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一般來說,現代眾生聽聞佛法難,聽聞到佛法聞信凈土法門難,稍生信心,如法修行難,勉力行之,恆常精進難。吾人在無量劫六道輪回中,亦曾發過求出離三界之心,修道之行,只因屈於懈怠放逸煩惱,凈業無成。所以還在生死輪轉中,受大苦惱。今生又聞持名簡要法門,當決定成辦凈業,做到三點,用以保持精進念佛的道心,第一,生死心切,智慧思惟無常,生命在呼吸間,三界火宅魔窟,不容片刻停留,今生不了生死,下生定入三途,萬劫千生,難聞佛名,思地獄苦,發往生心。將深信切願二法,常存在心,憶念不忘,作為人生惟此為大之要事。第二,一門深入,莫換題目,摒棄這山望到那山高的偷心,深知吾等業力凡夫,處於濁世,惟有全身心依怙阿彌陀佛才可得救。第三,記數念佛,剋期取證。每日有定課,持念佛號不少於一萬聲(多多益善),記入功課冊。有機緣參加精進佛七,或百萬佛號閉關,或晝夜經行念佛(東林寺亦可為四眾弟子提供這些修行的條件),如是在實修中得到真切的體驗,獲得法喜。沐浴在阿彌陀佛光明中,念佛的道心才能有進無退。須知,凡夫眾生道力怯弱,多有退轉。而皈投阿彌陀佛悲願之海中,彌陀之光明便會攝受我等眾生,安立於涅槃凈土。
問:六道輪回、因果觀念是道德建設的必要前提,那麼這僅僅是理論假設呢,還是真有其事?聖人為什麼要以神道設教呢?
答:善惡因果報應與六道輪回,不僅僅是道德理論的一種懸設,而是實存的事實,由五眼圓明的佛陀所現量親證親見到眾生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廣闊的時間當中,由其善惡業的這種業(karma)的力量導致種種錯綜復雜的生命表相。我等凡夫心量狹劣,慧眼未開,不得而知。佛以悲愍心將這一善惡輪回之事和盤托出,令眾生心生敬畏,止惡修善。我們由佛慈悲宣說方知如何走上光明、走上解脫、走上自在。由此,我們戒慎惕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制伏煩惱,開顯佛性。由於深信輪回善惡法則,懲惡勸善才有堅實的依據。眾生由此才能自律慎獨,個人獲福,社會由之祥和安隱。所以,六道輪回與善惡因果報應,乃道德理論的兩塊不可或缺的基石。
神道設教不僅是佛教聖人,而且也是儒道兩家聖人教化眾生之大權。神道設教的理論依據來自《周易》。神是神妙莫測、不可思議之意。世出世間一切神妙不可思議者不出心性之外。所以神道即是本心,是誠明,是仁心,是佛性。從神妙佛心中流出的教法,即是神道設教。天以春夏秋冬四時更迭不亂作為神道,惠及蒼生;聖人以本性內具的仁義忠恕為神道,教化民眾。平時事相中都蘊含著神妙的理體。孟子說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是深植在每個眾生內心,不是由外面施加的本有的德能。故雲「萬物皆備於我」,一切悉皆具足在心性中,因而「反身而誠」、迴光返照契入真誠的內心,便「樂莫大焉」,就能得到無與倫比的快樂。這就是顏回之所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奧秘所在。顏回那麼貧窮,然而淡然安樂,這是自性的快樂,非五欲感官之樂所能比肩。一個人念佛安住在六字佛號中,便能獲得身心柔軟的法性樂,沐浴在彌陀光明照攝中,法喜充滿。念佛法門舉體是不可思議的佛果境界。釋迦牟尼佛在娑婆穢土,宣說念佛往生凈土一法,用種種善巧方便令我等眾生生信發願,老實持名,亦是聖人以神道設教成功之一例。神道設教的理論依據乃是感應。法界中至深邃廣大的方面即是感應原理。唯信能入,唯行能證,願共勉之。
