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凈土百問(5)

  問:皈依之後在行為上要注意哪些?《地藏經》上說:「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請問這句話如何理解?

  答:皈依後,要把皈依戒法落實在行動上。自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邪魔;自皈依法,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就不皈依外道邪師。不可受了皈依,還去信外道氣功等。至誠求受三皈戒法者,能得護法善神佑護。三皈弟子要深信世出世間因果慎獨自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存,至誠求生凈土。行為上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身心柔軟,具慈悲心,淡化我執放下我慢,身心清凈,則世界凈。莊嚴國土,人人有責。所以你的行為、你的人格、你的氣質,都要有一個大的改變。

  《地藏經》上這句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是說因果的對應報。用者,指器具之用,如犁、鋤、傘、蓋、舟、車等。「非理」是沒有理由的毀壞,或出於氣憤毀壞自己的器具,或噁心損壞他人的物品。如果存有這樣的心行,自然會感招未來需求器具闕絕之報。這句經文教示我們得愛惜一切物品,不可暴殄天物,比如對五穀食物,要惜福,不可擺排場而浪費絲毫。大自然的五穀雜糧與種種非再生資源,都不能去糟踐浪費,如果去糟踐就屬於「非理毀用者」,由此你下一輩子就所求不得如意。這種觀念可用作建構節約型社會哲學理念

  問:印祖在一篇文鈔中這樣開示:「倘有餘力,諸大乘經,不妨隨意受持讀誦,當以志心受持為本,且勿急欲洞徹其義理為事也,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若先欲透徹,不從志誠持誦做,即透徹亦無實益,況決難透徹」。其中一句「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請問法師這是印祖的方便說,還是只要志誠了教理就會透徹?請慈悲開示

  答:印祖的很多開示都是很精妙的,是經驗之談,我們宜依教奉行。佛經不可等同於世間學問,不能只靠我們的邏輯思維即所謂的心意識去研究。因為佛經是從實相般若所引發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引發吾人的觀照般若,令行人契證實相般若,這些都要用至誠懇切心方可造入。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感應道交,妙德難思。如果用生滅心去揣度佛經文句就會越推越遠,可謂白雲萬里。「果能志誠之極,教理自會透徹」這句話中的「果能志誠之極」,這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難做到的,但又確實是我們要趨向的一個目標學佛就是要志誠恭敬、到達志誠之極的境界,那樣對佛法教理就會自然明了,如屋裡人道屋裡話,十分親切。那麼如何契入至誠境界呢?就需要從截斷分別意識開始,我們或抄經、或讀經、或受持,這些都是契入到至誠境界的一些方法就像智者大師法華三昧,讀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心緣藥王菩薩捨身之苦行,至「是真精進」句,儼然入定,見共慧思禪師同處靈鷲山七寶凈土,聽佛說法,故慧思禪師說「非爾弗感,非我莫況」,此法華三昧前方便。世間種種學問都無法與其相比。所以我們無論是打坐拜佛、讀經、抄經、念這句名號等等,都是趨向至誠之極。至誠之極可契入法華三昧、契入念佛三昧;安立念佛三昧,一切智慧便都法爾現前,教理自然會透徹了解,因為教理無非就是吾人內心智慧,慧由心出,不由他悟。我們按印祖的話去做至誠顓蒙念佛,暗合道妙,潛通佛智,終必大明教理

  問:弟子接觸到凈土法門,就歡喜信受,並想方設法介紹給不曾接觸佛法家屬,但家人對於弟子送的講經書籍和光碟感興趣,不是拒絕收看,就是說時間看。弟子應該怎樣做呢?

  答:你接觸凈土法門,通過念佛,得到身心上的益處,亦希望自己的家人也能同信凈土法門,這個心是良苦的,但要觀察時節因緣,不可輕率而行。一般沒有經過佛教熏習的人,長期以來對宗教有一負面評價,誤會很深,所以你很熱情地送佛書光碟給他他不感興趣是可想而知的,礙於情面說自己沒有時間看,背地裡還可能議論你怎麼宗教迷信呢。所以不可操之過急,要慢慢引導。先讓他知識角度來了佛教,不要一上來便信仰修行色彩太濃。因為他們可能認為,我接受佛教信仰會不會有許多限制。如果事業進取心沒有了,在這競爭時代學佛,我的飯碗或許都沒有了,他有很多疑惑,當然會以種種理由拒絕。

