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孔子、老子皆是佛菩薩化身

uploads/content/2022/june/ef311293ef224f6fe74a8d50a9e24f45.jpg" width="484" height="300" />

  宣化上人

  佛教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提倡世間法,一個是出世法。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的,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孔子中國空前絕後的大聖人,是先知先覺者,他有相當的來歷。孔子為什麼生在中國?本來孔子前生佛教里邊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財童子一樣;

  而中國老子道教祖師,就是佛教迦葉化身;顏回呢,就是佛教里頭的明月儒童化身。為什麼迦葉祖師化身老子?為什麼水月童子化身做為孔子?為什麼明月儒童化身成顏回?這就是因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緣到了中國,所以這一佛教菩薩就爭先恐後地到中國,為的就是給佛教開路。他們把佛教的馬路先修好了,那麼等佛教傳到中國這一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傳到中國時,一般人也沒學道教,也沒有學儒教,那麼佛教很高深,沒有人懂,也沒有人接受,是很費力的。於是老迦葉也不辭辛苦,先到中國化身老子。怎麼叫老子呢?因為他一出生頭發也白了,鬍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經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國來,不斷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說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這么開了兩條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後佛教傳到中國,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道理中國儒教就譬如小學的學生剛剛入學門,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麼以後就升到中學,中國道教道理就譬如中學的課程;中學讀完了,就要讀大學,那麼佛教課程就是大學課程,所以儒、釋、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學是為中學預備的,中學是為大學預備的,大學是為所有想要深造學問老百姓而預備的,所以有小學、中學、大學佛教可以說是虛空法界的一所大學。雖然這所大學在這兒,但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大學,還有很多人連字都不認識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識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雖有小學也有中學,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進得小學,所有該讀中學程度學生也不一定完全會進中學,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中國來講,儒教是小學的課程,其它的宗教可以說都是中學的課程,而佛教是包羅萬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說盡虛空法界都是佛教大學。那麼其中不認字的人、不能進大學、不能進中學、不能進小學的人還是很多。

  儒教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當的智能智能淵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時候有麟吐玉書的祥瑞之相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說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要學習了生脫死的法,可是雖然有這個志氣,還沒有真正下決心。「三十而立」,等到三十歲時,才下了決心,一定要修行了。「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歲的時候,他一切的懷疑、疑惑、迷惑都斷了,所以說不惑。不惑就是不動心了,也就是孟子說他四十不動心一樣的道理什麼事情不動心?財、色、名、食、睡不動心了。財,他也不貪,適可而止;色,他也不貪;名,他也不貪;食,好東西他也不貪;睡,也不貪睡覺。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能現前了。「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十歲,真正得到宿命通了。這個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學是什麼;也知道人宿命——人的過去生是怎麼回事。「六十而耳順」,等到六十歲時,他有耳順的功夫了。耳順,在一世俗人所講,可以說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說千里眼、順風耳,也就是天耳、天眼作用。「七十而從心所欲」,等到七十歲了,他得到了漏盡通。得到漏盡通,那麼這時他的工作成了。他為了把佛教的路給鋪好,所以要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八德;又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又講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三綱領,把佛教的路給開了一半。格物,什麼叫格物?我們一般老學究、老讀書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慾革去,革除你的習氣毛病,你的妄想。這物慾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東西,這些都是一個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慾,然後你的智能才能開朗,才能現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誠意;你誠意了,然後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後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誠,心也不能正,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後家也齊、國也治,這就孔子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可以說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的意義

  不過儒家只知道世間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個小學;它講五倫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倫,八德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就把佛教的路給鋪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鋪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斷愛,不過沒有像佛教說的那麼肯定,道教說: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的這個神是好清凈的,可是人這個心就不老實,像只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說「心馬意猿猴」,心像匹馬,意像只猿猴它是老實的。「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人這個心是好清凈的,可是慾念在那兒牽著它,叫它不清凈。「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等到這個「寂無所寂」了,欲豈能生?你清凈到極點,澄清到極點了,自然就沒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靜」,這就是一個真正的清凈

  佛教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個提倡世間法,一個是出世法,這出世法是由世間法而達到出世法,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法。一般人都贊嘆孔子,無論是他學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會人士也好,都說他德配天地、道貫古今諸子百家,無所不通,博學多能,學的也多能力也廣。所以各位學佛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道理也弄通了,然後你對佛法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