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有關日常心行
78、問:為什麼我不念佛心裡還好受些,一念佛反而心煩難受而不想念呢?是不是我的根機不適宜念佛?
答:這正是你得到念佛的好處、適宜念佛的證明啊。比如有人喜歡打麻將,有人喜歡看球賽,有人喜歡上網玩游戲,一泡就是一整晚,他也不覺得累,反而很精神,這是因為放縱妄念的緣故;但是念一會兒佛,不是這裡不舒服,就是那裡煩心,這是因為佛號將妄念收攝的緣故,如野馬初上韁繩,它當然不自由,想反抗。我們心中的妄念也像野馬一樣,除了佛號,沒有任何力量能收服它。所以要念佛,久而久之,妄念自然馴服,如同野馬成為良駒一樣。如不念佛,順著妄念的野馬奔跑,它就會把我們直接載到地獄。
答:這是因為常人的心總是被妄念佔據,被妄念主宰,也就跟著以妄為真、認他為自。不念佛的時候,妄念很活躍、很興奮,他也就覺得自己很精神;一旦念佛,由於佛號的威力,妄念被抑服,不再處於興奮狀態,他也就跟著昏昏欲睡起來。比如人聲鼎沸的場所,德高威嚴的王者一出現,馬上噤若寒蟬。念佛而欲睡,也是得著念佛的好處,比上面念佛而心煩難受尚要好一層,不過畢竟還沒有完全隨著佛走,這時如能識破妄念,不隨妄念走,以佛為親,就會越念越清明。
80、問:為什麼我開車、走路的時候念佛覺得順暢、可以念得久,一坐下來想靜靜念佛反而覺得不順暢、念不久呢?
答:性情過於活潑、思維過於活躍的人容易如此。不過不必介意,按你習慣的方式念佛就好,往生是一樣的。
答:念佛人對於妄想雜念,一是不要急,二是不用怕,三應該歡喜,四要會轉念。
一、不要急。急著想一下除掉它,那是不現實的。因為多生多劫以來我們太習慣於妄想雜念了,想除掉它,比戒煙、戒酒、戒毒還要困難不知多少倍。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念佛,靠佛的願力往生。靠我們自己心地清凈除掉雜念,永遠也不能超升。
二、不用怕。有妄想雜念是我們的本來狀態,任何凡夫都是妄想紛飛的,阿彌陀佛救的正是這號人。阿彌陀佛既然已經保證我們只要念祂的名號就能往生,那麼即使有妄想雜念又能如何呢?這樣不怕它,它也就翻不起大浪,老實平息下來;若是怕它,它反而會興風作浪起來,讓你覺得它很厲害。
三、應歡喜。為什麼有妄想雜念反而要歡喜呢?因為自覺有妄想雜念難以克服,就知道我是戒定慧修不圓滿、只能念佛的人,阿彌陀佛要救的正是我。比如醫生要醫的是病人,健康人不是醫生的對象。我有妄想雜念,豈不正是阿彌陀佛要救的對象嗎?如果是聖人,沒有妄想雜念,阿彌陀佛也不必為他操心了。這麼一想,我正符合阿彌陀佛救度,所以我念佛一定往生,豈不歡喜!再來,念佛知道自己妄想雜念多,說明我被阿彌陀佛救到了。為什麼呢?原來不念佛,還不知道自己雜念多,可是一念佛,立即覺得雜念紛飛。這正像沒有月亮就看不到樹的陰影,月光越亮樹影就越黑一樣。因為我念佛,佛光照到我的心裡,我才會看到自己的妄想雜念,豈不是表示我已經被佛救到了?
四、會轉念。一旦覺察到妄想雜念,就把它放下,不理會它,轉而念阿彌陀佛。比如月光下的樹影,你越是盯住它看,便越覺得黑暗;把眼睛轉過來,看皓皓空中明月,賞習習迎面清風,心地就一下開闊起來。經中說「一向專念」,正是這個意思。妄想雜念,隨它去,不和它糾纏,只管向著阿彌陀佛,念佛就好,妄念自然自生還自滅,又何必硬讓他滅呢?
說到底,還是我們不能安守凡夫的本份來老實念佛。如果知道身為凡夫就是有妄想雜念,就像是人就有眼睛、鼻子一樣自然,也就不會視其為身外之物、必欲除之而後快,則不至於因妄增妄了。正應了一句古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也可說「念佛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念佛,阿彌陀佛那邊是什麼事也沒有,什麼條件限制也沒有,只是我們自立科條,自我設限,擾亂了自己。
82、問:聽到凈土法門,但道心不強,時念時不念,這樣能否往生?
