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錄音見: 溯源法寶音頻 >> 中篇音頻 >> 為大連居士開示 )
問題一、我的父親是一位聾啞人,我用什麼行動和態度讓他認識佛法?
問題二、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到哪裡去了解相關知識?是看書還是靠平時多觀察戒律清凈的同修?還是以後自己悟?
問題三、戒體是什麼?受戒後會不得戒體?如何才能不失掉戒體?三皈依也有戒體嗎?
問題四、十二頭陀有提到節量食。如果刻意少吃,容易上火,就沒力氣。吃飽又昏沉,不睡的話沒法集中精力,還容易發脾氣。
問題五、睡四個小時的話,下午就多半會昏沉,如果睡多點就有精神幹活,如何是好?
問題七、弟子發心出家了,在了解了僧團的修持之後,發現差得太遠了。
問題八、說誦「楞嚴咒」可以去掉妄想煩惱。為什麼我誦就增加煩惱妄想呢?
問題十二、是不是只要受了搭衣的戒,就必須搭衣呢?有時間限制,多少天可以不搭衣嗎?
問題十三、自從看了戒淫慾的書後,感覺挺可怕,請問法師該如何徹底打消淫慾心呢?
問題十四、初學佛法的人就是要聽話幹活嗎?那不明白道理怎麼辦?
問題十五、佛、儒、道三教為什麼不能成為一教?宣化上人說孔夫子是佛家的水月童子,老子是佛家的迦葉祖師,怎麼會有區別呢?
⊙妙祥法師 講述
時間:二〇〇八年三月初七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法師:禮佛一拜!
法師:大家請坐!
今天來了很多大
問題一、
這個問題是:請師父慈悲開示,我的父親是一位聾啞人,就是有一個耳朵不好使,心裡想的,嘴巴表達不清楚。我想讓他識字誦經,但是每次教他識字的時候,他就笑了,認為:「你有知識有文化就可以了,不要管我。」有一次聽師父講法的時候說,死後聞到佛經,人就會清醒。那麼我用什麼行動和態度,去讓我父親認真對待這個事情呢?
這個問題啊,就是說什麼是佛法?佛法和文字沒有關係。文字只是一種知見,是我們世間人在生活中所產生的一種方便,它和佛法來講是兩個概念。你有這種孝心非常好,對於你父親雖然是聾啞人,但是想叫你父親能夠聞佛法。那什麼叫佛法?不是文化就是佛法,而是遠離了知見,那就是佛法,你應該用心來給你父親講佛法。
什麼是用心來講佛法呢?就是說你首先要嚴持戒律,對佛法有個真正的理解,這樣的話,你父親就會感受到佛法,這是主要的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具體的做法,我的想法,因為他是個聾啞人,而且年齡大了,要想聞到佛法,可能在聽力、視力上都有一定的障礙,視力恐怕沒有問題。可以從各個角度來給他講,比如說看圖識字,講故事,也可以通過你的行為,來不斷地給他做表演、做示範,這都可以。關鍵的問題就是,你在給你父親講的時候, 一定要心裡清凈。這樣的話,慢慢的你父親就會得到佛法。
更主要還有一條,通過不少人做過,很好的,就是給你父親頂禮。你父親雖然是聾啞人,但父母就是福田。不是你教你父親在學佛法,而是你父親成全你在學佛法,要這麼認識。所以你對你父親的恭敬,要達到一定程度,也就是說我們每天可以給父母頂禮。如果你覺得不好意思,可以不當他面頂禮,這樣的話,你那個心平靜了,你父親自然他心裡也會感受到。
過去有一個居士,她父親有病,父女倆處得不好,矛盾很大。女兒怎麼孝敬父親,父親也是罵人,就是不聽,給吃的也罵,見面就罵。後來她根據僧人給她講的,她就每天給她父親頂禮,最後她父親走的時候非常好。雖然是一天也沒有念佛,但是走時有瑞相,甚至比有的修行人走得還好。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因為從真實意義來講,她父親實際上成就了她的忍辱,也成就了她修行佛法。所以說這兩個人共同成就,最
所以說把我們的心態要端正,一定要認為這是父母在成全我們,不是拖累我們。有的人認為:父母有很多不足,和別人的父母比差得很多。比如別的父母有錢、有勢、有地位。這自然是他的一種方便。但是應該知道往往貧困出孝子。有時在很多貧困的環境中,會生出很多的孝子。我們越是在自己父母條件不好的情況下,我們越應該將其作為一種動力,在修行中更應該去恭敬父母,更應該盡我們的責任,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從這個福田中得到真實的利益。
為什麼是這樣呢?一切法都從恭敬中得,所以說這個恭敬很重要。我們恭敬父母的意思是什麼呢?不光是要恭敬父母,通過恭敬父母,逐漸地擴大到恭敬親屬,到老人,到年輕人,到小孩,甚至到一切眾生,他們都是我們前生父母,未來諸佛。這樣最終達到離相的目的。這就是我們恭敬的真正目的,也是恭敬父母的目的,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獲得更真實的利益。
問題二、
第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到哪裡去了解相關知識?是看書還是靠平時多觀察戒律清凈的同修?還是以後自己悟?
