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現觀庄嚴論》講記九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癸四、(開示修行究竟之因):

  今天接著講《現觀庄嚴智度竅訣論》。

  修行究竟之因就是大乘的見道和修道。按自宗的觀點一地到七地都有煩惱障,所以見道的時候,親見諸法的究竟實相,能徹底斷除遍計煩惱,同時也可以斷除俱生的部分煩惱,但是沒有徹底斷除所有的煩惱。這種所見,已經見到了諸法的究竟實相,繼續串習、修行就可以斷除俱生的煩惱障及所知障,到八地時徹底斷除了煩惱障,餘下的就是所知障,到十地末徹底斷除了所知障,顯現佛的果位而成佛。所以,見道和修道是非常重要的。

  見道並修道

  關於見道以及修道的開示如下:

  第一、見道:即現見法性真諦大乘見道。是為了斷除諸見道所斷的,具備忍智十六剎那自性之法。

  在此之前沒有見到諸法的究竟實相,現在是初次見,所以命名為見道。修到見道時,親身體會、現證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如同啞巴吃糖塊一般,感受這種超越的境界——遠離言思的究竟真如。此前都是相似的,屬於言思的範疇,不是真實的,這是比量見。真正要達到這種見道,親身體驗這種超越的境界、究竟的真如,就要通過修行禪定,通過資糧道、加行道修行

  見道有自己的所斷,修道也有自己的所斷。見道是為了斷除見道之所斷——具備忍智十六剎那自性之法:即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等十六種法類智忍及法類智。

  第二、修道:即為了斷除作為俱生所斷的諸修道之所斷,而繼續修持前述現見法性之證悟的所謂大乘修道。從煩惱障的角度來講都是俱生的,遍計煩惱已經徹底斷掉了,但還有俱生煩惱。麥彭仁波切也持這個觀點,但宗喀巴大師等論師的觀點與自宗不同。他們認為,見道的時候不管是遍計煩惱還是俱生煩惱都徹底斷掉了,見道以後都是所知障,沒有煩惱障。

  我們在《定解寶燈論》里也講過,按自宗觀點是有煩惱障。一地到七地都叫不清凈地,為什麼是不清凈地呢?因為有煩惱障,但此時的煩惱障是俱生的,不是遍計的。這是觀點上的差別

  應知即是 十教授體性

  以前講的都屬於教授

  我們應當了知,此等關於:

  一、修行自性,前面講了二諦雙運;

  二、所緣境就是四諦;

  三、修行所依——三寶,以及斷除修行違品,三種懈惰。

  還有三種懈惰對治法包括:

  四、不耽著精進;

  五、不疲勞精進;

  六、周遍攝持道精進;

  成就修行順緣包括:

  七、不依他法而轉之因——五眼;

  八、修行功德圓滿之因——六通;

  以及作為修行究竟之因的:

  九、見道;

  十、修道。

  以上的內容即是確定教授十種體性,主要是通過這十個方面來闡述的。

  辛二、(別說難以通達之理):

  諸鈍根利根 信見至家家

  前面講了修行的所依三寶,其中有僧寶,在此再單獨進行講解。僧寶稍微有點難理解,所以在這里「別說難以通達之理」。其實也不難,主要是佛在《般若經》里,在大乘佛法里講了很多僧伽,作為所表之義;在小乘佛法里講了二十僧伽,作為能表之喻。

  佛經中講了不同名稱的四十八種佛子,此處將其歸納為二十種,從而間接宣說了作為能表之喻的二十小乘僧伽,並直接宣說了作為所表勝義的大乘二十僧伽

  《般若經》里直接宣說的是大乘菩薩,為什麼不直接講四十多種菩薩二十菩薩(四十多種菩薩歸納為二十菩薩),而以小乘里講的二十僧伽來講菩薩呢?因為是有必要的。為了攝受聲聞者,才利用相同點來安立的。

