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紮根教育-倫理教育、道德教育、因果教育

  問:寺院四眾同修是不是都要經過培訓學習,以達成見和同解,四眾一心,護持正法,修身護道?

  答:這樁事情是個很嚴肅的大事,不是小事佛法在現前這個社會,可以說是衰微到了極處,我們在世界各地,普遍的感觸到這一代沒有人才出現。原因當然很多,不是單純的。在許多因素裡面,最重要的還是受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缺乏一個安定環境來學習,缺乏良師益友。所以雖然有不少年輕同修真心向道,也非常精進,可是沒有看到成果。原因是我們忽略了紮根的教育。古人修學能夠成就,就是從小根扎得好。這個根是什麼?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中國五千年來,前人對於教育看得非常重,這是在世界許多族群裡面,沒有見過中國人這樣重視教育。所以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個都消失了,唯獨中國還存在,什麼原因?西方人曾經認真研究過,研究的結論,可能是中國人重視教育的原因。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這些話是澳洲南昆士蘭大學的教務長他跟我講的,外國人說的。

  教育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古時候讀書的機會少,所以不認識的人多,特別是婦女。而婦女雖然不認識字,她很會教,她從哪裡學來的?她從小學來的,她的父母給她的。教什麼?教倫理,父子有親,我們今天講,五倫十義。五倫是關係,父子,父慈子孝,父親做到慈,兒子做到孝;兄友弟恭,哥哥友愛弟弟弟弟尊重哥哥;夫義婦聽,做丈夫守住道義,做妻子的能跟先生配合,締造一個幸福美滿家庭;君仁臣忠,領導仁愛,下屬盡忠;朋友有信。她雖然沒有念過書,這些她全做到。她知道人與人的關係,這關係倫理,處理這些關係道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離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她在這樣一個氛圍成長,從她出生,父母小心照顧,讓她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都是倫理道德因果

  所以中國諺語所講的,「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有道理!這些話在現在社會上不適用,從前社會管用。母親真正盡到做母親責任夫妻兩個結婚之後,組成一個家庭家庭裡面最重要兩樁事情,一個是家庭生活經濟生活,先生出外謀生,擔負起家庭經濟的問題;太太家裡要負起傳宗接代,要把兒女教好。所以這個人,任何一個人出生,第一任的老師就是你的媽媽媽媽是第一任的老師,真的是紮根教育。最重要這一千天,就是三年,從出生到三歲這是紮根教育。根扎得好,聖賢之根,他壞不到哪裡去。所以有這麼好的紮根教育,就無論他將來大學儒、學道學佛,統統有成就。這三個根,你們諸位想想看,他要學佛,他怎麼會不成就十善業道,從小他就成了戒律輕而易舉,在平常生活上跟戒律就非常接近。所以真正能做到「因戒生定,因定開慧」。

  今年,非常惋惜,我們老和尚往生我也非常關懷同學們,我在此地特別要告訴大家,古今中外,大聖大賢、諸佛菩薩都是自己修成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實際禪寺是個很好修行道場,能不能成就?我們決定不能夠怨別人、怨環境,這種人不會有成就的。一定要常常反省,把四個根紮好,這四個根就是《弟子規》,儒的根;《感應篇》,道的根;《十善業道》,佛的根;《沙彌律儀》,出家的根。認真努力,一年時間剋期取證,我要在一年當中把這四個根紮下來,要統統做到。

  像過去王鳳儀先生一樣,這是個農民不認識字,他能做到。他每聽到一個字他就學一個字,老老實實的學,非常認真的學,所以他把中國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全部落實,當時有人稱他聖人,是真的不是假的。雖然讀書不多,他開悟了,他能給別人講,講得頭頭是道,學者、專家、舉人狀元聽了他的談話,沒有不肅然起敬,佩服得五體投地。那憑什麼,他沒念過書?他的道不是外面學來的,完全自己在生活當中體驗出來,實踐當中自然流露出來的。譬如他舉的有一舉人,前清的舉人跟他見了面,舉人是讀書人,有功名聽了這個農村裡老農不認識字,所以根本就沒有放在眼裡,瞧不起他。講到孔子,舉人就把《論語》頭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之乎也者的講給大家聽。講完之後,王善人說我也跟你講這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講得踏實,講得大家鼓掌,大家歡喜那就是什麼?把我所學到的東西要習,時習,不可以中斷,天天要做,習就是要做要做到。我學了一個孝字,我就天天要知道我要孝順父母,孝父母的身,孝父母的心,孝父母的志。他講得透徹。你們光讀書的人,光是讀著書,你沒做到,我做到了,所以那怎麼不快樂?當然快樂,自己快樂,一家人快樂。這個就是幸福美滿人生你不做,你學得再多不做,那個樂不會有哪有快樂?所以一定要把它做出來。

