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答疑:真信切願即可往生,為何要強調念佛成片伏煩惱

凈土法門法師

問:如果二零一二災難的事是真實的,那麼落實弟子規與傳統文化肯定來不及了,根也沒紮好,念佛功夫又沒成片,就憑真信切願求往生,能往生嗎?
答:能!誰說的呢?藕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的,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給他作了證明,我們要相信,有理論依據,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凈宗法門最高論理指導原則是在《觀無量壽經》。《觀經》的內容是講論理跟方法方法是十六觀,理論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換一句話說,佛承認你本來是佛,你現在想作佛,哪裡有不成就道理!所以,《彌陀經》上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科注》我們現在正學到是第六品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還沒學完,但是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這四願學完了,就講這個問題,我們大概用了幾個小時說明這樁事情。造「五逆十惡」的罪,「五逆」是殺父母、殺老師、包括破和合僧、毀謗佛法。第十八願講了「十念必生」,但除五逆十惡及毀謗佛法。可是,念老註解裡頭引用善導大師的話。善導大師相傳是阿彌陀再來的,日本人非常相信。日本「善導寺」特別多,你一看「善導寺」,那凈宗道場,裡麵塑的善導大師的像比佛像還大,日本人尊重老師,所以佛的大殿很大,佛像很小;祖師大殿沒有佛大殿那麼大,但是祖師的像比佛像大,他們對老師非常尊重。

善導大師說,釋迦牟尼佛說話的意思是「五逆十惡、毀謗佛法」不能往生,那是因為這個罪是極重的罪,勸你別造,意思在這里,不是真不能往生。造這種重罪的人,只要他承認他錯了、他懺悔了,還是會往生。那往生什麼品位呢?那還是遇緣不同。統統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

中國人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這無惡不作的一旦回頭,他是好人,他永遠不會做壞事他不會有念頭這人還得了嗎?佛講理,真回頭,行!沒問題。就怕什麼?就怕你不肯回頭。還有一些人好面子要讓說出自己的過失不好意思,大庭廣眾之下不好意思說,這就是愛面子,不肯回頭,這個不行,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真回頭了,真懺悔了,沒有一個不往生吶!

所以我們千萬不能歧視這些造作罪業的人,為什麼呢?他一回頭懺悔,可能品位比我們高很多,我們到極樂世界跟他差遠啦。這個一定要謹慎,對一切人都看成佛、看成菩薩,造作罪惡也不敢輕視,關鍵是他最後的一念,最後一念是真懺悔,最後一念是真念佛,那往生品位都不可思議極樂世界全體都不可思議,樣樣的都不可思議,我們得認識這個世界

生到極樂世界,佛來接引你。佛先放光照你,佛光一照,你的功夫提升一倍。【我們念佛功夫沒有到功夫成片佛光一照就把我們提升到成片】;如果真的念到功夫成片佛光這一照就提升到一心不亂。事一心,方便土;理一心,實報土,不一樣!凈土法門法師開示---如果功夫未達成片,但深信切願能否往生?

問:「如果功夫未達成片,但具深信切願而告命終者能否往生?」 
答:蕅益大師說可以。深信切願,說實實在在的話,如果能做到這四個字,我們相信他功夫已經成片了,你們想想看對不對?
【他信得很深,願很切,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地方他當然就不顧了,他還會把它放在心上嗎?如果牽腸掛肚的事情一大堆,說我深信切願,那是你自以為深信切願,不是真的。】
真的一定是統統放下,不再搞這個,曉得無量劫來就是被這個害了。確確實實這些事情一切都虛妄的,都不真實,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把自己大好因緣耽誤掉,這是真正可惜。
問:《彌陀要解》中蕅益大師曾經說,只要信願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與功夫成片往生的最低要求相矛盾
答:不矛盾,一點都不矛盾。【你的信、你的願不是你所理解的,你要去看《要解》當中對信願的說法。不要以為我自己相信了,願了,那是假的,你不是真信,你沒有真正發願。如果你有真信真願,我告訴你,你不會提這個問題,你提這個問題你沒有真信切願。】
藕益祖師、印光祖師祖師開示:為何要強調念佛成片往生關系
藕益祖師凈土十要》之《凈土或問》開示:爾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間斷心生。決不見佛。既不見佛。與佛無緣。既無佛緣。難生凈土凈土不生。必墮惡道。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惡道業也。戒之戒之。
永明延壽祖師開示:「如或言行不稱,信心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牽,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

印光祖師開示:真信切願與念佛成片關系念佛成片與一心不亂的區別何在?
(1) 印祖開示什麼叫凈念?凈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污雜妄念故名凈念。凈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凈念相繼。能凈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別名。如此念之,決有凈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文鈔續編卷上復修凈師書)

念佛不能純一,必須制心不令外馳。久久自會純一。成片者,純一無雜之謂也。《復馬契西居士書四 》
須知往生凈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凈念為事。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上復郁智朗居士書)

印光祖師:未達一心不亂臨終念佛狀態是什麼樣的:「《觀經》五逆十惡,將欲命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此不論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止十聲,或不及十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淵相殊之勢,故得往生也。以地獄極苦所逼,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故不言及謗法。即平素謗法之人,亦必如墮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謗耶?」(《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陳薪儒居士書》)

印光祖師開示:《觀經》下品下生,是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餘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願,乃約平時說,《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說。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

印光祖師:有唯心凈土, 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不凈, 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 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凈心, 感生西方之凈土
印光祖師臨終三大要》須知肯助人凈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

