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問題合起來講,就是一個「正」字。如何辨別正邪?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四依法」,這是辨別邪正的原則。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道場是不是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建立,道場是不是弘揚真正佛家的經教,如果他講的不是佛家的經教,或者是錯解了佛教的經教,這個道場就不如法。我們要以《大藏經》為標準,有許多經典是《大藏經》沒有的,就是偽造的,不能採取。
第二「依義不依語」。佛經最早是梵文所寫,傳到中國來經過翻譯,而翻譯文字不一樣,言語不一樣,能否相信?佛講只要翻的意思正確,就可以相信,語言多一句少一句沒有關係。譬如《金剛經》在《大藏經》里有六種譯本,現在流通最廣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和玄奘大師的譯本。這樣我們對於不同的譯本,不同的翻譯文字,就不會懷疑、不會毀謗,同樣尊重。這六個本子,你喜歡念哪一個都很好,我們都尊敬、贊嘆。
第三「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感情,學佛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常常會產生錯誤,一定要有理性去判斷、觀察。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何謂「了義」、「不了義」?簡單而言,對我有好處、有利益的,就是了義;我學了對我沒有好處,就是不了義。譬如你在學校念書,將來想在社會從事於哪一個行業,你去學某一門知識、技術。如果你所學的跟你所做的完全不一樣,你學了沒用處,就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這是不了義。而了義有一個中心原則,就是一定幫助我們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才是了義。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證無上道,《金剛經》雲:「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從理上講,法門雖然平等,我們根性不平等,有許多法門我們學起來非常困難,很難做到。所以,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根性,確實能幫助自己在這一生達到了生死出三界的目的,這個法門對我來講就是了義。
佛說這麼多經典、法門,我們對經教一無所知,《大藏經》又無法從頭到尾看一遍,我們如何選擇?選擇要有賴於善知識,我們要去找信得過的善知識,他學的時間比我們久,經驗比我們豐富,我們請他幫助選幾個做參考,我們就省事多了。實在講,世尊很慈悲唯恐我們不會選擇,所以他在《大集經》里給我們指了一個大方向:「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凈土成就。」我們現在生在末法時代,我們就選擇凈土法門,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指示。凈土法門也非常廣泛,我們在這個法門裡如何修學?要依靠善知識。善知識有現前的善知識,也有以往的祖師大德,他們有很多註疏,都能幫助我們選擇一個正確的法門。
正法道場決定是有道風、有學風,道風是修行,有修行的方法;學風是研究探討教理,講經教學。道風、學風都不違背經教,就是正法道場;如果道場有教沒有修,只有天天講經說法沒有修行,算是半個正法道場;有修行沒有講經說法,也是半個正法道場,不是圓滿的;圓滿的一定是道風、學風並重。
可是凈土宗又有個特別,像印光大師在靈岩山的道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念佛,沒有講經,這是純正法道場,唯有凈宗可以如此行之。對於凈宗的道理、修行方法、境界都了解一個大概,進入道場念佛專修,講經就打閑岔了。為什麼我們現在一定要解行並重?現在進入念佛堂的人,信心不堅定,還有懷疑,見異思遷,所以不能不講經,不能不在教下奠定信心、願心的堅實基礎,是這個原因。
邪正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去觀察,更進一步的觀察:他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教派,也不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他要是真正如理如法的修行,這是真的;不能如理如法修學,那是假的。像《了凡四訓》所說的原則,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圓有偏,有滿有半,你仔細觀察就清楚了,就有能力辨別正法、正教。修行的根本基礎就是十善業道,如果他的思想言行與十善業不相應,與十惡業相應,就是假的。這樣的人我們應該怎麼對他?恭敬不贊嘆,這是善財童子教導我們的,對他恭敬有禮貌,但不贊嘆。這些道場我們不去親近,不跟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