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慧法師:網路問答錄(81--90)

  第八十一問:「學佛人應如何修行,才能救親人眷屬,降伏煩惱魔障,命終時佛菩薩接引呢?」請您為其釋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雲雲總總諸法,義皆歸為空理;萬萬行行因果,律入無二法門。親親近眷屬,總關故舊緣份;浩浩蕩蕩法流,嚮往一乘性海。見聞乘法中,多含其義;古今聖賢說法,盡示其理。只能綜合法要,略解一二。

  救度親人眷屬,首先必須自度,然後才能度人。在自度中,除依法持戒修行外,應發菩提願心成就菩薩道,不受父母肉身,而得菩薩化身。依菩薩化身,入世出世無礙,以自在方便智慧,才能救度無始劫來親人眷屬,利樂有情眾生,免受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若自身未度,依佛法超度親人眷屬,只能暫時善生人天不為了義救度。自度從何處入手,可速成就道業,略講有八法;一是香花燈果等供養舍利塔,等於值佛住世供養功德,得佛光冥中照觸,化掉無量業力;再供養禮拜寺廟諸佛形像,增長自身福報,益於修行道業。二是守持戒律清凈行,不造作任何新業,不輕舉妄動一切不善,不損害他人一切利益,減少一切塵緣煩惱干擾三是維修造立塔寺諸佛菩薩形像,見修塔造廟處,隨願供養財物身力等,護法歡喜心,所作事業順暢,所求易得滿足。四是對佛法凈信不疑聽聞釋解大乘法義,得諸佛菩薩加持力,倍増凈行信心,免去惑亂擾動。五是直心是道場誠實善良為人處事,與人和睦相處,不說離間語言、他人過失等,得人擁贊,少逆因緣。六是正信與法,正見與人,度脫外道邪眾歸於正解脫,化轉邪見眾生歸於正知見,俱得身心清凈。七是身行正法,護持正法,自能精進禪行,亦教他不放逸,末法時代正法行人,方能解脫。八是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亦教他人誦持大乘經典,救度有緣,利樂有情,離苦得樂

  降伏煩惱魔障,首先降伏其身,然後降伏其心。若六根放逸不得都攝,則必心猿意馬。伏魔從何處著眼,方速清凈身心,略講有八法;一是身心常行精進懈怠,每日禪行四小時以上為正常,八小時以上為精進,十二小時以上為大精進。二是意念佛號不間斷,專一其心不分散,行住坐卧憶禪聯,睡夢之中不舍念,可達凈念相繼。三是知法平等法則沒有親疏,規律不分遠近,梵行則入凈土,貪染自留垢界。四是一切善行功德,普皆迴向法界眾生功德在性不在相,願一切眾生安樂。五是幫他善行,助人成功;不可見同修法勝道高而心生嫉妒,為其設置障礙,或增添煩惱。六是喜樂為人說法有一說一,知二說二,不誇大其辭,也不藏頭說尾,或說一半留一半,讓人疑惑不解。七是親近知識供養釋解大乘經典法師,其法師如黑夜中高舉火炬為眾生引路,供養功德供養十方諸佛。八是常習定觀,開心智慧,空掉一切煩惱,不住一切魔障,去除一切染垢,化轉一切業習。

  命終時佛菩薩接引,首先離諸纏縛,然後心生凈念。若諸惡因緣纏縛,為業債尚未還清,佛菩薩無法接引。若心識不能凈念,為自功德力不足,助念功德難具。凈念如何生起,方速往生凈土,略講有八法;一是嚴持別解脫戒,防身口意造作惡業;嚴持菩薩戒或密乘戒,由定力入靜慮律儀,由慧力入無漏律儀。二是見聞甚深教義法理,應謙下求學證悟,不以一己知見妄測,特別是對大乘經典與大乘法不生毀謗。三是平常心為道,以一切智心護持初學者,諄諄善誘,博文以禮,不妄尊大。四是以平等心為德,以平等慈相待與人,尊重貧賤,敬仰有德,不以財物貌相而生差別。五是他人有求儘力滿足,用人力物力幫助解決困苦,給予時不見他過失,但非助紂為虐。六是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諸法深義,當智信慧解,或求師釋理,不可妄自菲薄,或逆反生毀。七是於寺廟諸佛菩薩像前,施經幡供袈裟,裝飾殿堂,凈潔環境等,清凈莊嚴道場。八是死亡關頭無所畏懼,心無所戀,一切空寂一句佛號清凈,十念契入接引蓮台

  所行諸法皆為功,由平常時日積月累,年修世行而成德。德感十方諸佛護念,德化十方眾生度脫。若只一句口頭禪,我法第一,神氣十足,「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將一無事處,一無所成,一世空過,豈不悲哉!2016/3

  第八十二問:「修行人如何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呢?」您能為其決定解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修行人願求往生極樂世界,涵蓋諸宗法要,非一凈土法門。在諸經典中,多有佛說行人如何決定往生極樂世界,而且非常全面系統,非一《阿彌陀經》。贊嘆弘傳凈土法門,諸宗法師各有所論,可謂殊途同歸,方便接引不同善緣善根眾生,非一凈宗法師。決定說者,須明知如來常住不滅通達三藏諸法秘要,圓融三乘一門義理,了知眾生皆有佛性,能破諸魔律法怖畏,能伏外道邪見戲論,能入世間而不塵緣,能弘法利生而空名相;否則,皆為方便說,或為隨順說。決定說度其發菩提心者,方便說度其聲聞緣覺者,隨順說度其凡夫學者;根基不同,說法不同。