《印祖文鈔》復袁福球居士
所言念佛三昧,說之似易,得之實難,但當攝心切 念,久當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願攝心凈念之 功德,當必穩得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印祖開示】與佛相應之人臨終破壞凈念決定不能往生
  昨接汝及范古農之書,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猶以文人習氣未除,幾致不得實益。今則實行其事,猶不知自利利他之相關甚巨。且勿論外人,即自己丈夫兒女媳婦,孫等,均當教以常念佛號。一則令彼等同種善根,當此大亂之世,若不以佛為怙恃,則危險可慮。二則不於平時令彼等操練熟習,一旦汝欲謝世,彼等以世俗知見,預為瞎張羅哭泣。則汝縱有凈功,可以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一經此種動作,破壞凈念,決定仍復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回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續編·復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藕益祖師開示:真信切願散心念佛的最後十念一念是欲界定散心或未到定散心境界,非剎那生滅之散心狀態
佛陀十大弟子之論議第一迦旃延子尊者開示:欲界定或未到定念佛為散心念境界
關於欲界是否有定,有種種議論。或以欲界無禪定,唯有散心,故所謂欲界定,係指未至定,即入於初禪定之前的階段或以欲界雖多散心,仍有少部分定心,取此少部分之定,稱為欲界定。以其定心不永續,消滅甚速,故又稱電光定。然成實論卷十一,則謂欲界有確實之禪定,能發出無動智。〔阿毘曇毘婆沙論卷四十一、七帖見聞卷三末〕

蕅益大師關於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十念往生開示:問,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國,疏中不及。豈以此經七日入定乃生,故揀去剎那生滅之一念邪。若釋一以義不以數,大本不應系十念後。若止如經文,作一念喜愛,何不動如來佛剎,不以愛戀得生。

答,按寶王論,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鈍根之人臨終十念脫苦。一念者,一心不亂之一念也。當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斷非剎那生滅之散心,亦不必四禪四空之禪定,故雲一念喜愛。阿閦經喜戀心,本指欲染。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開示:非生滅心就伏住了煩惱

問曰。彈指頃六十念。念念生滅雲何一心常念薩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相續次第生。總名一心。以相續次第生故。雖多名為一心。是時不令貪恚等心相續得入。」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藕益祖師《阿彌陀佛要解》開示
問: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幸。

《妙宗鈔》開示下品下生「十念相續念佛境界」是未至定或欲界定之散心念佛。具體內容見下:
據下經說。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稱彼佛名。心雖相續終不可類見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眾惡。臨終苦逼得遇善友為說妙法雖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獄故。苦切稱名具足十念。既絕後惡即乘此念。托彼蓮中名下下品。今論始行樂習三昧親善知識。聞法了心。本具凈土依正諸法。標心具修十六 觀法。故先觀日令心堅住。望後諸觀此當末品。彼人雖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稱佛不散。亦為定攝復兼臨終勇決之力。故得預於第九品也。

藕益祖師關於散心、定心的開示: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藕益祖師對《妙宗鈔》的評價見下: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凈土法門法師:未到定或欲界定是念佛往生所需之最低功如果在凈土法門,說實在的話,連那個初禪的定我們達不到,我們也能往生,這我們放心,得大自在!初禪是真得定。我們要什麼樣的功夫?我們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沒得定。沒得定是什麼?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這種定在佛教有個名詞叫「未到定」,雖然修定沒成功,沒有達到這個標準。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還只能在欲界。但是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能夠有二十就能往生。他們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禪天,我們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帶業往生你說完全沒有,沒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個二、三十分,這樣程度才能往生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的,不至於在這一生把我們這么好的一個機會錯過。所以一定要修,要認真的修。

凈土法門法師念佛成片、成小片、成大片的三種往生方式

凈土法門法師2011年開示:自己沒有功夫那就緣分,這個緣分是什麼?臨終的時候三個條件你想想能不能具足第一個條件頭腦清醒。臨命終時迷惑顛倒,那就沒有辦法,那業障很重,佛光照了照了也不知道,你也感受不到。所以不能夠昏沉。最怕的是老人痴呆症,這個事情麻煩,那真是誰都幫不上忙。所以我們人活在這個世間最重要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不要去享受。什麼時候享福?臨命終時頭腦清楚,那是真正的福報。為什麼?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凈土法門法師1984年開示:沒有清凈還能往生?行!長期清凈不容易,一、二分鐘清凈可以,一、二分鐘沒有貪瞋痴慢可以,長久了不行,煩惱會發作,我把它時間壓住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凈土法門法師2012年開示:「《安樂集》」,就是道綽大師,「破之曰: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猿猴」,這個劇是超過,「甚於」。你看猿猴,我們居住這個山上就有,常常下來,你能看哪一個猴子在那裡不動,看能不能有一分鐘,不可能,決定坐不了一分鐘。古人將野馬、猿猴比喻作動盪不安,它安定不下來,我們凡夫念頭就像這樣的,妄念紛飛,前念滅後念生。
念頭是些什麼?無不是攀緣六塵,眼對色塵,耳對聲塵,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念頭對法塵,六根對的色聲香味法,什麼時候停止過?眼可以不見,耳可以休息也不聽,第六意識像野馬像猿猴一樣,它不停,它能想過去,能想未來,能想此界,能想他方。睡覺還會作夢,睡覺那個夢從哪裡來的?第六意識,我們叫下意識,說明它停不住。這是事實,只要我們稍微冷靜觀察自己,觀察自己的念頭知道了
因為念頭太多,所以定不下來,凈念相繼,我們做不到。經題上告訴我們修行標準清凈平等、覺,最淺的是清凈心,我們的心何嘗有過短暫的清凈?不要說長,短暫清凈,五分鐘、十分鐘,有沒有?一天能夠有幾次五分鐘到十分鐘清凈的,功夫錯了清凈是什麼?沒有妄念,只有阿彌陀這一念,除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
一天當中有十分鐘五分鐘,這可以說是有一功夫了。能有這個基礎,希望你把這個清凈時間拉長,從五分鐘十分鐘能到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能夠延續到半個小時,你決定得生。只要你每天有這么長的時間清凈心現前,你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智慧不生煩惱。從五分鐘開始練,練到每天能有半個小時,真的就有把握。