  為了攝受小乘根性者,他們比較熟悉小乘里講的二十僧伽大乘也有小乘所宣講的僧伽。這樣一講,小乘根基種姓眾生就容易接受這種教言,也能容易理解。此外,華智仁波切講,可能會產生「小乘僧伽大乘沒有僧伽」的疑惑。為了遣除這樣的邪見,而宣講了二十菩薩,宣講的方式是以小乘里講的二十僧伽名字來宣講的大乘菩薩這是必要。

  作為二十僧伽,從本論直接宣說的角度而言,按照阿闍黎獅子賢的觀點,若與三超越相結合,三種超越相結合算一個,則可分為十五種。直接宣講的是十五個,間接宣講的是其他的五個。如果分開計算,三超越分開,則可分為十七種。其他的是間接宣講。

  如果依照聖解脫軍的觀點,則十六種為本論直接宣說的內容,剩下作為補充的,則是間接宣說的內容。這個是有區別的。此處所講的也是麥彭仁波切的觀點。《現觀庄嚴論》里直接講了多少個,間接講了多少個,有不同的觀點,互相之間有一些辯論,但也不是很重要

  下面講二十僧伽。我們按麥彭仁波切的註疏,先講能表之喻——二十小乘僧伽然後再講所表之義——大乘二十僧伽

  預流果有五種,一來果有三種,不來果有十種,還有阿羅漢、獨覺。一共二十僧伽

  對此一般說來,在預流、一來、不還(不來)、阿羅漢向以及獨覺五種僧伽當中,住於見道十五剎那,為了成就預流果之斷證而精勤努力的諸位(一)鈍根和(二)利根階層,也即隨信行以及隨法行或者見至者,即為兩種預流向。一般來說,修行人分鈍根和利根,隨信行主要指鈍根者,依靠信心;隨法行主要是利根者,主要靠智慧、觀察力。智慧也是自己的觀察力,他較為理智。預流向還不是真正的預流果。即將要獲得預流果的果位,叫預流向。

  (三)預流初果:預流果分初果和勝果,初果是剛獲得預流果的小乘成就者,獲得預流果是小乘的見道,還有一來果、不來果,最後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他們最後的成就,好比大乘中佛的果位。

  在預流向之後,尚未斷除欲界的任何一種修斷,或者能夠斷除從第一種欲惑,直到第五種欲惑,依於見道十六剎那而住者,即為但住預流初果;位於欲界的(四)天家家與(五)人家家二者,則為兩種預流勝果。

  修斷是修行、修道之所斷。欲是欲界,惑這里指煩惱,欲惑是屬於欲界的煩惱。十六剎那的時候真正證成了預流果,但它是預流初果。預流初果是剛獲得預流果的階段

  預流勝果是獲得預流果有一時間精進修行爭取獲得一來果的階段。它分兩種,天家家和人家家。天家家是投生到天界,屬於欲界的有六種天界。他投生兩到三次,然後獲得阿羅漢。還有人家家,在人道、投生兩到三次後,獲得最終果位。

  以上總共為五種預流。預流向有利根者和鈍根者兩個,預流初果有一個,預流勝果有兩個

  一間

  下面介紹三種一來:

  (六)一來向:在預流果圓滿之後,以修道而斷除了五種欲惑——屬於欲界的煩惱。為獲得斷除第六品修所斷欲惑之果位,而精進修行的鈍根信解與利根見至者中的任何一種。這兩種都同樣稱為一來向,只算一個分類。一來向是還沒有真正獲得一來果,即將要獲得一來果的階段

  (七)初證一來果(也叫一來初證果):已經斷除了欲界第六品(修所斷)惑,住於對治解脫道,於欲界中受生兩次六道屬於欲界,其中四大天王、三十三天、兜率天、夜摩天、樂化天、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的六種天界。初證一來果是在欲界中受生兩次,但在同道中受生不超過一次者。比如投生為人,以後不會再投生為人

  (八)殊勝一來果(也可以叫一來殊勝果):一來果中斷除了第七或者第八種修道所斷欲惑,並獲得無漏對治,因在欲界天受生一次之身,而與般涅槃有一生之間隔才能獲得究竟果位,這叫一來勝果。

