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四貼疏講義】善導大師到底是怎樣一位了不起的祖師?(三)
上回我們說到善導大師一生偉大的事跡,時間上因為不夠,今天我們再繼續來探討善導大師的行誼。
在唐朝貞觀年中,善導大師二十多歲的時候,初聞道綽禪師在晉陽開闡凈土宗風,乃不遠千里從爾問津。對於大師的來訪,道綽禪師心中很歡喜,知道眼前這位青年行者將是自己的後繼者,因而為其徹說彌陀本願與《觀經》真義。
《觀經》的真髄精神,必須以《大經》解釋,始能顯明。(《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小經》就是《阿彌陀經》。)也就是十三觀的觀佛三昧是所舍的,唯有信佛本願、念佛名號的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王。
善導大師在道綽禪師的指導之下,一切疑問當下冰解,而體悟《觀經》的奧義。如是親蒙面授《觀經》幽意,徹悟凈土真髄,深歸彌陀本願,成為道綽禪師門下面授的傑出弟子。
道綽禪師繼承曇鸞大師的宗風,唯信彌陀本願之救度,唯念彌陀本願之名號,一生之中敷演《觀經》兩百遍,實在是很了不起的祖師。道綽禪師,其化風之盛,名高一世,帝王敬仰,庶民齊歸。
根據《新修往生傳》的記載,善導大師拜訪道綽禪師之時,正遇玄冬之首,寒風凜凜,其旅途充滿了困境。風飄落葉,填滿深坑,因此善導大師乃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知不覺,已經經過了好幾天,忽然聽聞空中有聲音說:「可得前行,所在游履,無復掛礙。」就是說,可以再繼續向前而行,沒有任何的阻礙。因此善導大師忘記辛苦疲勞,就走出深坑,來到道綽禪師的玄中寺。之後善導大師註解《觀經》,以「二河白道喻」描繪自己入信的過程:曾經記述無人空曠之荒野,孤獨的前行,令人感受到絕處逢生的體驗。
二河白道喻,二河就是指水河與火河,白道就是念佛的人走在南無阿彌陀佛這條佛道之上,喻就是比喻。這是《觀經四帖疏》到上品上生,《觀經》有說到三心:至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在迴向發願心,善導大師就用二河白道比喻來形容信受南無阿彌陀佛本願、稱念六字洪名的人,從娑婆的因地走向西方果地,在這條菩提道路,雖然有烈火、有大水在侵蝕著這行者,但內心無所恐懼,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慈光照護,使得這個走在二河白道的行者,內心仍然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定、是肯定、是必定。這是很精彩的「二河白道喻」故事,將來我們疏文探討到那裡的時候,會詳盡來宣揚。
有關善導大師參謁道綽禪師的經過,在《續高僧傳》裡面有這樣簡略地說:「近有山僧善導者,周遊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禪師,唯行念佛,彌陀凈業。」善導大師所住的悟真寺,與道宣律師所住的豐德寺,同樣在終南山,故言山僧。
唯行念佛,必生極樂,因為仰仗的是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之故,因此善導大師有一首很有名的勸化偈,勸導世人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偈頌叫做勸化偈。
第一句、漸漸雞皮鶴髮,
第二句、看看行步龍鍾,
第三句、假饒金玉滿堂,
第四句、難免衰殘老病,
第五句、任汝千般快樂,
第六句、無常終是到來,
第七句、唯有徑路修行,
這八句偈在勸我們說:慢慢的我們會老化,走路就像老人家一樣行步龍鍾,縱使我們擁有金銀財寶,難免會衰殘老病,任汝在人間有千般的快樂,無常有一天總是會到來,因為有生必有死,這是世尊告訴我們的真理。每一個凡夫眾生,也能很容易體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四輪相是必然性,可是能覺悟學佛修行求解脫的人是少數,因此善導大師最後兩句鼓勵我們:徑路修行,稱念名號。徑路就是徑中徑又徑,直又短,決定能安全走到的路,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善導大師在《四帖疏》所比喻的二河白道的白道。我們念佛的人就是走在這條白道之上。
「但念阿彌陀佛」,即是唯行念佛,即是徑路,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在此可知善導大師的念佛宗風,乃是受教於道綽禪師,而道綽禪師則傳承自曇鸞大師。
善導大師遇到道綽禪師,如魚得水,親蒙瀉瓶之教。一直到貞觀十九年,道綽禪師八十四歲往生之後,善導大師又回到悟真寺。當時善導大師是三十三歲,被仰為親證三昧的聖者。
善導大師日常的行持非常的恭敬篤實,具體的情形,在《凈土往生傳》有這樣記載:「入堂則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狀,表於至誠。三十餘年無別寢處,不暫睡眠。除洗浴外,不曾脫衣。護持戒品,纖毫不犯,未嘗舉目視女人。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彌亦不受禮。絕意名利,遠諸戲笑。所行之處,爭申供養,飲食衣服,四事豐饒,皆不自入,並將回施;好食送廚,供養徒眾,粗惡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飲啖。諸有噺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畫凈土變相圖三百餘幅。見壞寺及壞塔,皆悉修營。燃燈續明,每歲不絕。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始終無改。每自獨行,不共眾去,恐談世事,妨修行業。」
這段《凈土往生傳》記載著善導大師日常的修行,我們了解以後,實在對善導大師生起無限的恭敬之心。善導大師一入佛殿,就合掌長跪,一心念佛,而且是很大聲在念,念到沒有力氣才停止,乃至在寒冷的天氣,也因為虔誠大聲在念佛而流汗。三十多年都沒有在寢室休息,不暫睡眠,精進之相,確實罕有人能做到如此。除了洗浴以外,不曾脫衣。護持戒品,持戒絲毫不違犯。三十多年,不曾(仰)看女人一眼,這是很不簡單持戒精嚴的高僧。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彌,他都不接受敬禮,那種尊重一切人的心很難得。對名聞利養,絲毫不貪求;所到之處,雖然有很多人對他供養,不論是衣服或飲食,或是卧具、湯葯,都不私自擁有,將其回施給其他人。好吃的東西就送給大廚供養徒眾,比較不好的東西就自己食用。不論是乳酪醍醐,我們現在吃的牛奶、蛋,都不食。有任何人對他布施供養東西,他就換來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在唐朝那個時代,不像我們現今印刷這么發達,善導大師要流通《阿彌陀經》,都會自己親自抄寫。畫凈土變相圖三百多幅,這樣四處弘法利生。看到寺院佛塔若有損壞,他即修補。每一年都點燈供佛不絕。他所用的三衣缽器,也沒有請人替他洗滌,始終皆是親自為之。每每有事,是自己一人而行,不與大眾一起,為什麼?怕談論世事,妨害修行。如此修行,實在是很了不起。這就是阿彌陀佛來示現了不起的善導大師修學行誼。由此可知,善導大師律己以嚴,待人以寬,又慈悲心切,所到之處,皆蒙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