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ntent/2022/may/46f9fe892bcc3adf301668bf4fa81e1d.jpg">
一、
天台宗對宋
明理學的影響 智凱採取了「六經注我」、「隨義立名」等
方法,從當時
中國祖會的實際需要出發,對
印度佛教進行了取捨、發揮和再創造;又把
中國哲學中有關人的
心理活動、
精神修養、
人性等理論吸收到
天台佛學中,提出種種命題,並用一系列的範疇進行思辨論證,建構了
天台宗完整的
佛學思想體系。
天台佛學思想不僅直接影響其後的
佛教各宗,而且對宋
明理學也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
理學的出現,標誌
著我國古代
哲學進入一個新的
階段。 宋
明理學為什麼要援佛入儒呢?宗密《原人論》中提到
這個問題,他的
看法是:「推萬法,究理盡性,至於
本源,則
佛教方為決了。」這
是說,在「究理盡性」、探究
宇宙本原等
哲學理論方面,
佛學是最高明的。
儒家在這方面是不
入門徑,大為遜色的。所以李士謙在論三教時也說:「佛日也」,「儒五星也。」(一)[註:(一)《
佛祖歷代通載》三十九。]
對於這種貶責,不少
儒家人物是默認的。一些想重振儒學的
學者更是
自覺地
意識到
這一點。一方面,他們力求從
儒家固有的
經典中搜求有關
思想,如涉及
心性修養的《
孟子》、《
大學》,講
天道天命的《
中庸》等均被重視起來。另一方面,就是援佛入儒。把
佛教思辨的
本體理論、精緻的
心性理論和
直覺的
修持方式等加以改造、吸收,以充儒學之不足。正如全祖望
所說的:「兩宋諸儒,門庭徑路半出於佛老。」以其先導
周敦頤為例,《宋元學案》
中說:「又謂周子與鬍子恭同師僧壽涯;是周學又出於釋氏矣。」(一)[註:(一)《題真
西山集》。]又如程顥,《宋元學案》
中說:「
明道不廢佛老書,與
學者言,有時偶舉示
佛語。」程顥自稱「泛濫諸家出入於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後得之。」(二)[註:(二)《二程集》。]又如闢佛最有力的張載,《
宋史》
中說:「載讀其書,猶以為未足。又訪諸釋老,累年究極其說。」(三)[註:(三)《
宋史·道學傳》。至於
理學集
大成者
朱熹,則自述:某年十五六時,亦嘗留心於禪。」(四)[註:(四)《朱子語類》。]王陽明也自述,心學三變,其中一變是「訣佛老歸儒學」。實際上,
朱熹、王陽明
都是繼周程之後,汲
佛學以會通儒學最得其妙者。對此,
學者早有所識,張方平說:「
儒家淡薄,收拾不住,皆歸於釋氏矣。」袁枚
說得更為明白,
他說:宋儒「目擊佛老濤張幽渺,而
聖人之精旨微言,反有所悶而未宣;於是入虎穴,探虎子,闖二氏之室,儀神儀貌而
心性之學出焉。」(五)[註:(五)《小倉山房文集》卷二一。]確實如此,
理學以儒為宗,采
佛學之長補已之不足,從而突
破了儒學規範化以後導致的停滯、僵化局面,使儒學得到改造和發展,並
把我國古代
哲學推向一個新的
境界。 葉適曾說過:「程張攻斥老佛之深,然盡用其學
而不自知者。」(一)[註:(一)《習學記言序目》卷五十。]葉適這
句話道道
出了當時儒
學者對
佛家學說既吸收又排斥的
心態。據
台灣學者唐君毅在《略談宋明儒學與
佛學之
關係》一
文中統計,
宋代理學家中只有楊慈湖、直德秀是不闢佛的,明初的
儒者只有陳白沙、宋濂是不闢佛的。如張載、
朱熹、王陽明
都是極力排佛的。
理學家排佛儘管言論盡多,但大致不外乎幾點:
一是儒釋門之見,儒以正統自居而貶斥
佛學。二是儒為入世之學,佛為出世之學,儒斥佛空談
而不能經世致用。
三是斥佛為「導端之學」、「西方之教」,儒以道統自居。四是不知而作,
有些人沒有涉及
佛學之深處,就去批佛,
批評極其
皮毛。
理學對佛的「排」與「援」是辨證的統一,
理學在對
佛學的批判和吸收中前進、發展,是合乎
思想發展
規律的。在二者的比較中,
理學的「援佛」遠遠超
過了「排佛」。
佛學長期發展
成熟的
心性之學滲入到
理學內部,使儒學的
世界觀顯得更加深刻。因而從認識發展的角度來看,
理學的援佛入儒,無疑
是個進步。 關於
佛學入儒,
學術界一般認為:
朱熹近道、陸九淵近禪、王陽明近狂禪。
筆者認為,這些
都是從形跡
上看的,其實,對宋
明理學影響最大
的是天台宗的
佛學思想,
天台的
義理、
心性、思辨之法對宋
明理學之影響,可以
說是沉入深處,進到骨子裡,遠遠超過「不立
文字」的
禪宗。 宋
明理學的
代表人物是
朱熹和王陽明,要探索
天台宗對宋
明理學的影響,只要剖析一下
朱熹和王陽明
思想也就可見十之八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