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行善之後迴向的重要性

uploads/content/2022/may/9542022eddf87dec222bb155c459bdb1.jpg" />

  根據佛經論典及古往今來眾多高僧大德開示,行善後的迴向非常重要。如果希望行善時所造善根能獲善報、善根增長、不被毀壞、成熟迅猛、生生不窮,如果希望所造善根確實能夠“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如果希望所造善根能確實成為往生凈土的資糧,那麼一定要善於迴向至誠迴向。(這里補充一句,三殊勝發心正行迴向殊勝,三個關節都很重要,本文只是側重將迴向提出來強調一下,但任何善行都不能離開三個殊勝。)

  既然迴向這么重要,作為修行的一個重要部分,為能夠最好地將善行迴向利益自他,以下摘錄一些大德開示道友們學習,以了解迴向的理論、意義方法

  大成就者阿秋喇嘛開示放生為之幾種杜絕》

  1、不善迴向

  很多人因為自以為不去執著功德利益,而凡有放生不去好好迴向。孰知因果成熟,是必然之勢。不重視迴向,會導致大量功德轉化為人福報,為將來往生乃至成佛,形成阻礙。所以每個修行的人,一定要使功德轉向出世間的種種成佛利益。而且放生行為,因其是有為法中最為殊勝功德之故功德成熟非常迅猛。若放生勤懇,甚至即生福德利益現報,所以放生者切要善於迴向。免大量功德流於人天意義消耗福報也。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慧燈之光二》

  我們要報恩,首先要學佛,然後成佛;在沒成佛之前就將自己所造一切善根迴向眾生。能以菩提心大悲迴向眾生,不但是自己造善根,同時也一定能利益眾生,因為有大悲的人迴向眾生必定能得到這個善根而離開痛苦。假使我迴向時,一點點悲心都沒有的話,眾生能不能得到利益很難說了慈悲心是度眾生的一個方便,同時也是清凈自己業障殊勝方法。只要有悲心,一定能度眾生。一切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慈悲心。由以上的思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報恩最殊勝方法就是成佛

  密宗白教剛波巴大師

  「無論修持任何法門,在結尾一定要作迴向迴向真諦意義是無論我們積聚了什麼功德或善業,都不貪執或只想自己擁有,而願以此功與一切眾生分享。」對啦!當我們迴向前,就抱持著「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的心,這即是大乘思想的特質。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2、迴向殊勝

  迴向含義什麼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卻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是他卻捨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迴向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迴向的內涵。

  迴向兩種,一是有毒的迴向,二是無毒的迴向。所謂“有毒的迴向”,就是有執著迴向。《般若波羅密多經》里講過,凡是有執著善根就象有毒的食品。雖然在吃有毒食物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有執著的、不是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會帶來一些臨時性的善報,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不但不能最終脫離輪回的痛苦,反而會引發眾多苦受。

  無毒的迴向是指執著迴向、無緣的迴向,也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迴向。無毒的迴向又分為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迴向,二是相似的無毒迴向。所謂“真實的無毒迴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迴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現在能做相似的無毒迴向,這種迴向是指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里所講的方法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迴向善根我也如是迴向我的善根,這樣真心誠意地迴向,就是相似的無毒迴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迴向,卻可以代替無毒迴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迴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迴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迴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迴向。當然,我們也可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為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迴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其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為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迴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凈的無毒迴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迴向。因為善業在沒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損壞。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發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第二、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誇誇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迴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迴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為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迴向。凡是以貪瞋痴為根本的迴向,都叫顛倒迴向。這樣迴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產生其它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迴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無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人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迴向

  如理迴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迴向,特別是在菩提迴向之後,在一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計算機中保存文件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回嚮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為一切眾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為一切眾生迴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迴向卻是為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思想,我們既不能為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迴向也不能為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迴向;而是要為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迴向這是殊勝迴向。這樣迴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為善根已經迴向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迴向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為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迴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為依託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迴向而是發願迴向發願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迴向的善業。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第一、作為一位大乘行人,無論在發願迴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眾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為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為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為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眾生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修學大乘佛法就無從談起。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盡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將其作為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斗方向