  以上所述為三種一來向,初證一來果,殊勝一來果。共有三個僧伽

  中生般

  下面介紹十種不還果(不來果):

  (九)不還向:為斷除第九品欲惑(屬於欲界的煩惱)而精進修行的鈍根與利根,或者信解與見至者,即為不還向,也是不來向;

  以下為九種不還果:

  (十)中有涅槃:斷除了九品欲惑,並獲得其對治,因斷除色結。結是系的意思,也即系、結縛或者煩惱因。因煩惱故,而使心於三界貪著無厭,不行善行,力行惡行,以後定為眾苦系縛,故名為結。然未斷除中有形成之結,以色界中有之形成而現前道的中有涅槃;中陰身的時候,斷了色結,但是沒有斷除中有形成的結。因此,到中陰界的時候現見殊勝之道,獲得涅槃

  (十一)生般涅槃兩種結都尚未斷除,色結和中有形成之結。以在色界受生而滅除痛苦的生般涅槃

  行無行

  (十二)有行般涅槃:在色界受生之後,以精勤之行而現前道,從而息滅痛苦的有行般涅槃;

  (十三)無行般涅槃:在色界受生之後,並非以精勤之行而現前道,從而脫離痛苦的無行般涅槃

  究竟 三超往有頂

  (十四)全超越:即不還果中從梵眾天超越其餘各處而直接前往色究竟天。也是在色界究竟天獲得涅槃

  半超越:居於梵眾天,而從梵眾天以下某處,以及梵眾天前往色究竟天的半超越;

  梵眾天屬於色界初禪之一,初禪有三個: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從梵眾天投生到五個凈居天其中的一兩個,然後直接前往色究竟天(最頂的天界)獲得涅槃

  處遍超越:流轉於色界諸處,並以死歿而前往色究竟天的處遍超越。出現死亡而前往色究竟天。

  以上總共為三種超越。

  (十五)不還果中之趨往有頂者:「有」指輪迴,「有頂者」指輪迴之頂。輪迴之頂指非想非非想處,屬於無色界

  趨往有頂者:以欲界不來果之身份趨往廣果天。廣果天屬於四禪,四禪總共有八個,廣果天是第三個。色界的第十三位叫廣果天,之後前往寂靜天,又超越凈居天,以依次獲得無色,從而現前有頂所依之涅槃(在這里獲得涅槃),也可稱之為定趨色界

  壞色貪

  (十六)定趨無色界:憑欲界之身斷除色界修斷,從而以壞滅色界貪欲而獲得無色界所依之阿羅漢果位。無色界所依指無色界身份

  現法 寂滅

  (十七)現法涅槃:作為現見真諦之所依,不僅獲得了現法不還果,而且還像二勝(舍利子和目犍連)一樣現前了寂滅的阿羅漢果位。

  及身證

  (十八)身證:即定趨色界與定趨無色界之外的其他不還果滅盡定身證。

  以上所述,為十種不還果。

  (十九)阿羅漢:包括斷除了有頂八種修斷之後,正為斷除第九種修斷而勵力修行的阿羅漢向,以及解除了煩惱障與等至障二者的有嚴阿羅漢,與僅僅解除了煩惱障,也即依靠智慧分而獲得解脫的無嚴阿羅漢;又可從根的角度而分為信解阿羅漢與見至阿羅漢

  此處有阿羅漢向和阿羅漢果,阿羅漢也有除障,所以都算一種僧伽

  麟喻共二十

  (二十)麟喻獨覺:如果佛未出世,則可成為如同麟角一般獨處的獨覺。意思是獨覺佛最後有寂時,不靠善知識,只靠自己的修行獲得獨覺的果位。一般情況下,獨覺是在佛、阿羅漢不出世的時候出生的,他不語言,是通過表情來傳法、度眾生的。