「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這個問題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是最根本的基礎,也是我們成佛的基礎,沒有它一切成就都不能得到。所以想持好三皈五戒的這種心非常好。「到哪裡去了解相關知識」,實際上你只要有了「怎樣才能去持好」的這種決心,這就是你最好的知識。
三皈五戒是我們學佛的基礎,也是成佛的一個最根本的條件。如果我們有一個用生命、用所有的利益,來換取三皈五戒的決心,外面的事情就好解決了。關鍵就是我們有沒有這種決心,這是關鍵。因為一切唯心造,有和沒有都是相對的,如果我們的心非常堅定的話,這樣相關的知識都會有,也就是說這種因緣都會逐漸的生起,而且非常真實;如果你沒有這種決心,就想敷衍了事「我想了解了解三皈五戒」,這樣的話,就給你相關知識和解釋,恐怕也不起作用。所以說這個決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能夠有了不怕自己失去利益,也要守好三皈五戒的這種決心。比如說,我正在做生意,如果和戒律相衝突的時候,我決心放下我的利益,我要服從三皈五戒;當我生命和這個戒律相衝突的時候,我寧可犧牲生命,來持好三皈五戒。如果你有這種決心,也就是說你決心已定,整個宇宙都會給你講三皈五戒,萬事萬物都會給你講三皈五戒;如果你沒有這種決心,看書再多恐怕也起不到更大的作用,所以這個問題在這點上很重要。
當然啦,看書也是重要的,但是我們不要指望看書,也不是要觀察別人怎麼做。而是要觀察自己,看自己每一言每一行,是否符合三皈五戒。比如說吃飯,我們吃飯的時候,這碗飯和這碗菜我能不能次第吃?我是不是分別這碗飯和這碗菜好和不好?首先要沒有嫌棄心,沒有分別心,好和壞都是平等的。吃的時候要次第吃,什麼叫次第吃?從你最近的往下吃,菜也是這樣,飯也是這樣。同一桌吃飯,別人吃什麼不要管,不要考慮,就考慮我吃的這一塊,眼睛不往外瞅。持戒應該從這裡開始,從吃飯、睡覺、走路、說話……看它們符不符合三皈五戒。
這個三皈五戒講起來要很長時間,我簡單跟大家講一講。比如說,我們去上街,當走在路上的時候,我們嗓子里有痰了,這口痰是隨便就吐呢?還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去吐?或是吐在紙里,包好,送到一個裝垃圾的地方?如果條件都不具備,既沒有帶紙,又沒有找到合適地方,那這口痰怎麼辦?既然我們學佛了,是佛的弟子,國家也有一個衛生文明的要求,我們這口痰應該怎麼辦?我的想法,那你就把它咽下去。我們的持戒精神應該是這樣。
當我們走路的時候,比如說走在馬路上,我們應該右側通行,在人行道上走,不可在機動車道上走。雖然機動車道沒有車,周圍也沒有人,甚至是晚上,也不可以。因為國家既然有規定,我就一定要遵守。遇到紅綠燈,不管有人沒人,只要是紅燈我就停,不可以超越,就哪怕半夜回來,遇到紅燈我也要停下來。雖然是沒有人,但是空中有佛菩薩在看著你,有很多的眾生在看著你,你是真持戒還是假持戒?你持戒是給別人看,還是給自己看?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真實。
走在路上,我們要求的是不該看的地方不要看。比如到市場,買菜的時候是否去講價,這個問題我講了幾次了,但是還要講。因為很多都是在家居士,到市場講價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樂趣。作為你是一種樂趣,但作為賣菜的人,就是一種膽戰心驚的挑戰。
當看到你來的時候,手不斷地在菜里挑來挑去的時候,你想他那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情?是一種恐懼、害怕。另外,你又不斷地跟人講價錢,他為了叫你買菜,就不斷地撒謊。
很簡單的例子。你比如說,這個菜,從他要獲的利,和他的運輸費用等等條件來講,應該一塊錢就可以買走。但你非要給人八毛錢,所以他就得提高到一塊二,留兩毛錢的餘地和你討價還價。就是說這種撒謊是誰造成的?就是我們給人家造成的。所以說他撒謊必然有責任,但其中主要的責任還在於你。你不斷地促成別人的撒謊。這樣的話,我們作為一個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弟子,你的持戒精神就被破壞了。
因為佛教徒是拔苦予樂的,對所有眾生都能幫助他去拔苦,給予樂,這是我們的持戒精神,不要給對方造成痛苦。有時候我們甚至帶著念珠,到人家的菜里不斷地挑揀,這面嘴裡講著價錢,把那好的都拿走了,把壞的留給人家。我們平時都說學佛,佛絕對不會讓我們幹這種事情。
所以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不要挑,要把壞的留給自己,把好的留給別人。這樣的菩薩行為,這樣的學佛行為,我們何樂不為呢?如果就買一次菜,這麼點小小的利益,我們都不肯放下,我們怎樣為眾生去舍血、舍肉、捨生命,去救護呢?不可能的。所以說我們要從小事做起。
另外,買菜也不要看人家的秤,給多給少,生怕吃虧。本來我們就應該找虧吃,學佛人千萬千萬不要佔便宜。當你佔了便宜的時候,你心裡就吃了一個大虧,道德的虧。當我們不與他人計較,而且寧願吃虧。別人歡樂的時候,表面上你在物質上虧了,但你內心反而是一種收穫,是一種大的收穫,超越你所得物質的千百萬倍。那是真正的快樂,可能你這一生都會永遠快樂下去,這樣的快樂何樂不為呢?佛教徒只有能認真地去做好三皈五戒,才會享受這種快樂,獲得這種大利益。所以說三皈五戒就給我們帶來了根本、永久的快樂。
特別是買菜以後,臨走又拿人家幾個。秤已經夠了,又拿人家幾個,這本身就犯盜戒。當你走的時候,人家在背後就罵:「你看看,這個人還信佛呢?臨走還拿我的豆角,拿我的菜。」人家連唾帶罵,眼神都非常不對。所以說這個毛病千萬千萬要改過來。一定不要給人家賣出的菜任何「增值」。就人家給也不要,就白給你,你也不要。為什麼?來之不易。給我們怎麼辦?好,一個是不要,一個是再給錢,一定要平等對待。這樣我們就真正地學了三皈五戒。
三皈五戒就是拔苦予樂。只有給別人快樂的時候,我們才會真正的快樂,只有幫助別人解除痛苦的時候,我們的痛苦才會消失。所以上哪去找相關的知識?就是從生活中去找,從每一言、每個動作、每句話去找,這才可以。
比如說,妄語的問題,我們應該有一個寧死不妄語的決心。有很多做生意的,比如說賣服裝,本來就不是進口的,他說是進口的。本來價錢和它的實際成本,就是差距很懸殊,他說很高的價錢,等別人來討價還價,這樣都犯妄語。這是不應該的,應該是實話實說。
即使你有些話不能告訴別人,但是也不可以撒謊,不能為一點利益,就失掉了我們真正做人的品德,作為一個佛教徒的品德。當然了,很多的女同志,還有一些話是不能跟人講的,人家問你錢放哪?你不能跟人講,但你可以打閑岔。比如說,他問你:「你錢放在哪啊?」你可以伸出手:「你看我這個手指蓋很漂亮。」他說:「你錢到底放在哪?」你說:「我這手指蓋真漂亮!」他一看你不往這上說,就拉倒了。這就可以方便迴避,就不犯妄語。
千萬千萬不能犯妄語。特別值得注意一點,就是說所謂的「方便妄語」可不可以打?為了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打方便妄語嗎?是不可以的。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我們做不到實語者、如語者,因為我們沒有證到實相。佛手裡雖然是空拳,但佛說我這個拳頭里有糖,它就會生出糖來,因為佛是實語者。而我們不是,我們說手裡有糖,其實它沒糖。所以我們不能有任何妄語的行為,沒有就是沒有,有就是有。
