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百問(19)

  :「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有什麼區別?

  這是心經》的兩句經文。「色」就是身體森羅萬象的色法,是現象界的種種事相。「空」是指諸法體性。第一句「色不異空」,是從緣起來看,緣起的種種色法是從性空衍生出來的,沒有性空就不會有緣起。所以從現象上來說,色法和空性是沒有差異的,就叫「不異」。第二句「色即是空」,是從事相上的不異到更進一步地從它的體性上來看,實際上是不二的。既然是緣生法,就是種種因緣湊合的色法,它不是原來就有的,所以它自性本空。「色即是空」不是滅色為空,色法當體即空。「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色、受、想、行、識的空性,就是以真空融妄有,以真融妄,就能夠「度一切苦厄」,度脫分段與變易二種生死苦厄。這是般若經典裡面非常精闢的闡釋。我們學佛人能夠真正領解色不異空、色即是空,能夠依教奉行,將活得快樂、瀟灑。為什麼呢?因為知道了色的空性,就不會對現象界的五欲六塵貪戀執著,一切如夢幻泡影,都是空的。正是由於認為色的真實存在,才會有一種貪戀執著,得到了欣喜若狂,得不到就沮喪萬分,所以就會迷惑顛倒。對色與空的本質,眾生自己的福德智慧是不能把握的,絕大多數人都迷惑在現象界的色法上,競爭忙碌,一生「為他人作嫁衣裳」。如果吾人能觀照諸法空性,就是具備世出世間般若智慧。所以《金剛經》講,能夠了解這個諸法的空相、無四相、畢竟空、無所有這些道理,對十八種空性,有法空、無法空、有法與無法俱空、空空亦空等等,聽了之後不驚不怖不畏,這種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在凈土法門真空與妙有也融攝在這名號裡面。阿彌陀名號兩個核心功德一是無量壽,一是無量光,無量壽就是空性,無量光就是妙有。光明是從空性之體自然顯現的,經雲:「凈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何謂清凈?無有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乃至習氣全無,就清凈了。清凈到極點,就契入到無量壽的心體,自然就能放光,就有無量光。無量壽和無量光是不異的,無量壽即是無量光,無量光即是無量壽,只有光中有壽,壽中有光,才是彌陀佛。如果光明有無量壽的湛寂,就會躁掉;如果無量壽的寂定沒有光明妙用就會流於頑定、枯定。一定要空寂之中具妙有,壽中有光,才是佛教中道、第一義諦,即謂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比如說,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這些色法,當體即是真如涅槃這是色即是空」;阿彌陀佛契證到諸法的空性,由他的大悲願力顯現了西方世界無盡的莊嚴這就是「空即是色」。這樣,「色」與「空」就有深刻的辯證關系。我們這樣去理解,就能把般若的空性和凈土的妙有圓融起來,越空越有,越有越空,空有不二,光壽一如,就是佛法中道

  :如何理解「直心是道場」中的「直心」?

  :直心就是正直心、真誠心,而凡夫眾生大多是彎曲的心,偽詐的心。在我執利益的驅使下,充滿機心用事,由此導致人格的瓦解,人際的緊張摩擦,種種煩惱。是故儒佛聖人悉皆教化眾生要具真誠心。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大學》中所述內聖外王之學: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你能正心誠意就是直心。首先從格物(格除不合理的物慾)入手,由此獲得內在的智慧,這樣心才會正直意念才會真誠。如果私慾重,人我分別心強,那必定意不誠、心不正。由此就遮蓋了他本有的佛性智慧。唯有真誠心、正直心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如來藏的德性開發出來,《觀經》開示往生凈土條件,圓發三心,即得往生,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至心就是至誠心,一切修道人必須要正直心。但是吾人想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做到正直,比如與身俱來說假話習氣,在阿賴耶識中叢集諸多種子,隨時不經意地又打妄語。在道理上也知道不對,然境界現前,又故態復萌。

  所以還是要好好念佛眾生的心是彎曲的,而佛號是阿彌陀正直心的外顯。念佛的時候,這彎曲的心才隨順佛號正直正直就好像蛇性彎曲,要讓它自己直很難,然蛇進入竹筒子就不得不直。故雲: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所以我們要在懇切念佛上獲得正直心,又以正直心去念佛,二者形成良性互動

  我現在誦經與打坐同修,自打坐後我的膽結石病不疼了,請問打坐能治膽結石嗎?

