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仁波切:精進,進即喜於善

  精進的本質,就是《入菩薩行論》所說的「進即喜於善」。進,是指精進;喜於善,是指喜歡善法而且堅持不懈的行持。喜歡行持善法,就是精進;相反的,對不善的世俗瑣事很有興趣,就是懈怠

  精進波羅密分為三種:披甲精進、加行精進、不厭足精進

  《現觀庄嚴》中:大乘佛子目標有「三大」——斷大、證大、心大。斷大,指所斷圓滿,應斷的障礙已經完全斷除;證大,指所證圓滿,應證的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已經完全證悟;心大,指大悲圓滿。這三種精進,都可以對治懈怠都是增上智慧的助伴。一個人如果不精進懈怠就會遮蔽他的善心,痴暗就會遮障他的智慧光明

  一、披甲精進

  披甲精進就像戰士上戰場,必須披上盔甲一樣。我們知道,諸佛菩薩以及高僧大德們,比如釋迦牟尼佛、蓮花大師、龍欽巴大師、密勒日巴尊者、龍樹菩薩、吉美林巴大師等等,他們為了佛法,付出無比的艱辛和精進,這都是啟發我們修行動力。我們發願:所有佛菩薩大成就者,在過去無數大劫中是如何修行六度萬行,圓滿斷證功德,我要學他們的精神,依照他們的方式,在每一剎那修行,這種心願就是披甲精進

  二、加行精進

  這裡的「加行」,意思是不離開。加行精進是指在沒有證得佛果之前,身口意三門必須時時不離開善法,精進不懈的修學六度關鍵在於實踐。此外,對於知識和他開示正法,要從內心深處生起恭敬喜悅

  學佛的人,如果只停留在理論,不願意老實修行,是沒有意義的。很多人偶而會提醒自己不能再懈怠,心想:「好吧!該用功了!今天先修這個法,修完再修那個法!」可是接著又想:「今天已經修很多了,明天再說吧!」過了明天,又等後天,慢慢就不修了。懈怠心一產生,就會習慣修行往後延宕。一個月兩個月,甚至過了一年、兩年,再回頭一看,怎麼什麼都沒有修?那時會被自己的懈怠嚇到。一個人被懈怠懶惰所控制,生命就白白浪費了。

  要知道,我們就像即將被宰殺的牲畜一樣,因緣一到就會離開人世,誰都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亡?不知道過了今天,還有沒有明天?過了明天,還有沒有後天?這不是嚇唬人,生命的確如此無常

  如果希望忙完所有事情再來修行,根本就不可能開始,因為世間瑣事永遠不會自動結束。所以,除非是不斷提醒鞭策自己,否則就會一輩子都忙於世事,直到離開人世。偉大的龍欽巴大師講過:「世間瑣事亦無盡時,何時放下即盡乃規律所作所為如兒戲,做無終了放則了。」意思是,世間瑣事沒有終了的時候,今天做了,明天還有,明天做了,後天還要繼續,拚死拼活做下去,直到雙腳一伸時,也不會結束。只有下定決心放下時,就是結束的時刻。就像小朋友玩耍,如果沒人阻止,會一直玩下去,只有讓他放下玩具,遊戲才會結束。

  我們要趁現在一條件具足時,趕快修行。這種急迫感,應該像美女的長髮著火,想迅速撲滅,或像膽小者的懷里,突然出現一條蛇,會急於把蛇趕走。所以,一旦生起行持善法的念頭時,就要把握住,警惕自己無常會隨時來臨,應該放下世間瑣事努力精進修持六度利益眾生。否則,就枉費了珍貴的暇滿人身。

  能以無常警惕自己,一分一秒都不空過地修持正法,就是加行精進

  三、無厭足精進

  無厭足精進,是對於行持善法,不能懷有滿足感,在沒有獲證佛果之前,長久發起勇猛精進,重點就是持之以恆。修行,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不是偶發性的精進。想出離輪回,成就佛果,只靠一點點的努力是不夠的,修行也不只是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的事。就像世人財物權勢、贊美常常感到不滿足,總是希望越多越好;如果我們把這種不滿足,運用在修行上,那就對了。我們要保持永不滿足的精進,直到成佛為止。

  所以,不論閉關專修,或平日持咒念佛有一成就時,不要因此而滿足,要活到老,學到老,永無止盡地修行很多人念經、持咒觀想,或行善布施,過一段時間會感到疲倦,這時就要策勵自己,提醒自己學佛修行目的,這樣很快就會克服倦怠感,繼續努力精進

  很多人懷著虔誠出家出家五、六年之間,修得還不錯,十年下來,卻不知道自己在修什麼。當初只是認為出家很好,卻沒經過透徹的考量,不知道出家意義目的,就剃度出家出家後,每天重復念誦經文,卻不知道涵義,過了一段時間,會漸漸麻木。

  人一麻木,就心生厭倦。而且,寺廟雜事又多,如果沒有從中體驗佛法的偉大和修行的法喜,慢慢就會退失信心,連當初出家目的都忘記了,這是很可悲,也很可怕的。

  古代的高僧大德,以餓牛吃草來比喻精進:「修行佛法要像飢餓的牛,嘴裡吃著草,眼睛還看看四周,尋找下一口的草在哪裡。」修行就是這樣,修好這部分,要再繼續修下一部分,這樣就會持續向前。當然,不能在念經的同時,想下一步要念什麼經,那就表示心在散亂,沒有定力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