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2a4304be9bd9260dc2abd3a2c638114a.jpg">
三、
禪宗對
天台宗的吸收、融合與爭論
禪宗與
天台宗,前者以不立
文字、教外
別傳為特色,以直指
人心、
見性成佛為
宗旨,稱為是傳達拈花微笑、
正法眼藏
佛心的心宗。後者則以一念三千、一心
三觀、三諦
圓融、性具實相等理論思辨為特色,以
定慧雙修、開佛
知見為
宗旨,稱為是傳達
佛語的(主要是《
法華經》)
佛語宗。 (一)
天台宗對
禪宗創立的影響
天台佛學,主張教觀二門雙修。教觀二門
是指教理與觀心,亦即教
義理論研究與實踐
修行並重。此二者被
天台宗喻為「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可偏廢,倘若偏於一邊者,則被斥之為「
文字法師」和「闇證
禪師」。所以智凱有關觀心實踐的撰述相當多,但其中特別受重視
的是《將第
禪門》(《釋禪
波羅密次第
禪門》)十卷《
摩訶止觀》十卷。《次第
禪門》是智凱
年輕時的
著作,成於建業瓦棺寺。而《
摩訶止觀》是智凱
晚年的
著作,說於荊州
玉泉寺。如果我們把此二書比較一下,
就會發現它們幾乎是完全同名同旨趣的十章組成,據此可以說,《次第
禪門》是智凱
年輕時的《
摩訶止觀》。 從《次第
禪門》這個書名可以察知,經把全部佛包括在「禪」裡面,但到《
摩訶止觀》用「
止觀」一詞代替「禪」字。
在這二書之間,能顯示智凱
思想發展交換點
的是《初學坐禪
止觀要門》(即《小
止觀》)一卷。《小
止觀》長期以來
被人們視為《小
止觀》很多
地方與《次第
禪門》
文字完全相同。但在論述
思想內容時,已使用「
止觀」一詞,認為坐禪是
佛教各種
修行法中
最重要的一種,又認為「
止觀」是可以在坐禪中
證得的,即「
止觀」是坐禪具體而明白的
思想內容。
這是《次第
禪門》的禪
思想圓熟而向《
摩訶止觀》推移的
契機,這
也可以從書名中的《坐禪
止觀》——把「禪」和「
止觀」匯合
在一起——看出其
思想進程的軌跡。 《小
止觀》被認為是
印度、
中國佛教史上所出現的第一部最周密而且最切合實際的坐禪
作法的指導書。以後
中國、
日本的
禪宗名僧也撰
寫了許多坐禪
作法的書,即所謂《會禪儀》。但
禪宗中最早、最詳細、為以後所有坐禪儀淵源的,是圭峰宗密(780-841)的《坐禪儀》,只
要把宗密的《坐禪儀》與智凱的《小
止觀》作一番比較,
就可以看到,《坐禪儀》是原原本本地抄寫《小
止觀》全部十章
而成的,只
不過是把十章的順序加以變更而已。這多系古代印刷有限,
古人往往抄寫成書。在抄寫中,又往往根據
自己的體會,
增減文字、更換順序,《坐禪儀》就是這種產物。若果真那樣,則
後世禪宗的坐禪法是完全根據
天台智凱會禪法的,或者說,
禪宗的坐禪法完全脫胎於
天台宗的坐禪與「
止觀」。 我們
再來看看《次第
禪門》和《
摩訶止觀》。十卷的《次第
禪門》中,引
用了許多經論以智凱以前的
中國諸師的坐禪法口決等。《次第
禪門》
又名《漸次
止觀》、《
禪門修正》、《釋禪
波羅蜜次第
法門》,所有這些名稱表達一個同樣的意思,即它依照
思想內容的深淺高低的順序,有條不紊地將禪之
法門體系化。十卷《次第
禪門》可以
說是將
印度禪定思想加以最完備的研究,也是
中國當時對禪研究的最高
成就,因而它不可能對其後的的
禪宗不產生影響。而《
摩訶止觀》向來被稱為「已
心中所行之
法門」,也稱為「自解佛乘之