  在此世間的修行人中,有四種人,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一是證得無來無去者;為往來世間常行菩薩道,受佛囑累翻譯、流布、釋解、護持大乘經典,接引有緣眾生等;如宣化法師,圓寂時「我從空中來,我回空中去」的證悟境界可為無來無去之人的寫真。宣化法師昔緣為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名為示現聲聞身,實為盧舍那佛身邊菩薩示現,品位與觀世音菩薩等相同;所釋經解法,真實可信,義理不虛,可度人於彼岸。二是三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者;為往昔佛為授無餘記眾生,來此末法時代護持正法住世,維修守護佛舍利塔,建立寺廟諸佛菩薩形像,擁護贊嘆方等經典,弘法佈道,善化一方,矢志不移等;如本煥長老二十多年冤獄而不改其志,佛門泰斗受敬而不逸其行,示範苦修入道而發慈悲心,一生事跡感人肺腑而安守本份;所論教義法理,堪稱佛門巨匠,德業巍崇,金光燿目,世稀楷模。三是專一其心十念往生者;為世間諸漏已盡,諸事已辦,梵行已立,無復煩惱,發菩提心的大阿羅漢與辟支佛;如古今高僧大德圓寂荼毗後,留有較大較多及多彩舍利者。舍利功德成就,由戒定慧熏修而證得。如此高僧大德,多有修頭陀行,住山洞茅蓬與閉關靜修,以及長期精進禪行、夜不倒單等苦行過程,道心堅固不可催,境界高深不可測,不為名相邪論所擾,利樂眾生願心不為魔事所動。四是世間諸漏已盡十念往生者;為圓成阿羅漢與辟支佛道,發菩提心後,求速往生極樂世界而生邊地之人。諸漏已盡,心識清凈無染,可不受世間法則調控;發菩提心,可與佛菩薩願心契合,心識十念之間可入蓮台。如此行人,臨命終前有預知了脫時日、觀見佛菩薩前來接引等瑞相,還有命終後彩雲懸空、香氣彌漫宅舍內外等吉祥。如此行人具足因緣、大善根願心猛利,嚴持戒律,依法禪行,大善世間與他人。

  在此世間的修行人中,有圓融修行四種法者,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一是阿彌陀佛聖號凈信不疑,一心稱念名號,願生極樂凈土;凈信為不夾雜妄心,信念堅定不移;一心為非三心二意,非似信似不信;願生為誓願生起至高無上,在發願往生過程中始終不渝;佛願力與自願力和合,如母憶子,如子憶母。二是嚴持戒律,業習清凈,無諸惡業;嚴持戒律身心能受、能守、能持,具足戒儀所生功德;業習清凈為心識無染垢妄念言行無諸不善而無煩惱障礙;無諸惡業為能修一切善法,今昔無十惡五逆等重大罪業;佛凈土眾生福報與自福報相符,佛菩薩接引時,無煩惱為障,無業習為礙。三是發無上菩提心,修菩薩行,一切善根普皆迴向;無上菩提心為一切諸佛種子,是凈法長養之良田,是成就無上菩提之根本;修菩薩行為以六度萬行為首,平等濟度一切眾生;善根迴向為一切善行功德法界眾生同享,無我無私而安守自性功德;佛凈土眾生慈悲心與自慈悲心等同,怨親平等無相差別。四是得一念凈心,生一念凈念,乃至十念念佛名號;一念凈心為當下一清凈則為念念清凈無染無雜,非以一時冥空為凈心;一念凈念為臨命終時清凈心念生起,一念生萬念念佛名號,意無念心自念,非以一時意念為凈念;十念念佛為命終後十念佛名號間,心識輕盈騰空,被接引蓮台攝入;佛凈土眾生清凈心與自清凈心同一,適應蓮花化生清凈體,當入阿惟越致清凈行。

  法師講法,皆依佛經;只不過是用證悟智慧,結合修證過程知法理,與悟知佛經文字間隱含的實義,融合在一起,隨順世人接受能力,再用語言文字表示出來,形成法理知見,提供有緣參修。吾亦如是,不越軌制。2016/3

  第八十三問:「有人告訴我念佛消災又有告訴我誦持大乘經典消災,還有人告訴我僧人辦法消災,我應相信誰呢?」您是怎麼認知的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一般看來,若人相信佛有神力能消災就不須誦持大乘經典消災;若人相信法有神力能消災就不須請僧人辦法消災;若人相信僧有神力能消災就不念佛誦經消災;即求其一就可以,何必去求其三呢?若求其三都可以,何必又說求其一則可呢?

  其實,佛法三寶一相,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佛。佛即是法,佛為說法主,又為法中王,一切法為佛法性成立,一切大乘經典為佛法寶;法為佛功德之妙有,又為佛功德妙用,三世諸佛法脈相承,法流相續,皆一合相。法即是僧,十方諸佛因地皆依法為僧,僧依法持戒修行,僧依所證功德成就法藏,法藏又一門超出成就諸佛,法成就眾僧慧命,僧載法又顯諸法,合二為一。僧即是佛,僧作法即為佛事佛事由法而真實靈應,法事由僧而興隆教化,僧事由佛而濟度眾生,佛為僧所依止處,法為僧真常聖道,僧為佛法莊嚴法界,三位一體。

  佛法三寶,佛自說三,人見有三。佛法三寶一相,為佛境界;而於人所見,佛為形像住世,法為經典傳承,僧為人出家相;又怎麼讓人相信三寶一相呢?還是不是三寶一相呢?佛自說三,為佛順應三界自然法則因緣法則,適應眾生三乘根基,而說萬善因緣三寶三乘。佛為眾生皈依無生父母大乘經典為荷載眾生法船,僧為無為相皆為一空。故佛為方便接引眾生,以一說三,一相三寶。人見有三,有自性見與名相見二種;自性見為內見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因無明故,雖暫時不可見,但卻真實存在,若有三皈之日,當有自皈之時;所以,雖人見有三,仍為三寶一相。名相見為外見佛法僧三名三相;在三名三相中,特別是眾僧相,有破戒僧、凡夫僧、清凈僧的不同,還有聲聞、緣覺、菩薩僧品位的差別更有魔子魔民混淆眾僧裡面,無法見三寶一相。實際心應平等,離相差別,從正面來理解,眾僧穿的佛衣、念的佛號,誦的佛經,辦的佛事可為僧寶莊嚴眾生眼目,攝諸邪見,救護散心,斷三惡道,開菩提門,證得聖賢,趣入一乘,無二無三,仍為三寶一相;至於誰是什麼僧,不須心去分別,著相分別易生邪見,徒增業報;如一官員代表國家行使權力時,只要符合大眾利益,眾人應服從國家號令,知其是代表國家官員則可,不去分別這名官員是不是貪官、臟官。

