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既然萬法皆空為何還會有因果

  文/嘎瑪仁波切

  在增長智慧以達遍知一切的過程中,第一步是理解所有一切有為法皆為空性。也就是萬物實有的「常邊」,這也是最難的一環。

  我們要知道,從破執著「有」的常邊,而落入執著「無」的斷邊,也不是究竟的空性。所以還要破執著「無」的斷邊。

  究竟的空正見,是超越「有、無、有無皆是有無皆不是」。或是說超越「存在、不存在、不存在的存在、不存在的不存在」這四邊。這是超越語言思惟所能表達的境界。以這樣的方式理解空性,稱為破四邊,入中道

  密法在以中觀破四邊而證悟空性後,不只停留在空的境界,而是明、空無別。「明」是將「空」以遊戲虛幻方式,安立在一切顯相之上。

  世尊之子羅睺羅說「無言語思惟般若度。無生、無滅,如虛空之本質。各各自證智慧之所行,頂禮三世諸佛母」。

  對尚未證悟空性的人來說,所謂的中觀,在世俗諦上要以如夢如幻,沒有實體方式來理解。

  但是在勝義諦上,它超越言語思惟所能表達。雖然沒有生滅,但卻是在智慧破除執著後,而可以各自證悟的道理這就是三世諸佛之母的「般若」。

  剛開始還未能真實理解空性時,我們可以學習如夢如幻地看待一切現象。慢慢的就能理解所有一切有為之法,並沒有任何實體存在的理論,對空性的理解也會逐漸增長。

  隨著修行越來越精進,於入定時能夠理解這樣的道理,在出定後也能持續以此調伏自心。換句話說,在思惟上理解空性的道理之後,還能在實修上不斷增長對空性的認知與了解,我們的執著就會不斷減少。

  從資糧道到加行道,將對空性的理解程度慢慢增長。經過加行道「暖、頂、忍、世第一等」四個階段,由模糊逐漸清晰。

  到了初地菩薩時,證悟了空性,就如同看到了初一的月亮。初一、十五的月亮都是月亮,只是初一的月亮比起滿月時的月亮,小了一點,亮光不夠,照破黑暗能力沒有滿月那麼強。但是隨著黑暗的部分慢慢消失,皓月逐漸圓滿,越來越明亮。

  一樣的道理,初地以上的菩薩,當進入法性禪定的當下,各地之間沒有差別。但是從三摩地出來後的後得位,面對世俗的色、聲、香、味、觸一切外在的境象時,是否能繼續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這是主要的差別

  最後,我們的心安住於空性的時間越來越長。直到有一天不論是入定或是出定,對所有一切有為法的認知都能夠停留在法性的境界。觀一切都自在的時候,就是佛。

  佛,覺悟了法性,但對於空的境界,不會只住於空的覺受上,還有色身存在。也就是說,佛除了自利法身之外,利他的報身和化身,也以遊戲的方式同時自在顯現。

  為什麼會有這些顯現呢?這都是為了調伏、利益沒有理解究竟法性的眾生啊。因為慈悲他們,所以佛陀將勝義以世俗的顯現來度化眾生

  比如,偉大的釋迦牟尼佛,為利益廣大的有情眾生,應化示現於世間他是具足遍知一切之智慧和廣大慈悲的佛,我們要增長慈悲智慧就必須要學他。

  對於實修行者而言,決不能曲解「萬法唯心造,一切皆為空」。認為善惡本無存,而輕視因果,放縱身心

  雖然在勝義的本智空性中,沒有因果而言。但還是凡夫俗子的我們,被貪嗔痴慢疑等五毒煩惱包圍侵害。仍然會顯現一切事物因果當然也會顯現。

  偉大的蓮師曾告訴弟子「是故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無論有多高的實相見解,在身口意上必須極善護之,謹慎入微。一切惡,哪怕一點小小的惡,都不要去造作。一切善,哪怕一點小小的善,都要想方設法去行持。

  有人曾問帕單巴仁波切,如果一個人已經證悟了空性,他造作了惡業是有害還是無害呢? 帕單巴仁波切回答道:「真正證悟空之人,是不會造罪業的。因為證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時存在的。」

  因此,所謂的修持正法,取捨因果極其重要。見解和行為要同步一致,絕不能口是心非,願行不一。如果是這樣,就會悖離正法之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