印光大師開示---臨終欲不昏沉,必須平常有真行持。 臨終欲不昏沉,必須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臨終何能清白。朱榮鑫事,若非虛說,決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為助念,便成破壞正念。勿道無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壞,亦不往生。故當深勸家人同修凈業,方可不致功敗於垂成。或仍沉淪於生死苦海也。
南懷瑾先生開示:他臨命終時頭腦清明,自己都能夠知道。他臨命終時,自己能夠看得到,好像他要生的那個天宮,在他眼前就顯現出來,因為他五臟六腑很清凈,調理好了。 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身體如果非常差,五臟六腑裡面的功能很紊亂,臨命終時,頭腦都不清醒,迷迷糊糊的,怎麼可能往生頭腦不清醒,容易入三惡道。所以身心都是相依的。 我們要能夠把身調理好以後,將來清醒地走,一定能夠生善道,乃至於生極樂迷糊地走,要生善道的機會就很少了

歷代凈土宗祖師開示修行求法乎上,否則往生就沒有把握。

凈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祖師開示:一心不亂,乃凈業之歸 宿,凈土之大門。若未得一心...猶尚未跨入此門,終非 穩妥。凈業行人,可不勉力乎哉。

藕益大師<彌陀要解>:散心稱名能除罪否?能往生嗎?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叄軍能制耳。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偪。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伏願緇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卽心故)。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卽佛故)。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讀者當知此優曇缽羅出現時也)。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摘自《彌陀要解》)

李炳南居士往生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礙,如臨終不生障礙,不起顛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圖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紫柏大師開示
問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間斷嗎?」
「合眼睡時便忘了。」海州回答說。
「合眼就忘了嗎?!」大師震威一喝,說:
「這樣念佛,念一萬也沒用!從今以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才有出苦的希望。
「若是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應該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聲萬聲,盡自己力量便罷。這樣做了二三十次以後,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斷了。
「世上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三十年,有的盡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臨終,卻是沒有用。
「為什麼呢這是由於在睡夢中不曾有念佛念頭。要知道,人活著如覺,人死了如夢,所以夢中念佛的人,臨死自然心不散亂,一心往生了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驗關頭,須在歡喜煩惱中取得證明。這時,真假的心,很明顯地可以辨別出來。
「大抵上,真心念的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還是念念不間斷的。因為歡喜他不得,煩惱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然不能動,那麼,死生境上,自然不會驚怖
「現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彌陀佛』撇到腦後去了,怎麼能得到念佛靈驗呢?
「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於愛憎關頭不忘失這句『阿彌陀佛』,假使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臨終又不往生,我的舌根必然壞爛!」

紫柏大師西元一五四三——一六○三)俗姓沈,名真可,字達觀,晚號紫柏,門人稱尊者。吳江(江蘇)人。紫柏大師與蓮池大師、憨山大師和藕益大師並舉,被譽為明代四大高僧而載入史冊。

蓮池大師、藕益祖師:真信切願與清凈心、利他心、十善業的關系

蓮池大師開示
【疏】又信即心凈。如唯識說。【鈔】成唯識論雲。信者。謂於實德。深忍樂欲。心凈為性。何言心凈。以心勝故。如水清珠。能清濁水。又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余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信正翻彼。故凈為相。今修凈土。主乎心凈。信為急務。明亦甚矣。"
"往生凈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終無再住閻浮之法。此策發信心。最為切要也。」。
藕益大師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中說:為度眾生求生凈土,非為自身獨出生死。有此菩提弘願,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縱令念佛菩薩,與佛菩薩氣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凈土也。

印祖開示「若自心不凈,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有唯心凈土, 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
凈, 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 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凈心, 感生西方之凈土《續編·答曲天翔居士二十七則》
凈土法門法師:真正能往生也要基礎,佛念得很好,我真信,真願,《弟子規》做不到,《感應篇》不能完全相信,這就可能障礙往生你在往生最後的時候,會遇到障礙,為什麼?你的基礎不穩固,你的冤親債主他看到了,他就方法障礙你,讓你最後一口氣不是阿彌陀佛,是雜念,是妄想,於是,你又去搞輪回了,由此可知,三個根的重要!三個根是做人是根本,佛經上,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標準的,它的標準就是《弟子規》,就是《感應篇》,《十善業》。這三樣東西我們真正建立了,做到了,你的根本堅固。臨命終時,有善神保佑你,冤親債主不得其便。他沒有機會下手。你平平安往生極樂世界

佛經及凈宗十一祖省庵祖師、印光祖師開示往生哪些靠自力哪些靠佛力
《稱揚諸佛功德經》雲: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舍,阿彌陀佛將諸眾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壞斯等正覺之心.