答:邊地疑城是一個比喻的說法,不要理解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旁邊有一個真實的城存在。「邊地」是八難中聞不到佛法的地方,稱為邊地。「疑城」亦指往生者夾雜疑心求生到極樂凈土,住在由識心所變現的城中,不能見佛法僧三寶,不能聞佛法,由此喻稱為邊地疑城。漢譯《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載,中輩和下輩都有邊地疑城。比如有人曾相信念佛法門,也有過至少一日一夜的念佛功夫,然而中途他懷疑、後悔了。由於生起了疑障,便把其他的煩惱也激活了,甚至他連世間的善惡、因果報應也不相信了,於是便在五欲六塵中隨波逐流。就這樣的一個眾生,臨命終時,按他自己的業力因果來說,決定要墮三惡道的,但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不舍任一眾生,於是阿彌陀佛在他的夢中示現凈土依正莊嚴。這個眾生在夢中見到佛的顯現,頓然又歡喜又後悔。歡喜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真的存在,如果我當時沒有疑悔退轉的話,那多好啊!他就帶著這一念後悔的心接續念佛,也能夠蒙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加持帶業往生。但由於他有懷疑,他會往生到西方凈土界邊,自然看到一座縱廣約2000里的七寶城,心裡便大歡喜,止其城中,則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應念而生種種資生用具,快樂如忉利天人。然於城中不能得出,亦不能見佛聞法。由不能見三寶,故類似於生到邊地。然邊地疑城乃往生者識心變現出來的,亦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土。止住疑城時,阿彌陀佛仍然放光加持他。邊地往生者透過佛光來反省自己見不到佛、聞不到法、見不到菩薩聲聞僧的原因,乃是自己有懷疑,由此生起慚愧、懺悔心。懺除疑根,便從疑城出來,見阿彌陀佛了。可見,生到邊地疑城乃疑根所致。在疑城最遲五百年便可出來。這是屬於修中輩與下輩之凈業因行而夾雜疑心所致。
問:《四十二章經》中佛說二十難中有富貴學道難。佛本身是大富貴者,其弟子中也有出身王族者,佛為什麼這樣說呢?
答:佛說富貴學道難,是觀察眾生的根機加以述說的。何以富貴學道難呢?一個人今生能得到富貴,也是他的宿世行善積德的異熟果。而在享受種種五欲六塵快樂時,迷惑造業者多,財、色、名、食、睡的種種誘惑,令他享樂唯恐不及,很難產生向道修行之心。在南閻浮提,是需要八苦的激勵,苦難的逼迫,才能令人產生厭苦之心,踏上修行的道路。如果沉溺於富貴的意樂,是很難產生超越意向的,這就是儒家講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在痛苦當中,往往能超拔,而處身於安樂富貴之鄉,如老象溺泥,大多會沉淪法身慧命。佛貴為太子,然不是一般凡夫,乃是乘願再來,示現八相成道的古佛,是故佛不會迷惑顛倒。然在佛的示現中,色界天人常來警誡太子不要沉溺五欲,令太子在四個城門見到生老病死及沙門修道相狀,幫助太子夜半逾城出家修道。釋尊作為大富貴者能夠在富貴當中感覺到生命本體上苦、空、無常、無我,所以他能夠超拔出來。在佛的比丘弟子中,有很多釋迦族的王子與貴族,他們是受佛陀德望的感召,毅然決然而出家的,其宿世善根亦是非常深厚的,有些是大權示現的菩薩,助佛弘化的,是故他們在釋尊座下很快就能證到聖果。所以富貴學道難是此土一般眾生的情形概述,然而佛與其弟子有其特殊例外的因緣。所以,吾人如出身於富貴之中,應觀照生命本體性苦難,激發學道之心。持戒念佛,求生凈土,乃一切富貴者之光明坦途。
問:怎樣理解感應道交?
答:「感應道交」是凈土法門的重要特質。感,是從凡夫眾生的層面來看,凈業行人信願持名為能感之機;應,是從佛的角度來看,阿彌陀佛的悲願威神為所應之法。能感與所應通過生佛平等的心性來傳導、互動、交融。通過同體的通道,就能召喚彌陀名號的德能,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把握感應道交的原理,便能體認凈土法門的本質理念,信根、信力也能順利建立起來。得生與否,全憑能否感應。阿彌陀佛對我等眾生所應的救度力量十劫以前已成就,這種悲願威力也在吾人的念頭中。既然念頭具足,故能念之心與所應的佛力即時感通。阿彌陀佛整日伴隨著吾人,須臾不離。如同洪鍾待叩,亦如寂而不動之易體,感而遂通。阿彌陀佛願力亦復如是。是故凈業行人宜以至誠心念佛,便可望契入感應之道,成辦往生大事,萬修萬人去,斯語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