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01c095d913e89edcf8ccd2226f0dfed3.jpg">
一、三論
學派對
天台宗創立的
作用 從南朝的齊代至
隋代。綜觀
這一時期江東
佛學的變遷,可概括為:三論掃「成實」之風,
天台繼三論之旨。 (一)《成實論》之流行 《成實論》是
印度(中
天竺)訶梨跋摩所著,他究心九部、博引百家,寫成二百
二十品。
東晉時傳入我國。
後秦弘始十三年(411)九月八日至十
四年(412)九月
十五日,有鳩摩羅仕口譯、其
弟子曇咎筆受、曇影整理,結為五番(五聚)
而成。鳩摩羅什已處
晚年。鳩摩羅什生平本致力於
般若學研究,他欣然接受姚顯之請譯《成實論》,
原因有二:
一是此論名相分析、條理井然,
可為初研
佛學者之一助。二是鳩摩羅什向來呵斥《毗曇經》,因此論不僅是破斥「毗曇」的,而且復兼《
般若經》
之義,因此,對研究《
般若經》者
有益,故譯之。 由於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已在
晚年,所以其
弟子通此論者不多,精通者主
要有僧導、僧嵩。 僧導,長
安人。著有《成實義疏》、《三論義疏》等。
東晉劉裕破
後秦,他進入
長安平定
關中後,留其子劉義真鎮守
長安,並託付僧導保護,自己率軍回彭城,准備爭奪帝位。不久,赫連勃勃破
長安,劉義真為赫連勃勃所逼,因僧導
之力才得以倖免,接著,
又有西秦、後魏之戰,關內兵連禍結,名僧四散。僧導也因之來到壽春(安徽壽縣)僧嵩流往彭城(
江蘇徐州)。已經成為宋
武帝的劉裕因感報僧導解劉義真之危,遂令子侄內外都拜他
為師,並建寺於壽春,即所謂東
山寺(
又名石硼寺),
門下徒眾千餘。僧嵩到彭城後,居於白
塔寺。 鳩摩羅什之學傳於
江南者,一為《十誦律》,二為《成實論》,南朝
義學以《成實論》為最盛。當時的「成實」之風,約可分為二系:
一是僧導的壽春系,二是僧嵩的彭城系。到梁陳時,《成實論》流傳己進入極盛
時期,「成實」之勢力,彌滿南朝,尤以江左為最。 《廣弘明集.智稱行狀》述及當時
情況說: 《
法華》、《維摩》
之家,往往間出。《
涅磐》、《成實》之唱,處處聚徒。 當時的光宅寺法雲、
庄嚴寺僧旻、開善寺智藏等一時名僧,都研習《成實論》。 至於「
般若」、三論(即《
大智度論》、《十二門論》、《中論》),本是鳩摩羅什
宗旨所在,但當時研究者甚稀。雖然有僧導作《三論義疏》、竺道生作《二諦論》,而在
佛教史上,前者卻因「成實」而知名,後
者也因《
涅磐》而稱聖,可見當時
社會重「成實」、《
涅磐經》,而輕《
般若經》、三論。 《成實論》在齊代勢力已很盛。竟陵文宣王志好
大乘,他痛於
世人棄「
般若」
之本,而遂數論之末,故令刪略《成實論》。齊
永明七年(489)十月,招集柔、次二僧,於普弘寺講《成實論》,即座又請僧祐、智稱講《十誦律》。事後又令柔、次
二人鈔略《成實論》為九卷。八年功畢,文宣王又令周頤為九卷的《成實論》作序。周頤在序中稱《成實論》為「近派小流」(即
小乘之流),由於它「言精理贍,思昧易耽」;所以「今之學眾皆雲志存大典(
大乘經典)」,並指出「至於大品精華,師匠蓋疏,《十住》(《
華嚴經.十地品》)淵弘,世學將殄。皆由寢處於論家(即數論、成論
之家),求均午弱喪。是使大典(指《
般若經》等
大乘經典)榛蕪;義種行輟。興言悵悼,側寐難安。」周頤
在這里把當時「
般若」、三論的衰微歸罪於「成實」的流行,並對此
狀況恫悵不安。周頤的序,顯然是尊耀「
般若」、三論,而《成實論》,與時流異趣。 (二)周頤、梁
