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輕而易舉積累大福報的訣竅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菩提心!

  如今在學佛的人群中存在兩種情況有些人佛法信心非常虔誠,但由於沒有接受過佛法的教育,雖然辛辛苦苦地做了一些善事,但往往都流於形象上,沒有得到很大的功德;而有些人雖然學佛多年,也懂一些佛法的理論,但目光一直盯著高深的大法,從來沒有踏踏實實地積資凈障。前者因為不懂佛法而不知道如何行持,後者雖然懂一些佛法

  但因為見解偏頗,也沒能實地行持。我們現在學的這部極樂願文大疏》對如何積資凈障講得非常具體,也引用了大量的教證和公案來說明積資凈障的重要性,可以兼治以上兩種人毛病這部論典中有許多藏傳佛教的竅訣,也宣說了顯密圓融之理。我相信學了這部法之後,以前對藏傳佛教不了解的人會有所了解,以前對密法有疑惑的人會遣除疑惑,有宿世善緣的人也會對密法產生信心

  從我個人來講,這次跟大家共同學習藏傳凈土法以來,內心有很大的收獲,我也願意與更多的人分享這些殊勝正法在一次典禮上,一位道友說:「每當我在享受佛法甘露時,就情不自禁想起那些處於迷茫中的同事。」我對這句話很有同感,現在我們自己懂了一點佛法,但許多與我們有緣的眾生還在渾渾噩噩中度日,為了讓這些人得到正法利益,我們應該發大心,廣泛地弘揚佛法

  為了讓大家得到佛法利益,我們為大家提供了良好的順緣。我講完課之後,發心人員整理出《講記》,當一本本《講記》發到手中時,不知道你們有什麼感覺。有些善根深厚的人得到法本時非常高興;而有些善根淺薄的人恰恰相反,得到法本時沒什麼感覺,拿到工資時卻激動得手都在發抖。道友們應該觀察自己對法本和錢財的反應,看自己屬於哪種人。

  得到法本後,不要從來都不看,應該反覆看,認真思維其中的道理,這才能有所收獲。佛法非常深奧,一個看似簡單公案也蘊含著甚深道理,其深度完全不同於世間法。也許大家有這樣的體會:世間的小說看了一遍後,基本上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以後再看也看不出什麼新意;而佛教道理完全不同,如果反反複復地看,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去年許多人學完了《入行論》,今年我們要求部分人重新學習,有些人正在進行第二次學習。最近有人向我反映說:這次學習的收獲比上一次還大,因為上一次學習時,自己沒有佛教基礎,許多道理聽起來懵懵懂懂的,而現在有了一定的基礎,學起來理解得更深入了。所以佛法非常深奧,僅僅學一遍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反覆深入學習。

  下面開始宣講正論。前面我們講了真實供養、意幻供養和自成供養,今天著重宣說要盡己所能供養三寶之理。

  每一個修行人都想積累廣大的資糧,怎樣才能積累廣大的資糧呢?如果能把握住幾個要點,則會輕而易舉地積累資糧。這些要點是:一、隨時隨地作上供下施;二、在傳法善知識前作供養;三、對僧眾共修的法會供養。以下我們分別宣說。

  首先,欲求廣積資糧者應當在一切時處精進供養。對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來說,見到任何悅意的對境時,都要將其供養彌陀佛,並發願自他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見到悅意的外境,如公園里的鮮花,藍天上的白雲,路邊的清泉,外出旅遊時能見到優美自然風景,到商場購物時能見到精美的商品……在見到種種悅意的外境時,道友們不要輕易放過,這其實是積累資糧的大好機會,大家應該馬上將其供養三寶。不僅無情法可以供養,甚至人也可供養,《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說,當見到俊男美女時,要作意將他們供養三寶。此外,當自己得到一件新東西時,也要首先供養三寶,然後自己再享用。

  比如得到一件新衣服時,先在空中甩一下,心裡想或者口中說供養三寶」,再觀想三寶衣服賜予自己使用。許多藏族都有這樣的習慣。前幾天我和幾個藏族人吃飯,一個人佩戴了一件精美的銀飾,另外兩個人見到後,馬上異口同聲地說:「真好看啊!供養三寶!」