  若求消災,須仗佛威神,才有法僧神力,是佛神力賦於法僧之中,故念佛名號、誦持經典、請僧法會,皆可消災。但是,消災又不能完全依靠佛法僧神力,還須依自心善力;即佛法僧神力與自心善力和合,形成轉化解脫力,方為了義消災;否則為權宜消災,或為應求消災。了義消災,為眾生求出三界火宅煩惱大災,依戒為師,依法為母,依僧為凈,依善為行,四力合一而達彼岸。權宜消災,為眾生求離生死輪回大災,修行苦集滅道,明心十二因緣,離苦而取果位,得樂三界無上,四力合一而入涅槃。應求消災,為眾生有求消災免難、趨吉避凶、增福延壽萬事如意等,四力合一而有求必應,獲重罪輕罰;還有眾生願求人天善福,修行善法,熱心慈善供養三寶,信受佛法,四力合一而得滿願,可享天福快樂;即迷盲眾生,若自警醒,心念善力,自生敬畏如法消災,雖定業難免,但可壞惡緣,不再生災禍,迷悟相伴行,明暗難離分,迷暗為過程,悟明須功夫

  如此答覆,明其所之義,解其所含法理,明其其然,解其所以然。若更多善緣人見聞後,如蒙不棄,可取所需,可舍所棄,可為借鑒,可為拋磚;當感足慰,謝有知音,法緣殊勝,同沐佛恩。2016/3

  第八十四問:「見一文章大意為『佛不誑語,對末法時代早有預言,幾乎每位信佛人都知道;可有部分人堅決否認;認為不是佛法末法,而是人心末法,佛法根本不存在末法。這種公然否認佛的預言,否認佛經論述的說法,是不是魔子魔民在壞法亂教呢?當下佛門亂象,無不證明存在末法時代誰是魔子魔民,難道不一目瞭然嗎?佛法外人能破,唯內人能壞,我等莫不痛心疾首,大家也莫無動於衷,誰都不能否認佛法存在末法時代。』閱後深感疑惑,懇求法師能給予明示,以息爭論。」您認同這種觀點嗎?能否為其一解,讓眾人也普獲法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不修證悟易著相,依文解義笑大方,古今明師受冤屈,緣故結論太匆忙。如同庸醫誤診斷,不明實症便開方,表裡不分未辨證,施治病人欠妥當。佛說正法、像法、末法時代,是依據佛法發展運勢,在不同階段中所顯現象,存在的相對差別而區分,千真萬確,毋容置疑。但這僅是表象,尚未見到佛法運動規律的本質。末法時代,不是佛法末法,而是人心末法,佛法根本不存在末法。這是佛法運動規律的本質而說法,不是公然否認佛的預言,也不是否認佛經的論述,更不是魔子魔民在壞法亂教。二者的關系,是現象與本質的辯證統一,相互義理高度一致,不存在任何矛盾之處;只是由誤解誤判,引發人為辯爭而已。

  正法、像法、末法時代,為佛教發展的不同法運時期。在《大乘同性經》中雲,以教行證之具足或不具足,配於正像末三時之說,「謂如來滅度後,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雖有教法修行者,多不能證果,稱為像法。教法垂世,人雖有秉教,而不修行證果,稱為末法。」即有教有禪行,持戒堅固,有果位得證,名為正法時;有教有修行禪定堅固,少果位得證,名為像法時;唯有其教法念佛堅固,而持戒行者少,鮮果位得證,或無果位得證,名為末法時。末法之時,稱為末世;末世之中,佛教正法衰頹而僧風濁亂,人法訛替,或憑真以構偽,或飾虛以詐真;或以實相法為虛假或以邪為正論說;或拿著真話當假話聽,或拿著假義當真義講。但是,在《大集月藏經》等諸大乘經典中還有記述,結合眾生因緣;即有正法住世,共五千年時間,為修行證得聖果時期,只是有多、少、較少之分。故尚有正法中興相對鼎盛時期一千年,有人行持正法。於後一千五百年中,為像法相對鼎盛時期;其中前八百年中,少有人行持正法;後七百年中,非常少有人行持正法。然後正法隱沒,轉入末法時期,再無人依正法修行。故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佛法至七千五百年後,相繼經律論逐漸滅失,當律藏戒經滅去時,出家人只披袈裟,現岀家相,既不持戒也不禪行,由六字弘名轉為四字弘名,只結法緣,只種善根,如何能證得果位,何況在家人乎!從中可以顯示岀,正法、像法、末法時代教法如常,而能否持戒禪行,證不證果,才是關鍵;關鍵在人,根在人心

  在佛法住世的一萬二千年時間內,佛護念力,法加持力,僧解脫力,善神護佑力,無增無減,始終如一;不為正法、像法、末法時代發生變化,若人依正法心態修行,末法時代無末法,照樣證聖道得解脫;若人依末法心態修行正法時代正法,照樣不證聖道,不得解脫佛法住世,為佛法性身住世,法性真空,無諸差別法門功德力不弱化,佛號功德力不衰減,一切平等如常;故佛法法性等無差別,根本不存在末法。而隨眾生與佛善法因緣轉薄,善法根基轉淺,不善業習加重,不善造作增加等;皆為眾生心念衰頹濁亂,不能依正法修行,不能持正戒行作;若追根溯源,透過現象看本質,實為人心末法。

  時至當下,佛教已經歷五個五百年過程,末世風氣彌漫,斗爭言論堅固四眾相互損減,有身著袈裟而毀破禁戒與行不如法者,還有假冒僧尼行騙等,眾生不求解脫,多失證道之心。但這並不可怕,還會公開向大眾坦言末法,相信有無清凈開士,莫不痛心疾首,也不會無動於衷,定能共同抵禦末法現象,防範魔法侵襲身心,守護佛正法眼, 推動正法中興。因為,末法時代佛教中仍有正法正戒具足善行中仍有慈悲喜舍具足,禪行中仍有定慧解脫具足,諸聲聞眾中仍有解脫知見具足佛教正法熾然住世,等於佛法解脫堅固。所以,應明確告知大眾我等雖值末法,佛法一樣度人,禪行一定證道。

