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誠長老:心念雖難控制但並非不能控制

  寺廟里常有專門組織茶湯會,用來招待施主香客,這種活動被稱為「普茶」,就是讓大家都來喝茶的意思。當然了,大家專程來寺廟里飲茶,不是因為寺廟的茶特別好喝,而是為了借廟裡邊的清靜環境,借飲茶一事,讓自己清心、靜心,領會禪的真意。

  歸根結底,吃茶啟發我們參悟禪境的一種機緣宋代的圓悟克勤禪師曾經提出一個概念,叫「茶禪一味」。品茶與參禪這兩件事,滋味、意味很接近哪。你們看,一個「茶」字,上面是「草」,中間是「人」,下面是「木」,既包含了大自然的「草木」之靈氣,也包含了「人」對它的認識和品鑒。從色、形、味到觀、聞、品,從用水的講究到茶具的選擇,從茶藝到茶禮,再到茶道、茶文化,「茶」可謂包羅萬象,涵蓋了所有,就像禪的境界一樣。

  在2000年正月初一的一次普茶會上,曾借吃茶一事向眾人開示參禪之道:「我們今天以這種機緣在這里吃茶、吃餅,會得這意思不呢?會得就好!會不得,就得參這吃茶的是誰?吃餅的是誰?就這樣參下去。」

  吃茶時參禪,就是去品味、領悟茶里的乾坤,在喝茶的當下去品,啟發自己念念在心地上用功夫,時時刻刻用心參究。我們平日里修行就是這樣,不只是在念佛的時候參念佛的是誰,走路時也可以參走路的是誰,吃餅時可以參吃餅的是誰,吃茶時可以參吃茶的是誰等等。念念在道上,時時刻刻處處都是話頭,都可以參,這就是舉辦普茶會的本意。

  這些話大家可能沒辦法立刻理解。其實參禪是什麼呢,不妨把它想得簡單一點,只要這一剎那靜下來了,心定了,那麼在這一剎那,就已經無限接近了禪道。

  平時在廣濟寺,每有居士來訪,急匆匆地要向我傾訴煩惱或請求開示,我都請他們先坐下喝茶。常常是,坐下來端起茶杯以後,大家的言談語氣就會和緩許多,原本在他們心裡像天一樣大的煩惱這個時候再講出來,也不會顯得那樣嚴重。我們根本就不要去深山老林里尋找自我,追求安寧,佛告訴你一切在心,心定了就是禪。

  2007年正月初二,在洗心禪寺丈室,有一長沙居士來問:「念佛妄想怎麼辦?」我就反問他:「妄想從哪裡來?」居士回答:「念頭中來。」我又問:「念頭從哪裡來?」居士答:「從心裡來。」我繼續問:「心在哪裡?」居士頓時不知所措。

  心在哪裡,你當下去觀照,心就存在於觀照的這一刻;當下制服了心念,心就能安定。昔日禪宗二祖慧可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誠心,揮刀斷臂,拜達摩為師他對達摩祖師說道:「請老師為我安心。」達摩當即說:「把心拿來。」慧可說:「弟子無法找到。」達摩說:「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經幫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嗎?」慧可這才恍然大悟

  「心」並非拿在手上的實物,無法「拿來」、「找到」。「安心」也並非是安住胸中這顆「心」,而是安住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念頭我說的「心定」,其實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大家可以借任何事情、在任何時機下獲得身心安定,只要能夠把時刻向外追求的眼光真正收回來,用心去創造、感受內在的和平

  具體來講,心如安定?

  首先,不輕易動心起念。心念雖難受控制,但並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這顆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緩思考,少欲少求,念頭就不至於滿天飛。

  然後,是觀想。所謂觀想,就是找一個物體,比方說一個小小的佛像,將它放在眼前觀看,然後將腦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佛像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經常訓練觀想,讓心靈入定,就能有效驅除雜念

  還有一點,要學會平衡情緒過分快樂喜悅過分痛苦煩惱,這都會影響心靈安定,所以說要平衡好,無論快樂還是痛苦,都別太過頭。

  內在的狀態調理好了生活自然能夠進入一種良性的循環當中。要是心是亂的,那麼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因為你沒有把握好自己,不能夠明確自己在世間所處的位置,而且你也沒有處理好身心內外的關係,這樣一來,越是努力向外追求,失敗就越多。而一個時時心安氣閑的人,他一定能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下遊刃有餘,環境和遭遇的變化不能動搖他,自身的得失成敗也無法左右他,因為他的內在有安定力量

  本文內容摘自一誠法師著作平常心:簡約是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