凈土宗第十一祖省庵祖師開示
凈土文》雲:『身無病苦,心不顛倒。』當知身無病苦,則求在於佛。心不顛倒,則求在於我。在於佛者,非我敢必。在於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設使臨終一念顛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難免。佛雖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凈業人,不可一念遠離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顛倒心也。」

印光祖師凈土既是唯心所造,當雲唯心,不當又言凈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凈土,何得祗是唯心,別無凈土之外境乎。唯心凈土者,以清凈心,念佛求生凈土。及至臨終,由己之凈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凈土《三編·復顧宗況居士書》「眾生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凈,不至誠,與貪、嗔、痴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月乃世間色法,尚有如此之妙。況阿彌陀佛,煩惑凈盡,福慧具足,心包太虛,量周法界者乎?」

幽溪大師
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凈土法門法師開示:什麼是正念,什麼是相似正念
  凈土還有特別殊勝的,那就是阿彌陀佛本願力加持你,這是其他法門沒有的。阿彌陀佛本願力,你只要有小小一點功夫,對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真能放下,貪瞋痴慢能放下少分,不是完全放下,能放下那麼一點點,常常保持清凈心,相似的正念正定現前,就決定得生凈土。文摘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四七卷)  2009/09/29  檔名:12-17-2047

  凈土法門法師1984年開示:沒有清凈還能往生?行!長期清凈不容易,一、二分鐘清凈可以,一、二分鐘沒有貪瞋痴慢可以,長久了不行,煩惱會發作,我把它時間壓住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藕益祖師及《妙中鈔》開示正定與相似正定的區別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妙宗鈔》開示::
  據下 經說。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稱彼佛名。心雖相續終不可類見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眾惡。臨終苦逼得遇善友為說妙法雖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獄故。苦切稱名具足十念。既絕後惡即乘此念。托彼蓮中名下下品。今論始行樂習三昧親善知識。聞法了心。本具凈土依正諸法。標心具修十六 觀法。故先觀日令心堅住。望後諸觀此當末品。彼人雖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稱佛不散。亦為定攝復兼臨終勇決之力。故得預於第九品也。

  印光祖師開示清凈心與相似清凈
  有唯心凈土, 方生西方凈土。若自心不凈, 何能即得往生。縱逆惡罪人, 以十聲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凈心, 感生西方之凈土。世多以唯心則無土, 便是魔外知見此種似是而非邪見, 居其大半, 致念佛之人, 不得實益。尚自以為高明, 而不知其為執理廢事, 自誤誤人之邪見也。由自性彌陀故, 必須念西方彌陀, 以求往生, 漸進而可以親證自性彌陀。倘單執自性彌陀, 而不念西方彌陀, 縱令真悟, 尚未能即了生死。(續編?答曲天翔居士二十七則)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當勿與彼同, 則或可轉彼邪執。第一須要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第二須具真信切願, 持佛名號, 不使名利人天福報之心稍萌, 則可謂德凈。即維摩所謂, 欲生凈土, 當凈其心, 隨其心凈, 則佛土凈。心有污穢, 何能生凈土乎。(續編·復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
  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凈,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為能感,故致彌陀即能應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無動相。但無狂風巨浪,則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現矣。感應道交,如母子相憶。彼專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於不知此義故也。(復黃涵之居士書《增二》三)

  印光祖師:心清月現,何可死執以論。須知凡夫凡夫之清現,聲聞聲聞之清現,菩薩菩薩之清現,唯成佛方為究竟清現也。若如法說,其餘一切皆非清現,唯佛方是清現。蓮池大師所說,便成錯謬。不知自己完全未開正眼,故有此種盲論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現,乃觀行之清現。聲聞斷見思,乃相似之清現。菩薩在內凡位,從初信至七信,亦與聲聞同。八九十信破塵沙,證法空,何可雲破法空乎。初住即破無明,證法身,此分證位之初位。至十信,十行,十迴向,等覺,四十一位,乃分證之清現。唯佛方為究竟清現。(印光祖師這里指的觀行,是念佛正定圓伏惑業境界而非念佛臨終十念相續名字境界。)

凈土法門師法師、諾那活佛、印光祖師念佛人為何不可有往生之疑或往生疑障?

凈土法門法師答疑:
問題六:有些念佛感覺自己的行持發心並不如陳居士,她都不往生,我們不是更沒希望了嗎?

凈土法門法師答:這么想錯了。你如果這樣想,我告訴你,你肯定不能往生往生信心。而且人到運衰的時候,過去世的冤親債主都來找你這一你能不能通過,你要不能通過,那是嚴重的障礙

諾那活佛開示
問:修顯教凈土者,命終時能否往生,以願去不願去為斷之理,已蒙上師開亦,請問命終時,應如何發願,方可決定往生
答:修顯教凈土者,臨命終時,對於一切事務,不管他亦不理他,亦不問自身四大分離痛苦痛苦平時念佛精進者命終時不痛苦),萬緣放下,一絲不掛,將心團結為一,不使散亂,一心觀想彌陀,求佛接引,如平時失足落海,求人援救,又如頭髮著火,撲救頭燃之心一樣;更要有堅固往生自信力,我自信一定能往生,一定能蒙佛接引,果能如此發願,無論何人一定往生。如稍存個恐怕自己功德不大,不能蒙佛接引之猶豫心、懷疑心,則一念之差,心力散亂,不能往生矣!學佛恰如打仗之理相同,決心不堅確者,往往功敗垂成,決心堅確不顧成敗者,終獲最後勝利。命終之頃,正如打仗者,判分勝負最後五分鐘之有決心與無決心耳!(關於往生疑慮,再請參考下段祖師開示。)

