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

uploads/content/2022/june/2f6de5a1b616571beeb3bc7c50557298.jpg" />

  文/寬運法師

  時至今日社會各種問題不斷的發生,由於很多人生命價值意義的迷失,故而動輒產生「輕生」的念頭,「自殺」已成為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甚至成為社會危機,而且這種不正常的趨勢已逐漸在蔓延擴大。

  2003年9月10日,是世界衛生和國際自殺預防協會確定的全球第一個「預防自殺日」。

  全世界,每年約有100多萬人死於自殺。據統計,中國每年有29萬人自殺,平均每小時就有32人用各種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世界自殺人數最多的國家;而自殺是總人口的第5大死因,是15至34歲人群的首位死因。

  一個人自殺直接影響到周邊6人的生活自殺未遂者是自殺死亡者的8至10倍,每年有170多萬人家人親友自殺出現長期而嚴重的心理創傷。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以佛法來說「人身難得」,我們能夠投生到這個世界,生而為人是絕不容易的事,為什麼有些人卻不知道生命的寶貴,而想到要輕生?

  正如諺語所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東西。」原因是他們不了解生命意義,當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就會彷徨、迷失,所以才會做出毀滅自己的不智之事

  依佛法來說,自殺絕不能解決問題,非但不能一了百了,反而造成轉世投生更大障礙,而且後果更是無窮無盡。所以,我們要認清生命意義自殺真相。  

uploads/content/2022/june/c33195e4c6c5c79c9c4e349d044ff16d.jpg" />

  一、佛教的「自殺觀」

  據近代學者研究,通過《大藏經》的檢索發現,「自殺關鍵詞共有526項,其中關鍵詞出現最高的是《律部》,出現170次;《阿含部》排名第二,出現了56次。

  佛教的律部是專門論述行為道德與規範的典籍,其中頻頻出現「自殺」一詞,說明佛教戒律對「自殺」問題的研究非常深入與重視。阿含中記載了佛教行化世間的種種事跡,其中關於「自殺」的教誡有56次,說明佛陀自殺態度非常清晰——是嚴令禁止的。

  以佛法來說,何謂「自殺」?怎樣才是自殺」?所謂「自殺」:

  (一)據《四分律》卷二載,有自殺、教人殺、遣使殺等二十種。其中,「殺」即指自己動手殺害有情生命。是故佛陀本「慈愛予樂,悲愍拔苦」之心,乃制定殺戒,嚴禁傷害任何有情眾生,若犯此戒,屬「波羅夷罪」。

  (二)自己殺死自己。所以五戒之首即為不殺生」,含有禁止自殺之意。「不殺」戒的范圍,不但是蟲蟻等微小生命,就連沒有生命草木都不得損毀。

  (一)佛教戒律嚴禁自殺行為

  佛教非常重視戒學,僧團和合精神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行為規範和精神引導。無論剛剛受持「三皈五戒」的初信之人受持八關齋戒」、「菩薩戒」的凈信居士,辭親出家沙彌比丘等,莫不「以戒為師」,謹尊佛陀的教誡。

  這些戒律次第嚴明,根據信眾信仰層次,制定了寬嚴不等的戒律,以期達到「防非止惡,自凈凈他」的目的

  因此,如上所述,殺生包括「不自殺,不教他殺」;如《阿含經》卷一雲:「尼拘陀,雲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謂不生殺生,不教他殺,不隨喜殺。」不自殺又分為不親自殺生,不自殺而不教他殺,則包括不教唆他人殺生及叫別人幫助自殺也就是說,在佛教里,自殺是一種嚴令禁止的殺生行為。

  佛陀開示說:「若有舍此身,余身相續者,我說彼等則有大過。」指出殺生罪過極大。《梵網經》雲,凡生者皆為我父、我母,故殺生即殺父母。因此,自殺無異殺父、殺母的極大罪過