  這裡講在見到悅意對境以及得到新東西都要供養三寶這是要大家養成隨時隨地供養習慣。一旦有了這樣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順便就能積累廣大的福德。有了廣大的福德,必然會出生世出世間的一切安樂。所以我們應恆時精勤供養三寶

  如果欲求世間安樂,應當精勤供養三寶。《地藏十輪經》雲:「三界安樂,皆由三寶生,故求安樂人,常供養三寶。」不信佛教的人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切安樂都是三寶帶來的?但不管他們怎麼想,以供養三寶而出生一切世間安樂這就如來所說真實語,也是無欺的世俗緣起

  欲求出世間安樂,也應精勤供養三寶有些人認為,只要有高深莫測的境界就會得到出世間解脫安樂,因此他們往往輕視供養三寶。其實這種好高騖遠的想法錯誤的。

  《前行備忘錄》中有一個比喻,「頭從高處系,頸從低處斷」,意思是如果只抓住身體最上端的頭,很可能身體從細細的脖子處斷掉,而沒有了身體的頭也沒有什麼用處。這比喻有些人一味希求像頭部一樣的正行法,但因為沒有積資凈障等前行法作為基礎,最終他們得不到任何實義。相反,如果從身體般的基礎法起步,不管修任何法都能成功,因此,欲求解脫者千萬不能輕視積資凈障等前行法。

  這些道理極其殊勝,我因此也非常感念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上師老人家通達了一切顯密佛法,並且以身作則去實踐這些道理,受他老人家言傳身教的影響,傳承弟子們對世俗和勝義的善根都很重視,真正做到了二資雙運。在當今時代,這樣的上師弟子都是非常罕見的。能值遇大恩上師,這確實是多生累劫的福報,每當我想這一點,內心是有不出歡喜。我並不是故意說一些溢美之辭,自己內心深處確實有這樣的感激之情

  下面講在傳法善知識前作供養

  我們在善知識求法時,不應兩手空空,什麼供養都沒有,這樣的求法是不合理的。雖然正法上師不需要財富,但如果自己明明有財富,卻捨不得供養,這會耗盡自己的福德。具有法相的善知識不會為財富而傳法,但為了不致耗盡自己的福報尤其是為了顯示佛法的珍貴,也為了表明對佛法的尊重,弟子應該慷慨供養

  《米拉日巴尊者傳》中有一則鄂巴喇嘛為求法而供養上師故事。鄂巴喇嘛是瑪爾巴上師弟子有一次,鄂巴供養了瑪爾巴上師大量財物後,對上師說:「上師啊!我的身口意都屬於您老人家。這次我把所有的財產都帶來了家裡只剩下一隻母山羊它是羊群的祖母,因為它實在太老,又是跛腳,所以才把它留下了。我把這些都供養上師

  請您賜予我殊勝的灌頂與口訣,特別是耳傳派的甚深口訣!」說完向上師頂禮。瑪爾巴上師笑著說:「哦,深遠殊勝的灌頂和口訣是金剛乘的捷徑,依靠此口訣不需要曠劫修行,此身就能成佛這是一切口訣中的特別口授,為上師空行所付囑。既然你要求法那隻羊雖然又老又跛,不拿來還不算全部供養,我的口訣還是不能傳給你,別的法我早已傳給你了!」鄂巴問:「如果我把這隻山羊供養了,您老人家肯傳法嗎?」

  瑪爾巴上師說:「只要你親自去拿來,我就傳!」於是鄂巴一個人跑回去,把老山羊背過來供養上師。他把所有的東西供養後,瑪爾巴尊者非常歡喜地說:「所謂秘密真言乘的學人,就是像你這樣的弟子。其實,一隻山羊對我有什麼用呢?但為了尊重法必須要這樣做。」接著瑪爾巴上師便賜予他殊勝的灌頂和口訣

  沒有信心的人會覺得,瑪爾巴上師貪心真大,弟子供養再多財產都不滿足,連一隻山羊不放過。其實根據密宗觀點,在依止上師時,弟子必須對上師清凈心,應當想到:上師的任何行為都有甚深的密意。但現在有些人分別念很重,