法門」、「天真獨朗之
法門」等。其中
所說的
四種三昧、十乘觀法、一念三千等,未見於任何
經典,完全是智凱獨創的
法門。
而成為《
摩訶止觀》根底的,是禪
思想加上
般若思想,即禪的
思想內容以
止觀表現,
禪定與
智慧二
而為一。《
摩訶止觀》本名《圓頓
止觀》,它所表達
的是頓悟圓修的禪
思想。
這對後來的
禪宗同樣不可能沒有影響。
禪宗的前身,被稱為
楞伽宗、
東山宗,繼而被稱為
達摩宗,不久
達摩宗轉化為
禪宗。
禪宗以前的這些
宗派並不標禪,
也不傳禪,更不弘禪。在
禪宗產生以前,在
中國被
世人稱為
禪宗的是天台宗,
天台宗將
佛教所有的
修行總括為坐禪一行。
天台的禪
思想與這些密切關連,並促成
中國禪宗的產生。
楞伽宗尊四卷《
楞伽經》的譯者求那跋
陀羅(394-468)為第一祖,
菩提達摩為第二祖,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依次傳燈。
時代最早的
禪宗傳燈史是《
楞伽人法志》(弘忍
弟子玄頤所記)接著有凈覺所記的《
楞伽師資記》,此二書都講《
楞嚴經》傳通的師資。《續
高僧傳》中的《
菩提達摩傳》和《慧可傳》也講
達摩、慧可
專心弘通《
楞伽經》。 到了道信(580-651)、弘忍(602-675)
時代,
楞伽宗被
世人稱為
東山宗。據說道信入蘄州
雙峰山籠山三十年,
名聲很大。弘忍繼承了道信的
思想,擁
有很多弟子,世稱
東山宗。《
楞伽師資記》「神秀」條載,
武則天問神秀:「所傳之法,誰家
宗旨?」神秀
答曰:「稟蘄州
東山法門。」
又問其
內容,
答曰:「依
文殊說
般若經一行
三昧。」說
明道信行
的是《
文殊說
般若經》的一行
三昧。「說
明道信行
的是《
文殊說
般若經》的一行
三昧。」說
明道信行
的是《
文殊說
般若經》的一行
三昧。道信著有《
大乘入道
安心要方便
法門》,其中內宋很多被認為是引用
天台上
止觀或受其影響。因為道信在入
雙峰山前,曾在智凱
弟子智鍇(533-610)所建的
廬山大林寺
修行十年,由此推斷,他引用
天台止觀或受其影響是可信的。道信將智凱的
止觀簡化為「五門心要」,此五門心要指導
思想是《證心論》,但
敦煌出土的《證心論》被考證是智凱的撰述。五門心要的中心是「守心第一」,可見道信、弘忍的
法門是「坐禪觀心」,並且也是出脫
天台的《證心論》。 至於僧璨的事跡以及他的道信的
關系,到現在仍不明白。而《
楞伽師資記》的僧璨條引用的《詳玄傳》,《詳玄傳》是智凱同門仙城慧命(531-586)所著的《詳玄賦》的注釋。所以二者是一致的,不相
矛盾。由此
也可見他們對
天台典籍的關注。 弘忍的
弟子中,重要的有三人,即神秀、
慧能與法持。禪秀為
東山法門正宗,世稱北宗;
慧能特別重視《金剛
般若經》,世稱南宗;法持弘揚
念佛禪,史稱
牛頭宗。這三門中,受
天台宗影響最大
的是神秀。 神秀曾入住荊州
玉泉寺,
玉泉寺是智凱為報故鄉之恩而建的,《
法華玄義》、《
摩訶止觀》
都是在這裡說的。而後
人說天台宗只說天
台山系的相承,
玉泉寺的
天台相承幾乎被忘
掉了。但當時
玉泉寺的情景是超過
天地台山的。
尤其是玉泉寺
天台第四祖弘景(634-712),
門下出了鑒真、普寂、懷讓。
鑒真把
律宗的
天台思想傳入
日本,普寂繼承神秀的法,懷讓繼承
慧能的法。
玉泉寺
天台第五祖惠真(673-751)掌門時,是
玉泉寺推行教化最盛
時期。守直、一行、承遠都出自其
門下,一行奉敕令協助善
無畏譯《大