特別關鍵的時候,比如說親人有病,得了重病,這個病如果告訴他,可能會打擊很大。等親人問我:「我這是什麼樣的病?」為了這個親情就撒謊了,哦!沒有問題,就感冒等等,或一點小病。這話可不可以講?是不可以講的。說我要是直接告訴他,是不是對他的一種傷害呢?從我們的理解,確實產生了一種情緒的打擊,會有一點傷害。但是更主要的,由於你心裡的真實,就是治好他病的一付葯。如果你去妄語了,表面上是幫助他,實際上你就失去了這副葯。這才是一個大利益。
更主要的一個利益,將來我們還要成佛,要往生西方,如果你打了這種方便妄語,不可以往生西方,也不可以成佛。當你犯一句妄語的時候,你的前程上,就會出現了無數的障礙,阻擋你再進一步地修行佛法。
這個問題跟大家這麼探討,它實際上是很重要的。為什麼我們大家有時候,在生活中會失去很多的利益?就因為在這些關鍵的問題上,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正確的認識,和持戒的決心,所以失去利益。微小的差別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會影響到你這一生的成就,所以說不可小視。
佛的戒律來不得半點虛偽,越是想修行的人,更不能來得半點虛偽,所以說不能妄語,要實話實說。當你實話實說的時候,佛菩薩都會幫你解決問題。當你撒謊的時候,佛菩薩就會離你而去。雖然你是方便妄語,佛菩薩也不會護佑你的。所以說我們應該真正的理解,佛所說的真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實語者,不可以妄語。
平時,同事之間、同學之間、鄰居之間也不可以妄語。比如說,出門經常問候的話,說:「你今天挺好?」如果你今天難受了,你不能說挺好。你說:「可以。」只能說可以,不能說我挺好。問你:「你是否吃早飯了?」你沒吃,只能說沒吃:「噢,今天還沒吃。」你不能說:「噢,已經吃過了!」我才不想上你們家吃呢,我嫌你們家埋汰。這話絕對不能說。就記住不管任何條件下,都不能妄語,除非為了救人,佛菩薩允許開方便,在沒有救人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的。
為什麼有很多人能夠證果?就是因為他真實,寧可犧牲生命,不肯做犯戒的事情,所以很快就證果了。為什麼我們不能證果?就因為我們處處都給自己找方便,心地不真,所以不能證果。
修行戒律主要在於自己不斷地展開。看著五戒很簡單,因為五戒,和八戒、十戒、甚至二百五十條比丘戒、三百多條的比丘尼戒、還有菩薩戒,它們互相都是相通的,都是一個源泉。如果你五戒持不好,你想再持好八戒、十戒、比丘戒、甚至是菩薩戒,是不可能的。
這個持戒基礎從哪開始?從五戒開始。只有五戒你受持嚴謹了,你才會持好其它戒。這個就像蓋房子一樣,基礎打壞了,你再往上蓋,這個牆早晚要塌的,所以說必須打好基礎。也就是說五戒通一切戒律。持戒的主要精神要靠自己悟,自己去理解,理解一條就要落實一條在行為中。不要盲目地求更多的戒律,那是以後的事情。想求得更多的戒律,首先就要從第一條戒律開始,那就從三皈五戒做起。只有從三皈五戒做起,而且能夠做得很好的人,才有資格再往上去受戒,求戒。所以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學佛中,有很多人學一學就偏了?就是把這個三皈五戒,沒放在心上。他認為三皈五戒不是根本,不是定力,不是智慧,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實際上戒律就是大智慧、大定力。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想持好戒,一天就吃一頓飯,那他這二十四小時都在守戒,不管是醒著或是睡覺,他都在持戒。有的人去打坐,可能坐了兩小時、三小時,他下了坐,這個定力就逐漸地消失了,滿足不了他二十四小時的需要。你想一想是不是?所以說一條戒律,就是一個大定力,是一個無漏的定力,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戒律就是大定力,又是大神通。
我們很多學佛人已經聽過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毒龍危害一方。後來有五百羅漢用禪定力驅它不走,就是五百羅漢用禪定力要把它攆走,這個毒龍也不動彈。後來來了一個尊者,也沒有入定,而就是說了一句「賢善遠去。」當他叫它遠去的時候,這個毒龍馬上就走了。
後來這五百羅漢就問他:「我們這麼多人攆它不走。為什麼你一句話,叫它走,它就走呢?」這個尊者說:「因為我把小戒當重戒去持。」就很小很小的一條戒律都當重戒去持。所以我們知道,由於他嚴持戒律的精神,所產生的定力,是一個無漏的定,是一個真正的大定力,也是大神通,它來不得半點虛假。你看五百羅漢都驅它不走的毒龍,被他一句話就驅走了,我們可以感覺到,這個大定力是無時無刻不在。
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戒律生起極大的信心,這樣才能夠去持好戒。更主要的持戒精神就是說,我們在家居士一定不要怕失去更多的利益,不管多大利益,甚至生命失去了,我也要持好戒。有這種精神你才能持好戒。而且必須把每條戒律,都要落實在行為中,如果跟佛菩薩也敷衍了事,那你就欺騙自己,是不可取的。
所謂的自己悟,就是把戒律落實在行為中,不斷去努力,自然他就悟了。一定要持到什麼程度?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程度。自己對自己持戒的精神,都會產生了「是否是對啊?是否是過分的執著?」得有這種精神才可以。因為持戒的精神,必須超越自己的思惟。
我們的思惟是什麼?是知見。我們知見不破,佛法就不會進入。首先我們應該破的是自己的知見,必須要超越自己的思惟。你想了脫生死,必須要超越自己的知見,知見就是眾生。佛在《楞嚴經》上講:「知覺乃眾生。」就是說你所謂的知、你所謂的感覺,那就是眾生。必須超越它,你才能了脫生死。你不超越它,「適當就可以了,方便就可以了,慢慢修吧!」你有這種想法,想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你糊弄它,因果也會糊弄你。
你想不昧因果,那你就要不怕一切困難,包括利益,包括嘲笑,甚至來自於親屬的嘲笑,甚至兒女的嘲笑、父母的嘲笑、丈夫的嘲笑、妻子的嘲笑。說你這人精神病,不正常了,快瘋了!誰願意說什麼就說什麼。甚至領導說、甚至路人罵,都不要在乎。你有這種精神才能持好三皈五戒。
我只能是跟大家實話實說,至於大家怎麼去理解和做,這個是你們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大家多出幾個「傻子」,多出幾個「愚人」。我就這麼愚,我就這麼傻,你說我執著也好,我就這麼執著。「持戒不是執著,不持戒才是執著。」這個是否執著,不是用我們的凡夫的知見來判斷的,是用佛法,用戒律來判斷的,這才為正確。這是第一個問題。
問題三、
第二個問題:戒體是什麼?什麼樣的情況,受戒後會不得戒體?如何才能不失掉戒體?三皈依也有戒體嗎?
