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如果煩惱、所知不破,嘴唇上的菩提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是沒有法子修學。我們聽了之後,我們自己也要菩提心。我們發的心是不是真的菩提心?不是的,這一點諸位要曉得。菩提心是覺心,我們現在樣樣都迷惑顛倒,我們的心是凡夫心,不是菩提心,這個你要搞清楚。菩提心是在一切境界裡面覺而不迷,這個心是菩提心菩提梵語,翻成中文是覺的意思。所以二乘人沒有菩提心,二乘人迷惑顛倒,阿羅漢、辟支佛都沒有菩提心。我們就要問了,那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怎麼個發法?菩提心自己的真心,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起信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可見得菩提心是我們人人本來具足的。但是很可惜,雖然本來具足,現在迷了,不能現前,這是個很可悲的事情。怎麼迷的?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換句話說,你有煩惱障、你有所知障,把你本來的覺心障礙了,變成不覺。

諸位真正修學大乘法,先要發菩提心你要想發菩提心,先要破煩惱障、破所知障。如果煩惱所知不破,你這發心是嘴唇上的菩提心沒用處的,不是真正的菩提心有名無實你怎麼能開得了悟?因此真正發菩提心你要從斷煩惱上下功夫,這個二障煩惱所知是可以同時並行的。這種修學有兩個方法,《華嚴》裡面講的一個是行布、一個是圓融。行布是什麼?次第,從事相上修的是次第。一個從理論上修的,是圓融的。理事我們的確可以同時下手,事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在境界裡面煉平等心。什麼叫平等心?你一切明了,一切明了裡面不起心,就是不起分別心、不起執著心,你的心平等。如果在一境界裡面起了分別、有了執著你的心就不平等。如果這一境界你不明了,那你是迷惑、你是糊塗,叫無明。如果起了分別執著散亂,你心不能專一。又要明了、又不分別,明了是智慧不分別就是禪定定慧等持、定慧等運,同時修學,這是事上,眼見色、耳聞聲,這就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在理上我常常勸告大家背誦經典背誦目的不是記憶,跟世間念書目的不相同,世間法他讀書的目的,是叫你把它記住、不要忘記目的是在記憶佛法讀經的目的不在記憶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戒定慧一次完成。戒律小乘戒律,它的精神是在諸惡莫作;大乘戒的精神是在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把大小乘戒律統統包括,我們讀經,這個心是清凈的,不會生作惡的心、不會有壞的念頭你在讀經的時候,你的心當然是諸惡莫作,不會有惡念,可見得小乘戒就具足;經是聖人的言教,是從真如本性當中流露出來的言語,善中之善,你背誦經典就是眾善奉行,你看看,你背誦經典戒律具足背誦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背誦的時候,從頭到尾字字分明一句也不錯、一個字也不漏,這就是修慧。可見得這個背書的目的,就是把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就是華嚴》裡面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圓融就是一次完成,行布就是次第的修。次第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無論接觸什麼境界,我們都是在學三學三慧。處處是道場,人人是菩薩學生就是自己一個,《華嚴經》裡面一個學生,善財;《法華經》裡面一個學生,常不輕菩薩,你們去念「常不輕菩薩品」。所以我們學善財、學常不輕菩薩你這一生必定成佛

講到煩惱障,頭一個要去私慾私心慾望要斷掉。如果還有一絲毫私心、還有一慾望,諸位要曉得,你的煩惱障天天在增長,你菩提心沒指望,你怎麼能得禪定?不要說世間五欲六塵你從心地裡頭把它洗得干乾淨凈,弘法利生這個念頭都不能有。為什麼?弘法利生還是慾望,還是你的障礙。弘法利事情要不要做要做,天天做,今天做了今天圓滿,不想明天,想明天就有慾望就有私心了。佛叫我們隨緣、不要攀緣,想到明天、想到我要如何如何做,那就攀緣你的心就不清凈明天還沒到,想它幹什麼?明天明天再說!換句話說,總而言之,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凈,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裡頭又不能有慾望你要法利生的慾望不可以有,連成佛作祖慾望也不能有,我自己要如何得一心不亂,這個慾望也不能有,一有這個念頭都是障礙你的心不能得一。所以這個地方的一段非常重要,你看觀世音菩薩觀世音佛教給他的,先教他發心,然後教他修行菩提心是覺心,然後修的行就是依覺而行,決定不迷,所以這叫三慧。

摘自   楞嚴經  (第一o九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109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