月經》,請一言授予正決,泣辭師門而赴京。神秀是與弘景大致同
時代的人,住在當時的
玉泉寺,受
天台宗的
思想影響,並非
不可思議。神秀著有與智凱
著作完全同名的《觀心論》一卷,
此書就是
後世禪宗最尊崇的《
達摩大師破相論》。 從以上列舉的材料來看,
天台宗對
禪宗創立的影響極大,從坐禪到觀心,無
不出脫於
天台宗。 (二)
禪宗與
天台宗的融合
禪宗極盛
時期是在唐「
會昌(841-846)法難」以後。造成
這一局面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地理
上看,由於
會昌滅佛和五代戰亂,北方
佛教和以
長安為首的都市
佛教受到很大的打擊,
江南的
佛教和出岳
佛教反而能保存,
這對南禪很為有利;從
佛教的自身特點看,凡是依據經論章流的各
宗派,由於廢佛戰亂,經論章疏被焚燒、散佚不存,各宗
佛學自然衷頹。
而不立
文字、教外
別傳的
禪宗因舍棄
印度經論而使用
中國僧人的
語錄和
公案,所以傷害甚小;從
寺院經濟看,向來受
國家、貴族、掌權者保護的
宗教,經歷法難、戰亂,損失極大,而以勞作自供自足的
禪宗卻幾乎
不受影響;從
民眾方面看,與其他各宗周密幽遠的
佛學相比,
禪宗顯得直接簡明,因此庶民
大眾容易站到
禪宗一邊。 唐代
佛教,
宗派分立,各標特色。
宋代佛教,卻是各宗融和,
在這方面最有影響的,要算
禪宗的
延壽,他極力主張性相融合,祖佛同詮,禪教一致。
延壽,俗姓王,餘杭人。年三十四齣家,舍
華亭鎮將而行清苦
頭陀,尋於天
台山天柱峰下習
禪定九旬,參謁德韶。德韶一見深為器重,遂密授玄旨。後住明州雪竇山,主持資聖寺。又因吳越忠懿王錢俶之請,相繼為
杭州靈隱山新寺和
永明寺(今凈慈寺)
住持。宋
太祖開寶七年(947),「入天
台山,度戒萬餘人」。高麗
國王遙慕
延壽名,遣使奉書,敘
弟子禮,並贈金縷裟、紫水晶
念珠等法物。前來受學的高麗
僧人達三十六人之多。他著有《宗鏡靈》一百卷、《百善同歸集》三卷、《唯心訣》一卷。可見,
延壽是
佛教史上一位立德立言、影響中外的
高僧。 作為
法眼宗的創始人
延壽,對當時的
佛教界「深嗟末法」。當時,
禪門之徒,多半「濫參
禪門」,「執影是真,以病為法」,「發狂慧而守痴禪,迷方便而違旨」,其結果是「毀金口
所說之正典,拔圓因助道之
修行」,
對於經致,
一句不識,「口口空談」。
更有甚者,竟然提倡「飲酒食肉,不礙
菩提;行盜行淫,無妨
般若!「教門之徒,
也多半即無智眼,又缺
多聞」,「奴郎莫辨,真偽何分」。他們還要「多執是大非,紛然諍竟」(一)[註:(一)參見《
永明禪師垂誡》,《宗境錄》卷二五、四六,《萬善同歸集》卷上。]
延壽認為:「祖標禪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詮下之大旨。則前學所稟,
後學有歸。「如果光是字禪,不重性相,」恐慮不詳
佛語,隨文生解,失於佛意,以負
初心」。「經是
佛語,禪是佛意,
諸佛心口,必不相違。」(二)[註:(二)《宗鏡錄》卷一。]融歸為「一」。在
心法問題上,主張「心
即是法,法
即是心」,不說心在前,
也不說法在前,融
心法於「性具實相」。在真俗問題上,主張「真不礙俗,俗不礙真」,把
真諦、俗諦融於「
中道」,得出三諦
圓融,如此等等。 以千途異說,
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故《
般若》唯言無二,《
法華》但說一乘,《思益》
平等如之,《