戒體,它不是「是什麼」?也不是「不是什麼」?它就是清凈,就是我們如來藏性。
「什麼樣情況受戒後會不得戒體?」如果你沒有剛才我講的嚴持五戒的基礎,我想你不會得到戒體。雖然你去受戒,但只是掛名而已。為什麼有很多人說:「我受戒時候怎麼沒感覺到我得戒體呢?」就是你在持戒的精神上、基礎上不具足。
這個戒體也得互相感應,一個要有好的授戒師父,必須是嚴持戒律的師父;第二個,必須你能夠接受,這個嚴持戒律的師父所傳授給你的一切。你具備這個條件,你才能得戒體。
就像一個杯,你必須把杯打掃得乾乾凈凈,才能裝進干凈的水。你這杯里有髒水,你想再裝干凈水,它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兩個條件必須具足,如果有一方面條件不具足就不會得到戒體。老想開方便,說,明天我去受戒吧!這個師父挺好,我會得戒體。我得了戒體,我不用怎麼修就可以往生西方了,我就如何如何……你有這種想法它不會得到戒體。雖然你去受戒,一切儀式都做了,但是你那個心是一個欺騙的心,不是一個真心,所以得不到戒體。
所以這個很重要。有很多人已經修行了很長的路程,但是由於在三皈五戒上沒有引起注意,而且走了彎路,甚至回頭都晚了,浪費了很長時間,這就是很大的遺憾。所以說要想得戒體,必須從嚴持三皈五戒做起。
「如何才能不失掉戒體?」如果你得到戒體,它怎麼會失去呢?因為得戒體,必須有長遠心,不退心,而且是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得到戒體。得到戒體,他怎麼還會失去呢?他就不會失去了。也不會得了戒體以後,再去犯錯誤,再犯戒。他只能是越走越堅強,越走越更上一步。得戒體的人,他就有了不退心。所以說要想不失掉戒體,就得嚴持戒律。不管受戒前,受戒後,都得嚴持戒律。受戒前嚴持,受戒以後更不含糊,這才行。要進一步去持戒,這樣的話就不會失掉戒體。
「三皈依也有戒體嗎?」一切戒體都從三皈依成就。不管哪個戒,它的戒體都必須從三皈依成就的。比如受五戒,當師父念到三皈依的時候,戒體就在這裡成就。受沙彌十戒的時候,也在念到三皈依時成就。所以說三皈依對我們非常重要。
所以不要輕視三皈依,一切事物都離不開三皈依。比如說這一杯水,如果我早晨沒有供佛,我就拿來喝、做飯,甚至洗手、洗臉、刷牙。嚴格來講,你就沒有進行三皈依。包括一杯水都要供佛,這就是三皈依。為什麼要供佛?就是要進行三皈依。比如說,我們都說信佛了,我們要供佛,供佛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三皈依。
我們有時候給佛供點蔬菜,供點水果,為什麼?就是進行三皈依。因為我們成為眾生,我們有正報和依報。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依報就是萬事萬物,這都是我們的依報。這些依報都是由於我們的妄想,不斷製造出來的。只有通過三皈依,它才能夠回到真實的如來藏性中,所以說三皈依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我們時時刻刻不可以離開三皈依,如果一個人能夠認真地按三皈依去做,他就會達到了水火不侵的地步,水不能害你,火不能燒你,一切災難對你來講,它都不能害你。
為什麼我們會有很多的傷害?就是我們三皈依沒做好。有的人吃飯噎著了,或是吃出了一種什麼病來,或是大水淹著了,或是如何如何,那都是因為沒有進行三皈依的結果。世上的萬物都是空相,地水火風,都是空相,為什麼受到地水火風的侵害?就是我們沒有進行三皈依。你輕視了它,它就傷害你,如果你去尊重它,它就不會傷害你。
當然我們要區別於外道那種拜火、拜水,不是這個。因為一切的地水火風,就是我們的本體,都是從如來藏性中所產生的一種幻覺,它沒離開如來藏性,所以必須進行三皈依。如果不進行三皈依的話,就不會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所以三皈對我們是多麼的重要!也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本。
那我們怎麼樣叫三皈呢?那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離開了佛法僧就不能稱為三皈依。如果說佛法僧,我只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行不行?那三皈依也不成立。說:「這些和尚啊,我沒看好,我就看好了佛法,就看好了佛。我就皈依佛和法,我也不上寺院,也不去禮拜僧,我看他們就來氣!」這種說法都是不正確的。
「僧」是代表了天下所有的僧人,包括凡夫僧、聖賢僧,不能因為幾個人的不如法,我們對僧就失去了信心。佛法僧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它們的位置也不可以顛倒。現在有一種說法:「你們不可以到寺院去,到寺院反而不能成就,在家能成就。」你這樣就破壞了佛法僧三寶。你首先就破壞僧,輕視僧,實際上就是輕視法,對佛所講的法你不信。法你也不信,對佛你也是不信的。因為三寶的成立,是由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後,度了五比丘,才有真正的僧人出現,你這不是也在輕視佛嗎?所以你把佛法僧全都破壞了,你怎麼能成就呢?這種敵對的心理,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對於佛法僧,不管外面做得如何,我們一定要對僧人有恭敬心,千萬不要那樣。
因為我們在家修行,家只是火宅。佛說法,講了一定要遠離火宅。佛設了各種的方便,講了鹿、羊、牛三種車,來讓我們遠離這個火宅,三寶地就是遠離火宅最好的清凈地,你反而不去,要在火宅里去修。你所謂的修只是貪戀火宅的借口。
有幾個能做到把火宅看成道場的?現在還找不出哪一個人來的,除了維摩詰居士能做到,恐怕還沒有幾個能做到。你能看到你的房子,說不是你們家的房子嗎?你能看到你的板凳,說那不是你們家的板凳嗎?你能看到你的妻子,你說那不是我們家的人,你能說那孩子我不認識,只要你有一念,說這房子是我的、這板凳是我的、這丈夫是我的、這妻子是我的、這孩子是我的。你想一下,這「我」字一下就起來了。你怎麼修啊?還沒等修呢,那「我」已經充滿你整個的思惟里去了,做任何事情你都有「我」在那起著主導的作用。你怎麼修?所以說你再不到寺院去清凈一下,怎麼能得到三皈依的戒體呢?