  第二、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迴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而是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為眾生的怙主(怙主指救度眾生的人),成為度化眾生的人。”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迴向,就是大乘菩薩迴向

  有關迴向比喻是一個人捨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眾人分享。那麼,在迴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圓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圓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迴向眾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迴向善根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迴向

  迴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迴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迴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迴向念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願文、迴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係。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迴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凈,此清凈心可能有一能力,但是,我們寫的迴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迴向文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念誦這種迴向發願文。

  無垢尊者講過,所有的善業,無論大小,都不能離開這三個框架,都要夾於此三殊勝中間。如果不離開三殊勝,則所做的一切善業皆為解脫道;如果離開這三種殊勝,即使表面上再偉大、再深廣,也不解脫道。所以,這三個殊勝非常重要。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雖然目前很難做到無緣殊勝,但也可以暫時以相似的無緣殊勝來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發心迴向殊勝,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基礎。正如體肓運動員為了取得異於常人的成績,就要提前鍛煉一樣,要發如此偉大的誓願,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沒有修行就不可能發此大願。希望每一個修行人都能重視、實踐這三個殊勝尤其是出離心菩提心,至於其它的修法,在將基礎打牢以後再修也不遲。

  三殊勝--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摘錄供參考

  繼慈誠羅珠堪布開示之後,索達吉堪布也專門就此開示

  三殊勝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殊勝善根不能以方便攝持,中間若以分別雜念散亂,最後沒有迴向的話,善根是無法增長的。所以在藏傳佛教中,歷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視三殊勝

  三殊勝的簡略修行,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都有提及,上師如意寶每次給大家開課,或者到一些地方講經說法時,也經常宣講三殊勝的竅訣。作為後學者,大家應盡量以三殊勝來攝持一切善根,若沒有這樣的方便法,雖然在很長時間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很難說。

  做任何一個善法,以方便攝持非常重要。世間上做一件事情,都離不開善巧方便,如果你有一科學的管理方法財物制度經濟運作起來會非常方便,做什麼都不太花時間,最後的效果也不錯。同樣,我們行持善法也要一種方便法,這就是今天要講的“三殊勝”。

  所謂的三殊勝,首先是加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中間是正行無緣殊勝,指不被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志致的智慧來攝持;最後是後行迴向殊勝是指在結尾以迴向來印持,令善根不失毀,且蒸蒸日上。

  無論學什麼佛法做什麼善事必須要具足殊勝平時你念咒誦經、布施供養放生、轉經輪等,開頭要有一發心,中間不被分別念中斷,最後要作迴向,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們,把它牢牢地記在心間,並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這樣,你的善根功德才會無邊無際。否則,剛開始沒有發菩提心,中間沒有正行無緣,最後沒有迴向攝持,善根不但不會增長,反而有失壞的可能,這是都不願意的。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阿彌陀修法

  3、迴向發願

  該如何迴向發願呢?在每一次打坐放生善事結束之際,就應當將這些善業進行迴向。普通的迴向方法以前也講過,即“諸佛菩薩如何迴向,我亦如何迴向”。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就需要在基礎上再加入“願以此善根往生極樂剎”的心願,這是迴向方法

  其次,每次發願的時候,也要加入“願我能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願。

  發願迴向差別是:發願有無善業可以依託。比如說,在做完善事之後發心:“以作此事的善根我想怎樣……怎樣……”,這叫迴向。其特點是,發願之前作了善業,可以說依靠我們的善根發願即是迴向;那麼什麼是發願呢?無論有沒有行善,心裡所發的一切願望,都叫作發願。其特點是,發願之前不一定有善行。如果我們能時常發願:“祝願我能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死亡之後,就能立即往生,所以平時最好能常常這樣發願

  今後,我們無論是迴向或是發願時,一定要在普通的發願迴向基礎上,加入一個往生極樂世界願望,每次都要加,這點非常非常重要。

  近代凈土高僧印光大師迴向

  迴向是重要的修行法門,關於迴向,《大乘義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種迴向,即(1)菩提迴向:謂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種德。(2)眾生迴向:謂深念眾生,故願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給與他人。(3)實際迴向:謂為滅有為,趣求實際,以回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實法性。印光大師在其文鈔中多迴向多所開示,除了採取了一般迴向意義,又具有凈土宗的鮮明特色,下面試概述之。