華嚴》純真
法界,《圓覺》建立一切,《
楞伽》含裹十方,《大集》染凈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憍咸安
秘藏,《凈名》無非
道場,統攝包含,事無不盡;籠羅該括,理無不歸。是以一法千名,應緣立號,不可滯方便之說,迷隨事
之名,謂
眾生非真,
諸佛是實。若悟一法,萬法
圓通,塵劫凝滯,當下冰消,無邊妙義,一時能盡。
這是一段《唯心訣》中的
文字,
延壽是說,儘管
佛經千種,
說法有異,這
是由於
隨便機宜而產生的,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無不指歸一法。故萬法
圓通。 基於以上認識,
延壽把
天台、賢首、慈恩、「性、相三宗」的「
知法比丘」
組織起來,
讓他們就
佛教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討論、解難,然後
延壽以「心
宗旨要」加以融合、統一。為了鞏固這次禪教兼重、性相融合的討論結果,
延壽廣引
大乘經一百二
十種,
祖師語錄一百二
十種、
聖賢集六
十種,共計三百種
文獻資料,編出長達百卷的巨著《宗鏡錄》。《宗鏡錄》共分三章:一至六十卷,為「第一標宗章」;六十一至九十三卷,為「第二
問答章」;九十四至一百卷,為「第三引證章」。何謂「宗鏡錄」,「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制之深義,撮略
寶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錄』(一)[註:(一)《宗鏡錄》序。] 那麼,
延壽融合了
天台宗哪此
思想呢?其
一是融合了
天台宗的
方法論。
天台宗是最能融合
佛教宗派,
這是佛教史公認的
事實。教相上主張「會三歸一」,給各種教相均以相應的地位和合
理性,通過次第順序、開權顯實
把它們融合起來。 其二是融合了
天台宗的觀心論。
天台宗對以心
是非常重視的,智凱把觀心看成是轉凡成聖、達到
解脫的橋染,全部龐大的
天台教義「本於觀心」(二)[註:(二)《
摩訶止觀》
卷三。]他引用《
華嚴經》的「心佛
眾生,三無
差別」,認為使心、佛、
眾生三法無差的根本是觀心。
主體在「四聖」(
聲聞、緣覺、
菩薩、佛)、「六凡」(
地獄、
餓鬼、
畜牲、阿
修羅、人、天)的十界中選擇,偕取決於觀心。智凱不僅作《觀心論》一卷,而且作了《觀心論疏》五卷和《觀心食法》一卷,
延壽也強調「心能作佛,心難作
眾生,心能作
天堂,心能作
地獄。」(三)
主體要選擇上
天堂,下
地獄,做
凡人,作佛皆取決於觀心。所以
他說:「是以離
自心源,更無別體;
故知一切
歸心。」(四)「
欲知妙理,唯在觀心。」(五)[註:(三)(四)(五)《萬善同歸集》卷下。]「
欲知要法,心是十二部經(全部
佛經,按其體例
內容,分為十二大類,
通稱十二部經)之根本,入道要門」。「一
乘法者,一心是。但守一心」,「一切法行,
不出自心。」(六)[註:(六)《宗鏡錄》卷二。]在
延壽看來,「觀心」即可以知妙理,又可以修諸行,是做人
成佛、上天入地地的
契機。 其
三是融合了
天台宗把
真諦、俗稱都收歸實相的
思想天台宗認為
世間相俗諦和
佛性的
真諦,是二而一,但它們互不妨礙,都為實相。
延壽主張體用不二,「即體
之用,用
不離體;即用之體,體
不離用。」(一)這裡「體」,即本原(
佛性),「用」即
萬事萬物(
世間相)。在