當然了,我只是據理分析,倒不是說要你們都得出家。當然我希望你們都能出家,但你們也不可能都聽我的。我只是說實話,主要是看你們怎麼來克服這個問題。對佛在世時的維摩詰居士,問他:「你有妻子嗎?」他說:「妻子是方便,兒女是眾生。」人家這才能成就。
有的人把自己比作維摩詰:「我在家修如何成就。」你的想法挺好,想成為一個菩薩,但是你得具備他那種能力和認識。你首先得把你的房子看成不是你的,兒女看成眾生,這才行。你沒有這點認識的話,妄稱維摩詰,我想還差得很遠。所以說我們在家修行,一定要知道這個三皈依的重要。佛法僧是不可分割的。
那麼不可分割也行,我把它們的次序顛倒可不可以?我把僧放在佛的前面?那不可以。那我把法放在佛的前面,行不行?也是不允許的。雖然包括佛也好,僧也好都是因法而成,但是沒有佛,這個法也講不出來。所以說佛必須放在第一位,法放在第二位,僧放在第三位,這個次序不可顛倒,顛倒就結罪。你看顛倒都結罪,何況你給少了一個呢?我今天關於三皈五戒的戒體問題就給講到這裡,這裡要詳細講起來很長。
問題四、
第三個問題:十二頭陀有提到節量食。弟子請師父開示,有種說法:不要刻意少吃,容易上火。吃飽、吃好,只要不貪求即可。但是吃飽了每天下午就會昏沉。如果克制不睡的話,接下來的時間就會恍恍惚惚,做事沒法集中精力,還容易發脾氣。如果吃七八分飽,幹活就沒力氣,這時就會起煩惱,怕別人說我為常住做事不發心,不盡心儘力。
這個十二頭陀支,也有講十三頭陀支的。其中節量食支就是為了去掉我們的貪心。因為我們眾生往往有一個特點, ,就是要吃飽、吃好。這個要注意什麼呢?過分的吃飽、吃好。有時候光說到吃飽、吃好,實際上他已經吃好和吃飽,但是一看這個菜、這個飯挺好吃,「我再吃點吧!」他已經過量吃了。所以佛提出了節量食。節量食,就是對食物不要產生貪戀。我們節量食的目的,就是為了這個身體,能夠維持生命即可。
當然了,光提到節量食還不夠,頭陀里的節量食是對什麼講的呢?首先對頭陀行里的日中一食講的。頭陀支是日中一食,日中一食還要節量食,日中一食還得過午不食。過午不食是對日中一食說的,也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所受的吃飯的戒律就是日中一食,是根本戒。
我們現在有一種說法叫過午不食,過午不食是指什麼說的呢?是指日中一食,還不許過午,並不是說吃兩頓飯叫過午不食。兩頓飯那是有病才允許開的,沒有病是不允許開的。而且只能開粥,粥還不允許用正食,這裡說頭很多,不詳細說了。但是我剛才講了,頭陀里講的節量食是指的日中一食講的。日中一食也不允許你過分吃飽,那下午更不允許吃了。
佛法里有,早晨吃是升天道,你就種天道的因,你成佛就困難了;中午吃,指的中午一頓飯,這樣的話是成佛的因,三世如來都是日中一食,也就是說無量劫佛都是日中一食。不是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末法時期日中一食就行不通了,無量劫以來,佛都是日中一食,也可以說三世如來都是日中一食。什麼叫三世如來?過去、現在、未來都是日中一食,這是根本戒,不會改變的。
雖然是日中一食,也要節量食,要想到很多眾生還沒有吃到。所以說當我們在吃飯要達到量的時候,還要留一口,你可以七八分飽,也可以九分飽,總得留一點,不要過分滿足自己的食慾,抵制食物對你產生的吸引力。我們不講三皈依嘛?這都是一個道理。如果你雖然是日中一食,但是對食物有所貪戀的話,他也會墮落的,這不可取的。
對這個大家的感覺恐怕不太深。什麼樣能感覺出來呢?我有一次感覺,就是在九五年,到人家去乞食,當乞到食物的時候我生起極大的慚愧心。什麼慚愧心呢?就是我覺得吃日中一食,就一頓飯我也生慚愧心。我覺得我的修行不配,你何況兩頓飯、三頓飯,那我連想都不敢想。就一頓飯,就要飯吃,乞食吃,我都生慚愧心。
佛制定的這個節量食,是讓我們生起慚愧心,不要貪戀食物,不要被食物所轉,所以說這是無價之寶。這種法是對什麼講的呢?對日中一食講的,並不是對那個兩頓飯、三頓飯講的。為什麼不對它講呢?因為它沒有日中一食的基礎,還沒法去做到節量食這一塊,還沒到這塊。我希望大家至少晚上不要吃了,晚上吃飯實際上對身體並不好。
「不要刻意少吃?」這也是對的。有的過分少吃也不行。我吃飽就行,只要不貪就可以。另外,吃飯時要留一口食物。就是咱們過齋的時候,我每次吃飯都要留一塊,要舍給眾生。並不是我去討好眾生,而是斷掉我過分的貪慾、吝嗇。因為我留一口,就是時刻的要警惕自己,隨時要把這頓飯捨去。當別人需要的時候,就這一頓飯,怎麼辦?應該舍給他。要提醒自己。
另外,天天要想到,還有很多眾生要吃飯。要生慚愧心,所以說這個做法很好。留一口的時候,這一口不能拿常住的東西算。「我也留一口,吃飽了我再拿一塊。」那就要犯盜了。這一口必須是從你口裡省出來的,不允許從別的地方拿,所以這叫節量食。
吃飽,這個「飽」啊,指的是八九分飽,也可以說六分飽、五分飽,或是不飽。吃好這個沒法說的,什麼叫好?那皇帝啊,吃得再好他也不說好。當我們挨餓的時候,吃什麼都好。大家可能看到咱們寺院做的那個《解脫之路》光碟了。其中有一段,就是你看乞食時,他認為飯餿了,他不給,後來我們硬給它要下來了,說:「餿的也不要緊!」這個食物我們吃的時候沒有感覺到酸。那個人撒謊嗎?也不是撒謊,所以說佛法不可思議。
你們大連的一個居士,他那回跟著了。我們打走這個食物以後,他用手拿幾個飯粒,放嘴裡嚼了嚼,說:「沒酸,師父!」他吃也不酸。所以說這個酸不酸還是根據我們那個心,有沒有貪心來決定的。
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一個饅頭,當我們飢餓的時候,這個饅頭沒有比它再香的。等我們吃飽的時候,沒有比這個饅頭再煩人的。特別是已經把胃吃壞了,甚至造成了一種堵塞,看到饅頭簡直煩得就像仇人似的,有這種想法。所以說饅頭本來是空相,主要根據我們的心,來決定外麵食物的好和壞。
所以說乞食生活就能讓我們真正的感覺到,能使我們捨去貪心。不要要求吃好,那我們要求吃壞?那也不對。而是不管它好壞,來什麼是什麼,無所求。好了我也不分別,壞了我也不分別,這是我們所要做的中道義。並不是說我就為了吃壞,我就不要好的,見好的我就扔,不是那個意思。
