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與菩薩有何不同?且聽師父娓娓道來

我的心菩薩有何不同?且聽師父娓娓道來


uploads/content/2022/june/9b0f2e94f2bbf37d5c00255447047107.jpg" />


  導 讀


  在7月21日的夏安居講座中,弘恩法師為大家宣講《華嚴經·凈行品》,依據澄觀法師的《華嚴疏鈔》,為大家闡釋如何「善用其心」獲一切勝妙功德,讓大眾更清晰地明白在生活中如何去修習菩薩行。我們節選部分內容整理成文字,詳細課程可觀看視頻進行學習。


  講座視頻


  弘恩法師:《華嚴經·凈行品》析義(1)


  弘恩法師:《華嚴經·凈行品》析義(2)


  迎請法師


  ▼


uploads/content/2022/june/c3fd8fcd13d72ffb0dc5aba1f6fa5c2c.jpg" />


uploads/content/2022/june/f6b5e4ab51499f6d81bc2ea249cc7b09.jpg" />

uploads/content/2022/june/84461895c27f6391d393122e7e993d52.jpg" />


uploads/content/2022/june/7b1bce2109990fc26eeaa1950afd0c78.jpg" />


uploads/content/2022/june/b99a717ac5bfce624b32d57749cfed0c.jpg" />



  【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為清凈。】巧願,是善巧的願。這個很重要對於十信位的菩薩來說,他們怎麼去修行呢?就是通過善巧的願力,來轉換自己的內心就好比吃飯,我們遇到好吃的東西就會產生貪心,想要多吃一點;遇到不好吃的東西,就愁眉苦臉,甚至心裡產生嗔恨。但是十信位的菩薩,他修行不應該這樣。


  大家看里的偈頌,【若得美食,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當我們吃到美食的時候,你不要貪著它的味道那是世間法、生死法,是輪迴的法,我們貪嗔痴的念一動,就種下一輪迴的因。那應該怎麼辦呢?要時時警策,當吃到美食的時候,就馬上為眾生發願,當願眾生,滿足其願,心無羨欲。希望眾生一切都能滿願,心裡對世俗的五欲不再貪著。


uploads/content/2022/june/82d452707f2d807d96fbf8ee0f801a0d.jpg" />


  如果遇到不喜歡吃的東西時,該怎麼辦呢?【得不美食,當願眾生,莫不獲得,諸三昧味】吃到不好吃的食物也不厭惡,要思惟菩薩以禪悅法喜為食,通過這種方式迴向眾生,希望眾生都能得到「三昧食」,不要貪著世俗的粗色之食。世間食物都是清凈的,大家想一想,它種植的過程、生長的過程尤其是現代,使用很多化學的肥料、葯劑等,都是很不清凈的,看著顏色很好,其實都不清凈


  因此,遇到世俗境界的時候,菩薩通過善巧的發願來迴轉,巧願防非,防止我們的過失。「離過成德」,離了過失,我們心心念念之間,就會產生不可思議功德。所以,整個就是告訴我們,要如何在世俗中修利益眾生菩薩行。菩薩行不單是指眾生捐了多少錢,幫了多少忙,對於十信位的菩薩來說,更重要的是心裡面的發願迴向


  大家看里所有的偈頌,第二段都是「當願眾生」。我們心心念念,都要想到利益眾生,不要舍離眾生。受過菩薩戒居士就知道,一念舍離眾生,於菩薩戒的戒體都有所違犯,所以菩薩戒菩薩的學處、菩薩的行處、菩薩修行菩薩修行的根本,就是心心念念不要舍離眾生。之於十信位菩薩修行就有這種「巧願防非,離過成德」的殊勝這就清凈


uploads/content/2022/june/3defc1324113a89e29717a67e59958a3.jpg" />



  六祖慧能大師曾說過:「我此法門,以無念為宗」,無念才是妙行。眾生流轉生死輪迴全是因「心動」,《大乘起信論》中說:「心動則有苦,不動則不苦」,我們為什麼有輪迴的苦惱,就是因為心的妄動,六根顯現六識,六塵攀援執取。「不動」就是六祖大師說的「無念」,這是妙行。見這個,見那個,生心動念,就像我們很多人修行,坐在那兒,心不動了,認為這個很殊勝,但澄觀國師在這里回答說:「若斯見者,離念求於無念,尚未得於真無念也」,就是你離開這些念,求一個空,比如打坐或做事的時候,心裡空盪盪的,一念不起,甚至還有人做「壓念」的功夫念頭一起來,趕緊壓住這是錯誤用功,所以澄觀國師說「離念求於無念」,不是真無念。慧能大師也曾開示過「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見一切法,心不染著」,即不是不動念,而是不染著。《圓覺經》也中說:「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所以,無念不是說沒有念頭了,無念是「於念而離念」,這才是真無念。



uploads/content/2022/june/957d857d3b6f3d100fcca0db1a280028.jpg" />



  喜覺支,指心生善法而得歡喜,我們修持善法的時候會心生歡喜有些人為什麼整天煩惱很重?是因為每天沒有善法的積累,我們放逸、懈怠散漫,一天到晚,心沒有正念攝受,所以一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就感覺我這一天又白過了」,於是心中非常懊惱不安。如果人這一天時時都以正念攝持,不管有事還是無事、忙或不忙,總是在正念當中,就會感覺這一天過得很清明自在歡喜就會有一種法喜,連睡覺也會睡得安穩。所以我們只有行持善法才能生起歡喜心,善法生起歡喜就叫喜覺支。



