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佛法的修學體系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講的內容非常多,這些內容可以歸納成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乘」是交通工具,這是一種比喻對於歡喜做人的,佛教受持五戒五戒把他送到人道對於歡喜生天的,佛教他修十善十善把他運送到天道對於歡喜成為阿羅漢的,佛教四諦法門解脫生死輪迴這是聲聞乘。對於歡喜成為辟支佛的,佛教十二因緣法門,不僅斷了粗重煩惱,連煩惱習氣也沒有了,這是緣覺乘。對於歡喜成佛的,佛教導他修六度萬行的法門,廣度眾生圓滿菩提這是菩薩乘。

  以下,我們用「凈業三福」來簡單介紹五乘佛法基礎。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為韋提希夫人說,這三福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三世諸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諸佛修行證果,都要以這三福做基礎

  我們先看第一福,有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句「孝養父母」。佛經印度梵文翻到中國中國文字非常特殊,而且含義非常深,是一種智能圖案。這個「孝」字是會意,我們要體會這個字意義。它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這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的,是一個,不是兩個。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的時間和空間,就是佛法里所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換句話說,整個宇宙是一個「孝」字。所以,什麼人能夠把孝做到圓圓滿滿?給諸位說,只有成佛;如果不成佛,這個「孝」字怎麼做也做不圓滿

  所以孝親不但是奉養父母,戒經裡面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孝順父母這種孝心發揚光大,盡虛空法界是一個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是以孝道基礎,沒有孝道就談不上師道了。孝順父母人就尊敬師長;假如他不尊敬師長,不聽老師的話,不好好的學,父母就憂心、就操心了,這就是不孝兄弟一定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憂慮,這也是不孝。他一定做事情認真負責,一定奉公守法,為什麼?不使父母擔憂,不使父母牽掛。所以孝道確確實實是性德的究竟圓滿佛教給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

  要尊敬老師。佛是我們最早的老師,三千年前開端的老師,連這位久遠老師都尊重、都念念不忘,對眼前的老師哪有不尊重的道理!所以我們供佛像是返本報始,是報恩的意思,這是一定要知道,而不把他當作神明看待。這是為什麼佛弟子供佛像,它有非常深的教育意義在其中,讓我們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到孝敬,孝親尊師。

  《地藏經》是佛教里的孝經,佛在《地藏經上講大圓滿之後,接著就講慈悲;此處凈業三福,在講孝親尊師之後,接著也是講慈悲。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慈悲是非常重要的一門科目。孝敬擴大就是慈悲

  慈悲為什麼頭一個「不殺」?一切惡業當中,殺生這個惡業最重。為什麼?一切有生命眾生,沒有一個不是貪生怕死。今天你殺牠,牠會懷恨在心:你殺我,我來生一定還要殺你。這樣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仇恨愈積愈深,這是最可怕的。所以講到慈悲慈悲包括的面是無限的深廣,所以佛特別提出這一樁事。換句話說,殺生就是不敬老師,因為老師教我們五戒,根本戒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我們今天還殺生,哪裡是聽老師的話!這就是不敬老師不敬老師也就不孝父母父母希望我們聽老師的話,依照老師的教訓去奉行,但是今天不聽老師的話了。所以這一殺生,不但慈悲心失去了,而且孝敬統統沒有了。所以這個意義很深很深!

  後面一條是「修十善業」,十善業是世間善法的標准。佛告訴我們,能夠修這十種善業,決定不墮三惡道。上品十善就能夠生天;如果再加上禪定、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他就生到更高層的天上,很高的像色界天、無色界天。

  十善可以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身業有三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對在家同修們說的,如果是出家就要改成不淫慾把它斷得乾淨)。

  講到邪淫眾生流轉在三界當中(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果淫心沒有降伏,他的善修得再高,也只能生在欲界天。欲界有六層,愈往上面,情慾愈淡。由此可知,真正修禪得禪定的人,定功把淫的念頭統統伏住了,決定不起現行,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統統沒有了;雖然根沒斷,他有禪定功夫這一念頭不會生起來,不會起現行,這才有資格生初禪天以上。

  講到不偷盜,偷盜是不與而取。我們今天投機取巧想漏一點稅,漏稅就是偷盜,是偷國家的,罪犯得更重。我偷一個人的,將來還一個人的債;我偷這個國家的,將來這個國家這么多的老百姓人人都是我的債主,這還得了?還不清!所以真正學佛的人一定是奉公守法,決定不敢投機取巧。所以不犯盜戒、不犯淫戒、不犯殺戒這叫身三業。