文殊菩薩化身麥彭仁波開示:佛經中說"除造五無間罪及舍法罪外,皆可往生,僅聞佛號者,雖有懷疑亦可往生,僅以發清凈也可往生。」

印祖對不能往生之疑的開示
復朱德大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攝心歸一,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懇切至誠,第三要著實從心中念,勿只滑口讀過。若再不能歸一,當依文鈔十念記數之法,自可易於歸一也。
復何希凈居士
凈業人,以真信切願為本。能念到一心不亂,則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亂,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則可。不得,則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與佛不相應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
復倪慧表居士
往生全仗信願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則不能往生矣。

夏蓮居居士老實念(對治懈怠往生疑障兩種錯誤心行的最佳開示)
  老實
  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
  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
  只貴願力強,那怕妄念多。
  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
  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
  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

印光祖師常用「心不清凈不能往生」來激勵自己,原文見內:
一,光今歲秋初,將印書事了結清楚,八九月當滅跡長隱,以免終日窮年,為他人忙,反誤自己生西大事也。六月仍回山過夏,七月下山,則不歸矣。八九月一隱,則永與一切人不相往還交涉矣。《三編·復方聖照居士書四》
二,況光已衰老不能勤學,若色力強壯,彼既來華,光當學彼所得。今老矣,除持名外,無一法應學。以死期將至,恐所學愈多,心識愈難淳凈。或致與佛感應不交。則一不往生,永劫流轉,豈不大可哀哉《復恆慚法師書一三,  手書備悉。諦公之逝,的確往生。其去之景象,尚不至驚天動地者,以講說時多,專用凈功時少也。在常人如此,則頗不易得。在諦公則猶未能副其身分。諦公既去,座下法將如林。其知命之法子,光皆不能望其項背。【光】今尚仍有此五事。至此五事了,則當避地多念佛號,以期臨終不至手忙腳亂為人譏誚也。《三編·復方聖照居士書九》
四,凡上海所有之款,通歸印文鈔,不必一一報明。光大約不久了,故將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光死,決不與現在僧相同,瞎張羅,送訃文,開吊,求題跋,斂些大糞堆在頭上以為榮。以後即不死,外邊有信來,也不要寄。信來,師願結緣,則隨意答覆。否則原書寄回。五台之信不寫了,法度尚不以為然,寫之亦只自討煩惱,任他明心見性去。藥師今日為寄去,以後師當與彼商酌,光不問事了。光自民六年漸忙,忙得不了。只為別人忙,自己工夫荒廢了。倘阿彌陀佛垂慈接引,千足萬足。至於作傳作銘贊誄聯者,教他千萬不要斂大糞向光頭上堆,則受賜多矣。祈慧察。師幫光十九年辛苦,不勝感謝。光死,亦不必來山,以免寒涼。《三編·致德森法師書二》

印光大師自勵偈:
將死,快念佛,心不專一,決墮地獄餓鬼畜生尚難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將死,快念佛,志若真誠,便預蓮池,聲聞緣覺猶弗住,定克證等妙圓乘。

藕益祖師凈土十要》之《念佛三昧寶王論》開示念佛往生為何最後一念必須落在佛號上面?
一念十念往生何者為正。如佛所說,謗佛毀經,打僧罵尊,五逆四重,皆一念惡業成,墮無間獄,猶如箭射。今之念佛生於凈土,亦一念善業成,即登極樂,猶如屈臂。前一念五陰滅,後一念五陰生。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尚不須兩念,豈要至十念哉。打僧罵尊,雖非正逆,是五逆之類也。又一念者。如經雲,愛酪沙彌,生一念愛心,後生酪中作蟲。又大薩婆長者妻,坐對明鏡自愛其身。海風破船,生故屍中作蟲。嬉戲往來,不離其所,斯皆一念,非十念也。又大無量壽經,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觀經十念,良有以也,蓋為遘疾□羸,力微心劣,故須十稱彌陀,以助其念。若心盛不昧一念生焉。亦猶栽植絲發,其茂百圍也
徹悟禪師開示:「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凈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幸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雲:『臨終在定之心,即凈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凈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徹悟禪師語錄》卷上)
蒲益大師在《修凈土懺並放生社序》中說:「《觀經》雲:逆惡之人臨終十念皆得往生。夫臨終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順境緣,便不復有正念,何況臨終?且臨終苦現,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於明師友真實格言信受奉行,當臨終時,安保善友現前?設現前開示,神識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決不可得之數也。」(《靈峰宗論》卷六之一)
印光祖師:初學念佛不當求一心,老修念佛人當重視一心
印光大師: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亂,那可以一任隨便嗎?
妄想紛飛,尚欲急得一心不亂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謂凈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故不令汝汲汲於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紛飛,一求一心,定規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謂一任隨便。眼前隨便者,決非信願真切之人。使信願真切,決不至泛泛然隨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無障,因汝以無理為理,而自生障礙,又復尤誰。 (三編卷三複溫光熹居士書八)