  以上所述,共為二十僧伽

  這里只是簡單講解,以後我們學《俱舍論》的時候會詳細講。這些都屬於能表之喻的二十小乘僧伽。接下來講所表勝義的二十大乘僧伽

  前面也講了,其實大乘尤其是般若經》里講了四十多種菩薩,但是都歸納到二十種當中。因為主要是為了小乘里講的二十僧伽相應而歸納為二十種。

  從獲果角度而言的「超越者」,以及從斷除所斷角度而言的「現行離貪者」,在見道之前,通過以世間道斷除修斷的次第而將其分為一來與不還兩種漸悟僧伽

  而頓悟者則是以斷除所斷的角度而安立的,即:依靠初禪的第一未至定 而證得見道果位,並通過出世間道而將三界的九種修斷一並斷除。如此一來,即以譬喻僧伽表示了大乘教法僧伽

  倘若歸納《般若經》所宣之義則是

  (一)鈍根:前面有預流向,所以有鈍根者和利根者兩種菩薩人間投生於人間,繼續做人,這種菩薩是鈍根者,所以不能迅速獲得總持陀羅尼與三摩地(指一些成就的助緣、特殊的禪定)。

  如果菩薩是利根者,能很容易成就這些。但這是鈍根者,要學到甚至成就這些就有點難。現在學佛人里也有這樣的情況有的人比較笨,學什麼都特別慢;有的比較聰明,學什麼都特別快。人的根性是有差別的,所以有頓和利根之分,從這個角度來說鈍根者也可以。

  或者在獲得禪定之後,因不善於阻截生死輪迴,於受生長壽天之後,復生於人間的僅隨信心而行持之菩薩。因為他是鈍根者,所以才會這樣投生。也可以說,正因為如此,才說他是鈍根者,因為他還是沒有辦法掌握生死。在修行過程當中,他雖然得到了無想禪的禪定,但是沒有辦法阻截,還要投生到無想天,在那裡待一段時間後再下來,復生到人間然後再修行成就。鈍根者菩薩只能這樣。如果是利根者菩薩,即使獲得了這種禪定境界他也可以不投生到無想天。

  (二)利根:從其他佛剎或者兜率天轉生於此處,並速疾現前功德的利根。比如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從兜率天轉生到人間的,還有從其他剎土轉生到人間的。利根指學什麼、修什麼都很快,都能成就。或者雖然獲得了上界之心,比如獲得無想天的心(無想禪),卻未受生於彼處,不用投生到那裡去,為了令諸佛生喜而生清凈剎土的獲見者。

  這是利根者菩薩。比如他從天界或其他剎土來人間修行,同時可以幫助他人,度化眾生。他得到了上界的心,如成就了無想禪,因為是利根者,所以死後不用投生到長壽天。為了令諸佛歡喜,可以到清凈剎土,供養佛。若是鈍根者菩薩,因為不能掌握生死,所以即使得到了上界的心,死後還是要投生到上界去。兩種不同的菩薩,因為根性不同,所以表現也不一樣。

  (三)預流初果:安住於大乘見道十六剎那,具有但住預流果(預流初果)名稱的菩薩;這樣的菩薩可以叫預流初果。名稱的菩薩是和預流初果一樣的,肯定有這樣的菩薩

  雖然獲得了上二界之心(色界和無色界的心)。現在我們在欲界,是欲界身份,但是我們可以修成這些心,這樣我們的境界可以達到天界色界和無色界我們現在暫時還沒有修成這些心,但是如果修不好可能要投生到天界色界和無色界里去,如果修行得好就不去了

  卻未受生於彼處,而轉生於欲天以及人間,並為眾生之利而行持的兩種家家(四)天家家;(五)人家家。前面講了天界六種,欲天屬於欲界,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等。佛說須彌山的山頂上有三十三天,從最底層說,三十三天是最高的,四大天王天在下面。但是三十三天上面還有很多天界,比如釋梵天知足天、樂化天、他化自在天等,都是在空中層層摞起的。

  菩薩人間都是為了眾生小乘僧伽修行人並非如此,他們以業力而來菩薩以願力而來這是二者的區別。菩薩當中也有人家家、天家家。

  (六)一來向:具有殊勝信心智慧,以及一來向名稱的菩薩;