延壽看來,體用雖二而一,體用一如。他認為,這種
關系就好比水與波的
關系,「離理
無事,全水是波;離事無理,全波是水。」(二)這裡的「理」即前面的「體」。 其四是融全了
天台宗的性惡說。性惡
說是天台宗獨標一幟的一家要義,
延壽師從的德韶與
天台宗有較深的
關系(德韶被認為是智凱的
後身),而德韶又在天
台山對
延壽「密授玄旨」,所以
延壽也有這種
思想。同
天台宗一樣,
延壽也把
善惡分為性、修
兩種:
他說:「若以
性善、性惡,凡聖不移。
諸佛不斷性惡,能現
地獄之身;闡提不斷
性善,常具
佛果之體。若以修善、修惡,就事即殊。」(三)[註:(一)(二)(三)《萬善同歸集》。]
這就是說,如果就
先天本性講,佛不斷性惡,闡提不斷
性善,
這是秉性難移的。而就後天的行為來說,
那就事而殊,
善惡各異。
延壽在《宗鏡錄》卷一七說:「今明闡提不斷性德之善,遇緣發善;佛
亦不斷性惡,
機緣所激,慈力所熏,入
阿鼻(
地獄),同一惡事,化
眾生。闡提亦爾,
性善不斷,還生善果;
如來性惡不斷,
還能起惡。」闡提性本具善,所以有
機緣也能發善,這與
天台宗無別。但說佛也由於性本具惡,一旦為
機緣所激,也
還能起惡,這點與
天台宗不同。
天台宗雖認為公費醫療也性本具惡,但佛修善後永不翻惡,但
可以用惡,敢於下
阿鼻地獄渡人。
延壽似乎也覺得「佛
還能起惡」說
過了頭,為了彌補這個缺陷,
他在同書同卷里
又說:「性無
善惡,能生
善惡,
善惡可斷,性不可斷。
善惡同以
心性(
佛性)為性,若斷性惡,則斷
心性。」這種
說法,卻又產
生了新的邏輯
矛盾,前面立論說:「性惡」,這裡卻又立「性無
善惡」,難以自圓其說。
延壽在《宗鏡錄》和《萬善同歸集》中,大量引
用了天台宗的論著和
教義,吸收
天台宗的
圓融學說來印證
自己的融合
思想。
延壽思想對
後世影響最大
的是,借
天台佛學宣揚凈合一,廣泛影響於
禪門各派,
禪宗的
凈土向反過來又推動
天台宗的台凈合一。與
延壽同
時代及稍後的
天台宗
代表人物幾乎一概與
凈土信仰下了不解
之緣。知禮、遵式、智圓、智旭等莫不如此。故元代天如惟則
評價延壽:「為末法之勸信」,「深有功於
宗教者此也。」(一)[註:(一)《
凈土或問》。] 在
佛教史上,
延壽之後,融合
天台宗與
禪宗的智旭。被譽為明代
佛教四大家之一的智旭,並非
天台宗人,但他同
天台宗的
關系卻相當密切。這種
關系,正如
他自己所說:「究心台部。
而不肯為台家
子孫。」智旭不肯為
天台宗人的
原因,「以近世台家與
禪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合故也。」由此可見,智旭對
佛教宗派間的門庭之見是深惡痛絕的。智旭最為推崇
的是永明延壽,因為
延壽主張禪教融合,指歸
凈土。智旭的
思想也是「融會諸宗,歸極
凈土。」(二)[註:(二)清碩
親王裕豐《書重刻〈靈峰宗論〉後》。] 智旭對當時(
明末清初)
禪宗的
情況甚為不滿和擔憂,
他說:「
達摩一宗,超情離見」,「認
話頭為實法,以棒喝作
家風」,「杜撰
公案,謗瀆
古人,思之可憂!」(三)[註:(三)《靈峰宗論》卷二、卷六、卷四。]邇來禪道僭濫,余
不忍見聞!」「每每中夜痛哭流涕!」(一)其他各宗在他的心目中,境況也差不多,真所謂「禪不禪,教
不教,律不律,行門不行門。」智旭「睹時流以長嘆,讀
遺教以憎哀。」
佛教既如此衰敗,他認為必須依靠各宗協力才能返回局面。因此,
他在理論上提出「兼重禪教」。
他說:「何謂教?何謂宗?
