阿彌陀佛,可以生極樂世界。
問:第二,他說我讀誦《無量壽經》已有一段時間,約五百遍。可慚愧自己不僅沒有依教修行,還時常隨順惡習造業。請問應如何學習才能根基紮實,循序漸進,一門深入?
答:這就是我常常講的,你首先把儒釋道三個根紮下去。你現在可以,你因為念了五百遍,經念得很熟,五百遍念下去之後,我相信一部《無量壽經》頂多一個小時就念完;如果念的速度快,應該四十五分鍾就可以念完。每天念一遍,當做溫習,用一年的時間學《弟子規》。如果你的進度快,心念能堅定的話,我想《弟子規》的落實應該三個月就可以做到。再用第二個三個月落實《感應篇》,第三個三個月你落實《了凡四訓》跟《俞凈意遇灶神記》,最後三個月落實《十善業道經》。一年的時間,四季就四個三個月,你把根紮下去,然後才能一門深入。這個根扎不下去,你自己講,你問的,你還常常隨順惡習氣造業,不能依教奉行。如果你用一年時間把這個根紮下去,就不會了,你會一門深入,會一帆風順。
問:下面一個問題,想超度歷代宗親與冤親債主,可否在家中把牌位安在彌陀聖像下方,誦地藏經為其迴向?
答:可以!家裡面供佛像,這些牌位放在佛像的兩邊都可以,放在兩邊都行。念《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或者是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專門為這些眾生念的,他能得利益。
問:下面一個問題,請問為亡靈立牌位,是否一定要化掉牌位以後,亡靈才能得益?如是,立永久牌位者,亡靈如何獲益?
答:永久跟佛事當中超度是兩樁事情。佛事超度是法會,譬如打佛七,或者是「三時繫念」,時間都不長,佛七是七天,「三時繫念」是一天,就把它化掉了。永久牌位是長期,可以供在佛像的旁邊,每天做早晚功課,同時迴向,也不必單獨,因為迴向偈裡面有「上報四重恩」,有「下濟三塗苦」,這一句他們統統都包括。如果你要特別迴向也行,你可以迴向偈時加上一、二句也可以。
問:底下一個問題,為冥界眾生皈依,是否需待其請求才做?或可存一片誠心為其皈依即可?
答:最好他找你的時候你才做,這也是孔夫子所說的「敬鬼神而遠之」。他不找你,我們的迴向偈裡面都包括,統統都包括。他要找你的話,你要特別給他做。不找我們的時候,我們迴向的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罹難眾生,無祀的神靈」。沒有人祭祀的,無祀的神靈,這罹難,世間天天都有災難,災難死亡的這些眾生,我們就總的迴向。他找上來的時候,你另外給他立個牌位,這樣就好。
問:立牌位與為幽冥界眾生皈依,亡靈、眾神靈所獲益是否有差別?
答:有差別。差別不在我們,在他。就如同佛菩薩給我們講經說法一樣,我們大家在一起聽,每個人得益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印光大師說得很好,每個人誠敬心不一樣,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所以我們學生跟一個老師,老師不是教一個人,教很多同學,可是每個同學得益不相同。總的來說,對老師的信心、對老師的尊重不一樣,有差別,所以得的利益就不相同。如果對老師有絕對的信心,絲毫沒有疑惑,有十分的恭敬,他表現在哪裡?老師所教誨的,他依教奉行,他真把它做到。對老師有懷疑的,聽了老師講,還得研究研究,不相信,當然他更不能夠依教奉行,這樣他得不到利益。他還要去找別人研究研究,別人別的意見再夾雜在裡面,那就更麻煩。對老師信任的程度,那就更要打折扣,他怎麼會成就?古德是這樣教導我們。
所以從前做家長教兒女尊師重道,用什麼方法教?帶著兒女上學的時候,父母向老師行最敬禮,那時候的最敬禮是三跪九叩首,就做在兒女面前讓他看。這是教他什麼?教他尊師重道。現在沒有了,現在做父母的人不懂這個道理。我這個年齡還遇到,比我小幾歲的,就沒有看到過這樣的表演。這是《華嚴》、《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信為道元功德母」。你有多大的成就,是從你的信心裡建立的;你沒有信心,有疑惑,什麼都得不到。佛在你面前,你也得不到,你對他懷疑,你不相信他。所以有人問,善知識到哪裡去找?誰是善知識?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明白,什麼是善知識?你心裡面最尊敬的人、最佩服的人,那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為什麼?他說話你聽。有比他更高明的,對你沒有用處,他說了你不聽,你不相信。所以真正來講,你相信的那個人,你不能離開他,你才會真正得受用。
不但學道、學佛如是,連看病都不例外。你生病,你去看醫生,你對這個醫生有信心,非常仰慕,對他的處方沒有懷疑,吃了,病治好了。他真的高明,一流的醫生,你對他懷疑,你對他的處方沒有信心,他那個藥方你吃了不管用,治不好。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佛法無論那個法門、無論那個宗派,信是第一個條件。凈土宗,信願行三資糧。沒有信心,什麼都不能成就,這是先決條件。老師對學生,看什麼?就看學生的信心,看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心,他真的一片虔誠,這個學生可教,他能受教,他能接受,他能依教奉行,他能夠學得好。如果信心不足,禮貌不周,不是很誠懇的樣子,老師就敷衍敷衍就好了,為什麼?教不成。怎麼教他都沒用處,他不會接受你的。
對鬼神也是如此。你給他做三皈,給他誦經,給他念佛,眾多鬼神得益不一樣,也是如此。這鬼神對你有信心,他得的利益大;對你沒有信心,他得的利益少,一個道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剛剛答覆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