  是菩薩,但是此處與之前說的一樣,一來向有利根和鈍根的區別,只是沒有分開。

  (七)初證一來果:在南瞻部洲僅受生一次即可成佛菩薩聖者之初證一來果。

  (八)殊勝一來果:雖然獲得了十八不共佛法,但為了供養諸佛以及利益眾生,而與佛果有一生之間隔的一間果。「一生之間隔」的意思是即將要成佛了,但是他成佛。比如大乘里的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為什麼說是文殊童子呢?因為他以八地、十地的菩薩身份眾生的。大乘有很多這樣八地、十地的菩薩,實際他已經修到了成佛,但是他不示現成佛,若是要示現成佛是很快的,也就一間隔。小乘羅漢需要一生的修持才能獲得阿羅漢大乘隨時可以成佛,但是他不示現成佛

  (九)不還向:安住於八地八地菩薩,具有不還向名稱的鈍根與利根的兩種菩薩;

  (十)中有涅槃:在中有成佛中有涅槃。比如此生沒有成佛,但是在中陰界階段成佛尤其是大乘密宗有很多這樣的情況蓮花大師講了很多中陰教法,通過這些中陰教法,到中陰界的時候可以示現成佛

  (十一)生般涅槃:在轉生瞻部洲之後,繼而在菩提樹下成佛(如釋迦牟尼佛),並宣說佛法壽命為一劫或超過一劫的生般涅槃;

  (十二)有行般涅槃:極其精勤於眾生之利的有行般涅槃;

  特別精進利益眾生——修行上示現得特別精進喜歡利益眾生、度化眾生

  (十三)無行般涅槃利益眾生精勤之行甚微的無行般涅槃;

  菩薩也有種人,示現上不怎麼精進,不怎麼喜歡利益眾生,如寂天菩薩,為什麼叫他三想者?他在那爛陀寺時,表面上、示現上不精進,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之外沒有其他事可做,所以叫三想者。但是他看似在睡覺,實際上都在學佛修行,他寫了很多論典都藏起來了有很多這樣的菩薩出家人當中可能也有這樣的人,但不可能都是這樣的人,所以不要跟那種人學。

  轉輪王在從梵眾天前往色究竟天而成佛的往色究竟天可分為:

  (十四)全超越:依靠獲得四禪的圓滿修習並成就初禪之後,在從梵眾天(初禪有三個天界,梵眾天是最低的)依次前往色究竟天後,而以各乘行者身份成佛的全超越。沒有經過其他的,而是直接到色界最高的天界

  半超越:在梵眾天命終結束了,超越一個凈居天或者兩個凈居天(不是直接前往色究竟天),而在色究竟天示現成佛的半超越。

  處遍超越:流轉於(色界)十七處而利益眾生的處遍超越(遍歿)。初禪有三個: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有三個:少光天、無量光天、寂靜光天(光音天);三禪有三個:妙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四禪有八個:凡夫住的五蘊天、福生天、光果天三個,聖者住的無想天、無梵天、三現天、三見天、色究竟天五個,這些心聖者才能運用。共有十七處,為了度化眾生而一個一個投生。

  (十五)最後往趨有頂:以獲得非凈居天上二界諸心而轉生於色界並以各乘行者身份成佛的最後往趨有頂。獲得是處的意思,處於輪迴的最高點。

  (十六)定趨無色界:如同無色界一般修心,並以各乘行者身份成佛的壞色貪者;

  (十七)現法寂靜:最後有者之菩薩,為從即身成佛角度而言的現法寂靜;

  這是即身成佛的。顯宗不講即身成佛,此生中有示現成佛的。但是密宗凡夫一生中可以成佛的。

  (十八)身證:通過獲得超越禪定,從以智慧身而現前滅盡定角度而言的不還果身證;

  (十九)阿羅漢向:為現證佛果修持的,具有阿羅漢向名稱的十地菩薩;