好的和壞的沒有區別,因為什麼呢?佛法只是一味,就是清凈。它就是一味,沒有第二個味。所以說我們在乞食生活中,所吃到的食物就是一個感覺,就感覺清涼。所謂的「吃飽」,這個對我們而言就是不要求吃飽。為什麼不要求吃飽呢?你要求吃飽你就有所求,有所貪心,如果吃不飽你會起煩惱。因為我們既然出家修道,就要做好忍飢、挨餓、挨凍的準備,如果你要做不到,是不允許出家的。包括他們出家的時候,我都要問:「忍飢、忍餓,沒有道場住,你能不能承受?能不能出家?能不能跟著師父走?」如果不行,不允許你出家。是佛的戒律,不允許出家的。所以說忍飢、忍餓這個是非常好。你越能去忍受——實際上我還真沒挨過餓。
在乞食的時候,特別是九五年的時候,雖然有時候吃得不是那麼飽,但是從來沒少過飯。我都覺得奇怪了,我成天做好準備,今天乞不到食物,被攆走啦,吃不上。但沒有那時候,所以我都覺得奇怪。這為什麼呢?你越是這樣無所求,越是容易得;你越是有所求,越是不得。
你不信,你回去試驗。你說:「今天啊,我這菜炒得特別好!」保證這個菜你就吃不點兒,不歸你,別人都給你要走了。你剛一吃,來人啦,「得了,給你吃吧,你看這菜炒得可好了!」最後一合計,辛辛苦苦想得到一個很滿足的需要,最後反而沒吃著;或是你想著做得很好,反而沒做好。所以說不求是求,你越有所求實際上就是失。這個事應該知道,佛法是無為法,所以說不要貪求。
「吃飽了每天下午就會昏沉?」不是每天吃完了都會昏沉的。從醫學上講,吃飽了,你吃了食物了,腦部的血液都要回到胃裡,血液大部分都集中到胃腸進行消化,它會造成腦部缺血而昏沉。這是醫學上講的,也是對現代人講的。過去的人可沒有那事兒,吃飽他也不會昏沉。為什麼呢?他哪有時間去休息,他得去幹活,所以他就不昏沉了。是我們吃飽了還要坐一會,你說他能不昏沉嗎,是吧?
所以吃飽了會昏沉啊,這是對那個閑著沒事兒的人說的,對有事的人,他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要不信你就試驗,你吃飽了,只要你出去幹活,收拾院子啊,打掃衛生啊,甚至忙活著上工廠開工資去,你看看他一點昏沉也沒有。所以這個昏沉不昏沉,都是現在的富裕病,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如果克制不睡的話,接下來的時間就會恍恍惚惚」,這個恍恍惚惚啊,它不是你中午不睡的過,而是你養成的一種習慣,中午非睡一覺,下午就有精神了。是養成的一種習慣。更主要的是什麼原因呢?恍恍惚惚,是因為晚上你睡覺太多了,盡做夢了,做夢這個睡眠質量就不好。從睡覺就開始做夢,睡八個小時,睡十幾個小時,還睡。睡得起來,表面很精神,過一會又進入夢鄉去了。雖然眼睛睜挺大,但是還在夢中呢,所以做什麼事情他都恍恍惚惚。
為什麼我們寺院要求睡四個小時覺?四個小時是什麼意思?就是要求既能得到休息,休息質量又非常好。因為四個小時睡眠的時間它沒有夢,這段時間沒有夢。你超過四個小時,你哪怕四個小時十分鐘它都會做夢的。你說我晚起來一會,那馬上就是個夢。四個小時睡一覺醒了,它就沒有夢。
我們世間人就是醒來以後,再翻過去睡。這樣便宜幹嘛不佔呢?他就非要佔便宜,占來佔去這夢就來了,不斷地做夢。等到第二天睡覺的時候,從一開始就是夢,所以睡眠反而不好,沒有質量。佛制規定,僧人的睡覺時間為四個小時。所以我們遵照佛的戒律去睡四個小時,不是說我們是為了苦修,而是撿個大便宜。所以發現這個睡眠原來是這麼回事。過去那個老修行人,都是睡一覺就醒,有的半夜時就醒。醒了以後就打坐、誦咒,這才行。
你想一想,一天你要睡四個小時,和一天睡八個小時來講,你省了四個小時。如果你再吃一頓飯,一頓飯連做再吃,就得兩小時,和三頓飯相比,又省了四個小時,一天光睡覺、吃飯就省了八個小時。省了八個小時的時間,你想你的生命會延長多長時間?實際上我們有很多的生命都在浪費,二十四小時之中就浪費了八個小時,實際上你活一百歲,也就頂多能算活六十歲吧!有的人活六十歲,實際上就活了一百歲,因為他的生命不斷延長,所以說不要浪費。所以這個恍恍惚惚啊,就是睡眠過多,和吃飯沒有什麼關係。
「做事沒法集中精力」,是你產生了恐懼。那你說我們一頓飯都不能集中精力啊,我看那精神頭比誰都集中,主要是看你有沒有那個心。
原先閉關的時候,有一次親藏師來的時候,我就告訴他,我指那個地下,地下有蟲子,叫他撿起來。他告訴說,師父,這是石頭,這不是蟲子。就是我精神過於集中了。所以說主要是你的心是否在那塊?集中和不集中在於你的心。
這個發脾氣啊,就是你吃飯多了才發脾氣。為什麼吃飯多發脾氣?因為你過多的食物會產生什麼呢?產生能量。因為你一天如果吃三頓飯,三頓飯的能量它沒地方消耗,特別咱們現在體力勞動特別少,沒地方消耗,它就會變成一種無處發泄的這種能量,所以很容易生氣、打仗,甚至動手。你看飢餓的人很少打仗。我們就觀察一下要飯的人,你看他很少去打仗,有時候光動嘴他不動手。你看他要飯吃,吃還來不及呢,哪有力氣去打仗啊!就吃飽了的人才去動拳頭、動手,是吧?他不怕浪費,因為他沒地方發泄。所以說這個發脾氣,是我們修行的問題,也和食物過多有關係。
「吃七八分飽,幹活就沒力氣?」這個還是心理的作用。心裡有了分別心,他就會沒力氣,如果沒有分別心,這個力氣還是有的。有個別時候能產生一點影響。但這個影響並不是食物所帶來的,還是由我們這個分別心所影響的。「我今天吃了八分飽,我肯定沒勁,這個柱子我肯定扛不起來。」他到那真扛不起來。你看一看,他心裡先有一個防備在那塊擱著呢。「我肯定扛不起來」,所以他必然是先產生了這種想法,然後才扛不起來。
你不信,比如他沒吃飽,說哪塊有一捆錢,這捆錢二百斤,他保證能扛起來,是吧?他一點都沒想扛不動的問題。「這個東西說什麼我得扛走,不能讓別人搶去!」他也能扛動,那個力氣哪來的呢,是不是?所以說這個問題,我想還是由於自己的分別心所造成的。
我們幹活,不在於你有力氣沒力氣,就在於你的心是否分別。我們都看過愚公移山這個故事。你看愚公要移山,他有多大力量,是不是?他要把一座山移走,而他說:「我這一代不行,還有下一代。」他有那種決心,最後那座大山被移走了。所以說外面的物質只是一個空相,就看你決心大小的問題。
