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失望之見的意義,遠大於希望之幻

  對於佛法修行過程中,從無數次的探討,成苦之因及無可撼動的輪迴之苦的本質,以及舉一反三的闡述各種可以切實剝離成苦之道的實踐之法。從外圍的層層圍繞去冗述,其實質性的根本,及問題所在,還在於徹底的粉碎及瓦解,以「我」的角度去二元分別及分別之後所建立的有如「空中樓閣」般的希望。

  但是,在最初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希望是有必要的。這個相對性的希望的認可,可以理解為一種,給予我們大家面對輪迴之苦感到失望至極的暫時信心在這個建立希望的過程中,我們說,輪迴之苦是可以被解脫的。而且我們都有這個能力去一步步的依靠實踐進而見證。那麼涅槃或是成佛目標就被既定了。這就是渡河到彼岸,需要有切實渡河的工具,及切實的彼岸一樣,這樣才能成立,從此岸到彼岸說法

  慢慢的,我們發現,在大家遵循一系列的修行之法之後,看似理解了很多的離苦之理,也花時間和經歷去遵循了可行之道。突然,嚴重的問題出現了,未修行之前所面對的問題,在修行之後可能容易被解決或是從內心中去降服。但是,修行越久,所謂修行者的「職業病」又出現了。這種自滿的修行姿態,出現的比未了解佛法修行之道前的世俗心,還要誇張。問題在哪裡?就在於,我們在所有的過程中,把佛法建立給我們的暫時希望,當成了一種征服某種困難之後,可以自傲「榮譽認證」。以為自己有了資歷,以為自己有了境界,以為自己有了數量累積的資本,以為自己圓滿了很多殊勝的「灌頂」,以為自己有非常多殊勝緣分可以親近很多著名的高僧大德等等,這般的以為下去,那麼抱歉的說,大家真的不太理解佛法到底是什麼!

  佛法真正讓大家離苦的根本在於,徹底的分解任何二元分別的概念當我們心目中有所樹立一個概念時,佛法教授會從這個所立面,去破除它的任何成立可能性。破和立,就是給予希望再摧毀希望,失望至極又給予希望這樣的來回翻轉。就像我們還是凡夫心時,被無盡的痛苦煩惱習氣所困擾,那麼佛法的角度,在我對於凡夫心的失望之時,建立一個可以成佛之心的允諾,於是我們看見了希望,慢慢去探索,慢慢去履行;但是到了某種程度上,我們開始為似乎已經脫離凡夫心而自滿和等級劃分時,佛法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這就是破除我們可能樹立傲慢姿態的時候,接著我們可能又會感覺修行之道遙不可及,想要中途放棄時,那麼新的鼓勵和希望又來了。於是我們又了解到,菩薩成就的不同層級和成佛境界的描述,接著我們又開始建立了新的希望,慢慢的又出現了階段性的傲慢,之後佛法又會給我們再一次破除內心有所立,有所成的過程,於是這樣反覆的磨合、反覆的切磋。

  在修行之路上,帶著希望前行是有必要的,但是把希望當目標,從而演變成,放大了本來需要漸漸瓦解的自我執著,以此所生傲慢之心時,那所有的努力過程仍是建立在不想失望的對立面上,這依然是分別心的作用。真正的離苦,真正的無有煩惱,是徹底的瓦解二元分別。因為只要有分別念,都是建立在「我」的角度。只要有因「我」而生執著,因「我"而產生的循環分別,那麼我們仍然會感覺「步履艱辛」。所以,很多時候,帶著失望之見的好處是,並不會讓我們把所有的動機都建立在希望之幻上,那麼總是要有所想、有所成、有所希望的傲慢傾向也不會被更為放大化。失望之見也會讓我們在心有所立時,可以接受也會有所破的變通意義佛法修行的一切根本,從究竟上是無任何所立,和所破的。因為一切的能立和所立,都不是究竟的佛法意義所表達。當然,理應頓悟,事需漸修。所以,見地的樹立,也仍需和切實的修行相輔相成而並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