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吃茶去」公案是茶禪一味的思想基礎之一?

uploads/content/2022/may/adcc615ab5068e3a1b8d738fced2251f.jpg" />

為何“吃茶去”公案是茶禪一味的思想基礎之一?

  “吃茶去”公案出自趙州柏林禪寺。唐代高僧從諗和尚駐世120年,曾住持趙州柏林禪寺,唐代稱觀音寺。

  有一天,一位遊方和尚入寺拜見從諗大師

  師問:“來過趙州否?”

  答曰:“未曾來過。”

  師曰:“吃茶去!”

  不久又有一僧從遠方來拜見。

  師依舊問:“來過趙州否?”

  答曰:“來過!”

  師曰:“吃茶去!”

  旁邊的院主不解地問:“為何來過與不曾來過皆令吃茶去?”

  師喚:“主!”

  院主應“諾!”

  師曰“吃茶去!”

  這就禪宗著名的“三字禪”公案。為什麼呢答案有三解。

  解一:宋代投子義青偈:“見僧被問曾到此,有言曾到不曾來。留坐吃茶珍重去,青煙時換綠紋苔”。人生如夢來去匆匆,了悟佛法就應當珍重在當下“吃茶”中體驗人生。君不見繁華都市的青煙瞬間更變為墳頭蒼苔?

  解二:宋代照覺禪師偈:“一甌茶自展家風,遠近高低一徑通。未薦清香往來者,誰諳居止院西東。”趙州公案之所以能打開僧俗兩界許多參禪者的心扉,關鍵是“遠近高低一徑通”,通在哪裡?通在佛性當你從“居院西”還是“居院東”這樣生活瑣事的糾結中解脫出來,破除“差別心”,放下執著心”,懷著一顆平常心”生活時,你便領悟了“吃茶去”。

  解三:當代趙朴初偈:“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要悟道不是學佛而是要修佛。死記硬背佛經佛典,縱然能妙筆生花,但是終不如“吃茶去”。從日常生活瑣事中去切身體佛法才是契悟大道法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