  如此明示實相後,魔子魔民一定害怕恐懼大眾心靈醒悟,進行竭力詆毀攻擊,妄執文字與末法現象,蠱惑人心。因為,魔子魔民最忌諱正法住世,最氣憤還有正法行人;所以,四眾皆有責任義務,明了教義,遍知法理,用身心正修、正語、正見、正智行持正法;同時,應依智慧把握人生機緣,把握正法住世機遇,持戒行道業,證果而得解脫。2016/4

  第八十五問:「對佛法實際修、行、證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淪為『求名聞利養』、『求平安無災無病』乃至『求陞官發財』的法門;正如一副對聯:『經懺可贖罪,難道閻王和尚?捐財能超生,豈非菩薩貪官!』;最為痛心的是:『無廟不設功德箱,無寺不受香火錢』,名寺的高額門票致使無錢信徒常常臨其門而難以拜佛禮敬;隨佛所教的三乘菩提成了『交易』。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間的現狀。其次,『佛教世俗化』,還表現為:以佛教作為『心靈港灣』『心理按摩』等寄託;倡導『人間佛法』,曲解『佛法世間不離世間覺』之真義,重視色身之利養,輕視佛法『出世間』之意旨。這些都是佛教本來意義的淪落;遠離了解脫道與菩提道。複次,『佛教世俗化』,還表現為:『佛學研究』代替實際修行,深入經藏不是尋求如何出離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為了舉證某一論點。最後,如《楞嚴經所說:『邪師說法恆河沙』。各種邪教打著佛教的旗幟,大行貪慾之邪法,又如《楞嚴經所說天魔眷屬常以『世界末日』、『天災人禍』等言論籠罩愚迷眾生。」對此疑者甚多,請為其開示一下,好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如此認知佛法,是觀察佛教所顯現象形成的觀點,不是觀察因緣所成知見;是學術討論名相所表示的辯爭,不是禪修密行所悟境界;是世俗世論心態所呈現的誤解,不是因果因緣所有實相;是我法執著塵入所對應的限量,不是一切皆空所具無為。雖對佛法稀有真修實證者,但仍有正法傳承人;雖佛教中有名聞利養者,但仍有清凈梵行人;雖信眾中有平安無災無病願,但仍為隨順世俗正求吉祥;雖大眾中有陞官發財心,但仍為善法可成就富貴。可回應一副對聯;經懺可贖罪,因為閻王功德!捐財能超生,緣為菩薩因果!橫批當為;僧辦佛事!請僧人誦經悔業生功德迴向亡人追福報;善財供養三寶福田是因,離苦得樂當然為果;法會莊嚴佛道場,三乘菩提當最上。還有,廟若不功德箱,信眾則必失福田;寺若不受香火錢,大眾則必失法緣。那樣才最為痛心,不僅是佛門災難;人類文明心相連,將失慧炬震動天。高額門票變交易,地方人為綁佛教;招財進寶為旅遊,背黑鍋者吃瓜落兒。無錢信徒難禮佛,人潮湧動多觀光;佛教蒙冤世俗化,編輯輿論成現狀。這么講法,不含被承包的寺廟,搞商業運作的法會職業化假冒的僧尼,劫取十方佛財等諸事。

  倡導人間佛教,是弘傳佛教文化,是倡導人類文明,講法對象為普通大眾;還是與其他宗教信眾心靈溝通的渠道,還是佛法世間的重要基礎,還是與出世間法相輔相成的一個方面。在佛教四眾中,對人間佛教的主流認知,為隨順方便,語言文字意全面而如來實義不究竟,理悟即佛、名字即佛知一切法而法不了義;但各順緣方便,相互不爭論、不詆毀、不否認、不輕慢;皆知法師之過,而末法時代眾生因緣善根如此。若明其教義法理實相後,倡導人間佛教,不礙四眾依法持戒清修而梵行,不礙精進禪行證悟出世間法而證道,不礙次第證得世間智而覺有情,還為佛教正法中興創立了良好氛圍,還為佛教深入人心創造了有利條件,還為佛教與其他宗教和睦相處創建了往來橋梁。若不眾生因緣善根,將教義變成純而又純而又束之高閣,只重出世間行持與傳承,而忽略世間行作與普及,會被孤立於普通大眾之外,對佛教普度眾生宗旨百害而無一利。故將人間佛教,盲目地定性為世俗化、曲解出世間法義、重利養而輕佛法佛教本義的淪落、遠離解脫道與菩提道等,適用依據、評判標準、觀察角度、所下結論等,有點不高端、缺權威、失公允、少度量,應再慎獨斟酌為妥。

  佛教參學,屬多聞方式之一,是理入佛門的一種方便,還是擇法辯法的一種契機,還是增益智慧的一種捷徑。依照佛門傳統古今皆鼓勵參學,擁贊深入經藏。佛教方便法中,有理入與行入不同途徑,如何選擇理入與行入,應根據個人因緣而定,各有優勢,各有缺失;二者互不否定,互不排斥,最後還是殊途同歸,達到相互融通。佛學研究一詞,多為世論而用,也多是專家學者研究佛教佛法的重要手段,然後以文化方式加以論述,形成多種流派與各自觀點,品評其中義理;再以相對思維,論證其思想是先進還是落後,衡量其是否有益社會發展,或為形成某一理論提供舉證,或為解釋某一社會現象提供依據等。當下在四眾中,確有相當數量的人學佛仍然停留在多聞上,而缺少無漏學的實際修行;但這並不是佛教世俗化的表現,也不能成為佛教世俗化的憑證。如何評判由佛教產生的一些現象,當有四依法,還有三法印與實相印,方為確切無誤,世人信伏。

  至於「邪師說法恆河沙」之說,實為以一切言行方式評判佛法的人不正則邪,「離佛一字即為魔說,」只能依法自我印證,或由明師依實相法印證。還有「各種邪教打著佛教的旗幟,大行貪慾之邪法」之說,可為正教不興,邪教肆虐」,為邪教提供了可乘之機,大行貪慾即壞佛法,又壞世風;邪法既壞正法,又壞世法,給人類帶來無量災禍,且後患無窮;為佛教信眾所呵責,也為大眾不受,還為國法所不準。還有「天魔眷屬常以『世界末日』、『天災人禍』等言論籠罩愚迷眾生」之說,會給世人造成心理恐慌,破壞正常生活秩序,人為造作多種災禍,助推思想發生混亂等,為佛教戒律所禁止;在弘法利生中,只講因果法,不說恐嚇法,才為如戒法。但如此之說,與佛教世俗化無關,只能為眾生業習感召,當正法中興時,自然化解,佛風如初,世風如常。