武帝對三論學的推動 齊周頤作《三宗論》、梁
武帝講《
涅磐經》,對「
般若」、三論之學興起起到微大的推動
作用。其中的周頤作《三宗論》智林作《三宗論疏》,是三論和《成實論》爭論的開始。 《唐
高僧傳》雲:「智林申明二諦義,有三宗不同。時
汝南周頤,又作《三宗論》,既與林意相符,深所欣慰。」又《隆興
佛教編年
通論》卷五雲:「時京邑諸師,立二諦義;有三宗,宗各不同。於是
汝南周頤作《三宗論》,以通其異。」據這兩則記載可知,當時對二諦
含義的理解,存有三宗。《
南齊書.周頤傳》雲: 著《三常論》立「空
假名」。(第二宗)立「
不空假名」設「
不空假名」,難「空
假名」。設「空
假名」,難「
不空假名」。「
假名空」,(三宗)難二宗。又立「
假名空」。 《中論疏記》卷
上有: 有人傳曰,依均正《
玄義》者,「空
假名」、「
不空假名」(即前二宗)俱是《成實》師。 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被周頤所難的前二宗(空
假名和
不空假名)就是《成實論》的
觀點,而周頤立的第三宗(
假名空)
則是「
般若」三論
觀點。 吉藏《
大乘玄論》卷一雲:「次周頤明三宗二諦,一
不空假,二空假,三
假名空。」 吉藏的《中論疏》亦雲:「次齊
隱士周頤著《三宗論》,一
不空假名,二空
假名,三
假名空。」 可見《三宗論》是先敘
不空假名,次敘空
假名,最後以
假名空破斥前二宗。 「
不空假名」,又稱「鼠嘍粟義」,也稱「
不空二諦」或「
不空宗」。《
大乘玄論》卷一雲:「
不空假名者,但無性實,有假世諦不可全無,為鼠嘍粟。」均正《
大乘四論
玄義》卷五也說:「或雲雖得第一義,猶
不失世諦。粗世是假,無復有實,如鼠嘍栗也。」 可見,第一宗是
講法無
自性,但有
假名。世諦因元
自性故是假
而無實。此則雖育
自性空,但
不空「
假名」。故吉藏《二諦義》解釋雲:「鼠嘍栗二諦者,經中明色色性空。彼雲色性空者,明色無定性,非色都無。如鼠嘍栗,中肉盡,粟猶有皮殼,形容宛然。栗中無肉,故言栗空。非都無栗,故言粟空也。即
空有並成有也。」 《中論疏》解釋說:「
不空假名者,經雲,色空者,此是空無無性實,故言空耳,
不空於
假名也。以空無性實,
故名為空,即
真諦。
不空於假,
故名世諦。晚人名此辦鼠嘍栗義。」而《中論疏記》也說:「又均正《
玄義》第三雲,
不空二諦者,
不壞假名,而說
諸法實相,明
諸法無
自性,故所以是空。而自不無
諸法,
假名可以為有。」 此宗講空色之
自性,
而不空其宛然
之相。色之性空,而
假名是有。
真諦空而世諦不窮。此宗與晉時的,即色宗所謂「色無
自性,雖色而空」
之義相同。故吉藏謂此宗「空性
而不空假,與前即色義無異也」。 第一宗
不空假名與《成實論》「主無體而有相」義合。《成實論.論門品》曰:「論有二門,一
世界門,二第一義門,以
世界門故說
有我。……第一義門皆說空無。」 「空
假名」宗,又稱為「案菰義」,
又名「
空有宗」或「
空有一諦義」。《
大乘玄論》卷一雲:「第二空
假名,謂此世諦舉體不
可得,若作假有觀,舉體世諦;作無觀之,舉體是
真諦。如水中案菰,手案菰令體出,是世諦;手案菰令體沒,是
真諦。」 此宗持
諸法假名而有,是俗諦。然而
體性不
可得,故天,是
真諦。以俗、
真相對而解有、無。從
文字上看,此宗主分析空,言
諸法因緣所成,若分析諸緣求之,則體不
可得,故空。 吉藏《中論疏》雲:「空
假名者,一切
諸法,眾緣所成,是
故有體,名為世諦。析緣求之,
都不可得,名為
真諦。晚人名之案菰二諦。菰沈為真,菰浮為俗。難曰,前有假法,然後空之,還同緣會,故看『推散即無』