  :你打坐一定要調心吶!不是為打坐打坐,就是天台講小止觀,你得調身、調息、調心,你的身、心、呼吸與道相應。比如你在那裡念佛念佛是指自己的心與這個佛號相應,佛號是阿伽陀葯,他就能治你的膽結石如果你打坐,你還在想你的很多事情你怎麼能治膽結石呢?所以不是一個打坐的形態,而是你打坐麵包含修心調息內容,來決定你是身體健康的。所以你打坐還是來念佛就可以了,你經行念佛也同樣有這個效果行住坐卧,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便可以達到療治疾病、強身健體的目的

  :請開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的經義。

  這是大勢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經文大勢菩薩向釋尊稟白以念佛法門契證圓通過程念佛法門是從佛的果地上起修的,把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所積累的無量功德,作為吾人修行的因心。這無量的功德是透過六字洪名傳達給行人的,能令行人頓獲如來藏的功德,喻為「如染香人」。這個「香」是五分法身之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凡夫眾生本來也有這樣的五分法身之香,但由於煩惱無明厚重,無由顯現。由此,阿彌陀佛施設稱念佛名之勝異方便,托彼名號果德,顯發行人性德。就好身上沒有香的人,日日置於香木房中,他自然就染上香氣了。具縛凡夫,稱念佛名,亦復如是。聲聲佛號,召喚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染上了佛的香。於是凡夫業報身就具有了阿彌陀佛的五分法身的香味,這就是「身有香氣」。佛的果地上的功德莊嚴念佛人的心,以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之光來莊嚴念佛者的身心這就是「香光莊嚴」。是故,這三句經文念佛法門名具萬德、名召萬德、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奧義和盤托出,吾輩凈業行人當依教奉行。

  :一些講法者在講法的時候,特彆強調冤親債主的問題,認為如果沒有解決好與冤親債主關系,那麼在臨命終時就會受到冤親債主障礙而無往生。請對此問題慈悲開示

  :從通途教理來看,冤親債主常於臨命終時,詐親含笑,導引人的神識入三惡道,所以亟須懺悔業障。然而念佛法門與此不同,那就是阿彌陀佛具有救度眾生的大威神願力。當我們執持名號的時候,名號裡面內具的阿彌陀光明就在護佑行人行人五陰魔、外面的天魔乃至多生多劫的冤親債主是靠攏不了的。如果我們念佛的時候,冤家債主還能找我們的麻煩,能障礙我們往生那就說明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力量是有局限的,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

  如果我們先要解決冤親債主這種業障才能往生,那我們這些煩惱眾生就難得有幾個往生。因為無量劫以來,我們結了多少冤親債主啊!別說是多生多劫,就說今生,我們罵人、得罪人事情做得還少嗎?所以我們只是說隨緣舊業,更不造新殃。今生開始學佛了,知道冤親債主是有障礙的,所以我們要化冤解怨,同時也深感冤親債主障礙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那麼就請阿彌陀幫我們解決。我們投到阿彌陀佛那裡去,就好欠了很多債的人,與國王親戚關系,於是便躲進皇宮,這些債主有可能到皇宮裡找你麻煩這就比喻我們信願持名,有彌陀光明的護佑,就好像得到了皇帝威神的保護力量,所以不必擔心。帶業往生念佛法門的特質,更何況至心念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吾人但至誠懇切念佛,悉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無須擔憂冤親債主的問題。

  :善導大師的弘願門是怎麼回事?

  :善導大師中國凈土宗第二代祖師他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中,敘述釋迦牟尼佛因韋提希夫人之請,「即廣開凈土之要門」,阿彌陀佛在釋尊演說凈土法門過程中,「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的主要內容,是定善十三觀與散善三福九品往生章。而「弘願」的內涵是,如《佛說無量壽經》所示: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細味善導大師這段精闢的開示,可以明了弘願的涵義,與要門的釋義是一體交融的,不是將弘願與要門打成兩橛的。定善十三觀觀想念佛與觀像念佛,無阿彌陀佛弘願加持,亦難以成就九品往生章中,無論是上品上生,還是下品下生,都是憑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往生的,上智下愚、善人惡人,悉由弘願所攝受。所以,阿彌陀佛弘願是貫穿、融攝於要門始終的。贊嘆要門,即是贊嘆彌陀弘願;推尊彌陀弘願,即是倡導釋尊要門。眾生根機樂欲不同,隨機說法,側重面亦宜不同,無須高揚弘願,貶抑要門。

  須知,阿彌陀佛「顯彰別意之弘願」,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於第七觀顯現於虛空,向韋提希夫人傳達慈悲願力:凈業行人可以讀誦大乘經典往生,可以隨修凈業三福往生,但更核心的是,信願持名,往生更究竟、更圓滿、更快速,更符合佛的度生本懷,所以要處處彰顯信願持名之勝異方便。然為體現凈土普攝一切眾生的特點,釋尊開顯的要門,攝機更廣。然無論是執持名號往生,還是以宗門教下的修行功德回嚮往生都有彌陀佛弘願的加持。所以,一切眾生往生都是靠阿彌陀佛弘願加持得以成就,要門和弘願相輔相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