  口業有四種,口業是指所說言語,有四種善法。第一個是不妄語妄語是存心欺騙他人,也就是不誠實。第二種是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在甲面前說「乙說你的不是」,在乙面前說「甲說你的不是」,這是斗亂兩頭,挑撥是非,無論是有意或是無意的。我們這個社會很多人都不是有意的,無意當中他會挑撥是非就像有時候傳話愈傳愈訛,把意思傳達錯誤。本來人家沒有這個意思,他在這說話,這里添一點,那裡添一點,加油添醋,就把人家的意思全弄顛倒了,所以這是很大的過失!小者叫兩個人不和,大者使兩個國家打仗,這個過失很重,決定不能夠疏忽。第三個是不惡口。惡口是說話沒有分寸、沒有禮貌,很粗魯,使人聽了之後很難受。第四種叫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說得非常好聽,可是用意不善。譬如現在社會上許多電影,許多歌舞音樂,聽起來很好聽,看起來也不惡,它教人什麼?都是教人造殺盜淫妄,這一類統統屬於綺語。口要離這四種惡業,口業就善了。

  第三意業,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念頭裡面歸納為三大類:不貪、不瞋、不痴。貪是講貪愛,包括吝嗇,所以常講「慳貪」。我們對自己沒有的,拚命在希求,希望得到,這是貪心;對於已經有的放不下、捨不得,不肯幫助別人,這叫吝嗇,這也是貪心。貪是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所以佛教給我布施布施就是把貪心舍掉。有一學佛的老同修,對世間法的名聞利養他不貪了,這很難得,可是他佛法,這也想學、那也想學,諸位想想,他的貪心並沒有斷。佛叫我們斷貪心,不是叫我們換貪的對象。從前貪世間法,現在貪佛法,還是貪心貪心還存在,這是錯誤的。所以對佛法世間法,統統不能貪愛。

  其次是不瞋恚。實在講,為什麼會瞋恚?貪不到就瞋恚;如果貪到了,他就不起瞋恚心了。瞋恚是很大的煩惱。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慳貪是餓鬼的業因,人死了為什麼會變餓鬼?貪心沒斷;為什麼會墮地獄?瞋恚沒斷;為什麼會變畜生?愚痴什麼叫愚痴?世法、佛法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惡,他辨別不清楚,沒有能力,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這是愚痴。並不是他有意這樣,他是無意的;為什麼無意?愚痴,沒有智慧。所以三毒煩惱,是我們真如本性里最嚴重的障礙佛法的修學應該從哪裡修?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心有貪瞋痴,有貪瞋痴就是錯誤的,必須把它修正過來。所以從心改起,就是從根本修。身三、口四、意三,合起來叫十善業。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統統都能夠做到,這才算是世間善人世間法裡面講善男子、善女人必須要符合這個標准。但是佛在經典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樣還不夠,因為那個標准比這個還高。可見得這是個最低的標准,但是已經不容易做到了。

  三福第二福有三句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說的是二乘福,二乘就是聲聞和緣覺,也就小乘佛法。我們知道,大乘是以小乘佛法基礎。今天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小乘經不學了;這就好像蓋大樓,地基不要了第一層也不要了就想從第二層蓋起,這是空中樓閣,所以怎麼蓋都蓋不成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一代,沒有見到真正的佛法人才出現。不像過去,代代都有高僧大德都有真正修學的在家居士出現,這一代卻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就是大家把基礎疏忽掉了

  小乘建立在人天基礎上,就是建立在前面這個基礎上,前面講的孝親、尊師、慈心、修十善業,要建立在這基礎上,由這個基礎才真正能夠入佛門。有了學佛條件這一佛門就要先拜老師,受三皈依。三皈依是非常隆重、非常嚴肅的,是一樁大事,不是小事這是我們正式要拜釋迦牟尼佛作老師這一生依照老師的教訓來修學、來修行正式老師老師一定要把學佛的指導原則給你。從今天之後我要修行修行要有一個標准,把這個標准傳授給你,這個標准就是修正行為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叫傳授三皈。

  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古時候講三皈,大家都懂,不會錯解意思。佛教傳的年代久了,傳到現在,我們一聽佛法僧,就把意思解錯了。想到皈依就想佛像,我皈依這個佛像這是大錯特錯!想到皈依就想經典,想到皈依就想出家人,統統把意思錯解了。在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大概就曉得這種情況,怕後人對三皈誤解,所以他老人家傳授三皈時候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大家一聽,這不至於誤會。然後他給大家解釋,「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法就是正知正見;「僧者凈也」,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所以我們修行主要的依據,就是要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凈,這叫自性三寶這是真正的皈依處,而不皈依某一個人。