之過也。」 上文的「緣會」,指晉代於道邃的緣會宗。這里的意思說,此宗與緣會宗一樣,主張
因緣假有,推轍即無,是則假有時非無,
而無時非有。故後人斥之為案菰義。 《中論疏記》也說:「均正《
玄義》第三雲,《
山門》等目名『
空有二諦』,為案菰三諸。明菰沒
之時,舉體並沒。若出之
之時,舉體並出。出時無沒,沒時無出。何異明空
之時無
纖毫之有,明有
之時無
纖毫乏空。」 此宗
的說法也於《成實論》中常見。如《成實論.滅法心品》說:「
五陰實無,以世諦
故有。」「假
名字者,所謂
無明因緣諸行,乃至老死諸苦集滅。以此語故,知
五陰亦第一義,故空。」 周頤立第三宗「
假名空」。周頤之所以難前二宗,第一法
自性空,猶存假有,故失相即;第二宗空則
無相,假則妄有;析
而為二,亦失相即。前二宗共向的
缺點是分談二諦,不知二諦相即
之義。周頤立第三宗,謂
諸法非有非無,不存空以遣有,亦非壞假以顯實。
此種觀點實為僧肇之學也,故吉藏《中論疏》雲:「第三
假名空者,即周氏所用。
大意雲,
假名宛然,
即是空也。尋周氏
假名空,原出借肇《不真
空論》。《不真
空論》雲:『雖看
而無,雖無而有。雖有
而無,所謂非無。如此即非無物也;物非真物也。物非真物,如何而物。』肇公雲:『以物非真物,故是假物。假物故
即是空。』大朗
法師關內得此義,授周氏。周氏因著《三宗論》也。 《
大乘玄論》說:「假空者......雖空而宛然假,雖假而宛空,
空有無礙。」
空有無礙,故非有非無,
而不偏於有,
也不偏於無。故《中論疏》曰:「大朗
法師師周頤二諦,其人著《三宗論》雲,佛所以立二諦者,以
諸法具
空有二所以不偏,
故名中道。」二諦相即故不偏,是為
中道義,故二諸以
中道為體也。 除周頤作《三宗論》斥《成實論》,對三論學興起起推動外,還有梁
武帝蕭衍親講《
般若經》,對三論宗學興起也起了推動
作用。梁
武帝對
佛學初重《
涅磐經》,後尊《
般若經》,並自注《大品》,躬常講說。
他對世人輕視、懷疑《
般若經》,最是痛恨。《續
高僧傳.義解篇》曰:(梁)
武帝注《
涅磐》,情用未愜。重申《大品》,發明
奧義。」及至陳代,三論更為流行,陳
武帝陳霸先偏好《大品》,尤敦三論。後來文、宣二帝,亦推重三論。至此,《成實論》之學遂不能與
之相抗衡矣。 (三)三論掃「成實」之風 儘管周頤作《三宗論》,打響了對《成實論》攻擊的第一炮;梁
武帝講《
般若經》,推動了三論的興起。但復興三論的主角,是攝山諸師。三論盛行
是在興皇法朗
時代,法朗之師為僧詮,僧詮之師為僧朗,僧朗之師名法度。江總持《
棲霞寺碑》說:「
南齊明徵君遁跡攝山,刊木駕峰,薄草開徑,披拂榛梗,結構茅茨。法度南遊,征君相與友善。將亡舍宅,請度居之。是曰
棲霞寺。」法度信
彌陀凈土,講《
無量壽經》。有名的攝山無量壽
石佛,
即為法度而鑿。 《
高僧傳》說僧朗「闡《方等》之指歸;弘
中道之宗致。」「梁武
皇帝能行四等,善悟三空;以
法師累降征書,確乎不拔。天監十一年,帝乃遣中寺釋僧懷、靈根寺釋慧令等十僧,詣山咨受三論大義。」 《
大乘玄論》卷一說:「攝山高麗朗
大師,本是遼東城人。從北土遠習羅什師義,來入吳土。住中山
草堂寺,值
隱士周頤。周頤因就師學。次梁
武帝敬信
三寶,聞
大師來,遣僧正智寂十師往山就學。梁武
天子得師意,舍本《成實論》,依
大乘章疏。」 《中論疏》卷五自:「大朗
法師關內得此義授周氏,周氏因著《三宗論》也。」 從以上幾段
文字看,周頤著《三宗論》、梁
武帝講《般經》,皆得益於攝山僧朗。他們弘三論、斥「成實」,其源蓋出攝山也。 僧朗未聞有著述,但對三論當有獨到
見解,故後人稱攝