  我們為什麼要扎儒釋道的根?這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在什麼時候說的?你們都念過《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世尊對韋提希夫人講話,里頭有「凈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怎樣孝順父母?怎樣尊師重道?《弟子規》里頭每一條都講這個,你要要學?所以學《弟子規》就是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學習《感應篇》就是落實「慈心不殺」,就這麼個道理你沒有這個,後面第四句,「修十善業」,你就做不到。而且我特別告訴同學們,《感應篇》比《弟子規》還要重要,為什麼?因果教育。沒有人不知因果不相信因果,雖然學《弟子規》,《弟子規》可能變成表面的,不是從內心的,不踏實。為什麼?遇到名聞利養現前會動心、會變節。

  所以印光大師一生就是提倡因果教育。你看他一生印送的經論善書,最多的就是《了凡四訓》、《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我概略的給它估計了一下,超過三百萬冊,在印祖那個時代,這樣大的分量,不容易!他為什麼?為的是拯救這個社會,真的是救苦救難。從哪裡救?從因果上救。人懂得因果心就定,名利現前不會動心。我自己親身有這個經驗小時候生長在農村,這些教育扎了根。雖然在農村裡頭沒念過書,特別是母親教得好,我母親不認識字,很會講故事,講古聖先賢的一些故事給我們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一切都報」。命里有的決定有,丟都丟不掉;命里沒有的,決定不能強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命里頭沒有財富你就別想發財的念頭。為什麼?想這個,想這個是得不到,白想了,何必想這個。命里頭沒有官爵,也就不要想做官,這個念頭就死掉了。你該是哪一行的人,把這一本分事情做好,都能成佛。我們看《華嚴經》後面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裡面你仔細去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成佛了。無論哪一個行業你把你的本分做好就成就,就圓成佛道。所以人要知道務本,本立而道生。

  我們這個行業,這個行業是我的老師,章嘉大師給我選擇的,他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聽他的話,走的是這個路子。出家本分是什麼?古人一句話說,「弘法是家務」,那是我們本分事情你說出家干什麼?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那我們就知道這是本分釋迦牟尼佛,我從學佛的時候就認識他,他是職業老師是個義務老師,因為他不收人學費。他教學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你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你說《地藏經》裡面婆羅門女,那是婆羅門教的,《華嚴經》的遍行外道那是其他宗教裡面的傳教師,不分只要你肯來學,釋迦牟尼佛都非常樂意的來教你。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佛教用現在的話是社會教育,包羅萬象,他什麼都教,什麼問題都可以問他,都可以向他請教。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那我們把經教學好,「教人者,先教自己」,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自己沒有學好,怎麼能教人?先要自己學好,自己依教奉行,然後才能為人演說。我學成了之後做什麼?是為別人,給別人做一個樣子這就對了。所以我們要把三皈做出來,要把五戒做出來,當然在這之前,你一定把《弟子規》做出來,把《感應篇》做出來,這才像一個佛弟子。做個出家人,是出家人的好樣子;做個在家人是在家人的好樣子,我們常常要想這一點。早晚課誦,我說得很多,早課提醒自己,今天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佛陀的教訓,這叫早課。不是早晨念一遍給佛菩薩聽的,那就錯了。如果存著那個心,你就有罪,為什麼?早晨爬起來,騙佛菩薩一次,你說你罪不罪過?佛菩薩的像,泥塑木雕的,你都忍心去欺騙他,你還會好報嗎?晚課是反省,做晚課的時候反省、懺悔,我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違背佛菩薩的教誨?這個修行才真的有功德才有利益。絕對不是早晚課是念給佛菩薩聽的,那你就完全搞錯了,佛菩薩要聽你這個干什麼?那我們早晚課要不要做要做,做給誰看的?做給那個沒有學佛的人看。也就是說,我們的早課給別人看的,你看我都做到,做出樣子,「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給世間人做個好樣子目的在此地。

  言行決定要一致,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改過,我們自己才會有真的進步。要學忍辱要學謙讓。儒家都講格物,格物是什麼?把自己的慾望放下,物是物慾,格是跟它格鬥。放下物慾,放下名聞利養。我這麼多年來常常勉勵同學,你們認真去做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這算不錯了。是不是做到佛菩薩給我們的標準?沒有。我跟諸位講的這十六個字,我常說,只帶你到門口,你沒進門。怎樣叫進門?進門必須放下八十八品見惑。簡單的說,不再執著身是我,身見放下;不再跟人對立,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萬物對立,心平氣和;再就放下成見放下主觀觀念,你才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才入門。什麼果位?小乘須陀洹,大乘,你們現在都在學《華嚴》,《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雖然很低,小學一年級,你總是上了學,你是聖人你不凡夫。希望同修好好的共勉。現在藉著科技的發達,無論在哪裡講經,我們的網路衛星都能夠收得到,天天都在一起學習。謝謝大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