語言施設
之謂教,忘情默契
之謂宗。故宗也者,雖雲教外
別傳,實即教內
真傳也。」(二)在禪教關繫上,他認為參禪者必須學習
經典,以佛
教理論為指導,「離棄教而參禪,不可能得道。」「
若不受黃捲尺牘之
經典指導,不能悟入勝義之法性。」(三)「宗者無言之教,教者無言之宗,至言也。
三藏十二部,默契之,皆宗也;既無言矣,安得
謂之教!千七百
公案,舉揚之,皆教也;即有言矣,安得
謂之宗!」(四)由於
禪門積弊太深,故必須以
天台之教加以糾正,
他說:「予
二十三歲即苦志參禪,
今日輒自稱私俶
天台者,深痛我
禪門之病,非台宗不
能救耳。」(五) 智旭不僅主張禪教統一,並且指歸
凈土。他認為,禪學、
天台教觀以及
戒律這三者最後
都要統一
凈土之一念。
他說:「不
於心外別覓禪、教、律,又豈於禪、教、律外別覓一心。如此則
終日參禪、看教、學律,皆與大事、大心、
正法眼藏相應於一念間。」(六)[註:(一)-(六)《靈峰宗論》卷二、卷四、卷六。]清代以後,
天台講學,大多依據智旭的有關論疏,形
成了禪教、
戒律歸於
凈土的「靈峰派」,一直延續到現代。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三)
禪宗與
天台宗的爭論 在
天宗的
禪宗並存的歷史中,
天台宗與
禪宗也曾
發生過
幾次爭論。其
一是宋代禪僧清泰對
天台四明知禮的詰問,此見於《四明
尊者教行錄》(《
大正藏》卷四六)。禪僧清泰問: 一問:
無明與法性,為有前後?為無前後?若雲有前後者,何雲法性無初?
無明亦無有始、又雲
無明即是佛性耶?若言無前後者,
何故佛果位中,斷盡
無明,方
成佛果?既雲斷盡,應斷
佛性耶? 這段話用今天的話說:「
無明和法性,究竟
有無開端和結束?如果說有,那為什麼又
說法性無初,
無明無始呢?如果說沒有,為什麼在佛的果位中要斷
無明方
成佛果?既然說
無明即是佛性,又講斷盡
無明,豈不是等於說
佛性與
無明都有終了嗎? 四明知禮曰: 答:若論本具,
平等一則,則非真非妄,
而不說
無明、法性,
亦不論於有始有終;但
眾生自無始忽然不覺,迷理
而生無明,
無明有熏真
之用,法性有隨妄之能,真妄和合,名為
緣起。……故《起信論》雲?