  是故應善巧方便,先以欲勾牽,談學佛世間好處,諸如學佛能令內心清靜智慧開發,身體健康學佛讓我事情做得更好,從這方面去誘導一下,這樣慢慢來。萬一家人機緣沒有到,也就耐心等待。首先求諸己,你自己要好好如法學佛,奉持凈業三福,提升精神品格,提高整體素質。家人看到你通過學佛,各方面都變好了就會對你所學佛法產生好感,便會產生也想接觸的念頭如果你學佛後,仍然煩惱重重,做人都沒有做好,家人就不會聽你的話。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你真學佛,並祈阿彌陀佛慈悲加佑,最終會感化家人一起學佛的。

  問:念佛人多是老頭老太太,年輕學佛人往往對禪、密感興趣,對凈土法門漠然,這是什麼原因?

  答:年輕學佛,多有好奇務勝者。是故一入佛門便對談玄說妙之法,頗有好樂。加之自己稍有些文化知識,常以上根利智自許(或口頭謙虛,內心如是自肯),這是可理解的正常現象。而老頭老太太,文才不足以廣閱經論,體力不能支撐長久坐禪。且桑榆已晚,感到臘月三十快到,渴求出生死心較切,是故一聞簡易而究竟的念佛法門,便全身歸命阿彌陀佛,靠佛力帶業往生,了辦生死大事。這種心態與行持,乃是以他(她)們大半輩子人生苦痛經歷為代價,所獲得信仰上的碩果,可慶可賀。這種愚夫愚婦實是根器深厚的念佛人,無量壽經指稱為佛的第一弟子,所謂愚不可及也。大智若愚也,而我們一些有點世智辯聰的年輕人,看得幾本佛經,了解幾則禪宗公案,或密宗神通感應等,便空腹高心,輕視凈土,這山望到那山高,實則並未在心地上下過真實功夫。大概等到學佛過程中碰得頭破血流,痛定思痛之餘,或有浪子回頭之一時。待到那時,自認是愚夫愚婦,舍阿彌陀佛慈悲救度,莫由出離生死苦海,如是死心念佛,方是真正的上根利智,是乃人中芬陀利。

  問:阿彌陀佛的「阿」字念成「ō」(音「喔」)可不可以呢?另外,打坐念佛時常會嗝氣,或者覺得有股氣堵在胸口,這是怎麼回事呢?

  答:阿彌陀佛的「阿」字正確讀音念「ā」,有些人習慣發「ō」音,也是可以的,如來悉知悉見。無論是念「ā」音還是「ō」音,阿彌陀佛都知道我們是在念他。但最好慢慢改過來,因為「阿」字,華嚴字母中排在第一,表法界生髮音,諸法空義。「阿」字具無量功德,無量涵義。自「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展示了生生不息功德藏。

  打坐念佛時不要高聲,否則傷氣。可繫心於佛號,隨呼吸持念,慧心安住。隨息念佛亦是良佳的攝心方法對於身體上的疼痛或者是氣脈等不要執著,一切觀空,佛號歷歷分明即是無上深妙禪。誠如徹悟大師所示「一聲佛號一聲心,心佛雙忘趣轉深。定久不知誰喚醒,滿天霜月照幽林」。

  問:末法時期,邪師說法恆河沙。上期貴刊的《關於對〈苦行頭陀墓林僧筆記本〉的幾點看法》,寥寥幾筆,卻是句句中的,切中要害。經過指點,很多同修冷靜審視,得以從盲目崇拜解脫出來。之後,我們不免又有些困惑,作為佛法學者,應當以何種標準來抉擇當今教內的各種言論說法呢?

  答:末法時期學佛者貴在建立正信正見。判斷是非邪正的標準唯有聖言量與祖師原則立場。對凈業學人來說,要熟稔凈宗五經一論與中國凈宗祖師的著述。以讀誦、抄寫、禮拜與研習等方式,使之淪肌浹髓,將佛言祖語轉換為自己的知見,以此作為判別邪正之參照坐標。依法不依人,切勿意氣感情用事,切勿盲從瞎拜,搞成現代造神運動。以古為師,就凈宗而言,曇鸞、善導、永明、蓮池、蕅益、徹悟、印光等祖師著述所指的方向,決定能令吾人從生死此岸穩達極樂彼岸。另外,應養成讀書慎思的習慣,雖然讀古人著述,比較吃力,先難而後獲。曾為滄海難復水,曾游聖人之門難為言,做祖師大德的私淑弟子,以阿彌陀佛為大導師,千穩萬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