  總覺得上師的行為這也不對、那也不對,甚至上師一句話,他能挑出一百個毛病。這樣的惡心劣行會障礙相續產生覺受和證悟。其實上師本來沒有任何過失,是弟子的心、眼不清凈,才覺得上師過失這就像鏡面上若有垢障,鏡中顯現的面容也會清凈一樣。所以蓮花大士有這樣的教言:應當一心一意祈禱上師平時要以清凈心和慈悲心來修鍊妙力。

  這裡講應該對上師供養,但如果上師不願意接受供養弟子沒必要強迫上師接受。我曾見到這種情況有一弟子供養上師一百塊錢上師把錢推回去,對弟子說:「我不接收供養。」

  但弟子哀求道:「上師!您一定要接受。」又把錢塞到上師衣服里。上師把錢掏出來扔得遠遠的,弟子又把錢拾回來,跪在上師面前苦苦哀求。上師想離開,弟子一直擋著不放,一定要上師接受……為了一個供養,給上師增添了許多麻煩。其實,在這事情上,弟子應該隨順上師法王如意寶曾說,如果上師不願意接受錢財弟子沒必要供養這些有漏的財物,只要內心作意幻供養就可以了,這同樣可以積累資糧。

  按理來講,求法者本應對傳法者慷慨供養,但是在現實中,有些吝嗇者就是捨不得供養。這些人要好好想一想:死死抓著有漏的財物有什麼意義呢?有些人一輩子辛辛苦苦積累財富,但死亡來臨時,即使他財富多如須彌山,也沒有權利帶走芝麻許,只能兩手空空離開人間,隨著業風漂泊在中陰界。也許在那個時候,這些吝嗇鬼才會醒悟過來:人死後再多的財富也用不上,為什麼自己生前不用這些錢財供養呢?

  托爾斯泰有一篇小說,小說中講了一個地主土地故事。俄國有一個貪婪的地主,他用一生的時間和精力來購買土地,最後他的地盤極其遼闊,從地界的這邊到那邊需要騎上馬來丈量。當地有一個習俗,死者生前要選擇自己死後埋葬的地方。當這個地主快死時,他為自己選擇了一處墓地,在看到自己的墓地時,地主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他感慨地說道:「一個人其實只需要六尺長的土地就足夠了,這一土地就可以把自己放進去,但我卻把一輩子都浪費在多餘的土地上。」

  現在有些富人把錢存在銀行里,自己捨不得享用,也不願意貢獻社會他們的財富僅體現為存摺上的數字,此外無有任何實義。當他們離開人間的時候,一分錢也帶不走,一輩子積累的財富被認識和不認識的人瓜分一空。這些富人雖然暫時擁有廣大的財富,最終卻一無所有,用佛家的話來講,他們的財產就是不堅實的財產,最終必定會被劫奪。

  怎樣讓不堅實的財產成為堅實的財產呢?《法化談叢》中說,以前有位富商,他一直苦於無法保管自己的錢財,他想:若將錢財埋在地下,恐怕地鼠會偷走;若藏在森林中,恐怕猿猴會搬去;若藏在水裡,恐怕水中的動物移動;要是交給親人,恐怕他們揮霍無度……想來想去,還是自己隨身帶著保險,於是他將所有的財產兌換成黃金,天天纏在腰間。一次這個商人路過某地,見到街道中央擺著一個大缽,來往的行人都向缽中扔錢。富商問一個人:「這些人在幹什麼?」

  那個人說:「你不知道嗎?這是公共福田,舍一得百千萬億倍酬報,往後會受用不盡。佛在《寶積經》中說:『我不舍財,財將舍我,我今當舍,令作堅財。』這口大缽就是堅牢藏,金錢財物一入其中,五家不得共享[1],唯供養者獨自享有。」富商聽後歡喜雀躍,說道:「我得到寄託財物的好地方了!」就解開腰帶,將黃金放到缽中,又到寺院皈依三寶,眾比丘為他誦經懺罪,他心開意解,獲得了須陀洹果。這個商人通過供養三寶,把被五家共享的財產成了堅財,看了他的故事後,大家懂得該如何保管財產了吧。

  《大智度論》中說:「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譬如獼猴不能暫住;人命逝速,疾於電滅,人身無常,眾苦之藪,以是之故,應行布施。」財富雖然能帶來暫時的快樂,但一切都是無常的,最終自己的財富會被五家共用,而且人的心會因為財富散亂不定,這也是一種痛苦;而且,人什麼時候是說不準的,因此生前自在時,除了留下生活必需的資具以外,多餘的財物都要用來上供下施。