  另外,佛教屬於全人類共同財富信眾遍及全世界各族人群中,在發展中有地域的不平衡性,還有不同民族的多樣性,還有不同歷史階段的差異性,還有不同業習因緣眾生的特殊性;故不能以一地域、一民族、一階段、一眾生,所顯示的各種現象言行因緣知見,為唯一標準,來衡量佛教的一切法。因為證悟不同,則必知見不同;所以在諸法中,還是攝心為上。2016/4

  第八十六問:「現代人現實了,不但『為物』,還有『主意』,什麼都不信,什麼都不怕,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做;有的人做事,不知敬畏,胡作非為,無法無天,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罔顧廉恥,低級下流,骯髒齷齪等,反應在社會各個角落,讓人觸目驚心,不知學佛人如何面對這種狀況呢?」大眾疑惑信眾難解,不知您如何認知此類事項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在現代一些人中,「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唯金錢至上」、「唯權勢至上」等價值觀念,已經佔據了不同人群的心靈在這種扭曲觀念的引導下,物質利益便高於一切,成為決定一切的目標目的;人心變得狹隘自私思維變得工具模式,追尋變得肆無忌憚,情感變得淡薄脆弱,道德變得滑落缺失,處事變得不守秩序,言行得失去約束,生活變得規矩錯亂。這是在缺乏信仰心態下,人生理念對一切失去了敬畏之心。做人若心懷敬畏,才能有敬畏;否則,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都能做得出來,多麼不知羞恥的事都會世界發生。故人應敬畏自然敬畏道德敬畏生命敬畏規則、敬畏傳統敬畏歷史、敬畏民心、敬畏信仰敬畏因果敬畏善法。社會學家依傳統文化,對此多有論述;還有一些民間老話,古今流傳不衰;如「頭頂三尺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在做,天在看」等。故在這里,僅依佛法,稍加釋解。

  在佛法中,有世人「怖心難生,善根難發」之論。怖心難生,是由無始劫來無明煩惱、無量業習,作用於身口意,形成惑亂狂心、顛倒知見、遠離善法、惡業成障;但見現世利益得失名聞榮辱、事業興衰、個人進退,不見後世因果報應六道輪回、惡趣劇苦、天理昭彰。故有經雲,「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善根難發,善即順理之義,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修聖德,利益一切。善根為產生一切善法的根本,無貪、無嗔、無痴為善根之體。所謂難發,是由根塵擾動、因緣纏繞、心猿意馬、不知慚愧,表現在言行上,形成不識諸佛、不知感恩、不行善業、不省己過;只貪今世身心欲樂、隨心所意、盛年放逸、不知止足,盡為後世種諸惡因,如殺盜淫妄、嗔痴慢疑、奸詐諂曲、慳吝嫉妒等,為滿足私慾所求無所不用其極。佛法不離世間法,可見世心難懷敬畏

  當世人不知敬畏時,除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外,還對佛法產生巨大損害。知廉恥是做人的道德底線,知敬畏思維言行准則;知廉恥才能知敬畏,有底線才能有言行准則。有道德能有社會公德、規矩秩序、正信觀念、法度正義等,有準則才能有明確方向理想目標、辨別標準人生定位等。不知敬畏,在諸習氣中,以慢習為最;其表現為「老子天下第一」,「獨往獨來最自由信仰什麼歸什麼管,就是什麼的奴隸」等。有了這些雜陳觀念,便是五蘊熾盛,六賊當家,不知怖畏,容易淪為斷滅善根;還有知見顛倒,信受邪法,誹謗三寶,詆毀正法法師;還有諸世戲論,親近惡友,廣行非法,自受魔法調控而不醒;還有自以為是,輕慢他人,一貫正確,聽不進任何人的好言相勸。由於心不能發露諸惡,身不能懺悔眾業,業習越積越重,今世有諸煩惱後世當自墮落。又由惡多善少,福薄業重,於現世中,橫遭災禍苦厄報應言行造作上雖不敬畏,而當自我孤寂思量時,一定會感到心多惡念,身多惡緣,夜多惡夢,事多惡險。

  世人有沒有敬畏心,說到底是一人之事,不是眾人的事。若人只見眾人有沒有敬畏心,不自觀己身,一味抱怨社會,就是自尋煩惱。自己若有敬畏心,一切罪業無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有敬心善力實,心解法業習開,戒定慧罪亦滅,信力足則福多;有畏心知懺悔,懼惡業自離苦,怖業因有善果,自醒悟諸障除。可講得再直白一點,管好身口意,別去隨眾流,大夢獨自覺,平生應己明。人生瘋狂一次可以,不可一世瘋狂;人生無所畏一次可以,不可一切事都無所畏。人生敬畏是心有缺欠,為一世及世世貧困;人生敬畏是心有滿足,為一世及世世富貴;貧困是缺欠善行能力富貴是能滿足他人的需求人生一種性格、一種心態、一種能力、一種智慧,決定著命運。人若不自生敬畏心,誰都無法強人生心;佛教也只能教化眾人生心,講教義因緣講法理明因果,有緣者受教,明理者警醒。2016/4

  第八十七問:「在諸疑中,選擇了十疑;『1、住有是常見,住無是斷見,住中間未究竟,該當如何?2、無心可見,無意可思,無路可走,無法無門,怎辦?3、前有懸崖峭壁,後有狼豺虎豹,兩邊烈火焚燒,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當下如何轉身?4、心本清凈,其身作么?若無此身,我在何處?5、自性本凈,污染的是啥?6、反聞聞自性,反聞個什麼?7、無聲時怎麼反聞?8、道中無寶,心中無草。甚解甚解!9、我問釋迦牟尼佛,有人說,佛迷了就成了眾生。請問佛陀,您還能迷嗎?如果佛不能迷,那麼眾生本來是佛的說法正確嗎?如果本來就是佛,那麼佛如何成為眾生的?10、拿起什麼?放下何物?』」請您給予方便解答。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這不是簡單的疑問,也不需要依文解義式的回答;否則,皆為頭上安頭,嘴上加嘴。而是禪者智見境界,境中起疑,幻立話頭,解須明心,答其見性。語默動靜,色聲味觸,儘是禪心,何覓名相。但解答尚須語言文字義,以傳心印,「畢竟巧者有餘,拙者不足。」還應明示,如此見地五蘊區宇未破,心法光明未起,所見虛妄不真,自性寂然不覺。況勝境不作聖解,入中道而空二邊,又無中道名相,方破定性相有而明第一義諦。

  1、住有是常見,住無是斷見,住中間未究竟,該當如何?