  又「不殺戒」以殺人為重罪,而自殺則其罪等同。佛陀在世時,多有比丘不凈觀後厭患色身而以死為解脫,有的自殺,有的求人殺死自己,有的以殺人為度他。

  所以佛陀制戒,規定比丘自殺者犯「偷羅遮罪」;此罪障礙自殺者進入人天善道而墮入惡道。而比丘親手殺求死者,或幫助求死者自殺,或贊嘆死亡、勸誘和蠱惑別人自殺,最後別人因此而死就會犯「波羅夷罪」;此罪又稱「斷頭罪」,如人斷頭不可復生,犯者從此失去比丘資格,不得再住在僧團之中,與道果無分,這是聲聞戒律中極重罪之一。

  由此可見,無論是自殺或殺他,在佛教都是極重之罪都是不容許的。

  (二)、自殺有違自然生命之道

  從佛法而言,每一個生命要經過成(生長期)、住(壯年期)、壞(衰老期)、空(死亡)四大基本規律,如果以人為的方法方式去終止這個過程,實在是違反自然之道,所以佛教明確予以反對。

  人生六道升沉的樞紐,在六道輪迴的中,生為人道尤為不易,因此佛教常有「得人身難」的訓示。佛教人格完善的佛陀為「福慧具足」者,而福的具足就有長壽的要求。

  如《阿含經》雲:「若得大福者,便得生天、長壽。」如果破壞了生命自然規律,造成不盡命而早夭,也是一種罪過很大的不道德行為。

  要知道,世間的一切萬物,從有情無情都有它的生命生機,我們都應該保護尊重。所謂「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我們人類?所以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結束,或因此牽連、傷害到別人的生命這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加以規範、防止。

  人的生命自然的生,也要自然的滅,強求的苟活與自暴自棄的放棄都是正確的。

  所以自殺前,請再給自己幾分鍾的思考、想想,人活著才能解決問題死了怎能解決呢?只要有心振作,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何必用自殺來逃避呢?何必把自殺當成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呢?

  事實上,自殺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徒然留給世間及後人更多、更大的問題與痛苦而已。  

uploads/content/2022/june/e86386647d845a2d47726a25c2ac252b.jpg" />

  二、 佛教慈悲護生、珍愛生命態度

  佛教慈悲護生、珍愛生命的。以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今生之所以獲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

  如《華嚴經?》卷六十四雲:「得人身難。」

  《梵網經菩薩戒序》亦雲:「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大般涅盤經》卷二十三亦雲:「人身難得,如優曇花。」

  佛在經典上勸勉我們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人身是最貴的、易近道的、難得的。

  (一)、「最貴」:

  人身最可貴,因為容易接近佛法,所以容易修道,並容易覺悟、容易解脫,所以六道(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中人身最可貴。

  其他的五道則不然:

  天上樂多苦少,由於太快樂緣故,把生死大事忘掉、疏忽了。所以說「天耽樂忽解脫」。

  而修羅瞋恚心太重,好勝心、嫉妒心特彆強;這貪、瞋、痴都是障道的根本,所以要修道都非常的困難。所以說「修羅多瞋背道」。

  而地獄餓鬼畜生昏昧多苦;昏昧,就是不能辨別是非;多苦,太苦也無法修行。所以說「三途昏昧多苦」。

  而現在我們身處的人道,雖然苦多樂少,但「多苦易啟覺悟」,「小安能獲修道」,這就是它可貴之處

  人身雖不容易得,但得人身就有解脫機會。所以我們這一生好不容易才得到人身,若不好珍惜、利用這個機會,超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那就實在太可惜了。

  (二)、「難得」:

  人身難得。為什麼難得?以下是佛陀在經上所說比喻

  01  機緣喻:機緣不容易

  第一個譬喻,「高山垂線穿針」:這里的高山是指須彌山」;須彌山是最高的山,從山上垂一條線下來,山下放一個繡花針,線一掉下來,剛好就穿進了針孔。試想想,這個機會是多微?就是說,得人身機會是如此的渺茫,而我們是須彌山上那條線,要恰巧地穿進「人道」這個針孔,確實是不容易。