  有些人說:不是我不願意供養,而是我太窮了,沒有供養能力。其實,供養不在於錢多錢少,只要有供養的意樂,再窮的人都能供養。即使作不了大供養供養幾朵花總可以做到吧,你可以在野外采幾朵花,或者買幾朵花來供佛,以這樣的供養也能積累廣大的福德

  道理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因此無論貧富貴賤,任何人都應精勤作供養。但現在存在這現象,在斷惡行善方面,有的人對於廣大之事怯懦不為對於微小之事不屑一顧,這樣高不成低不就,最終一無所成。現在這情況相當普遍:當我們勸有些人做大的善事時,比如出家受戒、終生吃素或者做慈善事業,他們覺得這太難了,根本做不到;勸這些人做小的善法時,如供一盞燈、點一支香、念一句佛,他們又覺得這微不足道,甚至反過來還講一些似是而非道理,「搞這些有什麼用啊?人生就像陽光下的露水,很快就過去了,還是及時行樂吧……」其實,對大的善法怯懦、對小的善法輕視,這都是不應理的,我們應該遣除這兩種心態

  如果有勇氣,有些大的事情並沒有想像得那麼困難每個人都是盞燈,每盞燈有一份光和熱,都能遣除黑暗、帶來溫暖,如果不願意放出光和熱,這就自己的不對了。有些人學習大乘佛法已經多年了,心態還是很怯懦,一提到為三寶發心事情就搖頭:我哪有這個能力?只要自己有吃有穿就已經不錯了我覺得這些人應該改變心態,要握緊拳頭給自己打氣:別人是人,我也是人,為什麼我這樣脆弱?如果能激發出勇氣,肯定會有一番作為。

  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以前曾經有這樣一件事:德國有兩兄弟移民到美國,最初他們在紐約謀生,生活很艱難。當時兩兄弟心態完全不同,哥哥認為在一陌生城市很難所作為,於是到鄉下買了一塊地種菜,而弟弟沒有低頭,他白天打工,晚上求學,他的專業是地質學和冶金學。四年後,弟弟大學畢業了,他到鄉下去看望哥哥

  哥哥問他:「你現在有什麼?」弟弟說:「除了文憑,別的什麼都沒有。」哥哥說:「你還跟我扎扎實實地幹活吧。我帶你去看看我的菜地。」在菜地里,弟弟蹲下來看了看菜,又看了看菜底下的土,然後進屋拿了一個臉盆,在裡面盛滿水,把土一捧一捧地放在盆里漂洗,漸漸地,在盆底出現金燦燦的金屬屑。弟弟抬頭看著哥哥說:「哥哥你知道嗎?你是在一個金礦上種捲心菜!」由於兄弟倆最初的心態不同,導致他們中間的行為不同,最終在同一塊土地上獲得的收益也完全不同。

  再舉一個例子。四個人去同一個花園,一個人精神不正常,他認為這是地獄,花園中的美景反而給他帶來痛苦;第二個人覺得這個花園很美,在花園中自得其樂;第三個人見到花園中的美景,以自我解脫的心供養諸佛菩薩;第四個人以菩提心攝持,將花園中的美景供養諸佛菩薩。同去一個花園,由於內心狀況不同,每個人的收獲也完全不同。所以,心是決定一切的,道友們如果善用此心,完全有能力佛法上做一些大事。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要輕視小的善事,應該從身邊小事做起,一點一滴地積累資糧。有些善法看上去不起眼,實際上它的功德非常大。《大悲蓮花經》中說:「觀想如來後,僅向空中拋一朵花,其善根我以善逝佛智也難以衡量宣說。」一般人認為,供養一朵花是非常小的善事,可是這個教證說,觀想如來後,僅僅將一朵花拋向空中作供養,連佛的智慧都難以衡量其功德。好好想一想這個道理,我們確實不能輕視任何看似微小的善法。我對這些道理是深信不疑的,每天早上起床後,內心都要觀想諸佛菩薩,然後一邊念供養咒一邊向空中噴香水作供養