過去有這麼個故事:有個法師(鳩摩羅什)很小的時候,進一個寺院里,他發現了一個法器,還是一個什麼記不清楚,可能有二百多斤,他一個小孩一下就給舉起來了。但他舉起來以後,說:「我這麼小,沒有力氣,怎麼可以舉這麼大東西?」馬上放下了。動了這個念以後,就再舉不起來了。最後他從這個就悟到佛法了,噢,原來這個力氣多和少,是分別心在起主導的作用。
我們世間人很難去考慮到分別心所起的作用,就像人這個生理一樣。有人說:「我這腿盤不上,盤一會就得拿下來,疼!受不了,誰說也不好使,我怎麼鍛煉也不好使。」有人給出主意了,說:「警察拿個槍,在後面對著你腦袋說,不許動!」你看坐多少時間也沒事。還是他這個心理在起作用,你看他一點事兒也沒有了。所以說,完全是心理的作用。我舉這麼個例子。
所以幹活有力氣沒力氣,還在於自己的決心。就是沒力氣我也要干,你看你的力氣就會生出來。別等到沒力氣的時候,「你看沒力氣了!」自己就退道了,剛有點表現他就退道了,這就完了。所以說有很多的事情,這個心理會影響生理活動,生理也會影響心理,我們應該知道一切唯心所造。
這個「怕別人說我為常住做事不發心,不盡心儘力?」這個問題就在於自己怎麼看,至於我力氣大小無所謂,我只要盡心儘力,有一分力我要使一分力。
什麼叫盡心儘力?就是說把你所有的力氣,都要使出來。但是我們所說盡心儘力只是名詞,只是嘴上說盡心儘力。實際上他沒有盡心儘力,遇點困難他就退縮了,剛有點疲勞的時候,他就不行了。他就說他盡心儘力了,實際上他沒有盡心儘力。
比如說:一個木頭,你扛不動可以拖著走,你站著拖不動,你可以爬著拖。你沒有力氣可以爬著拖,你為什麼不做呢?說明你沒有盡心儘力。你像愚公那種精神,你要真能爬著也要把它拖走,有這種決心,世上的事情就會產生變化,力氣就會生起來,力氣也是空相。當一個人不打妄想的時候,他力氣就大了。如果打的妄想越多,他的力氣就越少。所以說這個力氣大小,是根據我們是否分別決定的。
為常住發心不發心,也就是說我們是否盡心儘力的問題。我們盡心儘力了,還怕什麼別人說發心不發心呢?我們做事情不是為了別人說,我只要做到盡心儘力就行。這個問題,大家慢慢會體會的。
問題五、
第四個問題:佛制每天晚上十點到兩點休息。睡四個小時的話,下午就多半會昏沉,如果小睡片刻,算起來一天超過四個小時睡眠了,這樣的話再堅持晚間四小時睡眠還有意義嗎?要是隨順大眾三點以後起來,下午就有精神,不是還能多幹活嗎?該如何是好?
這個問題我剛才也講了,四個小時它正好是睡一覺的時間,就醒了。睡四個小時起來經行就完全可以。當然了,剛開始睡眠四個小時的時候,可能心裡有障礙就困,有時候中午吃完飯稍眯一點兒,稍打個盹,這樣下午可能精神一點兒,這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放鬆,也是暫時的一個現象。如果你克服困難,堅持下去,就獲得了大利益。
第一個,不被睡魔所騙。睡魔本身也是五蓋之一。什麼叫五蓋?財色名食睡,睡也是地獄種子。就像這個杯有五個眼,財色名食睡,如果我堵住四個眼,剩一個眼不堵,這個水還能不能漏下去?還照樣會漏的。所以要堵眼你就得全部得堵上,這水才能裝滿。你不能說我堵住四個,那個我就不堵了。所以說這些問題只是修行的需要,不能根據我們現在生理產生的一點反應,而來要求改變佛的這種制度。
佛的制度既然已經成為事實,第一個我們要聽佛的話,要隨佛學嘛。佛怎麼說我們怎麼做,無條件地接受。佛是大智慧者,連佛都不相信,那還行了,是不是?我們絕對得相信佛法,佛說的必然有道理。但是為什麼我現在做不到?是我現在還有貪睡的心,還有很多的習氣未克服,我應該克服。只是克服,克服也要有一個過程。當然了,他在克服中會覺得睡眠少,那是自己覺得,有心理障礙。你看有很多人打麻將,一打一宿,第二天他還不困。他這個心理就不一樣。你說他為什麼就不困了?有的一連打好幾宿,是不是?賭博,生怕錢沒了,所以他就不困了。
你要修行佛法,如果你想了脫生死,這個生死就在眼前,火燒眉毛一樣,你還能說只睡四個小時?四個小時已經就不少了,佛才睡一個小時。就是我們沒有把生死大事放在第一位上,還是在考慮身體的問題。
「隨順大眾」這句話,我贊成隨順大眾。但什麼是大眾?是你那幾個人,還是那幾百個人,還是幾千個人算大眾?還是末法時期,不遵守佛的戒律算大眾呢,還是佛在世那叫大眾呢,是不是?什麼是大眾?佛法就是大眾,佛的僧團就是大眾,正法就是大眾。所以說不要理解錯了,不是人多就是大眾,而是真理才是大眾,這樣才隨順。我們隨順這個,但不隨順錯誤的東西。
所以說睡五個小時這不可取。佛已經開了四個小時,這已經給了很大的方便。佛是大智慧者,看到眾生的苦惱,和眾生的貪戀,但還要修道,佛開到四個小時已經恰到好處,再睡就多了,所以不能再睡。
當然了,有病的情況除外。有的病了,必須多休息一會,這是可以的。比如說,年齡特別大、腦萎縮、或是血壓過高等等,有時候需要適當的多休息一會,這是又一回事。但在正常情況下是不能開方便的,所以說要堵漏洞,你就得真實的堵,哪個也不能少。
他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隨順大眾三點起來以後,下午就有精神了,還能多幹活,該如何是好」。我們修行是為了幹活嗎?你為了幹活,你就不為了成道嗎?成道重要,還是幹活重要?首先得看幹活和成道哪個重要,你放在前面,是吧?我們不能因為世間的利益,而放棄了根本的利益,這是很重要的。
就寧可不幹活,也不能說我三點鍾起來。確實是困得不行了,我這確實是受不了,但寧可活不幹了。活可以不幹,但是佛的戒律不能破,你得堅持,這才對。你輕重不分,那還行?一定要分清輕重。不要因為別的一個世俗的利益,或是一個旁岔兒,而失去了根本的利益,這就不合適了。
所以說你想克服地獄的因,這不是一件小事啊!所以說我們不要產生任何往地獄去的這種趨向,一定要克服。
問題六、
第五個問題:剛背會「楞嚴咒」的時候,特別愛誦,走道、幹活常常默誦,感到特別攝心、清凈,也很殊勝。時間久了,發現自己不愛誦了,大眾一起誦的時候總誦錯,妄想紛飛,念得再快也不提神,照樣昏沉,弟子很慚愧,該如何是好?