  第二個譬喻,「盲龜浮木伸頭」:在《雜阿含經》中說到佛陀住於獼猴池側的重閣講堂時,一天,對比丘們說:「譬如大地全都變成了海洋的時候,有一隻壽命無量劫的盲龜,每過一百年才把頭伸出來一次,另外,海中有一塊浮木,這浮木中間有一個洞孔,此木頭海浪里隨風四處漂流,沒有固定的處所,那每一百年才伸出頭的烏龜,能夠剛好遇到這塊浮木,且又能穿入那個洞孔嗎?」佛陀這樣問阿難

  阿難回答佛陀說:「不能的,世尊!」

  佛陀問:「為什麼呢?」

  「因為這一隻盲龜若游到大海的東邊,浮木隨著風漂流,或許是漂到大海的西邊,甚至到南邊、北邊,乃至是南、北四維,四周圍繞的道理也如這樣,依此道理思考,不一定能夠相遇。」

  佛陀告訴阿難說:「盲龜與浮木,即使是向不同的方向漂流,也還是有機會相遇,然而世間愚昧無知凡夫,漂流於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之中,要想再恢復人身,比那盲龜遇到浮木還要困難。」

  「為什麼這樣說呢?」佛陀繼續講下去:「那一些愚昧無知凡夫,不遵行正義、不行持道法、不行持善法,不修行真實法,而且隨順自己的貪、瞋、痴互相殘殺,弱肉強食,造下了數不清的無量罪惡。所以,佛弟子如果對於四聖諦還不理解的,就應該要努力修行,勤求上進,斷除煩惱不被惑業所間隔。」佛說完此經,諸弟子聽聞說法後,心中都非常歡喜的願意奉行佛法

  佛教為人道於六道中有殊勝地方,經中說人間有五事勝過諸天:勇健、有正念、有佛出世、是修業地、是行梵行處。又說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因為「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所以連諸天也求生人間聞思佛法

  而人身卻極為難得,一般人由於過去現在業力的牽引而會於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輪迴。因佛難遇、佛法難聞眾生起惑造業多,除貪離愛難,所以多墮三惡道,難得人身

  我們從上述兩則「垂線穿針」與「盲龜浮木」的譬喻,便可知道要得人身極為不易,倘若不珍惜人身努力修行,一旦失去人身百千萬劫想再有機會來做人,就很難說了

  02  「量數喻」:從數量上比喻

  「爪土及大地土」: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時,祇園精舍正在蓋房子佛陀弟子們去看建築工程;佛陀在地上抓了一把土然後撒掉,指甲上還留有一些。

  由於佛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學生都會注意,所以當時有學生馬上問道:老師這是什麼意思?因為佛陀從不戲論,更不會開玩笑,一舉一動都是給人啟示。

  因此,佛陀反過來問學生:「我指甲上的土多,還是地上的土多?」

  這還需要問嗎?當然是地上的土多了。

  佛說:「我們現在的人死了以後來生再得人身,數量就像我指甲上的土;死了以後不能得人身,像大地之土。」

  人身難得,一生嚴持五戒十善來生才能保住人身。我們有沒有做到?如五戒不好,善業的力量薄弱,來生人身機會就很渺茫,所以大多數的人來生都會墮落到三惡道去。

  貪心重就會餓鬼道;瞋恚心重就會地獄道;愚痴重的,是非黑白顛倒、邪正分不清、迷迷糊糊的,自然就會畜生道了。

  貪、瞋、痴三毒煩惱,是三惡道的業因,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一定要斷除此三毒。

  03  「時間喻」:這是時間上的比喻

  「天鬼獄世壽長」:天道、鬼道、地獄壽命都很長,而人的壽命很短,且人身難得而易失。

  「七佛世仍蟻身」:這個故事也是佛陀說的。

  在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天,佛陀看到一些螞蟻就叫弟子們來看;他們有許多已證阿羅漢果的,都有天眼通、宿命通;但阿羅漢只能看五百世佛陀能看到五百世以前。藏教佛從修行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而七佛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