如來藏無前際故,
無明之相,
亦無有始」是也。若
覺悟時,達妄即真,了
無明即是法性。約修門說,義當斷妄,雖曰斷妄,妄體本真,妄何所斷?故曰
無明亦無有終。 知禮的意思
是說:從
天台的「性具」理論看,法性本具
無明,
無明、法性本來一性。法性既沒有始終,
無明自然也沒有始終。雖然從「約修門」來說,達到佛的果位時,要斷盡
無明(不斷盡
無明,
就不能
成佛),但由於「妄體本真」,
無明之性就是法性,所以法性無有始終,
無明也無有始終。 清泰
又問: 一問:奉和第一答中雲,「忽然」不覺,迷理
而生無明。只如「不覺」,依何
而生?以
何為體?何因
何故,「忽然」生耶?
這句話清泰
禪師詰問知禮說:「
你在第一答
中說:『忽然不覺,迷理
而生無明。』請問大覺
大明的法性怎麼忽然出
無明而有不覺呢?它憑什麼
而生?以什麼為體?
何故而忽然生呢?」 知禮的答覆是: 答:
甚深藏性這源,非真非妄,此性
隨緣,而真而妄。故《
佛性論》雲:「單真
不生,獨妄難成,真妄和合,方有所為」。是故教門所示
真有隨緣、不變
之義,妄有體空、成事之能。良以靈源無住,隨妄
而生,強覺既迷,忽然而起。然此起妄
之言,復應了知
其意。若言
眾生本覺圓明之性,此即直指
眾生無始
無明而為法性,以
無明、法性體一故。若言忽然不覺
而生無明,此即約修以說,對性論起,從本覺體有不覺也,不發是,則不能顯進修之
人是複本、還源
之道矣。以此意故,凡諸經論,多雲從真以起妄也。其實一切
眾生自無始來,唯有迷妄而已。故《起信論》曰:「一切
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以來,未曾離念,故說無怡
無明」是也。事問:「不覺」依何
而生,若曉上意,則不必如此問也。 知禮
這一段的話意思
是說:
無明是法性本具的,並非某個時候忽然
而生。
如果你(指清泰)懂得這個
道理,
就不會提這樣的問題了。 以上清泰
禪師對
天台「性具」說的質疑。清泰還對
天台的「
無情有懷」說也表示異議: 六問:夫言
無情說法者,為是名?本
清凈法性為
無情說法?為
是指草木瓦礫為
無情說法?若本
清凈法性為
無情說法者,此性橫遍豎窮,生佛
平等,
不應有
說法也;縱有言說,誰為聽受?若指木瓦為
無情有
說法者,教相如何分別耶? 知禮
答曰: 答:
無情說法之言,其來尚矣。的論其要,難得其旨。汝問以
清凈法性、
草木瓦礫立二法也。當知當性之外,無別瓦木;瓦木之外,無別法性,二非二也。 知禮的意思
是說,
宇宙萬象皆是真如、法性,從這個
觀點看,法性之外,無別瓦木;瓦木之外,無別法性。法性就是瓦木,瓦木
也就是法性。
有情既能
說法,
無情也應能夠
說法。 由此可見,知禮不僅繼承了智凱的「性具」說,也繼承了湛然的「
無情有性」說。他
站在天台宗的立場,對
禪宗的清泰予以堅決反擊。 清泰
禪師各知禮提了「十問」,其他問題
就不一一介紹了。 其二是
天台宗與
禪宗關於「定祖」之爭。《
景德錄》卷
二十七載:「
禪門達者,雖
不出世,有名於時者錄十
一人,
智者大師預焉。」
這是說,禪初
學者的《
景德傳燈錄》把
天台宗的創始人智凱列入禪家之宗。
天台宗人見之,大不謂然。所以《釋門正統》卷一的《