山大師。僧朗之後,
弟子僧詮仍隱攝山,居
止觀寺。時稱為
山中師,或稱
止觀詮。僧詮
受業僧朗,玄旨所存,唯明「
般若」、「
中觀」。 據《
法華玄義釋簽》雲:「高麗朗公至齊建武來至
江南,難《成實》師。……自弘三論。至梁
武帝敕十人
止觀詮等令學論。九人但為
兒戲,唯
止觀詮學習
成就。」僧詮
弟子數百,有
四人稱為四友:所謂「
四句朗、領悟辯、
文章勇、得意布」(而《法
玄義釋簽》謂「伏虎朗」)。僧詮講論
的是《
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及《
華嚴經》、《大品》等,在當時甚
是有聲有色。道宣的《續
高僧傳》說:「攝山詮尚,直轡一乘,橫行出世」,「
大乘海岳,聲譽遠聞。」僧詮
弟子是興皇法朗,法朗著《中論疏》,或稱《
山門玄義》。所謂「
山門正意」,就
是指繼承僧詮之說。
山中師僧詮繼承攝
山大師僧朗之說,採用《三宗論》之法,彈斥《成實論》。 僧朗、僧詮雖明「
中觀」,但都遁跡幽林,
他們的學說僅弛
名山原,
而來履京邑。如《
涅磐經》、《成實論》之開善寺智藏,常常直上正殿,登法座,指斥梁
武帝。其睥睨一世之氣概,固非隱遁攝山者所能望也。僧詮的
弟子法朗,先住
山中;後移居揚都興皇寺;慧勇住大禪眾寺;智辯在長干寺。從此三論之學出
山林而入京邑。僧詮的另一
弟子慧布則繼續隱居
山林,對禪學頗有
成就。法朗在楊都,對當世
學說直言指謫,《中論疏》說他「批《蓖宴扒播《成實y。《陳書》亦載傅薛篤
信佛教,從興皇法朗變三論。,興皇
大師,號稱''伏虎,,』每登高崖;意氣雄傑。
其所爭辯』首斥紹成實屍。法朗為什麼要破斥《成實論》扼?其一』他認為《成賣論淋來為
小乘』而托談空名』極易亂
大乘申規之主又丁其蘭』喬染以柬',《成實論》,'最為風行』實為主論之犬敵'。百卡周頤似三宗論》斥於前,興皇法朗斥於後』三論之學傳之法朝`』豈勢力弘大。《隙書》
說法朗誹說三論時,幽聽者雲會,揮汗屈膝』
法衣千領,*積墩誼結。每二
上座,輥易一農j
帝王名士所共
尊敬/其時』蘭論、《成實論》勢均為敵』爭鬥之熟,迥異尋常。《續
高僧傳》載唐初靈餐(法鍘三傳弟午)在蜀.弘三論:「寺有鼻學』《成實》肋流』嫌此
空論』常梭吾心』將相殺害。"可見當時雙方傾軋之急。《成實論》師則斥蘭淪為氣立異,,』為
此法朗不得申明三論乃鴻摩羅什之流。.' :奇藏略出師意十條之六白/六者,』前續關河舊序`,如影餐作o,所以然者』"為即
世人雲=.數論前興』蘭論`詹出,,欲示關河相傳』師宗有在,啡今始構也廣 '《涅棠經.游意》雲:螺犬師雲:今解瘴,此國析羌.l來何處搏耶?.雲察關河;;;j,傳午攝琴o:攝零得大柴之正意者廣『': 《
大乘玄論》
卷三日:「學間之體』要須依
師承勻。" 《百論疏》卷一曰,:;儲者肇公坷謂玄宗之始。"』 法朗
弟子之分布,先在長江上下流,後來,南盛於浙江,北盛於
關中,可見三論勢力之大。到了隋唐,法朗的再傳
弟子會稽的
嘉祥寺吉藏創立三論宗,把三論推上最輝煌的歷史。 (四)
天台繼三論之旨 攝山一系對
天台宗的影響,可概括為以下
幾個方面:第一,為
天台宗的
思想傳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
社會氛圍。南朝一,本為《成實論》盛行的
天下,通過周顒作《三宗論》、梁
武帝造《
涅槃論》之風,成為三論
天下。然而周顒、梁
武帝、開善均得之於攝山僧朗,故此功不得不歸於攝山僧。攝山的
山門宗義,梁陳時大盛於
江南,成為一代風氣。其後的
天台智者大師,先在揚州,後到荊州客觀存在揚
佛法,荊、揚乃當時三論影響最大