  這些螞蟻經過七佛世以後仍然是螞蟻,不是說他的壽命有那麼長,而是說愚痴執著,認為這個螞蟻身就是他的,所以死了無數次之後,還是投胎作螞蟻,到七尊佛過後還是螞蟻身。

  佛陀看了之後非常的感嘆地說:畜生道真的不容易脫離!就是因為畜生愚痴執著,所以要出離、解脫,實在是非常的不容易。

  (三)、「得為大幸」:

  由此可見,人道六道中可謂最殊勝地方,經中說人間有五事勝過諸天:勇健、有正念、有佛出世、是修業地、是行梵行處。又說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因為「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所以連諸天也求生人間聞思佛法

  而人身卻極為難得,一般人由於過去現在業力的牽引而會於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輪迴。因佛難遇、佛法難聞眾生起惑造業多,除貪離愛難,所以多墮三惡道,難得人身

  我們從以上佛陀所說故事及譬喻,便可知道要得人身極為不易,倘若不珍惜人身努力修行,一旦失去人身百千萬劫想再有機會來做人,就很難說了

  因此,我們今生既得人身,就要生慶幸想,所謂「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大地土。」人身這么難得,生命如此無常,我們怎能不好珍惜?  

uploads/content/2022/june/067884968daac78a30eb320335020714.jpg" />

  三、讓生命活出意義價值

  既然生命如此的寶貴,人為什麼會想到輕生?就是因為欠缺智慧,就是因為人生太多不開心不順心、不如意事情,由於看不開、想不透、放不下,所以終日活在憂鬱、煩惱、苦悶之中。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本質是虛幻的、無常的、短暫的,教我們不要執著、教我們要珍惜生命努力修行

  我們的色身是父母所給予的,而法身慧命是佛所給予的;我們的知識、技能,是師長所教導的;我們生存的條件也就是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是眾生所給予的;我們人生里種種事業成就,是社會國家所給予的;所以佛陀教導我們要「上報四恩」,即報佛恩、國土恩、父母恩、眾生恩。

  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的生命並不是屬於個人的,而是天地間共生共有的,我們沒有資格將之摧毀,而應該將之奉獻給大眾

  我們應該盡力讓生命活出意義價值——生命意義就在於服務大眾就在成就別人;我們活著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且要想到其他人的利益要想到對國家社會責任;我們要能建立對自我責任感、對家庭責任感、對親人責任感、對自己所受恩惠的人父母師長等的責任感。

  試想這么多人的恩惠,我們都還沒有報;這么多的責任,我們都還未了,如何能一死了之呢?想到自己不但「四恩」未報,而且連自己的生命都未照顧好,又怎可以隨便說:「死,驚什麼呢?」  

uploads/content/2022/june/48b8fdaafa1c736e172d9c0a593b590a.jpg" />

  所以,佛法教導我們:

  今日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不要浪費生命在一後悔地方

  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每一種創傷是一種成熟

  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獲得解脫

  因此,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健康珍惜親情、友情、愛情。讓生命活出真正的價值意義!

  生命對於我們每一個而言,都是有一次,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每一天!如果我們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

  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為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所以,我們除了認識生命價值意義外,更要學知足

  所謂「知足者貧亦樂,不知足者富亦憂」。我們生存在世界上,面對問題、思考問題之時要多知足,少些計較——其實只要知足就會減輕煩惱、消除煩惱就會快樂!

  雖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總是充滿著各種壓力與考驗,這些壓力與考驗,我們要以正確態度去面對:要不就是快快樂樂地主動接受,要不就是悶悶不樂地被動接受;接受的態度不同,所造成的後果也就是天壤之別。

  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年,為什麼我們不能快快樂樂地活著,去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呢?這樣的生命,不是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嗎?  

uploads/content/2022/june/796351d39decf650c945a79fa055f33b.jpg" />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