剛誦 「楞嚴咒」的時候,因為它比較陌生,精神集中,注意力全在「楞嚴咒」這塊。另外他又想成道,道心特別強,又知道了誦 「楞嚴咒」的利益。這時候由於他對自己要求得比較嚴,希望心也比較大,所以說也愛誦,常常誦,所以他比較攝心。為什麼覺得攝心?因為他剛開始是雜亂的心,突然收住的時候,所以這個反差特別大。
比如說:一個人跑累了,突然給一個板凳坐的時候,他覺得:哎呀,太舒服了!等到坐久了,起來,你叫他再坐下,他覺得怎麼坐也不舒服,因為條件不同,感受也不同。剛開始的感受,是因為條件不同所產生的感受。
「大眾一起誦的時候總誦錯,妄想紛飛」,這個問題是這樣,他對自己誦咒剛開始為什麼誦得那麼好,那麼攝心,並沒有一個正確的看法。誦的時間越長,實際上誦咒的程度越深入。我們沒發覺,老覺得還在原地方誦呢,嘴誦而心不誦。他自個覺得是在懈怠了,因為他沒有發現自己在不斷地深入。
就像老鼠掏洞似的,你掏一寸它也是那個洞,你掏一尺它也是那個洞。老鼠掏洞的時候它只看前面那一塊,它沒看後面。等到扭過頭回去看後面的時候:噢!後面已經掏那麼一大塊,對深入這塊方面他沒看到,光看到眼前這點。
就像插秧,不斷地插,左一棵往前插,右一棵往前插,他插了半天覺得沒插多少,前面還是那麼一大塊地方。最後回頭一看:「哎呀!這田快插滿了!」這心裡算是舒了口氣,「我這沒少干。」這種感覺和這有點相似。所以說應該自己調整,把這個問題糾正過來就可以了。
「大眾一起誦的時候總誦錯」,什麼原因愛錯?偷懶了。就是說一邊想誦咒,一邊還想睡覺,所以他就一邊迷糊一邊誦。什麼叫大眾誦咒?大眾誦咒並不是你和大眾一起誦。是大眾在一起的時候,他誦他的,你誦你的,這叫大眾誦咒。
為什麼呢?大家誦的時候,你的注意力是聽你自己誦,並不是讓你聽大家誦。他在聽大家誦的時候,完了,大家誦到哪我誦到哪。他隨著大家去走,反而這個心就散了。如果大家誦的時候,你誦你的,我不聽你的,我在聽我自己誦,這樣的話,這個心它反而得到更大的一個定力,這樣效果就非常好,在任何情況他都不會被左右,不會散亂,這就好了。覺得「妄想紛飛,念得再快也不提神」,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說應該這樣做就可以了,就解決問題了。
問題七、
第六個問題:弟子發心出家了,但是聽師父講的有關修行的開示後,在了解了僧團的修持之後,弟子發現很多事情根本做不到,差得太遠了。有人說:「那你就還沒有發心出家。」僧人行住坐卧都在為眾生表法,自己既然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發心出家,對這個僧團也不負責任。應該生起不退道心,再發心出家嗎?
這個問題就是說,他被眼前的困難給嚇住了,也就是說被眼前所看到的現象,給欺騙了。他不相信自己。應該看到,別人能做到我就能做到。不是做不到,是完全能做到,就看你有沒有決心。既然發心出家了,當然了,我們心裡對僧團的修持,感覺到有很多難處。實際上難處在哪?是你沒往前走,你往前走它就沒事了。
就像看到一條河,覺得那河很深,「我說什麼也過不去!」走到半道他就回去了。實際上,他並沒有到河岸邊來試驗,「我要趟水,到底是能過去,還是過不去」。他就回頭了,是自己在精神上被嚇倒了。所以這就不行。
你應該有個什麼精神呢?就是不撞南牆絕不回頭。「就撞南牆我也不回頭,我一頭就撞死那塊就完事了!」你若有這種決心,沒有過不去的。有句話說「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是不是?過去還有那句話,「車到山前必有路」。你看著山好像沒路了,但到山跟前保證能找出路來。沒有什麼做不到的事情,就看你做和不做。
也不在於你平時怎樣。你說「我過去在家裡都是條件優越,嬌生慣養,很多事情沒做到」,都不存在的。你的這個決心,就是無價之寶,你有決心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你比如說,燃指,你說疼不疼?擱火燒一下肯定疼。你看咱的僧團和咱的下院,那麼多燃指的,他們覺得也不疼,就是疼也是一陣就疼過去了。他們有那個決心,他們敢於做的時候,這個疼痛它就會降低。要平時我們別說碰一下,火柴燎一下就覺得受不了了,燒個水泡就得歇幾天。你看看一個指頭燃掉了,他都能克服,所以說關鍵是在於你的決心。你決心大了,外面的一切事物就會相對的退下了。所以佛講,外面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相,都是假的,只是根據你自己的決心大小,來決定事物的難和易。
所以說既然發心出家,你就應該說「僧團這些修持我一定做到,我甚至比這還要做得好,還要努力。我生生世世不生退道心。我身體不行,或有什麼毛病我會克服。真有一天,我就躺那塊,我爬著也要走下去」。你得有這種決心,說:「我爬不了,我滾著走。」你有這種決心,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原先我閉關時想過那麼一個事。因為從五台山走回來這個腳受傷了,又非常涼,那時候就給自己判斷可能是脈管炎。也想過一旦是脈管炎怎麼辦?就得截肢啊。要截一條腿,我說這個有拐杖;如果要截倆腿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