  一、迴向的一般含義

  印祖在增廣文鈔復永嘉居士書九中開示:“每日功課迴向,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迴向之願,方為與三種迴向相合。三種迴向者:一迴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二迴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三迴向法界眾生,同生凈土。人各有志,人各有業(業謂職業)。但隨緣隨分即可,不必與一切人皆同也。”此說三種迴向與《大乘義章》相同,而同生凈土歸宿

  二、凈宗中迴向含義

  凈土宗以信願念佛求生凈土宗旨,所以凈宗之迴向必指歸往生凈土。所以,印祖在與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中開示:“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迴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迴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迴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嚮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凈宗迴向發願求生凈土為本這是觀經三心之一,迴向願心的要求。印祖開示:“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迴向。”(增廣文鈔復永嘉居士書四)

  三、迴向菩提心

  迴向就是菩提心的體現和修法,可以上契佛心,結緣釋怨,成就大乘勝行。印祖在與徐福賢女士書中開示:“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印祖在文鈔三編卷一復楊慎予居士書中又開示:“須知無論誦經持咒,均以恭敬至誠為主。均以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西方,則其利大矣。若世間無知之人,事事為己,則其利益心力而下劣矣。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其燈光明了無減損。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與久。迴向時當知此意。不但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方能上契佛心,下結眾緣而解眾怨。”印祖對一位受魔擾的居士開示:“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淫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攪擾。汝宜於念佛迴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迴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自然業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長矣。”(增廣文鈔卷二復某居士書)

  四、迴向功德無量

  在增廣文鈔卷一復周孟由昆弟書中大師開示:“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諸功德,皆為法界眾生迴向平時尚為無干涉之法界眾生迴向,況母歿而不至心為母念佛乎?以能為一切眾生迴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其深廣。如未到海,則勿道一滴,即長江大河,固與大海天地懸殊也。是知凡施於親,及一切人者,皆屬自培自福耳。知此義,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長,無孝心者,亦當發起孝心。”在三編卷三複章道生居士書一中又開示:“念佛當發志誠心,深信心迴向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為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止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

  有一種疑問:聖者功德迴向凡夫有什麼迴向的呢?印祖在增廣文鈔與徐蔚如居士書三中回答了此疑:“讀太夫人汲汲流通《大藏》,刻印契理契機之書,直欲愧死。而朝暮禮誦時迴向,乃攄我愚誠。尚望太夫人慈愍,挽彌陀聖眾,以速度我,何可謂為法施?然不妨藉此緣事,以增長自利利他之心。故博地凡夫,當禮誦時,尚為諸佛迴向,況示居凡位,於理又有何妨。”

  五、迴向的具體修法

  印祖開示:“念佛迴向,不可偏廢。迴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迴向只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迴向。若夫依儀誦文迴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廣文鈔復永嘉居士書四)

  六、迴向是導聖道修行歸於凈土的紐帶

  1、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迴向求生極樂世界,既顯示了凈土法門高尚地位,對治驕慢知見,又成就凈土法門一切行門無不還此法之義,還成為末凡的指路明燈。印祖開示:“須知凈土法門,正攝上上根人。是以善財已證等覺,普賢菩薩猶令以十大願王,回嚮往生,以期圓滿佛果。且以此普勸華藏海眾。是知回嚮往生凈土一法,乃圓滿佛果末後一著也。世有狂人,不審教理。以愚夫愚婦皆能修習,遂謂之小乘而藐視之。不知其為《華嚴》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終第一法門也。”(增廣文鈔卷三樂清虹橋凈土堂序)。又開示:“良以末法眾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決難即生解脫華嚴會上,華藏海眾,等覺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回嚮往生,況末世之學者乎。”(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學研究叢書》序)

