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喜法師:佛教眼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本來無言,本來無相當我們用方便的語言去表述的時候,就已經不是它的本體

  同樣,「名可名,非常名」。當你給道取名為「道」時,這一名跟我們要表述的不可說的道已經不一樣。

  那麼,怎樣才能求到如實之道?就要恭敬師長,去除浮躁清凈內心這是體解大道基礎和準備。

  師父在述道的時候,弟子如果善根具足,又懷有希聖之心的話,就能師父心心相印,就能超越言辭而體解當下的道。

  所以,道雖不可道,不可言說,不可描繪,但當心意相通時,有可能你只是看著師父眼睛,就獲得了領悟。

  這不可表述的道,宇宙由其中生出,所謂:道生天地。乾為天,坤為地,天地陰陽之道;有了陰陽兩儀,萬物就開始化生

  所以,我們作為人,活於天地之間,應當追求的是與道合一。與道合一,就是天長地久;與萬物合一,就是落入了生滅

  學佛是為了了解生死真相,打破生死規律,最後抵達不生不滅涅槃彼岸

  我們作為追求真理的人,要超越「有」的假相常住其「無」。

  萬法生生不息,但不可常保,所以,不能住在萬法的假相中,要看到它的本體也就是「去其相而了其性」,由表面看到它內在的實質。

  緣起性空

  佛教有一句話叫「緣起性空」,在萬法的相中,由看它的因緣而了達它的空性。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我們能觀的智慧不住在有,也不住在無。

  所以,常無也好,常有也好,雖然是兩個名詞,本體是一樣的。

  這個本體又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像我們讀《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就是觀常無、觀常有,就是能看無、能看有的體性

  它以甚深智慧觀的時候,不管觀五蘊的有,還是觀五蘊的無,觀自在本身都是神聖的,這裡又叫「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個「玄」,在佛教里就是「覺」,是無上正等正覺,是我們需要去回歸的妙門。

  「無上正等正覺」不可言說,就像我們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唯佛與佛方能了知,我們要做的只是一心皈依

  而這眾妙之門又是什麼?《道德經》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從「道」中生出,有一萬個事物,就有一萬個事物出生的本體

  所以,當你了解「道」的時候,一切萬法的母親就都了解了,這就叫眾妙之門也就是說消除煩惱,擒賊要先擒王。

  我們修行,道是我們的入手處,我們要有智慧去掌握這個眾妙之門

  摘自2010年7月《道德經》講記(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