uploads/content/2022/june/a27beb3fc144fb60949b15ede0fec502.jpg" />



  那麼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了解因果嗎?懂因果嗎?很多居士肯定在心裡面說「我懂啊,我當然懂啊,學佛的人不懂因果嗎」,其實錯了因果如來境界佛陀境界眾生很難了知因果本末究竟。為什麼呢?我給大家舉一個很簡單例子譬如說這多花,花是由什麼長成的?由種子,對不對。那麼請問大家,一粒種子又是經過怎樣的變化才成為花的呢,而且每一粒種子長出的花都不同。大家都知道,種子為因,花為果,但就是這種簡單的認識恰恰蒙蔽了我們對因果微細認知


  現代科學可能會說,它是陽光、水分、土壤等等條件,但這僅僅只是科學發現的,還有更多我們發現不了的。《楞嚴經中說烏鴉為什麼是黑的,鶴為什麼是白的,我們知道為什麼嗎?但是經典裡面佛說如來就能如實了知它的本末究竟。所以,不要總說自己懂因果,我們懂的因果都是相似的因果、近似的因果真實因果只有佛陀智慧才能通達,就連阿羅漢都不能知道究竟因果,何況我們凡夫。因此,我們得好好地把我傲慢的心放下來,學習經論、祖師大德的著述,這樣才能不違背因果,否則我們違背了因果也會不知道,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不能如實地了知因果



uploads/content/2022/june/010617f4b1faa55c5f22a3e37ed11f13.jpg" />



  【梁《攝論》雲:多聞熏習與阿賴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此為因。《無性攝論》雲:此聞熏習,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性。】菩薩所修習的六度波羅蜜的性相也是有漏的,為什麼有漏呢?因為它是處在修行的因地、眾生地,而生發的菩提心。雖然這個發心是有漏的,但也是出世心種子性,這是菩薩的種性。


  那我們看看自己是什麼種性呢?比如我們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發心是有漏的,但是這個發心不可或缺,我們要從有漏的發心逐漸增長,修習無量的善因緣,無漏的福德,這樣才能夠具足資糧,往生西方。所以,發起有漏的出世心,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學佛,是人天乘的種性,他只是想要得到快樂生活,人世間名聞利養的滿足,這是有漏的世間心,不是出世間心。菩薩種性的發心,第一是要出離生死煩惱,第二是要究竟成就佛果利益一切眾生



uploads/content/2022/june/f5f21509bb9bb2909a9e04bf44d1245d.jpg" />



  有些人會問,《金剛經》裡面不是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嗎?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去做種種功德,種種善業呢?為啥要念佛號呢?其實他是誤解佛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成佛境界,我們凡夫是做不到「無住生心」的。對於在因地修行菩薩來說,必須要依靠善法欲,才能到彼岸。善法欲,是對善法的希求心,我們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利益眾生,希望自己在行住坐卧中都保持正念這都是善法欲。只有依靠善法欲,我們才能對治惡法。當我們解脫種種惡法,如《金剛經所說我所說法,如筏喻者」,這個筏就是善法的船,能載我們到達彼岸,到了彼岸,船要放下,法也不可得,到那時候才說「無住生心」也不遲。所以修行人,不能說過頭話,要分清佛法的次第,世俗諦的法不能用勝義諦來宣說。



uploads/content/2022/june/3f0257826dd91887623d811c3b9039bb.jpg" />



  五種因果是說因果五種,而是說一個因成果的時候,同時顯現出五種,《成唯識論第八卷》裡面說,「果有五種。一者異熟,二者等流,三者離系。四者士用。五者增上。」因果沒有那麼簡單,我們來分別解釋一下。


  一為「相異受報名異熟」的異熟果,這個異熟有三種異熟:異時而熟、異地而熟、異類而熟,就是因和果並不是同時,有在當下受報,也有在後時受報;異地就是不在原地受報;異類則好比你這一世是人,下一世又轉成了人,但是來世的這個人和今世的這個人,他不是同一個人,不是同樣的相貌。綜上,這就是異地、異時、異類。


  第二個是「相似而轉名等流」的等流果,即這一世與下一善惡習氣相近。


  第三個為「究竟解脫名離系」的離系果,就是離開煩惱的束縛。離系有兩種,第一是世間離系,第二是究竟離系。世間離系是我們在世間上的能夠不受錢財不受世間煩惱不受世間勢力的壓迫和束縛,活得比較自在。另一個是出世離系,即能夠解脫三界的見惑、思惑、無明惑等,成就聲聞緣覺,乃至精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夠究竟成佛



uploads/content/2022/june/73aed773f2d4155b203be7563eff4313.jpg" />



  第四為士用果,就是能為所用,即我們在輪迴當中,所串習的惡的或者善的能力,能夠承辦世間的善業、惡業、無記業。


  第五為增上果,即業習會增長的,唯識宗裡面說:「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我們阿賴耶識中,這些習慣力量,會一生一生猛漲的,前一世遇到佛法修習善法,這一生修善的力量會更強;前一世造作惡業,沒有遇到佛法,那麼你這一世作惡的力量也會更強,這個就叫做增上果。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