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強調四外加行,因為若是沒有修好四外加行,不能產生出離心。若是沒有出離心的基礎,不能超出三界,也不能擺脫輪回的痛苦;若是沒有出離心的基礎,沒有出離心的攝持,無論我們所修的法再高,在表面上再精進,也不會有任何成就。
我為什麼經常強調這些,為什麼這次也是不止一次地、反覆地強調這些呢?因為這個問題很突出,也很普遍,尤其是在內地。有很多人儘管也在學法修行,但是因為都沒有真正地學修這些最基礎的法,所以始終沒有得到修法的利益,導致很多人開始懷疑佛法,開始灰心退步了。原因就是不明理,修法沒有次第。
所以,大家一定要思維、觀察,一定要抓住這個最突出的問題,解決這個最重要的問題。我們要仔細思維觀察:在自己的相續中有沒有產生出離心?自己雖然也在學佛、修行,但是有沒有按佛理、按次第學修?有沒有明白、掌握這些最基本的道理?這很重要。
「出離心生起之量。」「之量」就是衡量,就是怎麼衡量在相續中是否產生出離心。我們都知道首先要修出離心,都知道如果沒有出離心的基礎與攝持而盲修瞎煉的危害,我們也知道修出離心的方法。但是,怎麼衡量在自己的相續中是否產生出離心呢?
宗喀巴大師在這裡講,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衡量:一個是從輪回的角度,對世間法,對世間的安樂、名聞利養——名譽、聲望、財富、地位等人天的福報,對自己的家人、兒女、親朋好友,有沒有貪戀、貪著之心?若是沒有這些貪心,可以算是有出離心。另外一個,從佛法的角度,就是有沒有真心實意地追求解脫。
「剎那不生羨慕心」。對世間法,對世間的福報,對人天的安樂,沒有絲毫的貪戀之心、羨慕之心、慾望之心,日日夜夜都在追求解脫,尋求解脫。
「爾時已生出離心」,到這個時候才算是有出離心,才可以說是在相續中產生了出離心。這兩個條件:一個是對世間法、對人天的安樂沒有絲毫的貪戀之心;第二個是日日夜夜、時時刻刻尋求解脫。這兩個條件都具足了,才算有出離心了。這是衡量自己的相續中是否有出離心最標准、最明確的方法。
-----摘自《三主要道論》講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