  (二十)麟喻獨覺:以鱗喻之名所表示的,不住於佛陀以及聲聞之果,為眾生之利而行持的菩薩聖者。這種菩薩在沒有佛,沒有阿羅漢地方利益眾生,度化眾生菩薩里這樣的菩薩多。剛才我們也順便講了密宗的一些境界。現在講的是般若經》,它是顯宗的內容,裡面不講密宗境界這個時候還沒講密法,這里也不包括密法。

  此上所述,即為(大乘)二十僧伽。這並非因菩薩聖者利益他眾方面有所退失,而轉生於無色界的。

  前面已經講過,如果是小乘修行人,可能是因為某些業力投生的。菩薩以願力為眾生投生的。小乘里相同的有二十菩薩,是這樣講的。

  為什麼有這做情況?為了攝受小乘根性的眾生尤其是剛弘揚大乘佛法的時候,非常有阻礙。龍樹菩薩弘揚大乘佛法時,都說龍樹菩薩是魔的化現,大乘佛法是邪法。現在也有很多人說密宗是邪教等,這是正常的。與後來大乘佛法弘揚開來一樣,密乘也是,現在已經到了鐵鳥升空、鐵馬奔騰的時候,密教會非常興盛,誰也無法阻擋。

  密宗里講的佛理,很多方法都符合末法時期現代人心理,所以這是誰都無法阻擋的。所以大家不要退失信心,聽到各種各樣不悅耳、誹謗密教的語言,不要相信,自己的信念堅定將來密法一定會弘揚開來,末法時期眾生一定以密教,尤其是以大圓滿才能獲得成就

  關於上述內容,佛在《般若經》中講了,一一都有經文相對應,包括我們剛才講了二十菩薩,這些與《般若經》里的經文相對應,菩薩從此處前往何處,從何處來至此處,都以問答方式進行了表述。

  另外,在《不退轉輪經》當中也講:「超離八顛倒,證達八解脫,不耽八真實,是故稱『八者』。所謂輪迴想,即如佛陀想,入於平等性,知即預流向;昔諸佛住世,摩訶薩希求,為求而來至,故彼為一還;此因證諸法來去可得,不來亦不去,故稱為『不來』;何者能摧毀,眾生諸苦惑,令眾離煩惱,彼即『阿羅漢』;菩薩無畏懼,為諸眾廣宣,佛不思議法,彼即為聲聞』;知此等諸緣,於何亦不住,所謂『獨覺』名,宣示菩薩義」等內容進行了極為廣泛的宣說。

  此處主要講二十僧伽。前面講三寶里有僧寶,主要是三寶的支分。僧寶這個地方,《般若經》里也單獨講了菩薩僧伽小乘也有二十僧伽的宣講、說法。為了接引眾生,為了遣除眾生心裡的一些邪見,我們是結合起來宣講的。

  這里的二十僧伽是《現觀庄嚴論》里稍微難一點的內容。其實也不很難。現在我們可能不太了解小乘二十僧伽,因為沒有學過小乘《俱舍論》,明年會講《俱舍論》,那個時候會詳細講。

  小乘二十僧伽,有預流果、一來果、不來果、阿羅漢…一來果也是向一來果,初證一來果,聖果一來果。預流果也是一樣的,預留向,預留初果,預留聖果;一來也是一樣的,一來向,一來初果、一來聖果;不來也是一樣的,阿羅漢也是一樣的。初果和聖果會算為一個,和果合在一起,四個向,四個果,共有八個,這都是小乘要獲得的果位。阿羅漢是最終最究竟的果位。

  預流果,是小乘的見道,這時還沒有徹底斷除惱,還有一來果、不來果,最後是阿羅漢,有這樣的區別。這些都是小乘講的,尤其是《俱舍論》里會講的。在此處主要是佛在《般若經》里講的二十菩薩

  我們主要講的是修行的所依——三寶,僧寶有很多種,菩薩有很多種。菩薩為了度化眾生,需要度化眾生,哪個道、哪些天都會去。菩薩以種種身相、形象出現,度化種種種姓眾生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迴向發願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師仁波切宣講於2018年6月10日

THE END