  2、迴向成就助行和圓修的往生意義。印祖在增廣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三中開示:“佛愍眾生無力斷惑,難了生死,故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橫超法門。無論斷惑與否,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此是正行),及修行眾善,回嚮往生(此是助行),無一不得生者。”修行眾善,回嚮往生是助行。在《近代往生傳》序中開示:“或圓修萬行以迴向,或專持佛號以求生。”善巧迴向可使一切行門成為凈土助行,如在徐福賢女士書中開示:“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嚮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凈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我們注意到開示迴向必與信願念佛正行之外的種種助行關聯,按照善導大師弘願與凈土要門的判教,就可以知道,信願念佛正行全仗佛力,自然往生,而定、散諸善則必須通過迴向發願才能變成往生凈業。故迴向求生凈土對於凈土要門自他二力行者要而又要。印祖開示:“然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干聲迴向,方合修凈業宗旨。”(增廣文鈔復周智茂居士書)

  凈土要門的具體內容就是觀經說的凈業三福也可代表一切聖道門修行,這些修行未到斷盡見思惑地位,不能了分段生死,而迴向求生凈土就可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從這里可以看出印祖之所以說凈土法門統攝一切禪教律之義。印祖在陳聖性貞女貞孝凈業記中開示:“按《觀無量壽佛經》,凈業正因有三: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此四種屬世善。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此三種屬戒善。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四種屬慧善。前二大小隨人,此則唯屬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願,迴向凈土,皆得往生。”

  《地藏菩薩本願經》校量布施功德品第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雲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在那時候地藏菩薩菩薩,仰承佛的大威神力,即從座位站起來,走到佛前,右膝著地胡跪合掌,對佛說道:“世尊!我觀看業道里的眾生,做布施的事,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享受,有十生受福享受,更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報的。這樣的情形是怎麼回事呢?唯願世尊慈悲予我開示。”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會眾。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在這個時候,佛即告訴地藏菩薩說:“我今天在這忉利天宮法會,一切眾會中,說南閻浮提布施校量的功德輕重,你應當注意地聆聽,我來為你解說。”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地藏菩薩立即回答道:“我對這件事有所疑惑,故很樂意來聆聽世尊您的解說。”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下。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語慰諭。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恆河沙佛功德之力。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生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佛告訴地藏菩薩說:“南閻浮提世界,無論那一國的國王或者宰相大臣,或是大長者,有錢的王族大剎利及凈行修道的大婆羅門等,假使遇見最低下貧窮的人民,乃至癃、殘、喑、啞、聾子或者瞎子,像這樣種種六根不全的眾生,這國王以及宰輔大臣等,想要布施的時候,假使能具足慈悲心,又能降下自已尊貴的地位,所謂“屈尊就卑”,不存尊高的心,而又能露出慈悲的笑容,自己親自去普遍布施,或者差使傭人代為布施,也都用溫柔善語來安慰貧苦眾生。那麼,這些國王等人,所獲得的果報利益,便好像布施了百個恆河沙數諸佛功德那麼多。是什麼緣故呢?因為這國王等人,對於最卑劣貧賤及六根不具的人,能真誠懇切地發出大慈悲心來布施,所以才能獲得如此廣大福德利益果報。在百千世生中,都能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等等,更是受用不盡了。”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佛接著說下去:“再者,地藏!假使未來世界,有各國的國王,乃至於修凈行的婆羅門等人,遇見有佛的塔寺,或是佛的形像,甚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等,若能親自去經營辦理,供養布施,像這些國王等人,應當三劫能為天上的帝釋身(即天主教、基督教所奉的天主上帝),享受最殊勝的妙好快樂。假使能夠將此份布施福德利益,不佔為私有,而迴向法界有情眾生,那麼這些國王等人則能在十劫之中,常做大梵天王。”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生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生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佛又對地藏菩薩說:“假使未來世中,有各國的大王,乃至於婆羅門等人,遇見前人所造的塔廟或者是經書佛像年代久了而破裂蝕壞,若能發心去修補重建,這些國王及其他人,或是自己營造辦理,或勸別人去修辦,甚至於勸其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共同發心布施結緣。這些國王等人,在百千世之中,則常常做轉輪聖王,與他同行布施者,則於百千世之中,常做小國的國王。假使更能在塔廟前,將這修造的功德發心迴向法界一切有情眾生,像這些國王及諸同發心布施者,即可完全成滿佛道了。因為這功德果報,是無量無邊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