  先說皈依佛。「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從久遠劫以來,在六道輪迴,實在講是無依無靠,這是非常非常的可憐!這也是因為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沒有遇到一個好老師緣故。今天遇到好老師老師教導我們,你要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什麼?依靠自性覺,你的自性本來覺。所以皈依佛,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凈土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凈土」。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釋迦牟尼佛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統統是自性佛。所以我們皈依的是自性佛,就是自性覺,佛就是覺的意思。從今天起,我要而不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我都要覺悟,決定不能迷惑。覺而不迷,就是真正的皈依了。如果皈依了佛,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顛三倒四,你就還沒有回頭,也沒有依靠,那麼你的皈依是有名無實,是得不到護法神的保佑、得不到感應的。所以一定要認清楚,要皈依自性覺。

  第二皈依法。「法」是對於宇宙人生看法想法完全與事實真相符合。這也是正確思想正確見解,在佛經裡面講「正知正見」,或者講「佛知佛見」,佛知佛見就是正知正見這是法,這是自性法寶,不是從外面來的。皈依,皈是從我們錯誤想法錯誤看法回過頭來,要依靠自性的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所以法是自性知見,不是跟著別人走。所以佛之偉大、佛之令人敬佩,佛沒有牽著我鼻子走,佛完全叫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獨立的人,這是他值得我們尊敬之處

  「僧」是清凈的意思,六根清凈。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面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凡夫接觸都會被外面境界感染,怎麼感染?染上貪瞋痴慢。見到順自己意思的就起了貪心,貪就是染污;不順自己意思,起了瞋恚心,被瞋恚染污。所以諸位要知道,五欲七情統統是染污,這都是心地染污。佛告訴我們自性本來是清凈的,沒有染污。現在要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來,依自己的清凈心,這叫皈依僧。

  三皈總結起來說,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凈而不染。佛教我們修學這三大要領,就是三個標准,修正我們的行為。這三個標准就是覺、正、凈,就是自性三寶,是每一個人都具足的。時時刻刻要想到覺、正、凈,要用覺、正、凈來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樣你就是真正皈依了。

  第二句教給我們要持戒,「具足眾戒」。「眾」是眾多,眾多的戒條裡面,最重要的是五戒五戒佛家的根本大戒。能夠持守五戒,下輩子就能保住人身。底下一句講「不犯威儀」,威儀禮貌、禮節。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應該守一些規矩禮貌這是屬於威儀

  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也就是五乘佛法當中的菩薩乘。大乘福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第一句叫「發菩提心」。我們是大乘佛教,所以「發菩提心」常常掛在口邊上,「你要發心」,都勸人發心。到底發什麼心?什麼叫菩提心?很少人知道。「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的心,真實不迷的心。覺悟什麼?覺悟人生真正是苦。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人間三苦、八苦統統具足,這不能跟諸位細講,細講兩個鐘點也講不完。真正把三界真相搞清楚了,你這覺悟覺悟之後,我們要離苦得樂。怎麼離苦?一定要超越三界;怎麼超越三界?依照佛的方法真正修行。這才叫真發菩提心,真正覺悟。

  另外,佛給我們講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說明。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願標准來看,就很容易明了。菩薩的心是普度一切眾生。不但知道自己苦,要度自己,要度自己的家人,要度自己的親戚朋友,還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平等普度,這是菩提心,這是四願裡面的第一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實際上四願就是這一願,後來三願是為了完成這一願的。我要想眾生,如果度自己都度不了,你能度什麼眾生!那麼要度眾生,應該怎麼修法?要先斷煩惱,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就是修行的一個次第,不能不知道。先斷煩惱,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末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煩惱斷盡,法門圓滿,無量無邊法門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圓滿這叫成佛道。

  第二句「深信因果」。我早年剛剛念《觀無量壽佛經》時,念到這一句就起了疑惑:三福第三條是菩薩修的,菩薩不相信因果嗎?後來念《華嚴經念到「十地品」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地方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一因果實在講,許許多多的菩薩都還不知道,所以佛在此地勸他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文殊普賢、善財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相信這一句。所以讀《華嚴經》、講《華嚴經》,才把這一句搞通了,原來這一句搞不通。可見得,這實在是不容易!

  第三句「讀誦大乘」。菩薩學佛,不能一天不讀大乘經。讀經,諸位一定要記住,經不是念給佛聽的,讀經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訓;像我們念《無量壽經》,就等於阿彌陀佛在面前教導我們。他所講的一切道理使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它裡面有很多教訓,教導我們在這世間或者是菩薩道的時候,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方式來做;換句話說,一切教訓,都要把它做到,那麼讀經就有利益

  以上十句都是自利的,都是自己修行,只有最後一句佛教導我們,把佛法廣泛的介紹給大眾。後面一句「勸進行者」,要勸別人學佛,要幫助別人精進這就是菩薩度化眾生

  所以凡是大乘經上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就是這樣的條件,從「孝養父母」到「勸進行者」統統做到了,這才是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得那個標准不一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