之地。
天台一宗盛於
江南,確實得益於三論諸師。第二,
天台與三論理味相契,多有關涉。首先,
天台、三論都主《大品
般若經》。三論中《中論》是對治
佛學內部各派
學說的《十二門論》是《
大智度論》和《中論》的提要之作;前兩論是龍樹
所作《百論》是龍樹
弟子提婆所作,是駁斥數論、勝論的。三論
都是闡發《大品
般若經》的,都可
歸宿於
中觀思想。二者旨趣相同。所以,
天台智者在《觀心論》
中說:「『命歸龍樹師』,驗知龍樹是高祖也。」
天台的法統把
印度龍樹列為高祖。吉藏創立的三論宗也把
印度龍樹列為初祖。其次,
天台示極重視
止觀雙修。宋僧元照《小
止觀序》中指出:「
天台大師靈山親承,承
止觀也;大蘇山妙悟悟
止觀也;
三昧所修,修
止觀也;縱辨而說,說
止觀也。……則知
天台教,宗部雖繁,要歸
不出止觀。舍
止觀不足以
明天台教,不足以議
天台教。」而攝山
僧人亦多講
定慧雙修。 儘管三論
學派對
天台示有許多影響,但決不是對三論
思想的照抄照搬,有些提法,雖然相同,但實際
內容卻
差異甚大。如二者都主張「
中觀」、「相即」,三論講的
思想是指真諦、俗諦相即,即真不礙俗、俗不礙真、無俗不真的「不
二相即」。而
天台宗的相即,
是指相相互轉化的相即,「
煩惱即
菩提」就是
天台相即的
含義。所以山家派知禮把
天台的相印概括為「當休全是」。三論的
中觀是指不落二邊的「雙遣中」,即所謂「八不
中道」。而
天台的
中觀,講
的是三諦
圓融的「圓中」。從以上兩例
也可看出,
天台宗
學說「破
中有立」,即有
自己的創見(諸如一念三千、一心
三觀、三諦
圓融等),所以富有特色。而三論宗
學說「只破不立」,只是闡述
印度學派觀點,通過批判使三論歸於純正,所謂破邪顯正。這大概是三論宗在
中國佛教中史上匆匆而過的主要
原因吧。 吉藏一生講《
法華經》三十餘遍,並著《
法華科文》二卷、《
法華游意》一卷、《
法華玄論》十卷、《
法華義疏》十二卷、《
法華新撰疏》六卷、《
法華玄談》一卷、《
法華統略》六卷、《
法華論疏》三卷。他
晚年淑心
天台宗、尊仰《
法華經》。隋
開皇十七年(597)八月
二十一日吉藏與
僧眾百餘人請
智者大師講《
法華經》,因
智者有病而未能如願。智覬歿後,吉藏從灌頂受
天台教義。(一)[註:(一)《續
高僧傳·灌頂傳》。]由此,
也可見
天台、三論
教理相融之一斑。 另外,在禪法上,攝山僧
人與天台宗人亦極有
關系。江總持《
棲霞寺碑》謂攝山為「四禪
之境」,謂攝山僧為「八定之侶」。攝山
僧人,原隱
山林,想專在若節味定。安澄的《中論疏起》說高麗朗公於
止觀寺
行道坐禪,
又說於
棲霞寺坐禪
行道。《續
高僧傳·法朗傳》言朗公「唯明
中觀,禪味相和」。僧詮的四友法朗、慧勇、智辨均出山,唯有慧布則仍隱居
山林習禪,
世人稱得意布,大概是「得意忘象」之喻。慧布游北鄴,遇慧可,他的禪法得到慧可的認證。又造訪慧思和邈
禪師,又獲他們印可。陳至德年間(583-586),因邈
禪師介紹,請保恭
禪師南來,於
棲霞寺
組織眾人坐禪(一)[註:《續
高僧傳·慧布傳》]慧思是
天台二祖,與慧命
禪師極好,慧命又為邈
禪師之
弟子。可見在慧思
時代,攝山
僧人已與
天台有
關系。及至
天台智凱至建業,長干寺智辨(僧詮四友之一),延請智凱到宋熙寺。智辨本來行
定慧雙舉,既有講唱,兼存坐禪。攝山一系,法朗雖以講論見重,而其
門下亦多習
禪定。如羅公從陟
禪師定慧雙修。智鍇遇
天台凱公修習禪法。這說明,在智凱
時代,攝山僧
人與天台宗人尤有
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