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法師:俗話說得好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些不開悟的人都是聰明人

  禪家大別來說,一種是觀心,一種是參話頭,也是把心制在一處;教下裡面,天台止觀還是繫心在一處;華嚴宗的修學法,它是作法界觀,還是屬於止觀的一種。這個開頭都是心意識,心意識是要用一個階段,用一個階段之後第六意識它不妄動,也就妄念少了,心逐漸清凈然後再把它舍掉,舍識用根。舍識用根絕對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這一點諸位必須要明了,現在哪能做得到?你在佛門用上十年、二十年功夫,然後你再修舍識用根,上上乘的根性,那就簡單!你要不信你就是拿《六祖壇經》來說,「參請機緣」那一章裡面,十三位善知識哪個人不是用心意識?到六祖那個地方,六祖給他一點破,心意識一放下就證入,境界就提升。他要是沒有前面那一段功夫,碰到六祖,六祖怎麼說也是枉然,這叫根熟。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遍,三千遍十年,一天念一遍,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天,幹了十年,十年都是心意在那裡念,所以被《法華》轉,不能轉《法華》。到六祖那裡被他一語點破,統統放下,一下證入了。

  我們這些人不要說碰到六祖,碰到釋迦牟尼佛、碰到毗盧遮那佛也沒辦法,也點不通、也沒法子,所以這一點希望我們要特別的留意,要去體會。現在我們所修,修攝心一處,就是收你第六意識的心,不可以好高騖遠,一步登天是登不上去的;逐步的來修學,按部就班、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來修。持律法師,你們看這一期《會訊》裡面,我們把這篇文選出來供養給諸位。那個人就笨到那個樣子他有他的可愛之處、有他可取之處,他用上二十年功夫開悟了。這個人,道源老和尚他們都見過,聽他講過經,講得真好,開了的人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你們自己如果說笨,大概還沒有笨到持律法師那個樣子,那樣的人都會成就,可見得哪個不能成就!就怕你用功得法,那你就沒有成就用功得法沒有不成就的。所以頭一個是什麼?學老實,凡是不成就的全都是老實天台家的教學,教你出去講經說法,給諸位說,完全背註解,他上台講什麼經?背註解。決定不準你自己加一點意思,除非你開悟。不開悟決定不容許加一絲毫意思在里頭,所以他能開悟。真的,俗話說得好,「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些不開悟的人都是聰明人。開悟的人都是聰明都是老實人,循規蹈矩,決定不敢胡作妄為。

  你們今天學經,哪個人能辦得到?如果叫你學一部經,學圓瑛法師註解把它統統背過,上台的時候完全照註解念出來,你們覺得「這有什麼意思?枯燥無味」。好,你不枯燥無味,不枯燥無味,一生沒有開悟的指望;人家那個枯燥無味,他搞個十年、二十年,最後味道就出來。你曉得為什麼?他心是定的。剛才講制心一處,他心是定的;你自己要是研究這個怎麼講、我要怎麼發揮,你心是亂的。你心到處在攀緣,你心沒有辦法在一處,你們想想誰聰明?不知道這個原理,不知道祖師用心之苦。過去海仁老和尚香港,他前幾年圓寂了,香港稱他作首楞嚴王,他一生就講一部經《楞嚴經》,完全是背註解跟他學經的人也是背註解,他大概只有五、六個學生都不錯,根底打得深。這種教學看起來好像是笨,其笨無比,他對於開悟對於攝心、定慧,那真是有妙不可言的功夫。現在人頭腦再靈活、再靈巧,總是向外攀緣表面上看、往近處看好像好看得不得了;遠處看,吃大虧,比不上人家。我們仔細看看《高僧傳》,看看古來這些出家在家他們那些成就,你從這個角度去看,才了解他為什麼會成就。再看看我們現前這一代,在家出家這麼多年的苦修,為什麼不成就?兩個一比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為什麼成就、我們為什麼不成就?他們的成就,循規蹈矩;我們的不成就,好高騖遠。

  不知道那無可奈何,知道了就要改,改過自新,知道了就要改。從今天起改,不遲,縱然花二十年時間,還是值得。縱然你是三十歲的人,花二十年時間,五十幾歲開悟不算遲,悟了之後正好度眾生;換句話說,那個時候佛法正是要興旺起來的時候。這就是說智慧神通、德能,都是自性里頭本來具足的,『何關法分別』。意識是法塵分別之性,神通是曠劫宿因之力,與法塵分別之性了無關涉;換句話說,不是法分別而現前。所以菩薩在此地講「神通本宿因,何關法分別」。『念緣非離物』,念念攀緣,第六意識攀緣,譬如我們念一句彌陀佛,念念就攀緣佛號;禪宗話頭,念念攀緣話頭。他要是舍掉攀緣那就是用六根根性,就不是用第六意識。這個攀緣的心當然離不開法塵,這個「物」就當作法塵講,這個辦法不能見性這是真的。這個辦法可以制心一處,到制心一處再把這個辦法舍掉就見性那就是入了初住,大乘初心

  摘自 楞嚴經(第一三二集)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132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