印光祖師答疑: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於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於心正見。無正見,故無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印光祖師:玉峰法師行持雖好,見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執之語,未免有大妨礙。即如「念佛四大要訣」,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詞立論,直與從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體背謬。《經》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豈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大勢至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彼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贊揚攝心念念佛雖一切無礙,然欲親證三昧,能靜固好。不能靜,亦無妨即動而靜。彼直以靜為邪,謂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旨,其過何可勝言?且念佛一法,圓該一代一切法門。而靜之一字,尚隔其外。豈可謂為凈宗真善知識。祈二次再版,刪去此四大要訣。庶初機不至受病,而通人無由見誚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十)
玉峰法師偏執過甚。四大要訣,實為謬誤。許多人皆以為要妙,亦繫心粗所致。夫「不觀想不貪靜境,不求一心,不參是誰,直下念去」,實為要務。但不可謂彼皆是邪耳。彼以求一心為邪,彼畢生用晨朝十念工夫,十念法中,有藉氣束心,令心歸一之說。彼自行之而自斥之,誠為一大憾事。以故光絕不一提彼者,恐人受彼偏執之病也。(文鈔三編卷三·復鄭慧洪居士書五)
凈土聖賢錄》開示:如何判斷自己所信奉凈土教理是契合自己根器正法
在《凈土聖賢錄》上記載了袁宏道往生後以方便神力,將
其弟袁中道攝到極樂世界對他進行開示如下:
袁宏道又說:「我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假使我前生時能夠嚴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體上來說在教理戒律精進嚴謹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嚴謹的人往生穩當。如果是只有教理而無持戒的人,大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去了,這種狀況我所親見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氣分頗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體悟教理而不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濁惡世後,趁著色身仍然強健,要實修實悟,兼持往生凈土誓願,勤行種種方便善巧、憐憫一切眾生,不久之後當再相見。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則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龍樹菩薩的六齋法現在仍然存在,應當遵而行之。而殺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語其他一同學法的學人,沒有說每天動刀殺生,口中貪食眾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夠往生極樂國土的。縱使說法如雲如雨,又何益於事呢?

歷代祖師開示:為何往生需伏煩惱(暫時伏煩惱是短暫伏惑,不同於觀行位圓伏惑業,祖師對此有詳細的定義。)

印光祖師嘉祥法師念佛臨終,由己之凈心伏住煩惱,故感佛力接引。
印光祖師凈土既是唯心所造,當雲唯心,不當又言凈土。又言所造。既是唯心所造之凈土,何得祗是唯心,別無凈土之外境乎。唯心凈土者,以清凈心,念佛求生凈土。及至臨終,由己之凈心,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如此方是唯心凈土《三編·復顧宗況居士書》
三論宗祖師嘉祥大師《勝蔓經寶窟上》雲:「清凈心,凈者信也,起凈信之心又不煩惱心,名為凈心。」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對伏惑或長久伏煩惱的定義:「問曰。彈指頃六十念。念念生滅雲何一心常念薩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曰。心有二種。一者念念生滅心。二者相續次第生。總名一心。以相續次第生故。雖多名為一心。是時不令貪恚等心相續得入。」
  凈土法門法師對暫伏煩惱的定義:沒有清凈還能往生?行!長期清凈不容易,一、二分鐘清凈可以,一、二分鐘沒有貪瞋痴慢可以,長久了不行,煩惱會發作,我把它時間壓住這是可以做得到的。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談「名字位伏煩惱與觀行位圓伏惑業」:
  蕅益大師的修證,據他自己說是名字即佛」位。不過,從他的實際實行看,恐怕不止於此位。若按通常的理解,修行人當他徹悟(得名字即佛位)以後,必定不會仍然停留在原地;肯定要愈益精進地加功用行,歷事煉心,降伏煩惱,直至於完全到達「圓伏五住惑」的地位——觀行即佛位。
  《妙宗鈔》開示名字位尚未伏惑,觀行位則圓伏惑業。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妙宗鈔》:今何判位在名字初。屬下下品。答理觀事定相即修 者。心雖不二。事雜凡情。故未伏惑。事定可成。理 觀忘情。伏惑方發。故別惑初伏名觀行位見法界理。深 伏乃名相似位見。分斷方得真見法界。今之行者觀 日觀氷及觀瑠璃。雖用法界心境而觀。而惑全未伏。凡情尚濃方得名字法界日。非觀行位。作此判者。 蓋約鈍根於日等觀。且得定心假想之益。故在名字位也。若利根者法界日顯便能圓伏。
  藕益祖師關於念佛折服現行煩惱開示:「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念佛也。」
  凈土十疑論(節錄智者大師關於念佛煩惱往生之間的關系
  1、具縛凡夫惡業厚重,一切煩惱,一毫未斷。西方凈土出過三界,具縛凡夫雲何得生?
  凈土亦爾,雖是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求生凈土,常念佛故伏滅煩惱,得生凈土
  2、眾生無始以來,造無量業,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又復作一切罪業,無惡不造,雲何臨終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過三界結業之事雲何可通?
  又如有人,一生以來,修十善業,應得生天,臨終之時,起一念決定邪見,即墮阿鼻地獄惡業虛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業,令墮惡道,豈況臨終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業,得生凈土,無有是處。又雲,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為念佛時心猛利故,伏滅惡業決定得生,不須疑也。
  《妙宗鈔》開示下品下生未成事定圓伏惑業,但亦為定攝暫伏煩惱。具體內容見下:
  據下經說。下下品人以苦逼故不遑念佛。但十念頃稱彼佛名。心雖相續終不可類見日定心。因何同在第九品位。答彼由造逆及作眾惡。臨終苦逼得遇善友為說妙法雖不 能念彼佛三身。怖地獄故。苦切稱名具足十念。既絕後惡即乘此念。托彼蓮中名下下品。今論始行樂習三昧親善知識。聞法了心。本具凈土依正諸法。標心具修十六 觀法。故先觀日令心堅住。望後諸觀此當末品。彼人雖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稱佛不散。亦為定攝復兼臨終勇決之力。故得預於第九品也。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印光祖師開示:真信切願與伏煩惑的關系
  生同居,由信願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蓋彼雖未斷煩惑,由內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彌陀慈悲之力感應道交。雖未斷煩惑,而煩惑不復用事,故得往生最極清凈之同居土。(文鈔三編卷一復恆慚法師書一)
  凈土宗第十二祖徹悟祖師開示
  一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
  二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凈土正宗。
  三 以攝心專註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 以折服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廣欽老和尚、道綽祖師歷代祖師開示念佛人心力或願力大小與往生關系
  廣欽老和尚開示念佛人心力或願力大小與往生關系
  『帶業不能往生經典中之「帶業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樣,你有願心往生極樂世界臨終時,如業力大於念力那還是不能往生,但會因你的願力而轉為人身,再繼續念,如此轉了幾轉,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於業力就能往生。』
  道綽祖師安樂集》開示念佛人心力大小與往生關系
  問曰:《無量壽經》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有世人,聞此聖教,現在一形,全不作意,擬臨終時,方欲修念,是事雲何
  答曰:此事不類。何者?經雲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猿猴,馳騁六塵,何曾停息。各須宜發信心,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
  佛告大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先傾,倒必隨曲也」。若風刀一至,百苦湊身,若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辦,何不預克念也?
  問曰:若人但念彌陀名號,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暗。然有眾生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不滿所願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復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謂無決定故。三者信心相續,謂余念間故。迭相收攝,若能相續則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大莊嚴論》雲:「勸一切眾生,常須繫念現前,偈雲:盛年無患時,懈怠精進。貪營眾事物不修施戒禪。臨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應觀察,除斷五欲想。精勤習心者,終時無悔恨。心意既專至,無有錯念亂。智者勤投心,臨終意不散。不習心專至,臨終散亂。心若散亂時,如調馬用磑。若其斗戰時,迴旋不直行」。
  《妙宗鈔》開示念佛人心力或願力大小與往生關系
  逆罪得生即下品下生文。二釋有下立義雙釋二。初悔有輕重。上即利根下即鈍根。俱舍雲。愚智所犯輕重不同。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亦脫苦。如團鐵小亦沉水。為缽鐵大亦能浮。涅盤雲。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如阿闍世王殺父害母。至涅盤會身瘡腫熱。生重慚愧悔過自責。耆婆勸往佛所。佛為說法得無根信。文載涅盤梵行品。此經明逆罪得生凈土者。即同闍王上根利智能重心懺也。彼經不生者。下根愚人至於臨終不能重悔也。
  問若定力生下下品。雲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此與大本散心十念理應無別。