答:道心有兩種:
一、願生心。
二、精進心。
如果願生心若有若無,往生也可、不往生也可,時念佛時不念佛,那麼往生就不定了。不定者,進則往生,退則不生。
如果因根機懈怠軟弱,念佛不精進勇猛,時念時不念,然真願往生之心不容更改,那麼仍能往生。又,真願往生,念佛自必漸漸增進。
答:這要看你的心。如果以念佛往生為人生第一要事,但因為習氣,喜歡打麻將,那還是會往生。不過打完之後,自己也會覺得是浪費時間,不如念佛的好。久而久之,自然也就少打、不打了。如果念佛只是裝點,打麻將正為所好,這樣主次輕重顛倒,往生就有困難了。
84、問:有人認為念佛不必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多念,能夠安心地看電視、打麻將,絲毫不擔心自己的往生,瀟灑自在,這樣才是真正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對不對?
答:這種認識是偏頗的。應當不擔心自己往生,同時又想多念佛。至於各人念多念少,則又隨人不同,但願意多念的心是沒有不同的。一般在家人看看電視、打打麻將或許是難免的,如果真願念佛往生,固然沒有妨礙,但總不如少看電視、少打麻將、多念佛的好。若說瀟灑自在,還是念佛瀟灑自在。
凡夫的心本來就流於放逸,才一入念佛,就會覺得束縛,刻意提醒尚且經常走失,任其自由會是什麼結局呢?
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一開始也可能心裡確實認為自己是在倚靠阿彌陀佛,也會念佛;但時間一長,就連這種心也會淡了,不知不覺就會埋在電視、麻將當中,漸漸地「靠佛」、「念佛」純粹成為一種觀念,成為為自己尋找開脫的借口,而很少念佛,甚至不念佛了,所以這是很危險的。
85、問:死後器官捐獻無疑是菩薩行,但身為凡夫,難免執著,是否會影響往生?
答:這要看個人發心。如果忍力不夠、願力不堅,定受影響。往生事大,當保全大事,以求決定往生,證無生法忍,然後倒返娑婆,如釋尊喂鷹飼虎尚且不難,何況其它?
答:不如發願任憑阿彌陀佛救度。歷代凈土祖師未聞如此發願者。印光大師說:「只要能往生,下品下生足矣!」這也是完全放下自己,一味隨順阿彌陀佛的意思。
87、問:我發願要身無病苦、端坐往生、如入禪定、異香滿室、天樂鳴空,以啟發大眾的信心,可否?
答:真有此願,也無不可,那就要拿出實行來,密密做去,不讓人知。如果真有功行,雖不發此願,也必有此景。倘若沒有實行,而大話早已說出,弄得滿城風雨,人人皆知,那就不是真為往生,而是人前做樣子、裝好看了,到時候反而會自生障礙,影響往生。總之,念佛往生一如做人,要實在,不越份,自己是幾斤幾兩,就說幾斤幾兩。老老實實念佛,老老實實往生,不僅死時令人起信,實則生時更令人起信。
答:一切無常,表什麼法!這是內心既不想往生,又想說漂亮話往自己臉上貼金。真想往生的人,活一百二十歲也好,今晚就死去也好,壽夭長短,一切不慮。越是重病,越想往生。
89、問:我發願既要得到往生利益,又要健康長壽、大富大貴,魚與熊掌兼得,可否?
答:只發往生願就好。貧富壽夭,一任前命;生死窮通,全憑彌陀。
今生報身為前世業果,其果已現,縱然念佛能有所改變,也是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如果其人福力不足以承受大富大貴,則雖念佛也不能必令其大富大貴,因不堪承受故。比如茅舍已成,要想改善,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加固、翻新,讓住的人更舒適一些,但不可能讓簡陋的茅屋變成豪華的別墅,除非拆了重建。所以阿彌陀佛才發願讓我們往生凈土,以徹底富貴、壽命永遠。
答:願生心切、豁達無累的人,聞病重則知死期不遠,往生已近,正是我所盼,所以歡喜。一般人常情所限,貪生怕死,留戀世間,聞病重難免心中憂戚,但願生之心不變,這樣仍能往生。
不過「死」之一字,原是假名,生命依然存在,不過改形易道,稱之為死,實際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死。何況念佛之人,臨終有佛來迎,命謝即神登凈土,實在沒有必要怕死。
91、問:如果認為:不要僅僅滿足於往生,還要考慮往生後快速成佛,所以現生要發菩提心,廣讀大乘經典,提高自己的心性,可否?