  答:一切法不離自性,應無所而生其心。禪者一切無住,便是降伏其心。無住為離執,降伏為空相。住有為世間諸有,二十五有,有我有法;常見為凡見,是名執相執,我執法執,執一切有為常住。住無為一切空無,生滅如物,無因無果,善無善報,惡無惡應;斷見為邊見邪見,一滅一切即滅,一空一切即空,唯哲學物性,否認心性真常。住中間而無中間可住,中道中道名相,離常見斷見者可證入;未究竟為義理不達彼岸,徘徊在自性有無境界,理在分辨,實未證得。該當如何,當依體起用,依大空觀,禪行正定,觀空空執,五蘊皆空;依慧大見,則無我見,以除有見,漸去邊見。

  2、無心可見,無意可思,無路可走,無法無門,怎辦?

  答:此地風光,易見枯木生起一念,不離一念。無心可見,則應不以意見心,不以我生心,不以法轉心,不舍精進禪心。無意可思,則應受不求足,想豈可妄,行當正覺,識起凈念。無法無門,則應知法無定,無門三乘,直心無慮,冥宇立破。怎辦?當頭棒喝,別以修為修裝蒜!

  3、前有懸崖峭壁,後有狼豺虎豹,兩邊烈火焚燒,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當下如何轉身?

  答:無轉身處自轉身,苦惡相逼生道心,無路無門開心徑,清凈念佛自騰空。懸崖峭壁惡道苦,狼豺虎豹因果真,烈火紛燒無常身,上天入地皆由善。當下如何轉身?覺此境時心多苦,惡逆緣生煩惱鄰,觀音無畏四種,誦持合修心則安。絕處逢生路迴轉,登高一望三界天,火宅一切皆嬉戲,看破放下自坦然。若依世間法而論,天下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只有過不去的人;天下沒有真正絕境的事,只有迷執絕境的心;天大的事,過了明天就是小事過了一年就是故事過了十年就是往事,過了百年就是幻事。

  4、心本清凈,其身作么?若無此身,我在何處?

  答:大佛頂首有楞嚴,十方諸佛音聲,一巾六結心本凈,解縛不離身六根。心本清凈五蘊,其身作么業感召,若無此身為中陰,我在何處六道輪。如此問義,若是凡夫,妄心不凈,理在假定,空無實義;若是聲聞不忘本心,自知身修,何須多問;若是緣覺,獨觀自心,智覺因緣,當空有身;菩薩行人隨緣行道,不住我所誰在何處。

  5、自性本凈,污染的是啥?

  答:自性清凈,當依法性存在;法性依心為用,心依五蘊為體;五蘊自感無明無明生五濁;濁生世間自然因緣法,六根對六塵,識入十八界;財色名食睡伴貪嗔痴慢疑,行十不善業為污染。污染的是五蘊,污業隨蘊識輪轉,染習入蘊宇貯存。

  6、反聞聞自性,反聞個什麼?

  答:楞嚴有雲,「大眾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反聞時六根不動思維不起,內觀凈念,佛號流出,綿密不斷,無聲識覺,自性圓通,實為心聲。

  7、無聲時怎麼反聞?

  答:有聲能聞為耳功用,無聲能聞為心識妙用;六根功用靜極時生定,定三昧心念聲聞妙音,一句佛號滿娑婆;即內無身心,外無世界;境如人自說自聞,反聞即內心自聞。

  8、道中無寶,心中無草。甚解甚解!

  答:道有多義,可為承載一切,萬有之本,萬法之源,萬眾之性;無形無象,無大無小無所不包,恆古不變。而在禪者行道證道境界中,心行平等觀,覺空無差別;不生寶名,不生寶相,亦無寶形,亦無寶象。故心清凈,妄習不生,無有雜念雜念為草。若識生寶與物差別相,則不為悟道境界,如心有草,為習執垢染。

  9、我問釋迦牟尼佛,有人說,佛迷了就成了眾生。請問佛陀,您還能迷嗎?如果佛不能迷,那麼眾生本來是佛的說法正確嗎?如果本來就是佛,那麼佛如何成為眾生的?

  答:一念覺即佛,為凈心一念正覺,明了見佛性;又常覺不迷,妙有為真,功德圓滿即佛。一念迷即眾生,為當下一念妄執,無明遮蔽自性;又常迷不覺,諸有為真,功德不足即眾生。佛為無上正等正覺菩薩距佛覺尚有六十品階。眾生本來是佛,為眾生自性佛性相等,而非名相與佛相等,更非功德與佛相等。佛如何成為眾生,在十法界中,佛為一法界,也為法界中覺了的一眾生;雖眾生名相千差萬別,功德量無法比擬,但佛性眾生自性平等無二,佛可化入十法界中示現諸眾生相,而又無來無去。

  10、拿起什麼?放下何物?