智者世家》雲:「彼焉知
大師(智凱)豈止
禪門達者而已。」
這是天台、
禪宗定祖爭論之開端。 宋仁宗嘉右
六年,錢塘契嵩進《定祖圖》、《正宗記》,稱
禪宗二十八祖,並說《付法藏傳》可以焚了。
天台宗的吳門子昉
法師(凈覺仁岳之嗣)撰文與他辯論,文以《付法藏傳》為準,去掉契嵩
二十八祖中的
四名,為
二十四祖。《
佛祖統紀子昉傳》以此事有如下記載:
法師子昉,吳興人,早依凈覺。嵩明教據禪經作《定祖圖》,以《付法藏傳》為可焚,師作《祖說》以救之,又三年,嵩知禪經有不通,輒雲傳寫有誤,師復作《止訛》以折之,曰:契嵩立
二十八祖,妄據禪經,熒感
天下,斥《付法藏傳》為謬書。此由唐智炬作《寶林傳》,因禪經有九人,第八名
達摩多羅,第九名
般若多羅,智炬見「
達摩」二字,語音相近,遂改為「
達摩」,而增「
菩提」二字,移居
般若多羅之後,又取他處二名,婆舍斯多、不如蜜多,以繼
二十四人,總之為
二十八。炬妄陳於前,嵩謬附於後,瀆亂
正教,瑕玷
禪宗,余尚面折之,而嵩莫知快。又拓僧右《
三藏記》,傳律祖右所記,乃
小乘弘律
之人,矩、嵩既尊禪為
大乘,何得反用
小乘律人
為之詛耶?況禪經無
二十八祖
之名、矩、嵩既無教眼,才見禪字,認為已宗,厚誣先聖,其過非小。 同時,
天台宗的
神智從義也反擊
禪宗二十八祖說。此事見於《釋門正統》卷五《從義傳·辨祖承》:「今家承用
二十三祖,豈有誤哉。若
二十八祖,未見經論所書。近見刻石鏤板。圖狀與佛
二十八祖,各以一偈傳授相付。烏乎!假託何其甚歟。識者有力,宜革斯弊,使無用人感遵
正教。」 同是西土
二十四祖,
天台宗據《付法藏傳》,以龍樹為十三祖,師子為
二十四祖,並計末
田地,則祖有
二十四,而世次乃
二十三也。
禪宗則移婆須蜜前,為第七祖,故龍樹為第十四祖,師子為
二十四祖。《傳法正宗記》攻擊《付法藏傳》,
天台宗人則
站在《付法藏傳》立場加以反擊;《傳法正宗記》攻擊《唐
高僧傳》,
天台宗人又加以反擊,並攻擊
禪宗七佛偈及拈花微笑、慧可立雪斷臂等事。 其
三是天台宗與
禪宗關於天
台山國清寺之爭。在宋、元、明的
大部分歲月中,國清寺這座
天台宗的祖庭卻為禪家所有。
禪宗向天
台山的滲透大約始於唐代中葉,據《宋
高僧傳》載,時有佛窟遺址在
在台弘
牛頭禪法四十餘年。唐末,
禪宗大師溈山靈佑、
黃檗希運等次等參禪於天
台山,後
又有雲居德韶來天
台山弘揚
法眼宗。
這股禪風愈演愈烈,最後
天台宗祖庭國清寺為
宋代禪僧真歇清了入主,
天台宗法脈終於在國清寺中斷了。宋高宗趙構建炎
四年(1130)
正式下詔,命國清寺「易教為禪」。 元代,在國清寺爆
發了一場「教禪之爭」,
天台宗堅
智者是
天台宗之祖,
禪宗認為
智者是禪家之宗。時在
杭州上
天竺弘教的性澄湛堂「不遠數
千里走京師,具奏寺之建置顛末、舊制之由」,終於得到元
世祖支持,恢復了國清寺
天台宗祖庭的名義。 後來明
太祖登基後,又詔請
禪師曇噩為國清寺
住持,國清寺再度被
禪宗所有。直到清代的
天台宗四十三祖諦閑,才把天
台山國清寺的「易教為禪」的
公案徹底翻過來,標志著歷經幾代的天
台山國清寺的教禪之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