   答此雖造惡已曾修觀故。使臨終善友勸稱十念。定心則成。亦是法行乘急戒緩人也。修觀故乘急。造惡故戒緩。由乘急故得值善友。縱現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種今熟。故得往生
  藕益大師:凈土的旨全在《妙宗》一書。---與周洗心
  藕益大師:《妙宗鈔》一書,不可動一字。---復唐宜之

蓮池大師法語: 禪定人雖願力不深。亦能往生。然修凈業者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雲棲凈土匯語》〔明〕


  蓮池大師開示念佛人心力或願力大小與往生關系
  〔疏〕故知心念彌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如法華三昧中說
  〔鈔〕人有疑言。罪既多劫。業重障深。久勤懺摩。漸積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聲。滅多劫罪。因微果巨。 固所不信。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雖能滅罪。為力稍疏。罪將復現。多多之念。止可滅少少之愆。此之至心。正屬理一。一心既朗。積妄頓空。喻如千年暗室。豈以一燈。暗不速滅。故一稱南我佛。皆己成佛道。不獨妙法蓮華有之。法華三昧觀經雲。十方眾生。一稱南無佛者。皆當作佛。惟一大乘。無有二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習如是觀。五欲自斷。五蓋自除。五根增長。即得禪定。釋曰。一稱成佛者。歸命一心。無不成佛。以離自心一相一門外。更無有法可作歸依。畢竟空寂。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乃至六度萬行。悉皆成就。如上所說。非理一心而何。又佛名經雲。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罪。一聞則不待稱念。無量則不止八十億劫。因彌約因而果彌廣。非理一心。安得致此。但患主之不一。何慮罪之不滅。《佛說彌陀經疏鈔》(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藕益祖師開示念佛人心力或願力大小與往生關系
  卓左車問:疏指至心念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屬理一心。又釋佛名經。一聞佛名。滅無量劫生死之罪。雲一聞。不待憶念。無量。不但八十億劫。則何獨理一心也。又此經聞經聞名。皆得不退。事邪理邪。
  蕅益大師答:觀經十念除罪往生。由怖苦心切。善友緣強。一念猛利。過百年悠悠。非必有究理之行。然勝於尋常事持。疏主或借顯事功極者。卽不違理乎。若佛名經所言。以彼佛具無量威德願力。故聞者獲如是益。聞不信。亦獲無量罪。要非少善根福德眾生。所能得聞也。不退亦不一等。隨聞證者。有位行念三不退。僅歴耳根者。如食少金剛。究竟不消。為遠因終不退也。
  印光祖師開示念佛人心力或願力大小與往生關系
  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凈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凈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若無佛,即向西問訊,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門。乃宋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劇,無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盡一口氣念?以眾生心散,又無暇專念。如此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然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以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極閑、極忙,既各有法。則半閑半忙者,自可各就其間斟酌,而為修持法則也。
  藕益祖師開示念佛人心力或願力大小與往生關系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叄軍能制耳。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摘自《彌陀要解》)