  《妙法蓮華經》中說:「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量佛。」這個教證講的非常清楚:是以散亂供養,沒有要求安住在生圓次第或者禪定境界供養;是在牆壁的畫像、唐卡或者佛像供養,不是親自在面前供養;是供養一朵花,不是供養許多花,以這樣的供養也能逐漸見到無量的佛[2]。再退一步講,即便對佛沒有信心,只是以某種偶然的因緣對佛作供養,這也必定有功德佛經中有許多這方面的公案

  所以行持善法並不需要太高的要求,但現在有些人經常說:「心散散亂亂的,還供養什麼啊?這沒有任何功德,應該放下這些勤作,只要自然安住就可以了。」這些人說的話很大,

  但他們在實際行動中,該安住的本性剎那也安住不上而不放下的斷惡行善卻全都放下了。道友們應當注意,不要被這些似是而非語言誤導了。我們畢竟是凡夫人,在做善法時肯定會產生各種妄念,甚至是非常惡劣的念頭,但不能因噎廢食,放棄一切善法。暫時有一些分別念並不要緊,只要能經常提起正知正念,並採取各種對治法,使惡念逐漸減少,善念逐漸增加,這就是一種修行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許多善法的形象雖然不大,但功德並非微不足道。如果拿出一大筆錢作供養,或者安住在一不生境界,這些一般人很難做到,但剛才講的善法人人都能做到,功德又巨大,想積累資糧的人為什麼不去做呢?

  接著講在僧眾共修的法會中作供養

  在舉行大規模的法會時,因為法會中有密宗儀軌(此為藏地的情況),具有前行、正行、結行(即三殊勝),並且僧眾中有許多高僧大德,所以行持善法具有巨大的變數,功德能成百上千倍地增上,因此尤其要在這樣的大法會中精勤作供養

  我們學院每年都開極樂法會,每次都有成千上萬的僧眾參加共修,這些都是清凈戒律出家人,在極樂法會中要修持密宗儀軌,而且有前行發菩提心,正行的念修,結行迴嚮往生極樂世界

  因此,如果能對極樂法會供養功德確實非常大。不僅如此,現在我們每天學習凈土法,這也可算是開極樂法會,因為我們每堂課都有前行發心正行聞法念佛[3]、後行迴向,所以此時若能作一些供養,比如供燈、供水、供花,也會有很大的功德

  今後學院開大法會時,希望各地的道友積極參加共修。能親自來學院當然很好,如果不能來學院,可以在當地舉辦共修法會:集中在各自的道場中,在佛像陳設精美的供品,然後一起念咒誦經。現在漢地有些居士喜歡做火供,如果有生圓次第的境界,這當然有很大功德,但不一定人人都有這些境界。而剛才講的共修法不需要很高的境界,不管什麼樣的人都能參加,而且絕對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今後道友們要廣泛發動人們參加共修。

  總而言之,一切今生來世安樂的根本就是積累資糧。許多人罪業深重善根薄弱,好不容易遇到了三寶,此時千萬不要過了,要以三寶作為積累資糧的對境,好好作供養,多多積累資糧。人生非常短暫,我們的時間非常寶貴,大家要抓緊時間惡行善。如果是造惡業,應盡量往後推,最後舍棄這件惡業;如果是行持善法,不能明日復明日地往後拖,這樣有可能會落空,一定要當下行持,爭取早日圓滿此善法。

  迴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五家共享:王臣以法令取之,盜賊以非法奪取之,不肖後人以放逸衰敗之,水火溺焚而毀壞之,由人共取由天沒收之。

  [2] 在香花供佛方面,漢地做得很好寺院里的供桌上經常擺滿鮮花供品。尤其每月的初一、十五等吉日,眾多善男信女拿著香花寺廟供養,這些人的行為值得隨喜。雖然他們也許沒有出離心菩提心、顯宗的空性見、密宗清凈觀,但他們對佛菩薩恭敬心和歡喜心,

  以這樣的心態供養很難得。從另一方面講,這些寺院的創辦者為眾生提供了供養三寶的場所,他們也功德無量。今後道友們如果有能力也要建立一些道場,最好是聞思修行的道場,如果實在沒有能力聞思修行搞起來,也要塑造一些庄嚴佛像,這樣許多眾生都會來作供養

  [3] 每堂課後上師要帶領大眾共修念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