  答:世有拿得起、放得下的俗話,比喻人生一種良好心態;有多種含義,如拿得起的是人生大事,放得下的是榮辱得失;拿得起的是道義擔當,放得下的是恩怨情仇;拿得起的是一種自信,放得下的是一種度量;拿得起的是無畏智慧,放得下的是機緣選擇。在佛法中,也有多種含義,如拿得起的是信解行證,放得下的是名相執著;拿得起的是普度誓願,放得下的是生死煩惱;拿得起的是精勤道業,放得下的是空苦無常;拿得起的是慈悲喜舍,放得下的是順逆因緣。拿得起、放得下的前提,是想得開;想得開是德行、是智慧

  在具體踐行中,不論是對世人還是對修行人而言,想得開時很難,拿得起時真難,放得下時更難。2016/4

  第八十八問:「近聞某些法師,振振有詞。言『修空心無住不起念』,『坐禪、修定』即是佛法或者說入道法門。本人心有疑問,但請眾師兄指教!若『修空心無住不起念』是道,那麼『學佛法』是『起念』還是『不起念』?修『空心、無住、不起念』三種方法的,是『起念』還是『不起念』?若『坐禪、修定』是佛法,不『坐禪、修定』時又當如何?!若『坐禪、修定』是佛法,不『坐禪』時有『禪』無『禪』。不修『定』時,有『定』無『定』?且請眾師兄指教一二!」多見解答,未見實義,可否為其一解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坐禪修定,即修定空、心無住、不起念;在佛法中是禪行入道法門捷徑義理准確無誤,毋庸置疑。故對其所問,可分別解之。

  若『修空心無住不起念』是道,那麼『學佛法』是『起念』還是『不起念』?首先應明確,修定空、心無住、不起念,是禪行境界,可入道而不是道。其次禪行正定,得定自然生起空觀,也為智慧生起;當證得身定心空境界時,心無所住,無所執著,唯一念清凈;此時為思維停止運轉,意識停止分別,一切俗念不起。而參學佛法與見聞佛法時,有語言音聲,有文字論義,可根塵識入,當然是思維起念,辨明義理,擇法受教,善行諸法,守持戒儀。繼而當禪行時,不能一體三觀一句佛號又不能都攝其心妄念雜陳,可同時起念參一話頭,漸次清凈而入定。這里的關鍵點,是心識凈念與思維意念差別,證悟心識凈念的人自然明了其義,可心印相傳;而用思維意念妄測心識凈念法義的人,無法想像其奇妙境界,為不可思議

  修『空心、無住、不起念』三種方法的,是『起念』還是『不起念』?修定空、心無住、不起念,是一法而不三法;在一法中,定空是根本,無住是升華,止思念得凈念是轉化。當修定空、心無住、不起念的人,禪行出定後與平常人一樣,於誦經禮佛、交流知見、弘法利生、一切事項中,自然起念;但由定力所攝,除清凈念佛外,當起正念,不起邪念。這樣的人,相上雖與平常人一樣,而身心皆發生了本質變化,思維心突破理悟界限,得入體悟與證悟的不同境界。起念與不起念,名相上相同,而內含法義已發生了根本變化,凈念正念妄念俗念,不在同日而語;不起邪念思維諸念,不在同一心境;或簡言之,這不是一碼事。

  若『坐禪、修定』是佛法,不『坐禪、修定』時又當如何?!久坐禪心,久禪自入定,久定當起觀,久觀可開慧。否則為世智,儘是思維心,以道推道論,難得解脫人。禪行定空的修行人,在明師善友的引領下,依法持戒清凈梵行,為正法住世,諸佛護念,菩薩加持護法歡欣,當世可次第證果,繼而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成就菩薩道或往生凈土等。古德有雲,「依正法修行,十人修行十人成就;依像法修行,百人修行十人成就;依末法修行萬人修行一人成就。」故不能靜坐念佛,或不能精進禪行的人,為依末法修行很難即生成就,或成就稀有

  若『坐禪、修定』是佛法,不『坐禪』時有『禪』無『禪』。不修『定』時,有『定』無『定』?若三心二意禪行,或三天兩頭禪坐一會等,為放逸而不精進,或懈怠而不勤習;這樣的修行人,不禪行時無禪,故而無定;若將沉穩說成有定力時,也為凡夫定力,不能攝心清凈不為行入正定。若一心不亂念佛,達凈念三昧的修行人,雖未靜坐禪行,也為精進禪行、勤習定空;可為離禪行時有禪,離定時有定;但世間少有,又為稀有,末法時代很難達到如此境界。若久修禪行,得證定空智慧的修行人行住坐卧,無非是禪,無非是定,一切不礙凈心,諸法不礙凈念。

  在寺廟、深山、鬧市、鄉野間,有無數禪行功深的高僧大德,皆依時間生命,依生命為道業;在為自我生死大事負責,用身心極限挑戰著生滅法則極限;故他們在默默的大精進禪行,外現樸實厚道相,不喜金錢不愛張揚,不多言語,不善虛偽,很少在眾前顯露功底,又沒時間上網或在網路留聲。有心參學者,可低身誠意求法,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所授禪機密要,將比所講更直接了義;若得傳法,且可依止。2016/4

  第八十九問:「在諸見聞中,有三疑未能盡詳,懇求解惑;即『死中得活易,活中得死難!二者俱打卻時如何?』既活不起又死不起,又不想活又不想死時如何面對?『前塵影事不論禪。霧里看花不言道。』如何確切理解其義理?『眾生平等,本自具足,』那人與動物的根本差別是什麼?」問義頗深,請為釋解。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禪者參話頭,明疑自醒悟,所問義境深,理竟知見同。交流非勝人,互學有促進,凈心音聲外,大空不覺塵。此處只依佛法,不論世俗意思。