答:能發菩提心當然好,發了菩提心現世就是菩薩,此世多一個菩薩還不好嗎?只是一般人把發菩提心看得太容易了。如能老實專修念佛,行有餘力,讀一些大乘經典,擴展心量,更喜念佛,也是好的。至於說為往生後快速成佛預做準備,無異於痴人夢話。比如在黑夜之中,十支燭光固然比一支燭光亮,但要說多備一些燭光有助於太陽出來更亮些,豈不是笑話!要知道此世愚者、智者,充其量不過如黑夜燭光明暗之差,極樂是佛日大光明境界,一旦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如善導大師說:「心性明於百千日,悲智雙行法爾常」,「到彼花台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以阿彌陀佛本誓願力,通通速疾成佛,還有什麼人為的力量可以加速阿彌陀佛的誓願呢?
92、問:不因自己的往生決定而滿足,每天做經咒超度佛事,以作為發菩提心、莊嚴自身的實際行動,可否?
答:不必如此。念佛的人,自利利他都是一句阿彌陀佛,如果有人請做功德佛事,也是為他念佛。
果然不因自己的往生而滿足,那就要努力用心把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法門弘揚出去,讓更多的人念佛成佛,這才是最好的發菩提心、無上的功德莊嚴。不懂這個道理,熱衷於經咒佛事,最後往生恐成畫餅。
93、問:我看到拿念珠勇猛念佛的人就認為他是自力執著,這樣對不對?
答:這種知見不正確!並非勇猛念佛就是自力、懈怠不念反而是他力。心中仰靠彌陀誓願,雖然一天數萬聲佛號,也是佛力。見他勇猛,自當效仿;效仿不來,當懷慚愧。
94、問:念佛要專修、不要雜修,五欲之樂算不算夾雜?可是凡夫要做到完全沒有五欲之樂又不大可能,無奈的墮落和作意的墮落似乎沒有界限,怎樣把握?
答:五欲乃人生之現象,談不上雜。天有勝妙五欲,人有粗陋五欲,乃至畜生惡道亦有少分欲樂。生而為人,可以有合理的欲樂,以不違法律、不背人倫為則。本是五欲眾生,懷此身份,一向念佛,即是專修。
95、問:雖願往生,但一時還不能信入專修念佛,有什麼辦法幫助起信嗎?
答:專修念佛,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卻是佛法當中最高超的法門。「只要念佛,任何人都可以往生成佛」,這在一般善根不夠的人是很難相信的。《無量壽經》稱之為「明信佛智」,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觀經》則是通過很長篇幅先說定善、散善的修法做為鋪墊,最後才付囑持名一法。《阿彌陀經》直接稱為「難信之法」,而由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來證明。所以一時不能信入專修念佛,可以說是很自然的。那麼可以通過解、行兩方面來努力。
「解」就是理解。那就要多看有關講述專修念佛的教理著作、有關記載專修念佛的往生實錄,還有一些因果報應方面的書,從中感受彌陀慈悲願力的偉大、名號具足萬德,以及自己的下劣無能。
「行」就是行持。要懷真實心、謙下心老老實實去修行。真實修行的人,越是修行,越是發現自己是一個不會修行的人。比如真的以嚴持凈戒的標準來衡量,才發現自己做不到;真的要求自己做一個孝子,才發現是那麼的不容易;真的想行布施,才知道自己心裡總有捨不得,總有自他人我的分別。這樣,隨著善行的積累,一方面善根更加累積深厚,一方面心地就更加慈軟起來,加上聞熏有關教理、感應的作用,所謂「解行並進」,漸漸就能信入專修念佛了。
看書要有選擇,行持要出於真誠。如果是看聖道門修行方面的書,因為理念不一樣,就會比較不相應。雖然也在行善修行,如果夾雜虛偽名利心,又很驕慢,就會認為自己很會修行、很有德行。學佛時間越長,「我」也越大,這樣也不相應。
《無量壽經》說「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觀經》說必須「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修持凈業三福,正是這個意思。
96、問:專修念佛之前與專修念佛之後的,同樣行善,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嗎?