善導大師開示念佛人只發願往生而不相續念佛,則不能往生
  問曰:願行之義有何差別
  答曰:如《經》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克。是故今此《論》中,直言發願,不論有行,是故未即得生,與遠生作因者,其義實也。
  問曰:願意雲何,乃言不生
  答曰:聞他說言西方快樂不可思議,即作願言:「我亦願生」,道此語已,更不相續故名願也。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雲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李炳南居士、藕益祖師、印光祖師、黃念祖居士:古往今來念佛往生的具體比例
  李炳南居士
  念佛結七迄今二十有三年矣,蓮友逝者有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有往生、有不往生者,往生者佔少數,且多屬於前十年,後十年則甚荒唐,退墮如此,可不寒心!
  台中二十五年中,同修已死二千餘人,而往生有相當證驗者,不過十人,何等可憐?
  李炳南居士《雪廬老人凈土選集—佛七開示
  印光祖師
  今之修凈業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隨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禪無凈土凈土中人,實百有九十九皆屬無禪無凈土
  【蕅益大師開示
  生西方,以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此三直至成佛
  流俗人亦三種心:輕心,忽心,將就心。此三常游五趣。
  嗚呼!
  前三【心】,百千中或一有;
  後三【心】,百千中或一無;
  奚怪口言求生者多,真實往生者少也!
  黃念祖大德開示:至於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
  藕益祖師、印光祖師:用念佛定課落實往生信心
  凈土即唯心凈土,唯此一事。此事第一要信得極,二要時時發願三要念佛工夫不間。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雖聰明伶俐,亦不生也。莫論散心定心,只勉課程終身不缺,日勤日切,凈土華棻,晝夜增榮矣。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何勞說妙談玄?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嗔痴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念佛也。

印光大師的棒喝:「訂定念佛功課,信願才算堅定
  趙茂林先生在《追述學佛因緣並以紀念印公恩師》一文中講述自己拜見印光大師的場面:「逕往報國寺拜請明道師,叩關看見師父。仰之彌高的風采依然,行禮後,開口先問我這一兩年來信願堅定嗎?念佛功課訂定嗎?我嚇得張口結舌,囁嚅地說:『因為經理大江南飯店、天瞻玻璃廠等事務繁忙,念佛功課還未訂,可是信願已深切的堅定不移了。』恩師正色地說:『訂定念佛功課,信願才算堅定;不定念佛功課,信願未夠堅定。還得要痛切用功念佛!』真是未開口三十棒,這一頓棒喝,使我高了警覺不少。」

 蓮池大師:如何鑒別真信願、假信願
  要入佛法的門,信是第一。做壞事有信心也幹不成,何況善事。比如做盜賊的,被捕後,政-府雖嚴刑懲辦,可是釋放後,照舊不改。為什麼?他深信這條門路,不帶一個本錢,自能獲利無算,所以受盡痛苦,也決不改悔。現在人們念佛,不肯真切下功夫,由於沒經過一番深思,因而沒樹立真信。不要說不信凈土,就是世尊說「人命呼吸間」這一句話,道理上並不難理解。你們眼裡親見,耳里親聞的,不知有多少例子,現在你對這句話,還是信得不夠。你如果真正信這句話,那念佛法門,不用我費盡氣力,千萬囑咐,你自會像「水往低處流」,萬牛也挽不回了。如前天送亡僧時,你們看這情景,當然心情沉重,互相警省說:「同道們,我和你今天送某僧,明天送某僧,不知不覺輪到自身,到那時悔恨來不及了!務要急切念佛,時刻都不放過才好。」我看你們自家也說可惜,對人也說可惜,等到殿堂念唱,照樣談笑自如。你就不信人命呼吸間」嘛!
 《佛說往生彌陀佛國經》:真信切願念佛人,不會有橫死等禍事
  若有眾生,深信是經,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極樂世界彌陀佛,即遣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藥王菩薩、葯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在菩薩獅子菩薩陀羅菩薩虛空菩薩、德藏菩薩寶藏菩薩、金藏菩薩,金剛菩薩、山海慧菩薩光明菩薩華嚴菩薩、眾寶王菩薩月光菩薩、日照王菩薩三昧菩薩自在菩薩、大自在菩薩白象菩薩、大威德王菩薩、無邊身菩薩,是二十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藕益大師:十念相續臨終正念或一念往生是何關系

  又問,一念十念往生凈土何者為正,
  答曰:但一念往生,住不退地,此為正也,如臘印印泥,泥壞文成(印刷的一種形式),尚不需二念,豈要十念哉。此十念並非具體十聲念,實乃鞭炮的捻引子,捻引子多長無關緊要,十聲、三聲,二聲只是作引子罷了,而一聲是在引子的最後一閃,往生是在最後一念,阿彌陀佛就成功了。學佛後,每天都念點佛,這就是捻引子,捻和引子別斷了,念佛是為了臨終最後的這一念。又一念者,如經雲:愛酪沙彌臨終,生一念愛心,後酪中作蟲。又大薩婆長者臨終,面對明鏡自我很美,一閃念,故在屍中作蟲。斯皆一閃念非十念。又大無量壽經曰:明一念念佛,皆得往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