  『死中得活易,活中得死難!二者俱打卻時如何?』既活不起又死不起,又不想活又不想死時如何面對?死中得活易,活中得死難!可為人處絕望時,接近死亡或求死關頭,讓人生起活下去的念頭,或得到活下去的理由容易;而當人活著時,不論有多麼痛苦或遇多大困難讓人生起放棄生命念頭,或得到速求一死的決定非常難。這是由人喜生懼死的本能決定的,可超越思維意識。二者俱有,生不起又死不起,又不想死又不想活時;或生不如死,死又不甘等;當處如此境地時,應知既為業習感召,又為因果所至;既為心迷妄執,又為無智愚痴。該當如何,應知生則順應天命生,死則輪回解脫死;生則求道了業生,死則證悟明白死;生則慧命延續生,死則菩提不斷死;生則慈悲喜捨生,死則梵行清凈死。生亦理得,死亦安然;生亦無畏,死亦不懼;生亦禪悅,死亦離苦;生亦滅己,死亦寂樂。學佛人看破生死不為妄生而生不為枉死而死;不為欲求而生不為失意而死;切莫緋徊在生死之間用心,切莫執著生滅之中求樂;當下一清凈無生,禪至明心見性不滅,次第道果入涅槃,常樂我凈殊勝覺。入深般若境界,不執三界諸有;當觀五蘊皆空放下我法為道。有我有道為礙,無心無道遍通;一門深入精勤,前行須除顧慮如有一人急於成道,可欲速不達,常遇魔事,多遭逆緣,苦厄纏身,生死煎熬;可謂修道難、持戒難、諸事難、生死難。在師導引下,戒急用忍,化繁為簡,淡化名相,一切坦然,經過一段調整,身心恢復常態禪行。

  『前塵影事不論禪。霧里看花不言道。』如何確切理解其義理?法語遍滿禪機,明師鄭重警示,有學同修共參,說法論道應慎。虛觀影事膚淺,霧花模糊不真。禪行境界未證晴空覺明,觀諸世間山河大地如鏡明鑒時,論禪義有誤解,言道理有誤差,說法不昧因果,故應如語真實;切勿依文解義,僅憑世智聰明,論禪高峰之巔,言道海闊之畔。前塵影事,為往世塵緣今生諸境,如浮雲過目,多為夢幻虛影,非禪定智觀。霧里看花,為心光不明,對教義法理難辨真偽,似懂非懂,無法准確權衡。末法時代,邪師說法恆河沙,皆與未真修實證,便論禪言道有關。

  『眾生平等,本自具足,』那人與動物的根本差別是什麼?處處受生者,名為眾生;眾生平等,為自性平等,慧命平等,皆可成佛。本自具足,為自性功德具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人與動物的根本差別,略講有十;一是法界不同,形態各異,各依主宰;二是業習不同,因果感召,自入諸趣;三是因緣不同,恩怨相報,情仇相纏;四是功德不同,善惡有別,清升濁降;五是命運不同,福壽相差,趣味懸殊;六是受報不同,有智有愚,有禮有痴;七是心用不同,自然選擇,適應規律;八是情感不同,文明道義,本質高低;九是觀念不同,追求異曲,知識天壤;十是苦樂不同,環境條件,所依諸法。總之,根本由法則差別在名相。

  學佛人所處不同,所疑不同;所悟不同,所解不同;只能各依因緣善根,各自參學行受。2016/4

  第九十問:「見聞二偈,欣賞佳句,卻難入意境;即『滿意本來意已滿,不敢自昧喚滿意。』『當月獨照無非有,一把撒卻絕古今。』故請指點一二。」能否共同品評一下意境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答:一見充滿禪機的偈語,即知一定源於佛教故事。是什麼樣的佛教故事,你等可査找參學。就偈義本身而言,顯有教化初學之義。雖在教化初學,卻含無限禪機,將佛法義理隱於字句之間,將禪行見地隱於意境之後;既有創意,又有新義。創意可善巧表達知見,新義可引人生起好奇。在禪師創意中,有呵責義又在自謙,化人棄慢又不聞聲;借景明心又破有相,比喻無常又立話題。在有學好奇中,既可生善心,又明擇法眼;既尋善知識,又為明志向。可謂:耐人尋味意悠長,欣賞品評現神形;古今機鋒誰家巧,各有千秋能變數。辭藻華美文飛揚,氣質高端句內藏;別於風雅另開智,不同格調會法堂

  「滿意本來意已滿,不敢自昧喚滿意。」諸有學人中,在諸有學處,當為有學時,大忌自意滿;滿意認同感,驕傲易招損,聖賢不敢昧,謙下多受益。在諸法修行中,驕慢為第一失智,是得少為足的表現,是愚痴自損的言行,是萬事失敗的開始,是一切勝行的隱患。其危害在於,用己知去推論一切未知事項,用書本知識去套用一切實踐方法,用想當然去認知不斷變化的事物,用世間常理去否定實際存在並發揮作用規律。其必然結果是,自找苦吃,自生事端,自我碰壁,自心煩惱。而謙下為第一美德,是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是接近明師善友的誠摯方法,是受教行持的具體展示,是成就道業的有效途徑。其益處在於,可得眾人自願擁護贊嘆,可調整身心適應不同環境,可及時補充精勤道業所需資糧,可防範心生放逸懈怠於未然。其必然結果是,易於成功,減少挫折,不損他人,利益自我。其實,證悟虛空三昧的修行人,知語業諸行幻化如虛空不生憎愛,不留痕跡,不執諸有,不見垢染;心如靜水,何有驕慢之說,自處謙下常態。

  「當月獨照無非有,一把撒卻絕古今。」學佛人修行道業,是自己的生死大事,證悟境界唯心自明,行住坐卧身心安穩,他人無法理解,也無法替代。清凈明亮的月光,當空獨照不留痕跡,可以比喻禪心,而又不自心;只能為身見的存在之有,也寓為寂定心光清涼之境;可當無常之身撒手人寰時,卻要謝絕古今如常的明月;此身所悟境界,也隨之破滅而絕別古今;此身所證功德,也隨心識而去又不古今。可在當下,修行人雖證悟如此境界,覺知生滅無常,又可離生滅法有常;但心如死而身還活,尚須依法精進禪行,所學不知止足,直至成就慧德菩提;尚須持戒善行,廣積無量福德,直至成就圓滿菩提這就為師者的良苦用心,字字有義,句句含理;既引領弟子入門,又指導善行功程;既鼓勵精進禪行,又加勉守持戒儀。

  在末法時代狀況下,一些眾生耽染無窮,物慾橫流,狂妄自大,惑亂心迷,造作惡業,業習加重,逆反正法不順佛教;如此不良習氣也熏染了少數初學人,於諸事處理及言行交往中,特別要面子而不受呵責,自恃才高而不受教化,依背景大而不肯謙下,養尊處優而不苦行等,少有古門宗風,很難從善如流;故見聞如此義理後,應受古人啟迪,行持亦然。2016/4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