答:那自然是有很大差別的。比如儀仗侍衛人員,單獨出行和隨從國王出行,那是完全不同的。侍衛人員雖然張三、李四姓名不同,但隨從國王之後,就失去了個人的身份,而統一於國王的旗下,百姓敬之,犯者論罪;雖然還是原班人馬,如果自己糾合在一起,即使每一個人本領再大,也不過是百姓之一,並沒有特別的尊貴。
念佛如同國王,諸善如同百姓。專修念佛之人雖行眾善,但他並不認為自己在行眾善,而完全歸功於念佛;如果一定要論說他們自己的善行,那一定是很覺得慚愧甚至無地自容。如同國王的儀衛完全承用國王的威德,他個人是不會認為自己有任何威德可言的。沒有專修念佛的人,雖行眾善,如同百姓沒有國王的領導,形同烏合之眾,只能論說個人能力的大小,但再如何的有能力,和國王的威德那是不能相比的。
善導大師把沒有信入專修念佛所行的諸善稱之為「隨緣雜善」,說靠這種善的力量想往生彌陀的報土,那是不夠的;而將歸命彌陀心中(《觀經》所說至誠等三心)所行的善,即使再小、再少也都一一稱為「真實業」,迴向必得往生。
所以就行善來說,專修念佛人所行的善,即使看上去再微不足道,也是上上等的善,因隨附於念佛之後,與念佛成為一體,不執為自己的功德,法爾具有空性無我的性質。而雜行諸善,即使再多也不是真實之業,因為沒有達到空性無我。
又比如成語所說點鐵成金,鐵和金是沒法相比的,但本來是鐵,經靈丹一點,鐵就成了金。凡夫所修人天諸善,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本不足言,但一旦納入專修念佛,經過名號靈丹一點,原來的雜善就成了真實之業,現生的凡夫進入不退位。這真是不可思議。
有人認為專修念佛的人不行諸善,那是錯誤的;不過雖行諸善,但一點點也不自認為自己有善功,而全歸功於念佛罷了。
答:佛堂布置既是表達我們內心的信仰,也是規范我們內心的信仰,輔助我們的修持。基本的原則是:必須與修持的法門相應,專而不雜,簡而不繁,清凈莊嚴。
專修念佛的人,根據善導大師五正行的要求,須是專門禮拜阿彌陀佛、專門供養讚歎阿彌陀佛。佛堂只專供一尊阿彌陀佛就好;一尊佛、一盞燈、一支香、一碗凈水,一個專唱阿彌陀佛的念佛機。對境專一,心也就專一。
不要用化學的香料,最好用上好的檀香。家裡佛堂小,就點一支,不必點三支。
供設佛堂:
二、有利孩子身心教育、健康成長。佛堂等於是特殊的教室,阿彌陀佛是無言的老師,其潛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人、任何教育都代替不了的。設有佛堂的家庭,孩子從小拜佛念佛,聽聞佛號,培植善根,增長福慧,相信因果,長大了自然循規蹈矩,不會為非作歹,而能成為賢良正直的有用人才。
三、佛堂的光明能夠護佑一家人平安吉祥。家裡有人在外打工、上學,我們牽掛他們,我們家裡供的佛就知道,就會保佑他。
沒有條件供設佛堂,就在心裡供,把我們的心做成一個亮堂堂的佛堂,裡邊就專供阿彌陀佛,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經常念這一句佛號,就等於經常在燃阿彌陀佛的功德香,也是一樣,阿彌陀佛都知道。
不是阿彌陀佛要我們供祂、拜祂,而是我們自己供佛念佛,自己能得到利益。
一個人信仰的深淺、修行的專雜、能不能往生,看他的佛堂可以知其大概。凡是佛堂布置很雜的,就知道他的信仰還很淺,只是泛泛的信仰,沒有中心,心中也沒有主人,即使他信佛時間再長,都還只是結緣性質,是佛門初機,修行當然還沒有上路,往生也就不一定了;只要為了往生,佛堂專門供一尊阿彌陀佛、自己也專念阿彌陀佛的,就知道他的信仰很深入、很專一、很純粹,可以預斷一定往生的,因為他符合五正行,修的是正定業。
98、問:我原來請了很多佛像,現在我想專供阿彌陀佛,原來的佛像怎麼辦?
答:原來請的佛菩薩像,可以擦洗得乾乾凈凈,香熏一熏,送給有緣人。他非常傾向地藏王菩薩,還沒有請,剛好你有,就送給他,不管是多少貴重,多麼有紀念意義,都要捨得。因為佛緣不是世間的錢財可以衡量的。你送給他,地藏菩薩就分身、起了作用了;放在你這裡,等於把佛菩薩閑置了。你請的佛像,送給有緣人供,他供佛、拜佛的福份,自然也有你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