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破五通仙眼喻

  與祖師同行 貳 粥飯有禪機 破五通仙眼喻

  《百喻經》中有一則破五通仙眼喻,是這樣比喻的,從前有一個人,他上山修道,學得一種法術,能看到埋藏在地下的一切珍寶這事傳入國王耳中,國王聽了心中很是歡喜,便對臣子們說∶“我要邀請這個人,長期住在我國,不讓他到別的地方去,使我能得到藏於地下的更多的珍寶。”當時有一個臣子,立刻到這個懂法術的人那裡把這個人的雙眼挑了出來,拿回去呈給國王,說:“臣已經取來他的眼了,他再也不會去別處,會常住在這裡了。”國王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你真的太笨了。我所以要這個仙人常住在這裡,是因為他能見到地下埋藏的珍寶,你今已毀了他的雙眼,還有什麼用呢!”

  這故事比喻:世人有看到在山林郊野中刻苦清修的高僧們,非常恭敬把他請到家裡供養,不知道這樣做會使他不能刻苦用功,甚至毀破他的善法和戒行,使他不成就道果。這是在佛教徒常常會犯的毛病過失,護法知法,供養如法,或以世俗情誼妨擾出家大德的戒定清修,自他兩受其害,過失是很大的。

  下面是《百喻經》中,破五通仙眼喻的原文。

  昔有一人,入山序學道,得五通仙,天眼徹視,能見地中一切付藏,種種珍寶國王聞之,心大歡喜,便語臣曰;“雲何得使此人在我國,不餘處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寶?”有一愚臣,輒便往至,挑仙人雙眼,持來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國。”王語臣言:“所以貪得仙人住者,能見地中一切伏藏。汝今毀眼,何所復任?”世間之人,亦復如是。見他頭陀苦行,山林曠野,冢間樹下,修四意止及不凈觀,便強將來,於其家中,種種供養。毀他善法,使道果不成,喪其道眼,已失其利,空無所獲。如彼愚臣,唐毀他目也。

  還有一則寓言我們在小學的時候都學過——《刻舟求劍》,大家一定還有印象。說的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他順著船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不會隨船而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佛經裡面也有一則類似《刻舟求劍》的公案——《乘船失盌喻》。這個公案是這樣的:

  從前有一個人,乘了船過海,不小心,把一隻銀杯失落到水中去了。他立刻用手指在船面畫個記號,畫了後,仍舊乘船前進,心中想:“我已記牢,這銀杯是從這裡失落到水裡的,以後可根據我畫的記號打撈起來。”

  經過了兩個月,他己走過很多的地方那天到了獅子國的國界,看見了一條河,他就想跳入水中,去撈起那隻去了的銀杯。別人看見問他說∶“你到水裡尋什麼呀?”他回答說:“我要打撈失落的銀杯哪。”人家又問他:“你失落在什麼地方呀?”他說:“我在兩月前初入海時失落的。當時我在面上畫過一個記號,並且牢記著。今天,我看到船面這個記號,所以跳到水裡去打撈。”大家聽了,呵呵大笑說:“水雖沒有分別,地已相隔千里,這裡怎能撈得到呢?”

  我們來看一下《百喻經·乘船失盌喻》原文: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盌,墜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舍之而去,後當取之。”

  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盌。

  諸人問言:“欲何所作?”

  答言:“初入海失。”

  又復問言:“失經幾時?”

  言:“失來二月。”

  問言:“失來二月,雲何此覓?”

  答言:“我失盌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

  又復問言:“水則不別。汝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

  爾時眾人無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橫計苦因,以求解脫,狀如愚人,失盌於彼,而於此覓。

  中國文化很多來自佛經,很多的名詞等等是從佛經裡面來的。這個公案是一個類似的例子,以後有機會多多介紹這方面的內容

  * 延伸閱讀 【百喻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